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好书犹药医愚益心
读书有益身心.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医愚."读书有发现之乐,创造之乐,收获之乐.人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
"梦之蓝·大师带你游洋河"活动完美落幕
9月24—25日,由洋河股份集团公司携手中外酒业杂志共同举办的"绵柔鼻祖·梦之蓝,大师带你游洋河"活动在美丽的酒都江苏省宿迁市完美落下帷幕.洋河股份集团公司总裁、公司董事长王耀,集团执行总裁、公司总裁钟雨,集团贸易市场总监朱昭鑫等领导参加了活动.白酒泰斗沈怡方、中国文化复兴促进会会长王静、著名学者孔庆东等一些杰出的业界领袖、文化翘楚齐聚宿迁,在这里思想迸发,激情碰撞,为洋河的新国酒战略坐而论道,献言献策.
-
英国牛津OXFORD动态心电图FD4记录盒常见故障维修及维护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CG;DCG;Ambulatory ECG),是美国著名学者Hotter博士1957年发明的,故又称Holter.美国于1961年先将动态心电图应用于临床,第34届美国心脏病学年会上,Gilson等首次报告了DCG监测的临床应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由先的磁带式记录盒发展为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的闪光卡式记录盒.由于其在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心肌缺血的独特诊断作用,迅速在世界各国开展.
-
第3届IEEE-EMBS医疗器械及生物传感器国际暑期学校和研讨会(ISSS-MDBS 2006)会后随笔
笔者于2006年9月4日至6日参加了在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举办的第3届IEEE-EMBS医疗器械和生物传感器国际暑期学校和研讨会(ISSS-MDBS 2006).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移动医疗:可穿戴传感躯域网及电子织物解决方案(Wearable Body Sensor Networks and E-Textile Solutions for M-Health)",会议主席是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及哈佛-麻省理工卫生科学与技术部的Paolo Bonato博士,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著名学者张元亭博士担任此次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为期3天的会议吸引了全球各地一百多名生物医学工程学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的参与,充分展示了当前可穿戴传感网络和电子织物解决方案领域领先的技术与设计理念及其在移动医疗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
-
学者们争论不休的"天堂通行证"——脑死亡
无论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刘海若,还是巴勒斯坦解放阵线主席阿拉法特……在面临生死关头之时,一个令人扑朔迷离的名词--脑死亡都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脑死亡现已成为一张"天堂通行证",即确定人生命是否已经或应该停止的标准.但如何解释及判定脑死亡,却令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历经半个世纪争论不休.
-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称规范化思考
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樊富珉教授提出:"心理辅导发展当务之急是澄清和规范基本概念.目前在专业用语方面存在比较混乱的现象,不仅内地、港台用语不一,而且内地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培训者专业用语亦不同,导致学术交流沟通困难,学习者无所适从."国家教育部社政司思想政治教育处副处刘贵芹同志也曾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定名的问题需要讨论、规范.
-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征稿启事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是自然出版集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出版的全英文生物医学专业期刊(网站:http://www.nature. com/sigtrans/)。主编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Carlo M. Croce 教授(美国三院院士,Cancer Research 前主编)、UCSD 的张康教授、川大华西医院魏于全教授担任。有来自多个国家及地区相关领域的近百位著名学者组成编委会。
-
同伴教育,助糖友互帮互助共抗糖尿病
何为同伴教育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似的疾病或身体状况经历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情感(心理)等方面互帮互助的教育模式.糖尿病护理中的一些个体化问题和个人得出的一些小经验,通过同伴教育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同伴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方式.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位公共卫生学著名学者曾说过,即使糖尿病患者平均每人每年有多迭6个小时的时间跟医生会面,但仍有超过8700个小时的时间需要自己独立面对疾病,这就体现了同伴教育在糖尿病教育中的用武之地.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上,来自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同伴教育项目经理陈沐洁教授对全球糖尿病同伴教育做了报告,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孙子林教授则对南京糖尿病同伴教育研究做了报告,为今后糖尿病患者教育开辟了新的方向.虽然我国的糖尿病同伴教育尚在研究和起步阶段,但是其对糖尿病患者更好地进行疾病自我管理所具有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糖尿病同伴教育,看看它是如何帮助糖尿病患者共抗疾病的.
-
“糖尿病转化医学”——第八届北大糖尿病论坛在京举办
5月5、6日,以“糖尿病转化医学”为主题的第八届北大糖尿病论坛(PUDF)在北京九华山庄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全国的医教研工作者及媒体与企业代表共1800多人出席了这一盛会,出席本届论坛的还有来自国内外的60余位著名学者及讲者.PUDF是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和本刊从2005年5月并以此每年定期在北京举办的,旨在针对国内外糖尿病及相关领域中科研热点与前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讨论及成果分享,共同探寻糖尿病防控策略.
-
罗格列酮与心血管疾病——RECORD研究能否解答当前的疑问
2007年6月25日下午,第67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设置了一个热点透视专题,讨论的主题是"罗格列酮与心血管疾病--科学与公众健康".辩论的双方分别是来自美国克利夫兰的Steven Nissen教授和来自英国纽卡斯尔的Philip Home教授,出席并参与专题讨论的还有David Nathan、John Buse、Barry Goldstein、Richard Kahn等国际著名学者.本文简要介绍Philip Home教授在此次专题会议上的观点.
-
第二届哈尔滨国际结直肠疾病高峰论坛
由《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编辑部、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医师委员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肠癌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预防治疗中心、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哈尔滨国际结直肠疾病高峰论坛暨2014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将于2014年8月15日至17日在哈尔滨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规范治疗、科学施治”。届时还将举办“结直肠癌外科微创与C-HALS专场”、“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医师委员会巡讲会场(哈尔滨站)”、“结直肠癌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专场”、“结直肠癌青年学者专场”、“结直肠癌多学科MDT病例研讨会”、“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会场”、“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会场”、“肿瘤转移治疗进展会场”和“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消化道疾病治疗会场”等专场研讨,届时将邀请到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包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著名专家。希望能为各位同仁提供一次充分交流的机会,以期推动国内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本次会议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示结直肠癌多学科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和学术动态,就结直肠癌多学科治疗、微创外科技术进展、结直肠癌放化疗进展、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结直肠肿瘤转移治疗、重症感染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综合药物治疗等领域作专题报告及深入探讨。欢迎国内各位同仁踊跃报名参会。
-
第二届哈尔滨国际结直肠疾病高峰论坛
由《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编辑部、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医师委员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肠癌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预防治疗中心、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哈尔滨国际结直肠疾病高峰论坛暨2014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将于2014年8月15日至17日在哈尔滨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规范治疗、科学施治”。届时还将举办“结直肠癌外科微创与C-HALS专场”、“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医师委员会巡讲会场(哈尔滨站)”、“结直肠癌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专场”、“结直肠癌青年学者专场”、“结直肠癌多学科MDT病例研讨会”、“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会场”、“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会场”、“肿瘤转移治疗进展会场”和“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消化道疾病治疗会场”等专场研讨,届时将邀请到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包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著名专家。希望能为各位同仁提供一次充分交流的机会,以期推动国内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本次会议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示结直肠癌多学科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和学术动态,就结直肠癌多学科治疗、微创外科技术进展、结直肠癌放化疗进展、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结直肠肿瘤转移治疗、重症感染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综合药物治疗等领域作专题报告及深入探讨。欢迎国内各位同仁踊跃报名参会。
-
第二届哈尔滨国际结直肠疾病高峰论坛
由《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编辑部、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医师委员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肠癌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预防治疗中心、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哈尔滨国际结直肠疾病高峰论坛暨2014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将于2014年8月15日至17日在哈尔滨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规范治疗、科学施治”。届时还将举办“结直肠癌外科微创与C-HALS专场”、“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医师委员会巡讲会场(哈尔滨站)”、“结直肠癌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专场”、“结直肠癌青年学者专场”、“结直肠癌多学科MDT病例研讨会”、“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会场”、“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会场”、“肿瘤转移治疗进展会场”和“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消化道疾病治疗会场”等专场研讨,届时将邀请到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包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著名专家。希望能为各位同仁提供一次充分交流的机会,以期推动国内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本次会议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示结直肠癌多学科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和学术动态,就结直肠癌多学科治疗、微创外科技术进展、结直肠癌放化疗进展、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结直肠肿瘤转移治疗、重症感染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综合药物治疗等领域作专题报告及深入探讨。欢迎国内各位同仁踊跃报名参会。
-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内科疾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活动及对外界的反应不是各自孤立进行的。机体只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才能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维持生命的繁衍和生存。60年代末期美国著名学者Schally和Guillemin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工作,从几百万个动物下丘脑中成功地分离、纯化了第一个下丘脑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找到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联系的物质基础。这一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辉煌成果标志着神经内分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
我国外科界隆重举行裘法祖院士追思会
2008年6月22日,在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了"裘法祖院士追思会".吴孟超、黄志强、黎介寿、张金哲、盛志勇、吴蔚然、王澍寰、朱晓东、朱预、黄洁夫、刘允怡、邱贵兴、王红阳、赵雅度、党耕町、祝学光、黎沾良等我国外科界著名学者,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白书忠,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罗玲、韩晓明、杨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外科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一道,共同追忆裘法祖院士的大医品德、大师风范和大爱胸怀,表达对裘法祖院士的无限哀思.
-
第32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简介
第32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于2000年3月14~17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本届学会主席、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John L. Hunt教授作了题为“从过去到未来——美国烧伤学会和烧伤预防”的报告,重点回顾了美国烧伤学会成立以来在烧伤预防方面所作的工作,并代表学会向Richard F. Edlich博士、Barbara Ann Quayle小姐颁发了杰出服务奖,向Anne W.Phillips医生颁发了杰出预防奖。大会对国际烧伤界著名学者John A. Boswick教授表示了沉痛哀悼(Boswick教授于1999年10月6日病逝,享年73岁)。本届年会伊文斯奖获得者为法国里昂的Jacques Latarjet博士,他的获奖演说题为“烧伤预防——一条漫长的道路”。
-
我的腹腔镜之路
2000年6月中旬,在佛山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内镜学术会议,是我永世难忘的一天.这是我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史以来举办的规格高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有近400人参加,其中不仅有许多国内知名的妇产科专家,还有美国、法国的著名学者.我跟我的团队在这次会议上演示了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慢慢进行,过程却并不顺利,出血特别多,惶恐紧张之中我屡次想要放弃,中转开腹.同事们一次又一次的鼓励给了我信心和支持.经过3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手术终于成功了.我赶紧躲进更衣室,掩面而泣,流下了从医以来的第一滴泪水,不知是成功之后的喜悦还是惊险过后的辛酸,亦或是重压过后的解脱.
-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性科学史料拾遗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的笔记集,包括《滦阳消夏录》等五种,共计二十四卷近二千则.
-
龋病研究和防治领域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回顾过去,我国的龋病研究和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2003年,在德国召开的第50届欧洲龋病研究组织(organization of caries research,ORCA)年会上,国际著名龋病研究者和防治专家曾就龋病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具有真知卓识的意见,听过这些著名学者的报告,联系目前龋病研究和防治的现状,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与关心龋病研究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
全身性瘙痒:系统疾病的信号
“所有的医学都始于观察.皮肤是适宜观察的器官……皮肤会告诉我们很多,例如在哪里寻找疾病,疾病有多么严重,以及什么样的治疗对策会受益更多.”著名学者John C.Hall曾如此表述.皮肤处于人体的表面,内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能直接反应于其上.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属于皮肤黏膜的特有感觉,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组织学至今未发现专门的痒觉感受器,一般认为痒觉与痛觉密切相关,而且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对痒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精神安稳或转移注意力可使痒觉减轻,而焦虑、烦躁或过度关注则痒觉可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