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洋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综述)
由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微生物分泌的海洋毒素(Marine Toxins,MT)所引起的海洋动物、人类中毒事件是与海洋环境直接相关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涉及到海洋环保、卫生学、水产养殖等诸多领域,已引起了各方面专家的关注,探明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是确定海洋毒素的化学结构并建立测试分析方法.
-
三丁基锡毒性作用生物标记研究进展
三丁基锡(TBT)应用范围较广,初是作为聚氯乙烯的稳定剂使用,后来主要用于船舶油漆中防止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于船体.TBT的使用给全球环境特别是海洋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海洋生物的污染.虽然国际航运组织(IMO)近通过决议,要求从2003年1月1日起在全球范围内禁止在船舶上涂用含有TBT等有机锡类化合物的油漆,但由于有机锡在海洋环境中的长期残留,即使在停止使用相当长时间后,海水和底泥中仍会存在TBT.江桂斌和周群芳[1]通过对我国沿海和内陆水域地区的采样测定,发现采样点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有机锡的污染情况.Zhou等[2]对中国7个城市采集的海产品进行了测定,均发现了TBT的存在,并且发现即使经过蒸煮烹调后TBT仍然存在,提示食用海产品可能存在有机锡的潜在危害.TBT引起机体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形态、功能的改变,对生物体造成损害的生物标记是多方面的,近年来各国科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
赤潮藻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
赤潮是海洋内浮游生物(主要是藻类)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洋水体变色、变腥臭的一种有害生态异常现象,是一种严重恶化海洋环境,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和沿海旅游业,并威胁人类健康的海洋自然灾害。含有毒素的藻类(主要是单细胞微藻)将通过食物链毒化海洋鱼贝类,人类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食物中毒或死亡。与有害赤潮相关的赤潮藻毒素(贝毒素)中毒主要有5类:①麻痹性贝毒中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②腹泻性贝毒中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③神经性贝毒中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NSP);④记忆丧失性贝毒中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ASP);⑤西加鱼毒中毒(ciguatera)。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沿海地区无论是赤潮或是人类食用海洋贝类中毒患病事件在发生次数上和规模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为此,各国政府对赤潮及海洋贝毒素的危害越来越重视,许多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海产品贝毒素的监测体系,并对赤潮藻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很多研究[1]。现将对目前各国贝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天然海水高盐条件对海绵相关细菌抗菌活性及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
海洋微生物生活在高盐、高压、低温、低光照、寡营养、弱碱性的海洋环境中,因而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特征和代谢机制,可产生与陆生微生物结构与活性迥然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萜类、环肽类和聚酮类等[1-2],成为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salinisporamide A 已经完成了 I 期临床研究,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3]。以从海洋真菌 Aspergillus sp. CNC-139中获得的化合物为模板合成的 plinabulin(NPI-2358)已经进入II 期临床研究,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4]。来自于卡纳里水域深海沉积物中的链霉菌 NTK937产生的 caboxamycin是一种新型的苯并噁唑抗生素,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IC50仅为8μmol/L[5]。海洋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据文献报道,通过模拟海洋环境的拟生态培养,可以诱导海洋真菌产生新的活性代谢产物[6-9]。同时有研究表明,高盐条件造成的极端环境(如高渗透压和营养剥夺等)可以激活生物体内的沉默基因或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进而使海洋等来源的耐盐真菌产生新的活性化合物[10-11]。另据文献报道,培养基盐度对海洋真菌的活性物质具有显著影响,其生物活性和活性物质的种类和产量可能有较大的差别[12-13]。但是,应用天然海水培养基探讨海洋来源细菌的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 HPLC化学指纹的报道较少,本实验室曾研究报道天然海水对海绵相关细菌的抗菌活性有影响[14]。另有文献对细菌 HPLC 化学指纹研究进行了报道[15-17],此外,有文献报道天然海水可影响细菌的生长[18-19]。本文以海绵相关细菌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步开展了相关探索,以期获得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且次级代谢产物丰富的菌株。
-
MPN-PCR法快速定量检测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在海洋环境及江湖河口广泛分布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是可引起人食物中毒的病原菌[1].患者以沿海地区居多,是食品检验的必检项目,常规检验多不能定量检测,常规PCR、多重PCR、荧光定量PCR等检测技术只对反应体系中模板DNA进行定量,无法鉴别污染食品中死活菌体.
-
北极冰川倒塌时展现"哭泣的人脸"
国际在线专稿:据国外媒体报道,著名摄影师和海洋环境专家迈克尔·诺兰近日拍摄到了一组北极冰川倒塌时显现出的一幅"哭泣的人脸"照片,这个"哭脸"就像是在为日益变暖的环境和冰川不断融化而哭泣.
-
医学检验在海洋环境战创伤救治中的作用
海战及登陆作战战伤部位与陆战相似[1].除炸伤、枪弹伤、烧伤外,水下冲击波、燃烧毒气和爆炸强闪光、低温海水浸泡等也是重要的致伤、致死原因.特别是伤员经过海水浸泡,会使全身、损伤局部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增加战创伤救治难度.因此,早期检验诊断对快速救治尤为重要.
-
环境因素对舰载卫生装备性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开展舰载卫生装备环境适应性研究,为舰载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对海上环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追踪和数据统计,对舰载卫生装备的环境条件及环境对卫生装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舰载卫生装备和通用卫生装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与陆地医院相比,舰船环境会造成卫生装备质量性能下降、故障率明显偏高、使用寿命缩短.结论:提高舰载卫生装备环境适应性,可有效提高装备的战术技术水平.
-
新研究发现细菌对抗抗生素的秘密武器
所有生物的生长都需要磷酸盐,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全世界的农作物种植需要大量磷肥。在海洋中的一些区域营养成分很少,许多生物的生长都非常缓慢,因此一些细菌进化出高级机制能够从其他物质中提取磷酸盐。这些物质是由许多原始有机体产生,构成了海洋环境中大的磷元素储备。其中许多化合物都是毒性物质(抗生素),对于一些海洋生物的生存具有保护性意义。
-
海洋经济鱼类12种化学性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根据我国1992年至1996年沿海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结果显示[1]:潮间带生物多项性指数变差,石油降解菌明显增多,各类赤潮频发,耐毒性弱的海洋生物数量下降,可能导致耐毒性海洋生物继续繁衍,耐毒性弱的鱼类种群迁移或减少的现象.受污染的海洋环境不仅使海洋鱼类产量和种群受影响,而且还可能使经济鱼类染毒量增加.为了准确掌握现阶段舟山近海渔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体内相关元素含量水平,我站于1997年9月~2000年9月对舟山渔场捕捞的主要经济鱼类12种化学指标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安全与管理
近几年来,疾病控制中心承担着急慢性传染病病源检测和自然、海洋环境、食品、水产品、工业产品的卫生检测,任务相当繁重.随之而来的实验室安全和管理问题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4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P1363:台湾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台湾居民常因海洋食物和职业暴露接触海洋微生物.自1985年报道首例创伤弧菌患者以来,感染该菌的病例数有所增加.病例数的增加可能是因为疾病更为活跃,也可能是因为临床医生或实验室人员鉴别技术的提高.我们分析了1995-2002年的84例创伤弧菌病例的临床症状,描述这些病例中分离到的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临床表现和结果特征,抗菌剂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毒力的代谢.该地区人和海洋环境中分离的创伤弧菌的分子分型结果有高度特异性.为预防该种新出现传染病应进行教育和检测.
-
武汉市牡蛎创伤弧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菌,自然生存于河口和海洋环境中,能引起多种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败血症、伤口感染、急性肠胃炎等,感染致死率可高达50%以上[1-2].创伤弧菌污染是美国海产品消费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美国州际贝类卫生委员会(ISSC)规定,收获后经处理的牡蛎中创伤弧菌限量不超过30 cfu/g[3].
-
海洋病原细菌的氯霉素耐药菌株筛选鉴定及质粒消除
目的从污染海域筛选非临床氯霉素耐药株,研究耐药基因定位及耐药机制多样性.方法TCBS和EMB选择平板筛选,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耐药株.MIC测定、基因组DNA-RAPD分型和质粒消除评估多样性.结果评估187株氯霉素耐药株的MIC值分布、属种分布、耐药基因定位及耐药机制.发现80株耐药MIC 25~128μg/ml是CLSI/NCCLS(1995年)定义临床标准(MIC 12.5μg/ml)的2~10倍,分布在弧菌科和肠杆菌科主要属种;58株MIC>25μg/ml基因组DNA-RAPD分型与菌落表型分组结果吻合,显示多样性丰富.采用多轮高温(~43℃)和高浓度(~1%)SDS双重处理和交替培养,77株MIC>25μg/ml分离株的质粒消除效率为28.6%;55株不能消除耐药表型,暗示染色体编码耐药基因;22株可消除氯霉素耐药表型,其中16株完全消除,暗示质粒独立编码耐药基因,6株部分消除,暗示质粒和染色体分别编码耐药基因.结论来自污染海域环境的非临床氯霉素耐药株可作为新模型,提供耐药基因定位及耐药机制多样性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