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单个核细胞凋亡与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关系探讨

    作者:史建强;叶中绿;李定;吴平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单个核细胞(MNCs)凋亡的变化,并检测周围血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8、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和黏附分子P-选择素(P-sel)、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对MNCs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SLE患儿和10名健康对照者MNCs的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儿MNCs凋亡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缓解期患儿,缓解期患儿MNCs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期患儿周围血中IL-8、IL-6、TNF-α、NO、P-sel、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且与MNCs凋亡和病情均呈正相关.缓解组患儿IL-8、IL-6、TNF-α、NO、P-sel和I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儿MNCs凋亡增加,且与病情密切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过多、免疫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MNCs凋亡增加的重要机制,通过适度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MNCs凋亡有可能会改善SLE预后.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疗效观察

    作者:陶其强;张晓霞;张建春;李静华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注射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5例处于该期的患者,给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注射治疗,细胞数平均为(2.0~6.0)×108/人次,1次/周,2~3次为1个疗程.以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及90 d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血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三酰甘油(TG)、肾小球滤过率(GFR)作为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化验结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0 d血Scr、BUN、24 h pro、GFR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t=6.576、2.197、2.887、-6.65,P=0.000、0.045、0.012、0.000),治疗后90 d Hb、Alb、24 h pro出现明显好转(t=-4.148、-3.822、3.523,P=0.001、0.002、0.003),而治疗后30 d出现好转的指标Scr、BUN、GFR 90 d后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三酰甘油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注射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有一定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FOXP3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孟丽娟;张秀莲;张伟华;范星火;陈玮;侯素敏;刘晨

    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及阻止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被日益关注.转录因子(forkhead box P3,FOXP3)特异性表达于CD4+CD25+Treg,与CD4+CD25+Treg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维持密切相关[1].有研究报道,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 Treg减少,不能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导致免疫耐受被打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2].本研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再障患者FOXP3的水平,以期从免疫耐受方面探索FOXP3在再障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铅对脐带血造血细胞增殖影响

    作者:邱亿腾;邹文霞;钟义富;李容汉;黄健红

    目的探讨铅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21份,同时检测脐血中铅水平以及采用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在体外悬浮培养15 d,定期观察细胞增值情况.结果脐铅含量平均为(54.3±1.7)μg/L.从细胞生长密度随培养时间变化的趋势看,不同铅水平的细胞生长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铅水平的单个核细胞群的扩增能力明显低于低铅水平组.铅对单个核细胞群增值和分化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于培养初期,对于培养后期的细胞群,其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铅对各阶段造血细胞增和分化的抑制作用不同,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脐血 单个核细胞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微小RNA-148a及靶基因的表达

    作者:孟祥慧;初金玉;陈丽丽;刘兰涛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小RNA-148a及靶基因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来自我院的31例SLE患者和22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抗凝血,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小RNA-148a(hsa-miR-148a)及DNA甲基转移酶1mRNA水平,进一步分析hsa-miR-148a的含量与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和SLE患者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的外周血中hsa-miR-148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DNA甲基转移酶1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者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01).而且SLE患者的外周血细胞hsa-miR-148a表达与SLEDM分正相关(P<0.01).结论 hsa-miR-148a可能通过调节靶基因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降低细胞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从而参与SLE的发病,hsa-miR-148a可能成为一个新的SLE扮子标志物及药物干预靶点.

  • 明胶法富集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刺激其成熟为树突状细胞

    作者:马明瑛;靳志平;王伟;郭智;吴彬;谭晓华

    背景:如何简易高效分离纯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刺激成熟为树突状细胞,未见标准化操作流程.目的:观察明胶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效率以及将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刺激成熟为树突状细胞的表型特征,并与普通塑料黏附法对比.方法:使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得到单个核细胞,根据培养瓶是否进行明胶包被分为明胶包被组和普通塑料组.均分单个核细胞,按组别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并诱导刺激成熟为树突状细胞.计数各组所得单核细胞数,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 组单核细胞的CD14 阳性率、T、B 淋巴细胞污染率、树突状细胞非成熟期和成熟期CD1a,CD83 的表达情况,锥虫蓝拒染法计算细胞活率,观察对比2 组血小板污染情况.结果与结论:明胶包被组单核细胞数及CD14 阳性率显著高于普通塑料组(P < 0.05),普通塑料组淋巴细胞污染率显著高于明胶包被组(P < 0.05).2 组细胞活率及树突状细胞表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明胶包被组血小板污染率低于普通塑料组.提示明胶法可以简单高效分离出单核细胞并成功刺激成熟为树突状细胞.

  • 急性心肌梗死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党懿;齐晓勇;李英肖;张军;朱安军;赵炳朕;袁华兵;李树仁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调节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实验拟通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体外细胞培养,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与心肌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6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材料:SD大鼠及SD仔鼠(出生1~3 d)购自河北医科大学试验动物中心.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方法:①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15)和假手术组(n=15),假手术组只过线不结扎.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大鼠术后24 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表达.②选择SD仔鼠制备心肌成纤维细胞.将单个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以细胞数0.5:1,1:1,2:1混合培养24 h后,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当单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2:1混合时,加入CD147单克隆抗体1,2,4 μL/L,培养24 h后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表达明显增加.②单个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混合培养,随着单个核细胞比例的增加,心肌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增加.③在单个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2:1混合培养体系中,随着加入CD147单克隆抗体浓度的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生成减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表达明显增加,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生成起上游调节作用.

  • 单侧、双侧髂骨取血及取血量与骨髓单个核细胞浓度与早期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的关系

    作者:石少辉;李子荣;孙伟;王佰亮;许树清;王冉东

    背景:以单侧、双侧髂骨取血及取血量是否会影响骨髓单个核核细胞的浓度呢?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浓度差异对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髓心减压加自体单个核细胞移植股骨头坏死患者120 例/168 髋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髂骨取血200 mL,27 例/39 髋,单侧髂骨取血300 mL,29例/40 髋;双侧髂骨取血200 mL,30 例/42髋,双侧髂骨取血300 mL,34 例/47 髋.髂骨取血后在细胞分离机将骨髓血梯度离心,细胞分离前后行单个核细胞计数,髓芯减压后移植注入骨坏死区.随访12~36 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T 影像学及髋关节Harris 评分改变.结果与结论: 单侧及双侧髂骨取血200 mL 分离后所得单个核细胞计数与取血300 m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双侧明显高于单侧(P < 0.01).各组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移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Harris 评分及优良率显著提高(P < 0.05,P < 0.01).与单侧髂骨取血组比较,双侧髂骨取血移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髓芯减压加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双侧髂骨取血所分离单个核细胞浓度明显侧高于单侧,且短期随访临床疗效较好.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景福;张昆;胡桂才;徐素欣;郭风玲;赵亚娟;段书众;朱菊平;邢恩鸿

    背景:临床发现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的活性异常增高.目的:了解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的活性,并探讨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检测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营养状态、人体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据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非炎症组(<3 mg/L)和微炎症组(≥3mg/L).结果与结论: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②微炎症组营养不良数量及程度、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价评分、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炎症组(P≤0.001或P<0.01或P<0.05).⑨非炎症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中臂肌围、中臂围、握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异常活化;随炎症反应加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进一步增强,营养不良加重;说明核因子kB活性可能较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更早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及预测营养不良.

  •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肝样细胞转化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

    作者:王凯;朱英;刘晶;赵钢

    背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可向肝样细胞转化.目的:探索体外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法纯化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含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3 及β-巯基乙醇培养基培养6d 后,诱导组用含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的培养基培养14 d ;以未诱导培养的单个核细胞及L02 肝脏细胞系为对照.结果与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呈透明圆形、类圆形,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3 及β巯基乙醇培养基培养6d 后,部分细胞向成纤维样细胞生长,诱导后部分细胞呈多边形,多角形,14d 后细胞形态逐渐接近肝细胞,并表达白蛋白、甲胎蛋白、角蛋白18.说明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可以向肝样细胞分化.

  • 移植修复脑功能损害种子细胞源研究:τ蛋白mRNA在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鄢文海;曹孟德;王建枝;刘计荣;龚光明;许燕;邢莹

    背景:脐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源以移植修复不同原因所致脑功能损害,但能否表达神经元另一重要特有分子τ蛋白?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前后及细胞因子诱导作用下,τ蛋白mRNA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采集健康新生儿脐血8份,每份80mL.干预: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用细胞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②τ蛋白mRNA在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培养前,脐血单个核细胞胞体小呈圆形,培养后EGF+bFGF组细胞胞体较大,有粗长突起形成,未加细胞因子所培养细胞胞体较小,突?换起较短、较细,形似星形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未培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τ蛋白mRNA呈阴性而MAP2mRNA表达阳性,培养后二者均表达阳性,在EGF+bFGF作用下,阳性表达更明显.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表达MAP2 mRNA,经培养后同时表达T蛋白mRNA,细胞因子能增强这种作用.

  • 离心管贴壁细胞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尹文化;金大地;鲁凯伍;雷英

    背景:在常规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过程中,离心管壁有大量单个核贴壁细胞,这些早期的贴壁细胞是否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率低存在一定的联系呢?目的:比较4 种方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率,观察离心管贴壁细胞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取足月健康顺产新生儿脐血36 份,随机分为4 组,每组9 份,于采集后6 h 内分别采用甲基纤维素沉降法(A 组)、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B 组)、甲基纤维素联合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C 组)、甲基纤维素联合改良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D 组)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用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 L-1~2×109 L-1,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 培养基中培养和传代,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形态.收集第3代脐血单个核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扩增倍数,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免疫表型.结果与结论:36 份脐血中,成功分离33 份脐血单个核细胞,B 组有3 份分离失败.33 份中共22 份原代培养中出现大量贴壁细胞,其中A 组8 份,B组2 份,C 组5 份,D 组7 份.9 份(27%)培养出能融合且可稳定传代的成纤维样细胞,其中A 组3 份,B组0 份,C 组1 份,D 组5 份.4 组脐血单个核细胞在原代培养5~7 d 后均可见数量不等的贴壁细胞,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或(和)圆形巨核样细胞.A 组与D 组于原代培养三四周可见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细胞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呈较均一的长梭形,可稳定培养至60~90 d 形态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仪免疫检测,第3 代脐血单个核细胞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CD45 和CD106 等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细胞标志,但显著表达CD29、CD105 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结果显示离心管贴壁细胞可显著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率,而甲基纤维素联合改良的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可充分回收离心管贴壁细胞,利于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扩增和稳定传代.

  • 心肌梗死后单个核细胞促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作用

    作者:张颖;廖礼强;张晓刚

    背景:心肌梗死后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心肌迁移的机制尚不甚明了。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和趋化因子受体4生物轴在心肌梗死后单个核细胞促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及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12只SD大鼠其中6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6只行假手术处理,分离循环血单个核细胞,采用三室共培养模型,分别将 DAPI 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培养于三室模型的上、中、下室内,设立心肌梗死组、趋化因子受体4受体阻断剂AMD3100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培养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迁移细胞数目,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心肌细胞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和迁移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中室内均可见迁移细胞,迁移细胞阳性表达趋化因子受体4,心肌梗死组迁移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中和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4受体阻断剂AMD3100后,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各组心肌细胞阳性表达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心肌梗死组及AMD3100组心肌细胞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表达灰度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生物轴在心肌梗死后大鼠单个核细胞促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迁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中CD133+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评价

    作者:马力;谢宜旭;常羽;姚磊

    背景:细胞纯化方法可以消除细胞的生物变异性,为细胞再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探讨CD133+细胞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法提取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免疫磁珠分离CD133+细胞及CD133-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8 L-1;②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CD133+细胞组、CD133-细胞组和单个核细胞组,除假手术组,其余4组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心脏衰竭模型, CD133+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 CD133+细胞和1 mL PBS , CD133-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 CD133-细胞和1 mL PBS,单个核细胞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1 mL CD133+细胞和1 mL CD133-细胞,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2 mL PBS;③细胞移植后4周,观察大鼠的心肌病理组织学改变,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CD133+细胞在心肌内的定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排列紊乱,假手术组心肌排列整齐, CD133+细胞组心肌紊乱程度轻,单个核细胞组其次,CD133-细胞组和模型组接近;②Masson染色结果:模型组胶原纤维增多,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断裂,假手术组胶原纤维很少,排列整齐,CD133+细胞组心肌胶原纤维减少和紊乱程度轻;③模型组、CD133+细胞组、CD133-细胞组和单个核细胞组的胶原纤维面积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其中CD133+细胞组的胶原纤维面积小;④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在移植后4周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均未发现特异性染色细胞;⑤结果表明,CD133+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改善心肌受损程度,减少心肌纤维化程度,其治疗效果较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好, CD133+细胞并未定植于心脏局部。

  • 骨髓动员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样细胞的转化

    作者:姚巍;张秀兰;姚英;王卫淑

    背景:目前骨髓动员能否归巢到心肌病心衰受损部位,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尚无定论。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和血管的影响。
      方法:选取阿霉素心肌病心衰模型大鼠50只,分成2组,骨髓动员组30只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衰组20只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骨髓动员组其中10只在动员第6天处死,留取心肌标本,行CD34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剪尾取血,测量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同时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第5天,腹腔注射Brdu 50 mg/kg,连续4周直至动物处死。留取心肌组织,通过心肌BrdU单染、BrdU与肌球蛋白重链双染及BrdU与肌动蛋白双染确定单个核细胞的归巢,评价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向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分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血管密度。
      结果与结论:骨髓动员组白细胞数及单个核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流式细胞仪证实骨髓动员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阳性率显著高于心衰组(P<0.05)。心肌CD34免疫荧光检测,心衰组阴性,骨髓动员组阳性。骨髓动员组心肌BrdU单染和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双染均呈阳性,心肌损伤处血管内皮细胞核呈BrdU阳性;心衰组均为阴性。骨髓动员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心衰组(P<0.001)。提示骨髓动员出单个核细胞,归巢到心肌受损处,对心肌病心衰大鼠模型心肌和血管有明显修复作用。

  • 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在心力衰竭小鼠中的作用

    作者:后梅;张红星;叶青;张勇

    背景:目前常规方法治疗心力衰竭效果不佳。
      目的:研究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在心力衰竭小鼠中的效果,为心力衰竭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足月妊娠顺产婴儿脐血,并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法提取 CD133+细胞和人脐血干细胞。将20只Balb/C裸小鼠随机等分为单个核细胞组和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组。2组小鼠均建立心力衰竭模型。单个核细胞组经尾注射单个核细胞治疗,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组经尾注射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治疗。
      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14 d时: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组小鼠体质量及肝脏、心脏和肺脏质量显著大于单个核细胞组(P<0.05);②治疗30 d后: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组小鼠心肌排列整齐,而单个核细胞组小鼠的心肌排列紊乱,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组小鼠心肌胶原纤维平均面积显著小于单个核细胞组(P <0.05),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显著低于单个核细胞组(P <0.05), Masson 染色结果显示,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组小鼠蓝色胶原纤维较少,排列相对整齐;单个核细胞组小鼠心内膜出现不同程度胶原纤维增多,排列紊乱;③结果提示:CD133+细胞联合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小鼠心力衰竭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人破骨细胞分化中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的影响

    作者:张元豫;郭永荣;刘霞;李坤

    背景:体外小鼠颅盖骨实验已证实了其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的破骨效应。
      目的:在诱导破骨细胞分化的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中,研究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选用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依赖性附着性血液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组、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1 mg/L)、阴性对照组(完全培养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中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质量浓度为1 mg/L,在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a-MEM培养液重悬单核细胞,各组培养7,14,21 d后,观察所形成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染色多核细胞的形态、数目、骨吸收面积;各组NFATc1、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阴性对照组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破骨细胞分化生成,其余各组均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破骨细胞分化生成,并在小牛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形成的破骨细胞分化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陷窝面积显著低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阴性对照组 NFATc1、c-Fos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和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而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表达NFATc1、c-Fos蛋白,显著低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提示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参与破骨细胞分化的形成,可能与诱导相关基因NFATc1、c-Fos表达上调有关。

  • 人外周血与脐血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作者:吴鸿涛;马艳;毕晓娟;江明;杨凯;王宁

    背景:内皮祖细胞可从外周血与脐血中获取,是修复各种疾病所致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不可或缺的细胞来源。目的:比较人外周血与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经体外培养后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和6%羟乙基淀粉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人外周血与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分别设为脐血源组和外周血源组,计数各组单个核细胞数量,按1.0×106/cm2接种于大鼠尾胶包被的培养皿中,用内皮细胞培养基进行诱导,共培养7d。
      结果与结论:外周血与脐血体外培养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具有类似的形态学特征。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大多数细胞由早期的贴壁圆形转变为梭形。外周血源组内皮祖细胞有细胞集落形成,脐血源组可见梭形细胞自行排列生长为典型的线样结构。锥虫蓝染色及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后发现,外周血源组单个核细胞及内皮祖细胞数量、内皮祖细胞活率及增殖能力均低于脐血源组(P<0.05)。外周血源组和脐血源组内皮祖细胞在接种后第3天增殖速度达到峰值,在随后的培养中细胞增殖呈衰减态。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源组和脐血源组内皮祖细胞均可表达具有内皮祖细胞表型的CD133、CD34和血管内皮细胞因子受体2表面标志物,两组既摄取Dil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也能标记体外内皮祖细胞的标志物荆豆凝集素Ⅰ。结果证实,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与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相近,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 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影响脐血单个核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作者:张毓文;张晓庆;周宁;刘兴元

    背景:有学者认为麻醉状态可提高脐血采集分离质量,目前尚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对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选择顺产新生儿及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新生儿脐血标本各20份,分别列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在胎儿娩出后抽取脐血分离接种脐血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每份标本常规培养3 d后分别进行非诱导分化培养和向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分化培养。对培养前后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标志性Nestin、GFAP抗原免疫组化鉴定。
      结果与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培养后表达 Nestin、GFAP 抗原阳性细胞,与顺产新生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阻滞对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没有影响。

  • 白细胞介素17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孙曙;李州利;蔡明;王强;金海龙;陈昌庆;刘志佳;孔祥瑞;李聪然;石炳毅

    背景:白细胞介素17是一种强效的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排斥反应研究中较多,而在慢性排斥反应以及急性和慢性共同研究甚少。
      目的:通过研究白细胞介素17表达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探索白细胞介素17表达与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肾移植后穿刺及复查患者47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肾功能稳定组(n=20)、急性排斥组(n=15)和慢性排斥组(n=12),另取健康体检人员15人作为正常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组受试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血清肌酐和排斥时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相比,急性排斥组与稳定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慢性排斥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 mRNA较稳定组升高了2.89倍(P <0.01)。急性排斥组及慢性排斥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水平与肌酐、移植后排斥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白细胞介素17在排斥反应中存在显著性意义。

464 条记录 8/24 页 « 12...567891011...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