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胎牛血清对脐血干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马桢;邹云增;沈雳;牛玉宏;龚惠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体外培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形成集落能力和分化为内皮细胞ECs的影响.方法:自脐带血中分离MNC,给予不同FBS浓度(5%,10%,20%)+DMEM培养条件,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比较d7形成的集落和d16细胞分化比例,3周后进行Dil-AcLDL染色、4周后用免疫荧光测定VIII因子相关抗原(vWF),鉴定其向(ECs)分化情况.结果:(标化到每105个接种细胞):FBS浓度为5%、10%和20%时,集落形成数目分别为0±0、0.1172±0.37058和1.1149±1.21314(P<0.05);分化细胞比例为0±0(P<0.05)、0.0 524±0.05 167和0.0 104±0.00 905;Dil-AcLDL染色结果分别为"-"、"+"、"-"、"+",免疫荧光测得其表面均有vWF表达.结论:提高培基中FBS浓度到一定程度有助于MNC向EC分化.

  • 脂肪酸代谢异常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顺;马爱群

    原发性高血压不是单纯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而是伴脂质等代谢障碍的疾病.文中就脂肪酸摄入和代谢异常在高血压尤其是肥胖型高血压发病机制、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一综述.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

    作者:奚敏;张瑞祺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 mRNA表达及其与HBV感染后转归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19例急性乙型肝炎、50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15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并观察它们与Foxp3 mRNA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HBV感染各组IL-10、TGF-β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IL-10含量较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TGF-β含量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TGF-β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人,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HBV感染者,表明Foxp3参与了HBV发病过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的生长抑制

    作者:孙早喜;王福生;孙诚谊;邢利和;雷周云;施明;刘明旭;刘敬超;张冰

    目的体内外观察多种细胞因子和(或)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llogenic antigen,TAA)刺激的正常人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的生长抑制.方法体外分别用人GM-CSF、IL-4、TNFα、BEL-7402TAA和人IL-2刺激正常人DC和去DC的单个核细胞(免疫效应细胞),5~6d后混合培养DC和免疫效应细胞1~2d.体外实验时效应细胞分无DC刺激组(A0组)、细胞因子培养和DC刺激组(A1组)、细胞因子和TAA培养的DC刺激组(A2组).体内实验时,裸鼠分为3组:预防组(Ⅱ),于接种BEL-7402前1~2d天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治疗组(Ⅲ),待全部裸鼠移植瘤长出时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组Ⅱ、Ⅲ于给予DC激活免疫效应细胞后再间断给予DC培养上清液3~6d.对照组(Ⅰ)给等量的1640培养液.结果多细胞因子体外可刺激DC发生扩增并高表达B7分子.体外实验中大杀伤效率:A2组为81%,A1组为68.1%,A0组为3.5%.体内实验中:组Ⅰ和组Ⅲ第12d时12例全部发生移植瘤;组Ⅱ观察30d时,6例有1例发生移植瘤,观察45d时,仍只有1例发生移植瘤,组Ⅰ、Ⅱ相差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466);在给予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后的第45d处死所有裸鼠并称瘤体的重量,组Ⅰ、Ⅱ、Ⅲ比较相差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组Ⅱ的6只裸鼠仅1只产生移植瘤,瘤重为0.27g.结论激活的DC在抗恶性肿瘤中有重要作用.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肝组织中HBV cccDNA定量检测

    作者:郝勇;苗千里;缪晓辉;赵克开;李东良;林江;沈雪林

    目的 优化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特异性定量检测方法,并观察HBV cccDN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肝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标本抽提核酸后,以不降解质粒的ATP依赖的DNA酶(PSAD)进行酶切,再以跨双缺口的特异性引物进行荧光PCR定量检测HBV cccDNA;用10份HBV高滴度(10(7)拷贝/mL)血清和梯度稀释的HBV克隆质粒标准品,验证此检测方法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和肝组织穿刺标本各50份,检测其总HBV DNA和cccDNA.结果 10份血清标本均无假阳性cccDNA检测结果,灵敏度可达到10(3)拷贝/mL.所有PBMC中cccDNA检测均阴性;所有肝组织中总HBV DNA和cccDNA检测均阳性,总HBV DNA含量为3.19×10(2)~6.69×10(7)拷贝/μg人基因组DNA,cccDNA含量为7.32×10(0)~6.51×10(6)拷贝/μg人基因组DNA,同一患者肝组织中总HBV DNA含量是cccDNA含量的10.7倍至9.2×10(5)倍.结论 本方法特异度和灵敏度高.PBMC不能支持HBV的复制.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均可检测到cccDNA,但其水平并非与细胞内总HBV DNA水平正相关.

  • 新生儿单个核细胞表达CCR5受体及C-C趋化因子能力的观察

    作者:郑煜煌;吴桐春;刘海周;周华英;张春迎;丁佩佩;邹文;李惠

    研究影响新生儿对HIV-1感染的免疫特点对减少儿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阻断HIV-1母婴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大多数亚型的HIV-1,在病程早期主要利用CCR5趋化因子受体入侵靶细胞,而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的3种C-C趋化因子:受激活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MIP-1β,可抑制HIV-1和CCR5结合,诱导CCR5内化到胞浆,从而阻断HIV-1感染靶细胞[1].美国新生儿的单个核细胞较成人单个核细胞更易被HIV-1感染,与其趋化因子RANTES等分泌能力低下有关[2],我们尚未见国内这方面的报道.现将我们观察新生儿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CD4和CCR5受体以及分泌3种C-C趋化因子的能力,并与成人的同类指标进行比较的结果报道如下.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SA mRNA及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微转移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扬;毛建华;张灵;计国义;潘玉琢;赵雪俭;高洪文;王伟华;孔祥波

    目的 观察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SA 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微转移的关系.方法 取抗凝血,Ficoll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RT-PCR检测PS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SA蛋白表达.结果 (1)血清PSA>40.0ng/ml者23例,两者均表达的19例,阳性符合率82.61%(19/23);血清PSA<20.0ng/ml者16例,两者均表达的5例,阳性符合率31.25%(5/16);(2)PSA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均呈正相关;(3)血清PSA<20.0ng/ml的16例患者随访18个月,1例PSA mRNA及蛋白均表达阳性者,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半年内死于癌转移.结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SAmRNA及蛋白的联合检测是判断前列腺癌微转移的有效手段之一,并可预示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和不良预后.

  • Percoll法分离犬骨髓单个核细胞与体外成骨诱导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尹宏宇;刘广鹏;崔磊;曹谊林;吕长胜

    目的 建立犬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NCs)的分离培养、体外扩增和成骨诱导方法,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方法 用1.063 g/ml percoll液分离2.5 ml Beagle犬骨髓,利用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分离、培养、扩增和成骨诱导.结果 采用1.063 g/ml percoll液可获得纯度较高的BMNCs,接种细胞生长良好,平均倍增周期为1 d,经成骨诱导培养后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 采用1.063 g/ml percoll液能够较好的进行Beagle犬BMNCs的分离培养和体外扩增,分离得到的细胞具备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特性.

  • 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1、3mRNA的表达

    作者:王凤英;鲁曼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1(SOCSl)和SOCS3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表达情况和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15例正常健康对照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OCS1/SOCS3mRNA表达水平.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SOCS1、SOCS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7±0.38)、(1.87±0.53),高于对照儿童的(0.85±0.12)、(0.77±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SOCS3 mRNA表达增高更为明显.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儿有SOCS3的高表达.

  • 病毒性脑炎和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炎症细胞反应动态变化

    作者:张育才;贺德安;陆燕芬;陈丽琴;陆勤

    临床上鉴别病毒性脑炎( VE)和细菌性脑膜炎( BM)依赖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 CSF)检查.一般认为, BM患儿 CSF炎症细胞以多型核细胞( PMN)为主, VF则以单个核细胞( MN)或淋巴细胞占优势 [1].但 VE早期可能以 PMN为主要反应细胞,随病程进展逐渐转变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反应 [2].为进一步探讨 CNS感染 CSF细胞学变化规律,总结近 5年来收治的 446例患儿急性期 CSF细胞学动态改变,现报告如下.

  • 同型半胱氨酸对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uPA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耀平;王宁菊;杨宝珍

    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既往多认为,巨噬细胞是抗肿瘤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细胞群,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递呈肿瘤相关抗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从而清除肿瘤.但是近年来逐渐认识到,许多肿瘤问质中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并非发挥抗肿瘤作用,而是参与了肿瘤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过程[1-2].

  • 匹多莫德联合布地奈德治疗MPP的疗效及对Th1/Th2平衡的影响

    作者:毛立新;郭元春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儿童时期急性重症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Th1/Th2细胞平衡紊乱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1-2].本文采用匹多莫德联合布地奈德治疗MPP患儿,通过观察MP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抗凝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液中自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变化,探讨匹多莫德联合布地奈德治疗MP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MPP患儿Th1/Th2平衡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原肽对格雷夫斯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菁楠;赵泽飞;顾明君;朱鸿玲;刘连勇;杨雪莲

    目的 观察促甲状腺素受体A亚单位上的第52 ~ 71位(PA)及第67 ~ 86位(ID)氨基酸多肽对格雷夫斯病(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GD患者13例、健康志愿者8例为研究对象,取其静脉血,分离PBMC.PBMC分为空白对照组(无细胞及抗原)、阴性对照组(不加抗原刺激)、阳性对照组(刀豆蛋白A 5 μg· mL-1)、PA组(PA多肽20 μg·mL-1)、ID组(ID多肽20 μg·mL-1),均培养3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并计算各组增殖指数.结果 健康志愿者和GD患者的阳性对照组IFN-γ、IL-4水平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PA组和ID组的IFN-γ、IL-4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健康志愿者和GD患者的阳性对照组增殖指数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健康志愿者PA组和ID组增殖指数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GD患者PA组增殖指数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和ID组(P<0.05),ID组增殖指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A多肽及ID多肽均为具有免疫活性的抗原肽,且PA多肽的激活作用更强,可作为肽疫苗的备选多肽.

  • 谷氨酰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凌燕;黄美健;汤晓燕;居建刚;冷报浪;任娥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COPD急性加重(AECOPD)经治疗转为稳定期(SCOP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其急性期和稳定期静脉血,分离PBMC.PBMC分为AECOPD组(空白对照)、AECOPD +Gln组、SCOPD组(空白对照)和SCOPD +Gln组,Gln终浓度为8 mmol· L-1.另以15例健康体检者PBMC为正常对照组.Real-time PCR法检测五组PBMC中NF-κBp65 m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Ct值.结果 AECOPD组和SCOPD组NF-κBp65、TNF-α的△Ct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 0.01),且AECOPD组低于SCOPD组(9.16±0.45 vs.9.80±0.52,8.81±1.17 vs.9.57±1.23,P<0.05). SCOPD+Gln组NF-κBp65和TNF-α的△Ct值(10.36±0.53和11.21±1.38)高于SCOPD组,AECOPD +Gln组(10.04±0.75和10.58±1.22)高于AECOPD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 Gln可能通过抑制COPD患者NF-κB的活化,降低TNF-α的表达,从而达到抗炎作用.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β-arrestin1表达升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慧;龙娟;谭俊杰;孙滨;张鹏辉;邹琳

    目的 探讨β-arrestin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55例初发ALL患儿的骨髓样本(ALL组),分离单个核细胞,以51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Ctrl组),将ALL患者分成高危、中危和标危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β-arrestin1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β-arrestin1蛋白表达的变化.用Spearman统计分析β-arrestin1表达与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LL组β-arresti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trl组(P值均<0.01).高危组和中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标危组,且高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中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β-arrestin1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数(r=0.458,P=0.002)和危险分级(r=0.344,P=0.022)正相关.结论 儿童ALL患者骨髓β-arrestin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危险分级密切相关,对ALL诊断、治疗策略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韩志君;吴传勇;蒋廷旺;唐裕杰;周晔;陈燕;谷明莉;邓安梅;仲人前

    目的:初步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从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60例PBC、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疾病对照)和6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CR1、CCR3和CCR5的表达;生化常规测定PBC 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水平,分析它们与趋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BC患者PBMCs中的CCR1、CCR3、CCR5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P<0.05),而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BMCs中CCR1、CCR3、CCR5 mRNA和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PBC患者Ⅲ、Ⅳ期PBMCs中的CCR1、CCR3、CCR5的mRNA 和蛋白表达较Ⅰ、Ⅱ期明显降低(P<0.05);PBC患者CCR1蛋白表达水平与TBIL水平显著负相关(r=- 0.445,P<0.01),与γ-GT无线性相关关系(r=-0.230,P>0.05);CCR3蛋白表达水平与TBIL水平无线性相关关系(r=-0.173,P>0.05),与γ-GT水平负相关(r=-0.295,P<0.05);CCR5蛋白表达水平与TBIL、γ-GT水平均负相关(r=-0.531,P<0.01;r=-0.665,P<0.01).结论:CCR1、CCR3、CCR5的表达与PB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了PBC的调控机制,为PBC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了新线索.

  • 冻存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分化成内皮祖细胞的功能特性

    作者:吴建国;罗天航;周虹;薛绪潮;毕建威;方国恩

    目的:对新鲜和超低温保存的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的内皮祖细胞(EPC)进行功能比较.方法:从猪髂骨抽取骨髓,对分离后的MNC进行培养或-80℃冻存3个月后再培养;冻存后培养的P1代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技术进行EPC表面标志抗原鉴定.同时分别对新鲜和冻存培养的EPC获得率、细胞迁徙、黏附和增殖功能进行比较.结呆:冻存组细胞免疫组化鉴定:CD133(+)、CD34(+)、CD31(++)、KDR(++),流式细胞技术鉴定:CD133的阳性率(17.24±3.12)%,CD34的阳性率(37.214±10.85)%,CD31的阳性率(72.07士13.34)%,KDR的阳性率(89.09±16.40)%.新鲜和冻存的MNC经诱导培养后EPC获得率分别为(1.1±0.078)%、(1.03±0.061)%,P=0.054;细胞迁徙率分别为(15±0.71)%、(14.2+0.63)%,P=0.17;贴壁率分别为(42.74±2.1)%、(39.5±1.7)%,P=0.11,增殖功能分别为(25.06±2.82)×10~4、(21.64±2.34)X10~4,P=0.089.结论:超低温保存骨髓来源的MNC经诱导培养得到的EPC其数量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得到大量的同质EPC,为EPC移植提供了来源保障.

  • 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单个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变化

    作者:刘军;施琳玲;邢新;杨瑞和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对单个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采用抗体双夹心ELISA法检测门静脉血、小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介素6(IL-6).结果:在内毒素(LPS)刺激下,休克组动物的小肠与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释放的TNF-α量在复苏后4 h和24 h低于假手术组动物.结论:失血性休克能使小肠单个核细胞在复苏后4 h和24 h对内毒素的刺激呈现低反应.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时效性研究

    作者:胡国梁;黄佐;侯健;赵宝珍;黄海怡;周智慧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s)对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常规抽取骨髓,分离制备BMMCs悬液.将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Ⅰ,n=10)、梗死对照组(组Ⅱ,n=18)、即刻移植组(组Ⅲ,n=18)和两周移植组(组Ⅳ,n=18).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在建模后即刻和2周分别将10μl BMMCs液(6×106个细胞)植入组Ⅲ和组Ⅳ的梗死周边区,组Ⅱ于建模后14 d植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用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查观察细胞移植后4周的心脏功能改变.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4周后,与组Ⅱ、组Ⅲ相比,组Ⅳ左室功能重建指标[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前壁厚度(LVAWT)]和血流动力学检查指标[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左室舒张压力时间变化大速率±dp/dtmax]均明显改善(P<0.05);而组Ⅱ、Ⅲ间上述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心肌梗死后2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效果优于即刻移植,可能是由于在心肌梗死后1周时炎症反应重,而2周时逐渐减弱.

  • 人不同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控能力的比较

    作者:刘贤俊;刘海亮;景波;张春雪;孙毅

    目的 比较人5种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免疫调控能力的差异.方法 炎症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可诱导MSCs高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和趋化因子,从而抑制抗CD3/CD28抗体激活的T细胞增殖.通过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抑制T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使用Cell Tracer Violet的染料对T细胞进行标记,检测其增殖能力变化.同时,使用EdU染色检测MSCs细胞增殖.过程炎症因子刺激后的MSCs与PBMC进行共培养,检测PBMC的增殖情况,同时检测MSCs相关基因表达及其增殖情况.结果 炎症因子刺激的MSCs对抗CD3/28抗体激活的单个核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组织来源MSCs对单个核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区别.结论 与骨髓来源MSCs相比,其他组织来源MSCs对单个核细胞免疫调节作用无明显区别.

464 条记录 11/24 页 « 12...891011121314...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