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急性肾损伤标志物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

    作者:苏圆圆(综述);廖晓辉(审校)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高患病率、低知晓率、高病死率的慢性疾病,在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患病率日益升高,且随疾病发展从而进一步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并出现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在CKD病程中,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诊断及评估CKD的主要使用指标和手段包含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尿蛋白及肾脏穿刺活检,但以上指标及手段在临床应用上存在颇多缺点,如血肌酐及尿素氮受影响因素多,对肾损害反应较慢;尿蛋白在不同病因的肾脏病中与肾功能高低无明确相关性;肾脏穿刺病理检查为有创性检查不能反复进行等。因此,寻找新的无创、早期、与肾损害关联性好、具有预后预测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非常必要。

  •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诊断指标研究进展

    作者:张兴博(综述);梁健芬;郭旭堂(审校)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以认知障碍伴随思维、心境、行为等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潜在发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群痴呆的主要病因。有研究预测,到2040年,全球将有8100万AD患者[1]。高患病率将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准确、早期诊断对AD的防治至关重要。时至今日,AD的临床诊断仍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和神经心理学检查,没有确切的实验室诊断生化指标和替代标准,且其终确诊仍需脑组织病理检查。因此,寻找有意义的生物学标志对临床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AD很有必要。现对β淀粉样蛋白(Aβ)及Tau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膀胱肿瘤复发及进展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宋新刚

    非肌层浸润性(non-muscle-invasive,NMI)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有不同的肿瘤学结局,因其易复发性往往需要频繁的随访和重复治疗.对于pTaNMI-BC患者,其肿瘤复发(高达80%)是主要问题,而对于pT1和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IS)患者,其肿瘤进展(高达45%)则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威胁.患者资料分析、多灶性、肿瘤大小和之前的重复率是与肿瘤复发相关的重要因素.肿瘤分级、分期、CIS是肿瘤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C,MI-BC)的重要危险因素.病理分期和分级的再现性是临床医生关注的一个焦点.分子标记是评估NMI-BC患者肿瘤临床转归的非常有前途的预测因子,特别是临床病理特征不足以预测肿瘤的发展及预后时,分子标记可作为有力的预测因子.对分子标记的研究可谓机遇与挑战共存.

  • 预测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生化标记物研究进展

    作者:汪峰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意外,尽管目前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其死亡率仍高.据文献报道,12%的aSAH患者未达医院已死亡,能存活入院的aSAH患者中40%于入院后30d内死亡,全球每年大约有1 000万患者因此病而伤残或死亡,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作为aSAH重要的并发症,是除原发性出血外aSAH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1-2].近1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显像技术、生化提纯技术、蛋白鉴定技术的发展,aSAH后CVS发生的机制开始逐渐被阐明,发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越来越多的生化物质与CVS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Zhang等[3]将健康人、aSAH并发及未发CVS的患者CSF中元素、分子及蛋白进行了系统性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发现,在包含有潜在蛋白标记物的6个蛋白家族中可能发现防止CVS发生的生化标志物.近20余年间,通过对照实验等方法在CSF中发现了许多与aSAH后CVS发生、发展或预后相关的生化标志物,如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E-选择素(E-selectin)、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s protein,NFL)、α-Ⅱ血影蛋白分解产物(alpha-Ⅱspectrin breakdown products,SB-DPs)、S100B、细胞粘合素C(tenascin-C,TNC)、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3)、壳丙糖苷酶(chitotriosidase)、神经酰胺成分(ceramide profile)等,但其中仅有数种生化标志物能在CVS临床或影像证据出现之前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浓度改变,其对CVS早期的发现、诊断和干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对aSAH后CVS发生具有潜在预测意义的biomarker称为生化预测物(bio(-)chemical predictor),本文就这类生化预测物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并综述如下.

  • 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合并阳性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冯娟;冀慧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指标合并阳性感染情况及人群分布特点,为制订血液筛查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安阳市无偿献血者293310例血液标本中,127例合并阳性感染2项及以上传染性标志物的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T+HBsAg阳性标本51例,ALT+抗-HCV阳性标本37例,ALT+抗-TP阳性标本14例,HBsAg+抗-HCV阳性标本3例,HBsAg+抗-TP阳性标本5例,抗-HCV+抗-TP阳性标本6例,抗-HCV+抗-HIV阳性标本3例,抗-TP+抗-HIV阳性标本6例,ALT+HBsAg+抗-HCV阳性标本1例,ALT+抗-HCV+抗-HIV阳性标本1例。传染性标志物合并阳性感染人群分布特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居住地传染性标志物合并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12.18、8.43,P<0.05)。ALT不合格率与HBsAg、抗-HCV导致的ALT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检测不能作为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HCV的特异性检测指标。TP合并其他感染较多,应加强献血人群梅毒筛查和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更有利于输血安全。

  • 急性脊髓完全横断性损伤瘫痪患者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和骨密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能高;张志明;杨鑫

    目的:检测急性脊髓完全横断性损伤瘫痪患者不同时间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BMD),评估继发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急性脊髓损伤瘫痪后继发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为高处坠落伤,根据有无脊髓损伤及瘫痪症状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或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定急性脊髓损伤瘫痪患者血清或尿液中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应用双能X射线BMD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BMD。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术前和对照组比较,骨形成标志物检测值即轻度升高,腰椎和股骨颈BMD检测轻度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骨吸收标志物检测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1个月及对照组比较,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检测值除Ⅰ型原胶原羧基端延长肽(PICP)外均有明显升高,腰椎和股骨颈BMD检测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瘫痪患者术后及随访期内无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切口无感染,随访期内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对急性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除PICP敏感性较差外,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结合BMD检查,可早期发现并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

  • 炎性反应相关指标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作者:贺凡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凝血障碍和黄疸,4周内并发腹水和(或)肝性脑病[1-2].该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内科治疗有限、外科肝移植供体缺乏等临床特点,从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3-5].故尽早识别病情变化,制订合适的个体化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炎性反应与ACLF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在疾病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6-8].随着对ACLF发病机制和基础理论的进一步探究,关于判断ACLF预后指标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国内外肝病学领域专家的重视,涌现出一批有望在临床中得到实际应用的炎症相关指标,这些标志物对ACLF的预后判断提供了帮助.现将炎性反应相关指标判断ACLF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心脏术后相关性急性肾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陈志强

    急性肾损伤(AK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取代了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这一概念,旨在强调更早期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以利更早期治疗.心脏手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CSA-AKI)是继发性急性肾损伤的常见病因,是延长患者住院周期,增加社会医疗费用的常见原因之一.CSA-AKI的发生率因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诊断标准和心脏原发病的不同,故在各类研究中有较大的差异,从5%~45%不等[1].需要行肾脏替代治疗的CSA-AKI患者达2.6%,需要行肾脏替代治疗(RRT)的AKI患者死亡率约36.5%[2].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对避免肾脏进一步损伤及恶化有重大意义.现就近年来CSA-AKI的新型标志物展开综述.

  • 肌酸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蒋艳芳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肌酸激酶(CK)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该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行血清CK及心肌蛋白检测,比较两组受检者指标。结果研究组受检者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以及CK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血清CK水平升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是临床上仅使用CK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特异度较低,可联合心肌蛋白检查共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以提升诊断敏感度。

  • 血标本放置条件和时间对9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卞珊

    目的:探讨血标本放置时间以及放置方式对9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与产生误差原因。方法采集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50例接受血生化检验者的血清标本50份,每份为晨取空腹静脉血10 mL,取2 mL即刻离心分离后进行生化检验,其余8 mL平均分至A、B、C、D管。A管置于20℃室温下存放,B管置于4℃冰箱中保存,C管则为取血后立即离心分离后置于4℃冰箱中保存,D管则置于-20℃冰箱中冻存1周。A、B、C管分别存放2、12、24 h后进行生化检测,D管则在存放1周后进行检测,分别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与方式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清蛋白(ALB)、葡萄糖(GLU)、钠(Na+)、氯(Cl-)及钾(K+)等指标。结果与即刻检验结果比较,A管在室温下放置2 h后,除ALB和CK外,其余指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后LDH、AST、K+及Na+呈显著增高,24 h后Cl-也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管在4℃冰箱中保存2 h后,Cl-显著降低,在12 h后K+显著增高,放置24 h后LDH、AST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管在离心分离后置于4℃冰箱中保存2 h后,ALT、ALB、LDH、K+、Na+及Cl-显著降低,在放置12 h、24 h后K+、Na+及Cl-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管在冻存1周后,ALB、AST及GLU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较即刻检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标本离体后不同保存方式与时间均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应根据临床检测需求合理选择保存时间与方式。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诊断的应用

    作者:林耀堂;陈海荧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前S1蛋白抗原(PreS1-Ag)检测对评估HBV复制状态的重要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收集的657例门诊及住院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与PreS1-Ag检测.结果 在不同HBV-M阳性组合模式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与HBsAg(+)HBeAg(+)组合模式的PreS1-Ag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2.66%(164/177)和89.29% (25/28);HBsAg(+)乙肝E抗体(HBeAb)(+)HBcAb(+)组合模式PreS1-Ag阳性率与HBsAg(+)HBcAb(+)组合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5例HBeAg阳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达92.20%(189/205),在452例HBeAg阴性患者中PreS 1-Ag阳性率为42.70% (193/45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HBeAg阴性患者中仍有部分存在病毒复制.结论 PreS1-Ag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精确度,可作为HBV感染早期诊断及了解病毒复制情况的检测指标,对提高HBV检出率,防止临床误、漏诊并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蕾(综述);薛岑(审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COP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十大慢性疾病的第3位,占全球死亡总数的5.6%[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COPD的急性加重阶段,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传统的检查手段所限,COPD/AECOPD的诊断及治疗仍存在一定的难度。生物学标志物作为可客观测定和评价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特征性生化指标,其在COPD与健康人、COPD的不同时期的水平存在差异,或许可据此为COPD/AECOPD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在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作者:刘观成;何晓松;宣广旭;王文华;陈文文

    目的探索肿瘤干细胞(CSC)标志物ABCG2、CD44、CD34在鼻咽癌细胞株CNE2、5-8F和6-10B中的表达情况,为选择CSC标志物进行鼻咽癌CSC样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常规培养CNE2、5-8F和6-10B这3种鼻咽癌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鼻咽癌细胞株中ABCG2、CD44、CD34细胞比例及其交互情况。结果 ABCG2在CNE2、5-8F和6-10B这3种鼻咽癌细胞株中表达率分别为0.1%、18.6%、19.9%;CD44在CNE2、5-8F和6-10B中表达率分别为99.5%、93.2%、99.1%;CD34在CNE2、5-8F和6-10B 中表达率分别为0、3.0%、0.1%。在5-8F 中,ABCG2+CD44+细胞交互比例为11.6%,ABCG2+CD34+细胞交互比例为0。结论5-8F和6-10B中CD34+细胞比例与CSC理论中CSC的比例相符。CD34可以作为鼻咽癌CSC的候选标志物。

  • 环状RNA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爱莲;张广森;王业伟

    环状RNA(circRNA)为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其主要结构特征为包含封闭环状结构,不具有5'-、3’-末端与多聚腺苷酸尾结构.封闭环状结构使circRNA不易被RNA外切酶降解,以及避免腺苷酸脱支酶的脱帽效应,因此circRNA的结构与功能均稳定.目前研究发现,circRNA主要参与转录及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尤其可以作为微小RNA(miRNA)海绵,充当竞争性内源RNA(ceRNA)调控靶基因的表达.circRNA直接或者间接参与骨髓造血发育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其有望成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与治疗靶点.为探讨circRNA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恶性转化、疗效与预后之间关系,笔者拟就circRNA的分类、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骨髓造血发育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静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为原发于脑实质、脊髓、眼、脑神经或软脑膜的淋巴瘤.PCNSL与全身系统性淋巴瘤相比,其诊断率低,且治疗效果与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对PCNSL有了更多认识,其免疫表型、相关基因表达谱对PCNSL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拟就PCNSL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相关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迪娜·索力提肯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进展迅速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依赖于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后的病理学检查.预后相对较差,存在异质性.目前尚缺乏敏感、特异的非创伤性诊断及预后指标.近年来关于PCNSL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有较多进展,笔者就此进展作一综述.目前,关于PCNSL的预后指标还没有达成共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发现的应用,有望准确诊断和评估该病的预后,同时这些新的研究成果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检验和评估.

  • 利妥昔单抗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冠星;曹祥山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基因特征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细胞起源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预后存在高度相关性,这对确立新的预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治疗方案的日益改善,旧的预后模式还需重新证实和修改。本文就利妥昔单抗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诊断的生物学标记

    作者:常英军

    尽管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的改进使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但急性GVHD仍然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积极寻找并确定急性GVHD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抢先治疗"的开展,对改善Allo-HSCT患者的总体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标志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雅敏;梁晓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异质性,其细胞起源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预后存在高度相关性,这对确立新的预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预后相关的不同细胞起源亚型和其他生物学标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特异性标志物的蛋白组学测定及应用

    作者:朱文秀;蔡雁;肖巍;卫丽;王晓燕;韩世愈;朱莉;高晓旭;宋敬

    目的:探索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表达的变化,为其早期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15例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5例正常孕妇(正常对照组)和15例未孕高血压患者(未孕高血压组)血清蛋白,并获得蛋白芯片表达图谱.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和Biomarker Pattern软件分析并建立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根据所建模型对晚发型子痫前期(21例)和正常妊娠妇女(47例)进行盲筛,并统计其诊断特性.结果:①在分子量2000~ 25000范围内,晚发型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之间有4个蛋白质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子痫前期组与未孕高血压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之间有16个蛋白质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析系统筛选出质荷比为5650.40 Da和13991.0 Da的标志蛋白建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模型,应用该模型盲筛,其预测灵敏度为69.6%(16/23),特异度为85.1% (40/47),准确率为82.4%(56/68).结论:通过SELD-ITOF-MS技术筛选出的血清差异蛋白可作为晚发型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特异性指标.本研究建立的分类决策树模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测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918 条记录 44/46 页 « 12...38394041424344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