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壳聚糖-聚乳酸复合人工硬脑膜的研制

    作者:郭万厚;郭秋菊;张松林;李建珉

    目的: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和壳聚糖制作一种新型的可吸收人工硬脑膜.方法:实验于1999-06/2002-06年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材料主要为壳聚糖粉、聚乳酸网、质量浓度为10g/L的冰醋酸和铺膜设备.用稀酸溶解壳聚糖粉末,用特制的铺膜设备在聚乳酸网上成膜.碱、蒸馏水处理后,环氧乙烷消毒后备用.按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对人工硬脑膜进行物理性能及化学性能的测试.结果:①人工硬脑膜(湿态)物理性能测试结果:强度≥0.2 N/mm,50%作负荷伸长20%不断裂,弹性恢复力82%,厚度约为(0.21±0.02)mm,耐缝性(0.32±0.08)N/mm.②人工硬脑膜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水中可溶物0.38%,易氧化物合格,酸碱度合格,灰分0.23%,重金属含量合格.结论:应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备的人工硬脑膜,在物理性能上接近人体正常硬脑膜,能够保证手术缝合时不脱边、不撕裂,且能随颅内压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弹性伸缩.其化学性能符合国家有关体内植入物的标准,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人体硬脑膜替代物.

  • 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健;胡敏

    目的:研究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TCP)对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内皮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培养打下基础.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与PLGA-TCP复合,同时制作PLGA-TCP支架材料的浸提液并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情况及细胞的功能.结果:PLGA-TCP对血管内皮细胞无毒性同时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结论:PLGA-TCP对细胞无影响,可作为组织工程血管化骨的支架材料.

  •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扩链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研究

    作者:刘芳;金艳;贾德民;吴小华;郭陨圆;王迎军

    目的: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压挤出设备系统探讨成型加工条件和 MDI用量对聚( D,L)-乳酸 /羟基磷灰石( PDLLA/H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方法: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作用下由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聚乳酸,并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MDI)作为扩链剂合成聚( D,L)-乳酸 /羟基磷灰石( PDLLA/HA)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 SEM)观察该复合材料的断面形态. 结果:当温度为 100 ℃、保温保压时间 45 min时,该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可获大值,继续增加保温保压时间,弯曲强度基本保持不变.而弯曲模量随保温保压时间的增加变化不大;当 MDI中的 NCO基团与 PDLLA中的 OH基团摩尔比为 1∶1时,材料力学性能达到佳; SEM观察显示取向后材料纵向纤化程度高,弯曲断面有大量纤维尾端. 结论:模压挤出可使复合材料产生取向结构, MDI扩链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两种手段都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而且成型加工条件和 MDI用量对聚( D,L)-乳酸 /羟基磷灰石( PDLLA/H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有显著影响.

  • 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对犬缺损颌骨的诱导再生及修复

    作者:李宁毅;商红国;高宁;陈涛

    目的:利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及聚乳酸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诱导颌骨再生,修复颌骨缺损,并对其成骨效能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青岛大学附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普通级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4组,即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聚乳酸组,3只/组.全部动物双侧下颌骨体部分别造成30 mm×12 mm椭圆形缺损,用自身对照法,右侧骨缺损为实验侧,左侧为空白对照侧.取犬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细胞,给予不同材料复合后植入颌骨缺损区: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与聚乳酸;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植入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与聚乳酸;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植入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聚乳酸组植入聚乳酸.术后第2,4,8周行X线、组织病理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实验纳入12只犬,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观察:原代培养24 h后部分细胞贴壁,48 h后贴壁细胞向四周伸展,边缘的细胞呈梭形,散在生长的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10~12 d后细胞集落间相互融合成单层,形态多为梭形.细胞传代培养后4 h开始贴壁,8~10 h基本贴壁完全,细胞大部分向梭形、多角形细胞转化,带有数个突起.②传代细胞密集区Von Kossa染色结果:细胞密集区出现大面积黑染区域,即钙结节,而细胞密度较低的区域并无着色.③各组第8周时两侧成骨情况大体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实验侧缺损为板层骨修复,质硬,部分区域呈骨性突起;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实验侧缺损为不完全修复;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实验侧缺损可见散在骨岛形成;聚乳酸组实验侧缺损区仅在边缘有新骨形成.各组空白对照侧均为纤维组织充填.④各组第8周两侧成骨情况X线检查结果:实验侧: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植入区可见较规则骨小梁像;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植入区可见少量密度高的骨痂影形成;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骨床边界较模糊,植入区可见密度高的骨痂影形成;聚乳酸组植入区点片状密度较高的影像.各组空白对照侧8周时植入区均无阻射影像.⑤各组第8周两侧成骨情况组织学检查:实验侧: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新生骨形成大片状结构,植入区内骨髓腔开始形成,聚乳酸大部分降解,新生血管数目增多,有的穿过降解的聚乳酸内部;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以纤维成骨方式为主,也可见软骨化骨过程,骨小梁增多;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缺损区有较多散在骨岛形成,可见软骨化骨;聚乳酸组骨缺损不完全修复,纤维组织嵌于缺损区,骨床边缘成骨细胞较活跃;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实验侧的成骨量明显优于其余3组;各组空白对照侧均未见有新骨形成,缺损为纤维组织充填.⑥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第8周两侧成骨情况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实验侧聚乳酸大部分吸收,被骨组织替代,可见小血管穿入聚乳酸内,新骨内骨细胞分布均匀,骨细胞位于陷窝内,孔隙内可见骨质沉积;空白对照侧见大量纤维蛋白,未见骨组织形成.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并能钙化形成新骨.外源性骨形成蛋白可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与降解速率及骨再生速率相匹配的聚乳酸复合,具有快速成骨的效能,可作为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家兔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后与载体聚乳酸-聚乙醇酸复合的相容性

    作者:赵勤鹏;范清宇;鱼兵

    目的:建立一套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和生长规律,检测与载体聚乳酸-聚乙醇酸复合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30 d龄家兔40只,取幼兔长骨骨髓进行培养,观察其传代细胞生长特性和生长曲线.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聚乳酸-聚乙醇酸体外联合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纳入家兔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基质细胞不同接种时间的形态学观察:接种24 h后可见大量密集的造血系细胞,有少量散在分布的贴壁细胞,呈多角形、短梭形;第3天可见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贴壁细胞;第7天数量加速生长,己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大部分细胞呈梭形,少部分呈多角形;第12天细胞融合成单层,从整体看大多数细胞沿胞体长轴呈有序排列.②骨髓基质细胞接种72 h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早期可见培养板内细胞增多,并向聚乳酸-聚乙醇酸材料移行贴附于材料周边,部分细胞直接贴附于材料表面,随复合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细胞形态多为梭形及三角形,无细胞衰老及异常分裂现象.结论:兔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早期生长性状稳定,增殖速度快,适应性强,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聚乳酸-聚乙醇酸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的实验.

  • 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植入家犬颈椎椎间的融合效果

    作者:王建钧;陈建庭;杨春露;张登君;林焕阳

    目的:观察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植入家犬颈椎椎间的融合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6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及脊柱骨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家犬1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实验组(n=4):在颈椎5/6或者6/7椎间植入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异体骨组(n=4):在相同部位植人体积分数为0.75的乙醇浸泡的新鲜同种异体髂骨;聚乳酸组(n=4):植入经环氧乙烷消毒的高分子聚乳酸材料;空白对照组(n=2):未植入任何材料,上述各组均用手外科微型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术后4,8,12,16周行X射线片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纳入动物1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通过X射线及组织病理检查对椎间融合进行判断,在术后16周,实验组的融合程度差于异体骨组,优于聚乳酸组.②病理检查显示复合材料前方的软组织量极少,为非特异性的纤维结缔组织,在周围正常骨组织内可见珍珠层粉微粒,细小的颗粒被异物巨细胞吞噬,复合材料中可见大量类骨质,材料中的聚乳酸部分降解.③骨磨片显示新骨组织长入复合材料的小孔内,珍珠层粉微粒对骨组织无明显影响.结论: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在体内有较好的植骨融合效果,并可以被缓慢降解吸收.

  • 共聚比不同的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观测

    作者:张文捷;周跃;王建忠

    背景:近年来,α-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已广泛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研究,这种支架有可能克服因自体神经移植缺乏及供区的永久性失神经支配以及供受区神经匹配等问题,提高神经诱导作用.目的:对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进行对比观测.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 kg;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6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将培养的许旺细胞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共聚物膜上的生长情况.②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材料肌肉包埋组织学观察:取Wistar大鼠15只,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法分以1,2,4,8和12周为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3只.将共聚物材料(85:15)裁剪成10 mm×5 mm×0.3 mm的膜,植入大鼠椎旁肌内,各时相点切取包含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在内的周围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材料样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预实验:取Wistar大鼠51只,分为共聚物85:15管组、共聚物50:50管组和硅胶管组,各组以2,4.6,8和12周为观察时相点,除12周为5只大鼠外,其余各时相点均为3只大鼠.于各时相点对各组材料进行大体观察及12周对大鼠进行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并取材桥接管中新生神经中段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②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大鼠实验模型应用组织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神经诱导作用.次要结局:许旺细胞和共聚物共培养条件下许旺细胞的生长行为观察.结果: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结果: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结果:许旺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大鼠体内神经桥接实验结果:大体观察: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组未见类似现象;12周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管组与硅胶管组无显著差别[(17.03±0.66),(17.15±0.76)m/s,P>0.05];共聚物85:15管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轴突数及神经组织面积比与硅胶管组均无显著差别[(0.45±0.16)μm,(3.96±1.73)μm,(10 135±1 053)个/mm2,(23.4±2.7)%比(0.45±0.19)μm,(4.07±1.86)μm,(9 879±1 491)个/mm2,(23.6±3.1)%,P>0.05];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结论:与硅胶管及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相比,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小、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 危重病人胃肠道合并症的诊断研究

    作者:陈晖

    危重病人胃肠道的合并症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异性辅助检查方法,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监测要求的增加,近年在危重病人胃肠功能监测中增添了多项新的检查方法,如血清乳酸盐测定,腹腔镜检查,腹腔内压力测定,腹部CZ磁共振成像,胃肠道黏膜内pH值测定等,每种方法各具特点,合理选用将有助于危重病人胃肠道的合并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 可吸收聚乳酸微夹板螺钉系统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史劲松;魏世成;郑谦;李逸松;程刚

    目的探讨聚乳酸微夹板螺钉系统在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临床检查、X片检查评价聚乳酸夹板、螺钉系统在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中的作用。结果骨折愈合正常,无不良反应。结论可吸收聚乳酸微夹板螺钉系统对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苯芴酮光度法测定聚乳酸辅料中Sn残留量

    作者:赵国琴;高永清;储成顶;俞敏;刘飞

    目的建立药用聚乳酸辅料的Sn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硝酸-硫酸消解处理,以分光光度法测定之.显色剂为苯芴酮,测定波长为510 nm.结果线性范围为1~10μg;r=0.9997; 检出限为1~2 μg/g;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100.8%;日内RSD为5.3%.结论该方法已符合2000年中国药典关于杂质限量检测方法的规定,是检测此类辅料中Sn残留量的可行方法.

  • 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对评估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存荣;翁钦永

    目的 探讨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对评估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因重症肺炎入住ICU的42例患者,分别对治疗前和治疗后6,12,24,72,120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进行监测并同步行APACHEII评分.比较治疗后120 h和治疗前血乳酸水平,将患者分为乳酸升高组(20例)和乳酸降低组(22例),测定2组患者治疗后120 h的动脉血氧分压,计算氧合指数,统计入住ICU的时间及总费用,并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乳酸升高组和降低组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9.6±5.2)和(9.8±6.2)mmol/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2.3±3.2)和(24.0±3.1)分,2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0 h,乳酸升高组和降低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4.5±6.1)和(8.9±5.1)mmol/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6.2±2.9)和(22.5±3.4)分,2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脉血乳酸水平愈低,APACHEⅡ评分愈低,两者具有相关性(r=0.679,P<0.05).结论 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对于评估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有重要意义.

  • 血管化复合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在实验性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陈涛;李宁毅

    目的 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并探讨其在实验性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将12只实验用犬随机分为 四组各3只,分别对其双侧下颌骨体部造成30 mm×15 mm椭圆形缺损,用自身对照法进行对比研究,右侧骨缺损为实验侧,左侧为空白对照侧.A组实验侧植入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富血小板血浆(PRP)、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聚乳酸(PLA);B组植入BMSc、rhBMP-2与PLA;C组植入BMSc、PRP、PLA;D组植入PLA .术后4、8、12周时分别观察各组缺损处组织形态及X线影像学表现,测量横断面切片血管面积百分比及图像光学密度值,评价成骨效果.结果 各组右侧缺损均有新生骨及血管形成,X线检查示有高密度骨痂影,数量A组>C组>B组>D组,且呈时间依赖性;空白对照侧缺损区均未见新骨形成,缺损为纤维组织充填,均无阻射影像.各时间点A、C组横断面切片血管面积百分比均大于B、D组,A、B、C组骨光学密度均明显大于D组,P均<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血管化复合组织工程骨具有快速成骨及促进新生骨血管化的效能,且无异物排斥反应及毒副作用;取自自体的BMSCs及PRP来源丰富,采集、制备方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自血回输对脊椎手术患者小肠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陈安基;潘道波;张雄飞;周爱国;黄芙蓉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应用于脊椎外科手术时血液保护效果及对小肠微循环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脊椎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自体血回输组(Ⅰ组)和异体血输注组(Ⅱ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及全麻诱导插管前(T1)、诱导结束后30 min(T2)、术毕(T3)、术后24 h(T4)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表达。【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异体血输注量增多,Ⅱ组在T3、T4时点I-FABP与D-乳酸表达增高。【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可以有效减少脊椎手术异体血的输注,对小肠微循环灌注影响小。

  • 骨粉/聚乳酸内固定材料的细胞毒性试验

    作者:陈良龙;王万春;阮建明;卢畅;黄添隆

    [目的]分析骨粉/聚乳酸内固定材料的细胞毒性,为临床应用做前期准备.[方法]应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骨粉/聚乳酸内固定材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浸提液中的形态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膜上细胞的黏附.[结果]骨粉/聚乳酸材料浸提液没有细胞毒性,成纤维细胞能在复合材料上黏附.[结论]骨粉/聚乳酸内固定材料无细胞毒性,细胞相容性良好.

  • 聚乳酸防粘连膜联合人工周期疗法在预防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志欣;杨菁;董兰;钟亚娟;黄博;郭彦蓉;李隽;詹丽丽

    [目的]探讨聚乳酸防粘连膜联合人工周期疗法在预防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后再粘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50例中重度宫腔粘连在本院宫腔镜下行TCR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预防粘连方法将其分为聚乳酸防粘连膜包裹O型节育环联合人工周期疗法组(观察组,30例)和单纯置常用O型节育环联合人工周期疗法组(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粘连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改善术后宫腔形态(93.33% vs 70.00%,P=0.0417)、月经情况表现(86.67% vs 60.00%,P=0.0375)、降低下腹痛(6.67% vs 30.00%,P=0.0338)、白带增多发生率(6.67% vs 35.00%,P=0.0201)均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在术后3、6、12个月等不同时间点粘连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乳酸防粘连膜联合人工周期疗法在预防宫腔镜下TCRA术后再粘连的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聚乳酸材料椎间融合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卢畅;谭延林;吕国华

    近年来聚乳酸及其聚合物材料在制备脊柱椎间融合器中发展迅速.相比传统椎间融合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具有更好的刚度和相容性,对影像学评估干扰小,融合率高,组织反应小等诸多优势,现将有关方面的研究及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 黄芪液拮抗乳酸盐腹透液对人腹膜间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作者:刘映红;刘伏友;段绍斌;彭佑铭;肖平;李军;卓莉;袁芳;樊敏

    目的:研究黄芪液对乳酸盐腹透液致腹膜间皮细胞增殖及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从人腹膜组织中分离间皮细胞,并建立体外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培养模型.以MTT法测定HPMC增殖程度,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示细胞损伤程度.结果:2.5%乳酸盐腹透液中加用黄芪液(1mg/ml)与HPMC作用45min,其培养液中LDH水平较腹透液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HPMC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结论:黄芪液能拮抗乳酸盐腹透液致HPMC的损伤.

  • 壳聚糖复合材料在骨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遥;尹庆水;夏虹

    壳聚糖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天然多糖,与其他材料复合后可用于骨缺损修复,临床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介绍壳聚糖复合天然聚合物材料在骨修复领域的应用,综述壳聚糖生物活性玻璃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人工合成聚合物、微纳米材料等与壳聚糖复合后对骨修复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BSA-PLGA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

    作者:曾晗冰;李万里;徐华梓;李士

    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栽体,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以包封率、栽药量、粒径及24 h释放率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显著影响微球制备工艺条件的7种因素.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是BSA用量为5 mg、PEG用量为0.2 mL、PLGA用量为200 mg、PVA浓度为1%、NaCl浓度为10%、超声功率为40 W、复乳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以得到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突释较少的BSA-PLGA微球.

  • BSA-PLGA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

    作者:曾晗冰;李万里;徐华梓;李士

    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24 h释放率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显著影响微球制备工艺条件的7种因素.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是BSA用量为5 mg、PEG用量为0.2 mL、PLGA用量为200 mg、PVA浓度为1%、NaCl浓度为10%、超声功率为40 W、复乳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以得到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突释较少的BSA-PLGA微球.

42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