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吻合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机制探讨

    作者:史宏伟;陈鑫;葛亚力;魏海燕;鲍红光;陈宝林;罗中华

    目的 采用二尖瓣与肺静脉血流频谱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OPCABG)吻合远端血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 39 例ASA Ⅱ或Ⅲ级,行择期OPCABG 手术的患者,利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连续心排血量技术监测OPCABG 患者术前、吻合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后降支(PDA)、回旋支(Cx)和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的变化.主要指标包括经二尖瓣血流频谱(TMF)的舒张早期充盈波(E 波)、舒张晚期充盈波(A 波)、E /A 比率、E 波减速时间;经肺静脉血流频谱(PVF)的收缩波(S 波)、舒张期波(D 波)、S /D 比率、肺静脉逆流波(AR 波)和舒张早期左心室内血流播散速度(Vp);面积减少分数(FAC)、HR 、MAP 、CVP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心排血量指数(CI)等各项指标.结果 与术前比,在吻合目标血管期间,经二尖瓣口血流频谱(TMF)各时间点A 波流速明显加快(P <0.05 );E 波流速轻度增快,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显著加快(P <0.05);E /A 和DT 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 >0.05 ).与术前比,在吻合目标血管期间,经肺静脉血流频谱(PVF)S 波和AR 波流速无明显变化,D 波流速明显减慢(P <0.05 或P <0.01 ),而术后S 波、D 波与AR 波流速明显加快(P <0.01 );但S /D 始终无明显变化(P >0.05 ).与术前比,各时间点血流播散速度(Vp)明显减慢(P <0.01),术后则明显增加(P <0.01 ).与术前比,吻合期间和术毕各时点的HR 、MAP 、PCWP 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吻合右冠状动脉后降支(PDA)和回旋支(Cx)时,CVP 明显上升(P <0.05 );在吻合目标血管期,CI 无明显变化(P >0.05 ),但术后显著提高(P <0.01 ),术后FAC 则明显增加(P <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术前普遍存在以左心室松弛功能减低为主的舒张功能不全,CABG 后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迅速改善,依然存在舒张功能减退;在固定和暴露吻合目标血管期间,可加重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而收缩功能影响较小;目前常规的监测手段解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限,TEE 监测可更好解释这种改变.

  • 慢病毒介导的人Bax基因和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的共表达

    作者:李珂;常青;徐平;高洪波

    目的 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Bax基因(hBax)和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hHGF)双基因共表达的重组慢病毒.证实已包装成功的慢病毒能感染正常细胞并表达目的 蛋白.方法 通过重叠PCR技术构建attB1-K-hBAX/T2A/eGFP/P2A/hHGF-attB2基因片段,利用gateway technology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pLV.EX2d.null-EF1A>hBAX/T2A/eGFP/P2A/hHGF和阴性对照质粒pLV.EX2d.null-EF1A>eGFP并测序,上述两种质粒分别与辅助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荧光显微镜检测病毒滴度.实验分为实验组(感染了共表达Bax和HGF的慢病毒)、阴性对照组(仅感染了表达绿色荧光的慢病毒)和空白组(未作任何处理的正常NIH3T3细胞)三组,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染毒后各组细胞Bax和HGF的表达.结果经鉴定慢病毒载体质粒构建正确,荧光显微镜检测hBax和hHGF共表达慢病毒滴度为7.8×107 TU/ml,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阴性病毒滴度为9×107 TU/ml.将包装成功的慢病毒感染NIH3T3细胞48 h后,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其他两组相比,Bax和HGF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标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hBax和hHGF双基因慢病毒构建成功并获得高滴度的病毒感染液.通过慢病毒感染途径成功将HGF和Bax基因导入NIH3T3细胞并表达蛋白,为进一步研究Bax和HGF双基因共表达的重组慢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 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治疗

    作者:王学宁;邓勇志;徐一君;奚吉成;张顺业

    目的 总结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CPB)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 8月至2012年7月,35例VSD患者接受了微创经胸非CPB下VSD封堵治疗,年龄3个月至6岁,体重6.0~31.0 kg,VSD直径3~12 mm.手术经胸部微创小切口在非CPB下进行,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道超声(TEE)实时引导下,建立输送轨道并完成VSD封堵.术后密切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5例中32例封堵成功(91.4%),3例(8.6%)术中改为常规CPB手术.32例患者均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发生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5.7%).32例患者均于术后2 h内拔除气管插管,3~5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无主动脉瓣反流、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微创经胸非CPB下VSD封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远期结果 需进一步观察.

  • 围术期应用胺碘酮预防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的研究

    作者:肖巍;张健群;孔晴宇;迟立群;陈辛亮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胺碘酮在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A组为试验组,术前口服胺碘酮,600 mg/d(200mg tid),连续7d,之后改为200 mg/d至术前,术后当天开始静脉滴注胺碘酮,负荷量为5 mg/kg,之后给予维持量0.5 mg· kg-1 ·h-1,能进食后改为200 mg/d口服.B组为对照组,不给予胺碘酮治疗而仅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及心率变化,同时检测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天的胺碘酮血药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特征及手术情况相近.试验组100例患者中术后有10例(10.0%)发生房颤,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有36例(36.0%)发生房颤(P=0.015).试验组房颤时大心室率为(126.0±20.8)次/min,房颤持续时间为1.0d,对照组房颤时大心室率为(150.0±25.6)次/min,房颤持续时间为(3.0±1.5)d(P<0.05).试验组术后心率慢于对照组,两组Q-T间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住院时间为(10.6±2.8)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5.4±3.2)d(P <0.05).胺碘酮血药浓度平均值术前为(797±136)ng/ml,术后第2天为(763±94) ng/ml(P >0.05).结论 胺碘酮在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中的作用显著,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房颤持续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价移植静脉通畅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厉泉;张凯伦;许莉;王海燕;王雪梅;刘天起

    目的 探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评价搭桥术后移植静脉通畅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构建30例兔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术后不用抗凝药物.手术当天及术后30 d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检测移植静脉有无血栓及其通畅性.术后30 d,取出静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该静脉有无血栓、是否通畅.记录两种方法所得的移植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血管通畅率,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不同,并计算多普勒评价血栓发生和血管通畅的准确率.结果 手术当天,血管多普勒证明所有30例模型移植静脉全部通畅无血栓.术后30 d,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移植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30,血管通畅率为15/30,而多普勒检测的血栓发生率为21/30(P>0.05),血管通畅率为15/30(P>0.05).多普勒检测血栓发生的准确率为84%,血管通畅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评价移植静脉通畅性方面高效、准确.

  • hVEGF165对下肢股浅静脉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静脉术血管吻合口再狭窄的影响

    作者:谢爱民;胡建明;陈艰;孙黄涛;林庆;陈美芳;陈梅花

    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治疗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的疗效。方法构建 pcDNA3/VEGF165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Kl 亚株(CHO-K1),检测其基因、蛋白表达并转导冠状动脉架桥静脉移植术吻合口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观察其对吻合口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新生内膜心肌血管内皮细胞(MEC)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结果质粒构建及转染成功,pcDNA3/VEGF165能显著促进MEC增殖,并减少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再狭窄血管的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结论 VEGF165重组质粒可有效改善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治疗远期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王栋;王婧;乔勇;汤成春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药物涂层支架(DES)在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上的远期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有关两种方法治疗ULMCA长期随访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结果为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复合终点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纳入12篇文献,共7824例。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DES组在死亡率(RR=0.86,95%CI 0.67~1.10,P=0.23)、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RR=0.86,95%CI 0.61~1.21,P=0.38)与CAB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ES组TVR风险(RR=3.67,95%CI 3.08~4.37,P<0.001)显著增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年随访DES组死亡风险(RR=0.74,95% CI 0.61~0.89,P=0.001)、复合终点事件风险(RR=0.64,95%CI 0.53~0.78,P<0.001)均比CABG组显著降低,但TVR风险(RR=4.20,95% CI 3.15~5.60,P<0.001)仍显著增高。结论 DES与CABG在治疗ULMCA上3年以上死亡率、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相当,但DES的TVR风险较高。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作者:晋群;庄颖珠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疗效,从而探讨ULMCA的佳血运重建方法.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ULMCA行PCI与CABG术后随访期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MACCE)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STATA 11.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 进行分析.研究人群为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ULMCA病变患者,干预措施为CABG术或PCI术,结局指标包括:随访期内MACCE和TVR,分别以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指标对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终纳入文献10篇,共20 417例患者,PCI组与CABG组的MACCE发生率OR为1.32(1.18~1.47,Z=4.89,P=0.000),按照随访时间分层后随访24个月内两种处理方法 的术后MAC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6个月时的MACCE发生率OR为1.55(1.14~2.11,Z=2.78,P=0.005),随访48个月组的MACCE发生率OR为1.69(1.35~2.12,Z=4.56,P=0.000);PCI组与CABG组的TVR发生率OR为3.944(3.789~4.105,Z=67.26,P=0.000),按照随访时间分层后再次分析,结论 较分层前未发生有意义的改变.结论 PCI与CABG在术后24个月内MACCE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6个月后PCI组的MACCE发生率增加,是CAGB组的1.55倍,48个月时达1.69倍;PCI组术后TVR的发生率高于CABG组,是CABG组的3.944倍,分层分析后结论 与分层前基本相同,即在各随访期内,PCI组的术后TVR发生率均显著高于CABG组.

  • 心率变异性在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作者:舒爱华;占乐云;方海滨;吕恩;张明瑜;王强;余艳丽

    目的 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在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分为靶控组(Ⅰ组,32例)和恒速组(Ⅱ组,33例).记录两组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锯胸骨后2 min (T3)、暴露和固定前降支后(T4)、暴露和固定右冠及(或)回旋支后(T5)、手术结束时(T6)、气管拔管时(T7)、术后24 h时(T8)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浆肾上腺素、皮质醇、血糖、乳酸浓度;同时采用频域分析法测定HRV各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T7时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浆肾上腺素、皮质醇较T0时均明显增高(P均<0.05),血糖、乳酸水平均从T3开始增高,且T5、T6、T7时点Ⅱ组均高于Ⅰ组(P均<0.05).HRV各指标总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从麻醉诱导起均开始降低,但在T5及T7时除高频功率外均升高(P均<0.05);且在T5时,Ⅱ组总功率、低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水平均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HRV监测,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能更好地抑制OP-CABG中应激反应,维持心脏自主神经平衡.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D-二聚体测定

    作者:任静;李刚;门剑龙;张伯玮;马睿;王赞新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随机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1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66.9±8.4)岁.采用法国梅里埃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利用x2检验评估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对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恢复不良组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U=75.09,P<0.01).患者组术后第14天的D-二聚体诊断术后第31 ~90天缺血事件的临界值为2 590 μ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67(95% CI:0.791 ~0.9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受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主干病变、旁路移植血管数量、使用乳内动脉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OR值分别为0.495(95%CI:0.327~0.694)、0.527(95%CI:0.370 ~0.812)、0.564(95% CI:0.419~0.638)、0.331(95% CI:0.278 ~0.426)、0.592(95% CI:0.440 ~0.785)、2.093(95%CI:1.533 ~ 2.856)、0.580(95%CI:0.451~0.709)(均P<0.01).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不是远期预后的独立评价指标.结论 OPCAB术后血浆D-二聚体受到多种病理因素影响,术后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OPCAB术后第31 ~90天内不良事件有效的评价指标.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孙广龙;曹向戎;张健群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G)后,低氧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143例OPCABG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40例,对低氧血症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术前心功能状态、不良习惯、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尿量、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与非低氧血症患者之间,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低氧血症患者与非低氧血症患者之间,在体质量、术前是否吸烟、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术后输血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有低氧血症患者,在应用利尿、抗感染、呼吸末正压通气、延长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后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OPCABG术后,低氧血症易发生在体质量大、术前抽烟、手术时间长及术中输液量多的患者,应用抗感染、利尿、加用呼吸末正压等治疗后可纠正低氧血症.

  • 7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转归分析

    作者:曹莉;李琴;毕齐

    目的:研究7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恢复情况.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完成OPCABG手术并且术前具有脑卒中史患者共437例.采集患者术前与术后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2组:≥70岁为高龄组,137例;<70岁为对照组,300例,对2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龄组术前肌酐≥103 umol/L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龄组在糖尿病、吸烟、饮酒及体质量指数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住院时间、术后脑卒中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龄组在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ICU时间≥24 h、术后肌酐≥103 umol/L及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龄组旁路移植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7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时间较对照组长,术后肾功能不全及房颤发生率较高.

  • 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0例临床体会

    作者:刘锐;顾承雄;汪川;白辰;胡晓鸿

    目的:探索高龄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的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心外科70岁以上旁路移植患者200例,年龄70~79岁,平均年龄(73.2±2.1)岁.超声心动图提示升主动脉硬化54例,心功能Ⅱ级152例,心功能Ⅲ级48例.全组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3支血管病变.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围术期治疗方法提出建议.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死亡原因均为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8例(4%),平均住院天数(9.2±2.4)d,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高龄患者需简明外科操作,即以短的时间,小的创伤完成手术以及合理的术后监护治疗,会收到佳的治疗效果.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马立萍;李雅君;宋士秋;安国营;郭海平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8例A组,同时选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15例为B组,分别测定2组术前及术后一周血浆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结果:在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其三碘甲状腺原氮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术后一周呈下降低趋势P<0.05,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和TSH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而非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T3和FT3术后一周略有下降,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O.05).结论:在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对甲状腺激素的代谢有影响,术后表现为低T3综合征,而非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较小.提示非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对机体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相对小、安全性高、预后更好.

  • 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比较

    作者:张杰民;刘晓程;靖文斌

    目的:比较7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59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Off-pumpCABG组(10例);On-pump CABG组(49例).结果:Off-pump组手术时间、引流量>600 mL、呼吸机辅助时间>20 h、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36h指标均少于或低于On-pump组(P<0.05,或P<0.01).On-pump组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Off-pump组无死亡.结论:对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2组比较,Off-pump组手术有时间短、引流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短及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短等优点.

  • 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点

    作者:曹莉;王永梅;李琴;张兆琪;毕齐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脑梗死患者45例分为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2组.非体外循环组30例,体外循环组15例.比较2组术后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拔管时间及ICU时间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P<0.05,(22.8±16.6)h与(50.9±32.6)h,(25.6±14.0)h与(52.6±30.0)h];非体外循环组早发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及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P<0.05,6.7%与40.0%,21.7%与64.3%,4.4%与35.7%);非体外循环组皮层脑梗死的发生率43.5%明显高于体外循环组的7.1%(P<0.05);2组分水岭脑梗死及多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易发生早发脑梗死,常为双侧与大面积脑梗死,症状较重;非体外循环手术后脑梗死常为迟发脑梗死,皮层梗死较多;2者分水岭梗死均较多.说明2者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不同,但均与栓塞和低灌注有关.

  • 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任发成;李书闻;迟慧;卿恩明

    目的:高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由于常伴有多个重要脏器功能减退,增加了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的危险因素,总结本组麻醉成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75~84岁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术前多脏器功能检查,伴随疾病的治疗,麻醉用药选择,心血管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药的选择,为高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的治疗提供经验.结果:65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经抢救在体外循环下行搭桥成功.术后7d内死亡4例;肺部感染3例,并行气管切开;脑栓塞2例;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对患者全身生理干扰轻,术后恢复快、费用低,为高龄冠心病伴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的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 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

    作者:高雅芬;林多茂;王亚光;张亮;马骏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心肌酶的影响.方法:NYHA分级Ⅱ或Ⅲ级择期行OPCABG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和盐酸戊乙奎醚不同剂量组(P1组、P2组、P3组).于麻醉诱导后,P1组、P2组、P3组静脉分别给予盐酸戊乙奎醚10μg/kg、30μg/kg、50μg/kg,C组以等容量0.9%氯化钠液替代.于麻醉诱导后给药前(T1),术后12h(T2),术后24h(T3)测定血中CK、CK-MB、CTnI、MYO含量.结果:P3组和C组比较,T3时CK、MYO含量降低(P<0.05);在术后24h内,P3组与C组比较,CK-MB和cTnI的AUC面积有降低的趋势,分别降低了21%(144.66 vs.182.22)h·μg-1.L-1和36%(20.44vs.31.79)h·μg-1·L-1.结论:DPCABG术患者术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50μg/kg进行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心肌损伤.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血糖控制水平分析

    作者:高永谦;高俊淑;赵志勇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对手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年共观察患者83例,对住院准备手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实验组手术后48 h内血糖控制在(4.4~7.1) mmol/L,对照组血糖控制在(7.1~11) mmol/L.观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7 d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伤口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7 d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1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利.

  • 心功能减退患者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2例临床分析

    作者:卢安东;董逸飞;董书强;尹清;曹文峰

    目的:总结分析82例射血分数<4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2002年7月至2012年1月进行的选择性OPCAB手术82例,全部经左心室造影测定射血分数在25% ~40%之间,平均(35.2±4.8)%.合并心肌梗死史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6例,不稳定心绞痛24例.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56例,Ⅳ级8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2支病变11例,3支病变53例,左主干18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2.9±0.8)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4例,其中7例在手术中安放.死亡3例,均为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死亡.有6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其中3例心室颤动,均复苏成功.18例行围术期CCO(持续心排血量)监测,术前CO指数在1.8~3.8之间,平均2.4±0.46,术后第1天CO指数在3.6 ~7.2之间,平均4.8±1.26.结论:严重心功能减退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而长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1415 条记录 4/71 页 « 12345678...707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