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二至丸抑制去势大鼠骨量减少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文娜;李西海;李冠慧;丁珊珊;康洁;张凌媛;沈建英;李灿东

    目的 探讨二至丸抑制去势大鼠骨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方法 2月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45只).造模组采用摘除双侧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各15只.正组常规喂养,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以0.9 g/(kg·d)二至丸灌胃,对照组以0.1 mg/(kg·d)戊酸雌二醇片灌胃,各组灌胃1次/d,持续12周.检测股骨颈骨密度、骨小梁结构和股骨干的大载荷力.结果 各组干预12周后,股骨颈骨密度、股骨颈松质骨与皮质骨体积分数(BV/TV)、股骨颈骨小梁宽度(Tb.Th)、股骨颈骨小梁分离度(Tb.Sp)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骨密度、BV/TV、Tb.Th、股骨干所能承受的大载荷力明显下降,Tb.Sp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骨密度、BV/TV、Tb.Th、股骨干所能承受的大载荷力明显升高,Tb.Sp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骨密度、BV/TV、Tb.Th、Tb.Sp、股骨干所能承受的大载荷力无明显变化.结论 二至丸通过抑制骨量减少,改善骨小梁三维结构,增强骨结构强度与力学强度,从而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

  • 股骨头坏死愈胶囊对家兔早期ANFH后股骨头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书图;刘又文;耿捷;冯坤;杜志谦;杜贵强

    目的 研究股骨头坏死愈胶囊对家兔早期ANFH后股骨头生物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2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均进行造模,造模4 w后,随机取正常组、造模组各2只兔做组织病理学观察,证实造模成功.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模型组,治疗组灌服股骨头坏死愈胶囊药液,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用药3个月后,处死全部动物,对股骨头行生物力学性能检测,统计分析各组数据.结果 模型组的各项力学指标(除大位移、大应变)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组的弹性模量、大载荷、大应力、刚度等力学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股骨头坏死愈胶囊能明显提高家兔早期ANFH后股骨头的力学强度,治疗ANFH不但应改善血运,同时还对有病变的股骨头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

  • 仙灵骨葆改善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松质骨骨质量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太咏;石印玉;张戈;谢艳;谢文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松质骨骨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倍美力组和仙灵骨葆组,每组10只.正常组仅行假手术,其余3组行卵巢切除术,术后91 d开始给药,连续90 d,处死,取出腰椎,用电镜观察第2、3腰椎形态结构,测定第2、3腰椎的骨质密度、第2腰椎骨质的钙、磷、有机质含量,并进行第3腰椎骨质的生物力学性能测定与分析.结果:仙灵骨葆能明显提高大鼠第2、3腰椎骨的骨质密度和第2腰椎骨质钙、磷含量,调整有机质含量,修复骨小梁三维结构,改善第3腰椎骨生物力学性能.结论:仙灵骨葆能够提高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松质骨的骨质量.

  • 甘草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作者:柯行梅;柯宗萍;曾玉琴;李雪锋

    目的:观察甘草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OP)模型生物力学和骨组织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干预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去势大鼠 OP 模型,45只雌性SD 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去势对照组(A 组)、甘草汤低剂量组(B 组)、甘草汤高剂量组(C 组),每组15只。经相应方法干预后,对大鼠股骨组织进行拉伸和冲击实验,观察生物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B 组、C 组屈服载荷、破坏载荷、大应变、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弹性模量及冲击功、冲击韧性均明显高于 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C 组屈服载荷、破坏载荷、大应变、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及弹性模量、冲击功均明显高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而冲击韧性与 B 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甘草能够增加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对治疗 OP 有效。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运动学研究

    作者:刘丹;唐占英;肖静;李薇薇;林婕;袁薇娜;胡志俊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着手探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病理机制,通过对患者与正常青少年脊柱两侧肌肉生物力学指标的分析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加强对AIS的病理现象和机制的分析和认识,解释AIS的重要病理现象.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青少年20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及无脊柱侧凸青少年各10例.以步态分析、表面肌电检测技术手段为检测途径,对患者与正常青少年运动学指数、平衡指数等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比较.针对运动学指标的实验研究共选取10例AIS患者为研究组与对照组10例患者进行对比.检测步频指数、各步态时相所占百分比等步态时空参数;步长、跨步长、步态周期及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三个关节的活动角度等运动特征.结果: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在单步时间、跨步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时空指标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髋关节活动角度范围等平衡参数相明显大于正常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IS可能使患者双侧下肢运动学特征产生改变.同时也提示双侧下肢运动学特征的改变很有可能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的一个重要发病诱因;2)AIS患者支撑能力可能没有明显异常;3)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肢体关节周围肌群动作的不协调或两侧肢体应力改变是导致这一步态特征的主要原因.

  • Ⅰ型牛胶原蛋白生物膜对鸡趾屈肌腱损伤术后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查朱青;程春生;李刚;单海民;赵治伟;宋冠鹏;马文龙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Ⅰ型牛胶原蛋白生物膜预防肌腱粘连作用。方法:三黄鸡,3月龄,60只,雌雄各半,体重1.5~2.0 kg,以右足第3趾屈趾深肌腱断裂1/2吻合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Ⅰ型牛胶原蛋白生物膜组,再根据取材时间分为2周组、4周组、6周组、8周组4个亚组,术后2、4、6、8周对吻合端周围粘连程度观察和对包括患侧及健侧第3趾关节屈曲角度、肌腱滑动距离、肌腱大抗断裂负荷的生物力学检测。结果:Ⅰ型牛胶原蛋白生物膜在术后2、4、6、8周,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比较,粘连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生物力学指标测定显示,关节屈曲角度、肌腱滑动距离、肌腱大抗断裂负荷各项指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Ⅰ型牛胶原蛋白生物膜可以减少粘连,提高肌腱生物力学指标,具有一定的预防粘连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预防肌腱粘连的新型生物性材料。

  •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膝关节损伤周围肌肉的组织构建和生物力学的治疗研究

    作者:宁凯;郭瑞

    目的:运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运动性膝关节损伤,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分析其对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及其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门诊、住院部收治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别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康复训练,2组均在4周治疗后,在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下,测定其在角速度分别为60°/s及180°/s时,患侧膝关节的峰力矩、做功量及股后肌群的向心峰值力矩与四头肌的向心峰值力矩的比值(H/Q),同时测定角速度分别为60°/s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情况,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1)在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角速度为60°/s及180°/s测试时2组峰力矩、作功量及H/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速度60°/S时,观察组的屈伸肌群的sEMG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伸肌及屈肌肌力均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患者的症状,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膝关节周围肌肉肌力水平和改善其参与膝关节活动的生物力学.

  • 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与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师宁宁;沈国权;何水勇;郭汝宝

    目的:研究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为慢性顽固性腰腿痛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理念和临床治疗途径.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研究1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龄20~75岁;病程1~144个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18~76岁;病程0.5 ~240个月.流行病学调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症状与体征,以及腰椎与骨盆在X线片的表现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计算骶髂关节紊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危险度;单因素危险度估计对自变量进行筛选,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1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88例合并有骶髂关节紊乱,骶髂关节紊乱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之一(OR=4.61,P=0.00);61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47例合并骶髂关节紊乱,髂骨旋转移位引起的髂嵴不平为L4,5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危险因素(OR=1 1.27,P=0.00);6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41例合并骶髂关节紊乱,骶骨倾斜移位引起的腰骶角异常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危险因素(OR=2.31,P=0.03).结论: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二联症,二者相互影响且有因果关系,任何一方的发生是另一方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共同存在于腰腿痛疾病中.

  • 人体重心测试系统诊断颈性眩晕的评价

    作者:黄阿勇;周卫;钟红刚;章永东;武庆生;孙玉忠;栗国强

    目的:建立一种生物力学测试方法,为临床诊断颈性眩晕提供量化依据.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11月,应用人体重心测试系统对86例正常人(男40例,女46例;年龄20~74岁,平均30岁)和75例颈性眩晕患者(男16例,女59例;年龄20~74岁,平均44.5岁)进行定量测试和定性诊断,并用目前颈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方法(current diagnosical method of cervical vertigo,CDM法)作为对照,进行临床诊断性试验.对静态站立睁、闭眼时重心测试诊断颈性眩晕(static posturography method of cervieal vertigo,SPG法)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结果:闭眼时SPG法诊断颈性眩晕的灵敏度为76%,特异度为93%,Youden指数为69%,符合率为85.1%;阳性预测值为90.5%,阴性预测值为93%,阳性似然比为10.893,阴性似然比为0.258.睁眼时SPG法诊断颈性眩晕的灵敏度为49.3%,特异度为87.2%,Youden指数为38.6%,符合率为69.6%;阳性预测值为77.1%,阴性预测值为87.2%,阳性似然比为3.857,阴性似然比为0.581.无论睁眼还是闭眼状态,正常人的重心移动轨迹图以前后型为多见,颈性眩晕患者则以弥散型为多见.结论:闭眼时人体重心测试法能较准确地鉴别颈性眩晕患者与正常者,其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较好,已达到客观化、量化诊断颈性眩晕的基本要求.而睁眼状态时的漏诊率较高,难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 髂骨旋转移位与L4,5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师宁宁;沈国权;何水勇;郭汝宝

    目的:研究髂骨旋转移位与L4,5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为防治L4,5椎间盘的退变、突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68例.其中L4,5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51.78±20.18)岁;病程1~126个月,平均(11.18±9.23)个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5.53±27.23)年;病程0.5~103个月,平均(11.99±12.56)个月.为患者拍摄腰椎正位片68张,腰椎侧位片68张,骨盆平片68张,测量骨盆倾斜度、腰椎侧弯度和椎间盘厚度.直线与回归方法研究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度、腰椎侧弯度与椎间盘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L4,5椎间盘突出中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之间呈正相关性(R=0.49,P=0.00),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3.05+1.07X,P=0.00),男性L4,5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侧弯与L4-L5椎间隙之间呈负相关(R=-0.50,P=0.01),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13.09-0.27X,P=0.02),而L5S1椎间盘突出中男性患者腰椎侧弯与L5S1椎间隙之间呈正相关(R=0.46,P=0.04).结论:髂骨旋转移位与L4,5椎间盘退变、突出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慢性顽固性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和治疗途径.

  • 角度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对相邻下位椎间隙应力的影响

    作者:柏传毅;张维杰;卫文博;凌伟;田振兴;党晓谦;王坤正

    目的:探讨带角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椎间隙及相邻椎间隙应力变化。方法:根据已有的测量结果,设计角度人工椎间盘。对已建立的C4,5两节段带椎间盘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C4,5置换0°椎间盘假体和置换10°椎间盘假体后的颈椎模型进行轴向加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加载,对比观察C4,5椎间隙应力变化;对已建立的C4-C63节段带椎间盘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C4,5置换0°椎间盘假体和置换10°椎间盘假体后的颈椎模型同样方式进行加载,对比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应力变化。结果:C4,5两节模型加载中,轴向加载、前屈/后伸时80 MPa/0°假体与80 MPa/10°假体等效剪应力(Se)大小近似,较正常颈椎增大,侧弯时80 MPa/0°假体Se与正常颈椎接近,80 MPa/10°假体Se较正常颈椎增大。扭转时加载时扭转切应力(Szx/Szy)80 MPa/0°假体和80 MPa/10°假体接近正常颈椎。在C4-C63节段模型加载时,C4,5椎间隙置换80 MPa/10°假体后,轴向加载、前屈后伸、侧弯时,相邻下位节段(C5,6)的椎间隙Se均减小,扭转加载时Szx/Szy接近正常颈椎模型。结论:10°椎间盘假体植入椎间隙对颈椎相邻节段的椎间隙应力影响小,接近正常颈椎间盘力学性能。

  • X线侧位片头颅姿势与颈椎曲度分型及平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宽;邓真;王辉昊;李正言;牛文鑫;陈博;张明才;元唯安;詹红生

    目的:分析自然平视状态下头颅姿势的差异与颈椎曲度分型及相关颈椎力学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调阅2015年1月至12月于骨伤科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其中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5±10.9)岁.进行颈椎曲度分型,测量McGregor倾角、C2下终板倾角、T1倾角、头颅重心至C7的矢状垂直偏距(CG-C7 SVA)、C2椎体中心至C7的矢状垂直偏距(C2-C7 SVA),使用Spearma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颈椎曲度分型与C2下终板倾角、Co-C2夹角(C2下终板倾角与McGregor倾角的和)、CG-C7 SVA、T1倾角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度分型与McGregor倾角无关(P>0.05).另外CG-C7 SVA与C2下终板倾角(r=-0.77)、C2-C7 SVA (r=0.87)呈一定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头颅在自然平视状态下的姿势与颈椎曲度一定程度上相关,头颅重心随着仰头向后移动,后移仰头者提示其可能伴有相对正常的生理曲度.部分曲度异常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轻微低头的姿势,对于该类人群进行姿势、锻炼的健康宣教对恢复其颈部的平衡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 骶髂关节紊乱在X线片上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

    作者:师宁宁;沈国权;何水勇;郭汝宝

    目的:研究骶髂关节紊乱在X线片上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为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选取104例骶髂关节紊乱的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18~81岁,平均(45.39±1.30)岁;病程1~144个月,平均(12.64±2.19)个月.拍摄患者的骨盆平片104张,腰椎侧位片97张.在腰椎侧位片测量骶骨的水平角(腰骶角),骨盆平片上测量两侧髂嵴的垂直距离(髂嵴差),髋骨内侧缘与外侧缘之间的距离(髋骨宽),骶嵴连线与垂直轴线的夹角(骶嵴左右偏移度).结果:两侧髂嵴差的均值为(10.34±0.73) mm,髋骨宽度差的均值为(6.73±1.01) mm;髂嵴差的均值较大(P<0.01),髋骨不等宽出现的频率较高(P<0.01).腰骶角异常的均值是(7.29±1.86)°,骶嵴左右偏移度的均值是(3.18±0.47)°;腰骶角异常的均值较大(P<0.01),骶嵴左右偏移的频率较高(P<0.01).结论:骶髂关节紊乱可分为髂骨紊乱和骶骨紊乱,髂骨是旋转移位,可分为前后旋转和内外旋转移位,内外旋转频率高,前后旋转幅度大;骶骨是倾斜紊乱,可分为前后倾斜和左右倾斜移位,左右倾斜频率高,前后倾斜角度大.

  • 脊柱颈胸结合部(C6-T1)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

    作者:马迅;郭建鹏;梁凯恒;宋文慧

    目的:采取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脊柱颈胸结合部有限元模型,给予纯力矩载荷测试模型各FSU的正常运动范围,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对其应力分布模式进行探讨.方法:利用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正常成年人颈胸部原始DICOM数据图像,采用Mimic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导入ANSYS软件,得到颈胸结合部模型骨性结构的三维实体.添加椎间盘和主要韧带结构,椎间盘采用壳-核单元,分别代表纤维环与髓核;韧带采用2节点缆索单元构造,韧带的起止点及横截面积根据参考文献确定.C6-7以及C7-T1关节突关节均定义为有摩擦系数的非线性接触关节.模型中T1下表面在所有方向上完全固定,在模型C6施加2.0Nm纯力矩,对模型进行屈曲、背伸、侧屈及轴向旋转试验,试验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所建的颈胸模型包括169 317个节点和106 242个单元,并且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能够通过验证,有限元受力云图可以看出,模型在外力作用下运行状况良好.结论:该试验为临床医生对脊柱颈胸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为计算机分析及研究该模型局部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 项韧带钙化的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力学探讨

    作者:罗杰;魏戌;李家金

    目的:提高对项韧带钙化X线特征的认识,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对163例颈椎X线显示项韧带钙化的患者进行影像学观察.其中男91例,女72例;年龄38~68岁,平均53.6岁.观察内容包括发生节段数、钙化发生的椎体水平,相对应节段的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椎间孔变窄、前后纵韧带钙化及椎体间位置失稳的情况.结果:163例患者X线观察发现相对应节段病变数为141例.颈椎X线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项韧带钙化存在于1个节段(占63.12%),多发生在C5,6和C4,5水平,其相对应节段的椎体骨质、椎间隙/椎间孔、前后纵韧带、椎体间位置绝大部分出现痛变,并且是主要的病变节段.椎体骨质增生93例(占65.96%),椎间隙/椎间孔变窄72例(占51.06%),前后纵韧带钙化49例(占34.75%),椎体间位置失稳66例(占46.81%).结论:颈椎X线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项韧带钙化及其相对应节段的特征性表现,并且有助于颈椎病变的定位诊断.

  • 三柱理论在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康复功能锻炼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董万涛;吕泽斌;宋敏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在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中的指导作用,并通过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桡骨远端“三柱理论”指导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指导功能锻炼治疗47例Colles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5.5±2.3)岁。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A型27例,其中A2型18例,A3型9例;C型20例,其中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术后观察记录疼痛和肿胀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2周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系统评价,并进行生物力学定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自觉疼痛缓解时间5~15 d,平均(7.6±2.2) d;手背肿胀消退时间6~13 d,平均(8.9±1.9) d,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3 d内出现张力性水泡,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12周Gartland-Werley评分,优25例,良18例,中4例。结论:Colles骨折在桡骨远端“三柱理论”指导下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可减缓疼痛和肿胀时间,促进骨折愈合,有效恢复腕关节功能,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合理的生物力学理念。

  • 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改良手术方法

    作者:李金生

    我们在研究肩部解剖生理和生物力学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医院服务广大体力劳动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改良的手术方法以重建肩锁关节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 儿童肱骨内外髁骨折手术方法的改进

    作者:郝阳泉;窦群立;杨宁;李引刚;王国毓

    肱骨内外髁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损伤,因其多属骨骺骨折,如果治疗不当可遗留肘部畸形并引起功能障碍[1,2],本文在复习内外髁独特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3,4]文献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张力带法治疗儿童内外髁骨折的术式,经6年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 大鼠股骨干开放骨折愈合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性能评价

    作者:邢丹;马信龙;马剑雄;王杰;陈阳;杨阳;朱少文;马宝意;冯睿

    目的:比较闭合骨折髓内钉固定和开放骨折钢板固定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4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建立左侧股骨干闭合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模型和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模型,每组20只。建立骨折模型后,分别于术后4、6、8、12周4个时间点对两组大鼠进行分批次处死后取材,测量骨折处骨痂的大横截面积、体积,计算骨痂的大载荷、大载荷恢复率。比较两种不同骨折愈合模型的力学性能。结果:两种骨折模型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骨折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平均骨痂大横截面积和平均骨痂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骨折固定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平均大载荷以及平均大载荷恢复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闭合骨折髓内钉固定模型的力学性能优于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模型,提示轴向的力学刺激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脂质代谢及破骨细胞活性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塌陷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童培建;肖鲁伟;季卫锋;田琨

    目的:通过诱导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并观测模型的相关指标,研究脂质代谢及破骨细胞活性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塌陷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150 g左右),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激素实验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实验纽每周1次臀肌注射醋酸强的松龙35.5 mg/kg,对照组每周1次臀肌注射生理盐水2 ml,于第12周用药结束后处死动物,进行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软骨下骨生物力学、股骨骨密度测定,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进行茜红素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染色,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含量显著升高(P<0.01),局部骨髓内出现大量破骨细胞,骨质丢失严重(P<0.01),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性能显著下降(P<0.01).结论:脂质代谢紊乱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重要的发病机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数量增加,引起骨质严重丢失导致的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是股骨头塌陷的直接原因.

5438 条记录 3/272 页 « 12345678...27127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