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骨上端表面压应力和折弯应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闵重函;周瑛;张洪美;严世贵;叶先才;应祖光;秦宏敏;朱振康;赵革军

    目的:实体测试股骨上端生物力学分布情况,了解骨质极限应力状态,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选择60例新鲜中国人尸体骨股,去除表面肌肉、韧带等组织,供体年龄36~72岁,平均56.4岁,其中男性41根,女性19根,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力学专业实验室以专业设备进行压应力和折弯应力的力学测试,搜集单位应力下各测点的受力值.结果:股骨上端耐受压应力的能力较耐受折弯应力强,压应力主要受力区域为股骨颈基底部内外侧和小粗隆截面内侧;折弯应力主要受力区域为股骨颈基底后侧以及小粗隆截面后侧.主要受力区域有较强的骨质强度,目前主流的粗隆骨折内固定物和人工股骨柄均以此为生物力学基础设计.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数据未查到既往文献报道,可以为内固定物和股骨柄改进提供资料.临床上需要针对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骨折内固定和人工股骨柄,更完善的数据结果需要远期深入的研究.

  • 悬吊模拟失重及解悬吊对大鼠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佟海英;胡素敏;周鹏;傅骞;李谨;高学敏;张建军

    目的:观察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及解悬吊后大鼠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2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尾部悬吊14d,解悬吊后继续饲养14d,空白组则正常饲养28d.实验第14天活体检测各组大鼠颅骨、T2椎体、L4椎体、骨盆、右侧桡尺骨和右侧股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实验第28天处死大鼠,检测右侧股骨及L4椎体BMD及生物力学强度.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第14天,模型组大鼠股骨、骨盆、腰椎BMD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1);颅骨、胸椎、桡尺骨BMD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第28天,模型组大鼠股骨、腰椎BMD和股骨大载荷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P<0.01).结论:大鼠尾部悬吊14d即可引起骨代谢的紊乱:承重骨骨矿盐大量丢失;即使解悬吊14d后承重骨BMD及力学强度也明显降低,表明骨代谢紊乱短期内不能恢复正常.

  • 自制跟骨解剖钢板并易断螺栓系统固定跟骨骨折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陈占法;李西成;赵海涛;张奉琪;郭明珂;张奇;陈伟;张英泽

    目的:观察自制跟骨解剖钢板及易断螺栓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研究其固定跟骨骨折的有效性.方法:将16具新鲜足标本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轴向加压损伤试验,制成跟骨骨折模型,并记录试验组标本的大载荷及大足弓位移.试验组标本采用自制钢板螺栓系统进行内固定,对照组行传统AO钢板螺钉固定.完成固定后进行轴向加压试验,测量并记录两组标本的大载荷、足弓位移和跟骨增宽.结果:试验组标本发生跟骨骨折时的大载荷、足弓大位移分别为(5 711.19±86.55)N和(18.57±2.79)mm,经自制钢板螺栓系统固定后的大载荷及负荷600 N时的足弓位移、足弓大位移、跟骨增宽分别为(7 866.74±181.58)N、(1.54±0.87)mm、(19.35±3.64)mm和(0.54±0.37)mm.对照组跟骨骨折模型经AO钢板螺钉固定后,测得大载荷及负荷600N时的足弓位移、跟骨增宽分别为(6702.94±241.06)N、(3.31±1.07)mm和(1.73±0.69)mm.试验组标本行内固定前、后进行比较,大载荷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大足弓位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后两组标本之间比较,备参数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跟骨骨折经自制内固定系统治疗后完全能达到正常足的生物力学性能,并能维持足弓强大的栽荷,跟骨解剖钢板及易断螺栓系统的固定强度和效果均优于AO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

  • 经Coflex固定下腰椎不同节段后的椎间盘生物力学特性分析

    作者:吴信雷;吴立军;郑蓉梅;王继松;徐华梓;周洋;吴爱悯

    目的:模拟临床术式,经Coflex分别固定下腰椎L4,5、L5S1节段,分析其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差异性.方法:建立下腰椎及Coflex应用于下腰椎的3组有限元模型(完整下腰椎、Coflex固定腰椎L4,5及L5S1节段).根据脊柱三柱加载理论,模拟下腰椎直立、前屈和后伸3种生理状态下,比较分析纤维环不同区域的应力大小、椎间隙背侧高度变化及髓核内压水平.结果:在直立和后伸工况下,Coflex分别植入L4,5、L5S1节段,均能减少其手术节段纤维环后区应力,限制椎间隙高度变化,并且降低髓核的应力水平.在后伸工况下,Coflex植入L4,5节段可降低L5S1节段的椎间盘应力水平,但Coflex植入L5S1节段不改变L4,5节段椎间盘应力大小.结论:Coflex固定L4,5、L5S1节段均能减少本手术节段椎间盘负载.另外,Coflex固定L4,5节段,起到降低L5S1节段椎间盘负载的生物力学效果.

  • 骨质疏松股骨颈经CCPC强化后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张旭辉;裴国献;魏宽海

    目的评价不同直径螺钉固定时添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CPC)对骨质疏松股骨颈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24个股骨上段标本,随机分为三组:深螺纹强化组、中等螺纹强化组和浅螺纹强化组.结果三组均灌注CCPC,深螺纹组、中螺纹组和浅螺纹组的螺钉初始松动加载力分别为(328.9±34.9)N、(335.7±26.6)N、(284.8±25.9)N;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369.5±21.9)N、(364.0±17.5)N、(305.6±24.5)N,深螺纹组、中螺纹组均和浅螺纹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螺钉直径与骨质疏松股骨颈强化后的稳定性有关.

  • 不同钉位布局影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效应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周临东;丁轲轲;赵和庆

    目的:观察应用多枚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时采取不同钉位布局对骨折断端固定效应的影响,为临床操作中寻求佳钉位布局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特制壮年人体尸骨股骨颈骨折模型,进行直视下解剖复位后,分别应用3钉倒三角形、3钉正三角形和双钉平行3种不同钉位布局内固定方法完成内固定.在生物力学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和扭转实验,观察不同生物应力下断端相对的位移距离、轴向刚度、水平剪切刚度和扭转强度等项目,取得试验数据后经统计学处理,进行组间对比,观察其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在3种钉位布局的内固定方法之中,以股骨矩核心下2~3 mm处进钉位为下位顶点的倒三角形钉位布局能获得坚强的固定效应,相同应力下其位移距离小而各项刚度大;而股骨矩核心上位和中下位双钉固定法固定效应差,表现为相同应力下位移距离大和各项刚度小.结论:尽可能选择以股骨矩核心下2~3 mm处进钉位为下位顶点的倒三角钉位布局法,尽可能减少应用双钉位布局法.

  • 儿童与成人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产生机制的比较研究

    作者:程方荣;崔红新;王学昌;程方玉

    目的:用平面有限元法及生物力学原理对儿童与成人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裂纹走向及移位过程进行定量研究,比较两者产生机制的不同之处,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收集儿童及成人桡骨的X线片,分别建立儿童与成人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的模型,用有限元法计算桡骨中各点的应力分布.在骨折即将发生的瞬间,将桡骨隔离,对其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比较两者骨折裂纹走向及移位和复位过程的区别.结果: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的裂纹走向:儿童由掌远斜向背近,成人由背远斜向掌近.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复位过程是:儿童以拔伸回旋手法为主,成人以拔伸折顶手法为主.结论:对于儿童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压垫应置于远折端的背桡侧及近折端的掌侧,对成人压垫应置于远折端的掌桡侧及近折端的背侧.

  • 空心钉和骨圆针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孔令英;刘瑞波;王建辉

    目的:通过与4枚斯氏针固定比较,利用生物力学方法评价多枚空心钉固定股骨转子骨折的适应证和可靠性.方法:使用Sawbone股骨模型,模拟Evans ⅢA型骨折,分别用2种多枚空心钉方法(矩外空心钉和矩内空心钉法)及多枚骨圆针固定,在CSS-11101力学实验机上进行载荷试验,取300 N载荷下股骨头垂直位移和张口位移数值,比较3种方法的轴向刚度.通过扭转实验比较3种固定方法的抗扭转能力.结果:3种固定方法在轴向刚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扭转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外空心钉固定力学性能相似于4枚骨圆针,而矩内空心钉固定弱于4枚骨圆针.应用多枚空心钉固定应选择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 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中前环损伤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刘敏;周晓赛;王俊诚;刘良乐;王伟良;蔡春元;杨国敬

    目的:比较5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中前环损伤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合并耻骨支骨折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TileC型),模拟前方采用5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后方统一采用骶髂螺钉进行固定,并在模拟站立状态下比较分析不同组合固定方法治疗后的骨盆环的von Mises应力及应变分布情况.结果:竖直方向500 N载荷加载后,前方骨折处大应力3.56 MPa(前方外固定架组),骶髂关节和骨折处总位移和Y轴上垂直位移在应力下均未超过1.5 mm.其中前方经皮入路组和前方外固定架组在内固定、骨折前方、骶髂关节处的大应力明显大于改良Stoppa入路组、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组、空心螺钉组,且在骶髂关节和骨折处的总位移和Y轴上垂直位移也大于其他3组.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前环损伤在5种组合方法植入物的固定后均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但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前方空心钉固定方法治疗前环损伤在生物力学总体性能要优于前方经皮入路和前方外固定架治疗的方法.

  • 股骨外侧壁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髓内与髓外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吴银生;许兵;余作取;王萧枫;戴寿旺;李敏;童培建

    目的:观察股骨外侧壁的完整性对髓内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指导临床选择内固定方式.方法:采用成人尸体同侧股骨标本12具,均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A1型骨折,随机分为外侧壁完整PFNA组、外侧壁完整PF-LCP组、外侧壁破损PFNA组、外侧壁破损PF-LCP组,每组3具,4组股骨标本采用万能材料测试机进行压缩载荷实验,观察股骨标本的大载荷力,并用游标卡尺测量骨折断端的压缩前后的间隔位移及骨折远、近端沿粗隆间的滑动位移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外侧壁完整PFNA组的大载荷力大于外侧壁完整PF-LCP组,并且外侧壁破损PFNA组的大载荷力也大于外侧壁破损PF-LC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前4组股骨标本的骨折端间隔距离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后外侧壁完整PFNA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压缩前后的骨折端位移及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与外侧壁完整PF-LCP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侧壁破损PFNA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压缩前后的骨折端位移及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均小于外侧壁破损PF-LC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更强的载荷力,股骨外侧壁完整时髓内与髓外固定均有较强的稳固性,但股骨外侧壁破损时髓内固定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可见髓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式.

  • 雄激素对雄性去势大鼠骨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作者:代洪宾;杜宁;林开泽;蒋水明;张伟滨

    目的:运用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形态计量学检测、MicroCT分析及三维结构重建的方法,从"骨密度检测一形态性观察一功能学测试"角度出发,观察雄激素对老龄雄性去势大鼠骨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30只1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治疗组大鼠睾丸及附睾切除术后第2天开始,用睾丸酮水溶液灌胃给药,12周后取材,运用双能X线骨矿舍量测定仪(DXA)检测治疗前后大鼠骨密度(BMD).取大鼠k椎体做生物力学测试,取左胫骨近端做骨形态计量学测试,取L3椎体行MicroCT分析及三维结构重建.结果:治疗组大鼠经雄激素干预后,骨密度升高24.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治疗组骨大我荷、吸收能量、大应力、弹性模量值较去势组显著升高(P<0.05).MicroCT分析表明,治疗组骨小粱体积、骨小梁数目值升高,骨小梁分离度值降低.四环素单、双标面等骨形成、骨吸收及骨矿化参数值较去势组均明显升高,骨形成大于骨吸收.结论:雄激素能增加去势老龄雄鼠骨密度,促进骨形成及骨转换,改善骨微结构,提高骨的力学性能.

  • 不同内固定方法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费骏;赖震;魏威;胡德新;余涌杰

    目的:评价不同内固定方法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选择有效的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6具新鲜成人下肢尸体标本,先后制成正常组、下胫腓联合损伤组(损伤组)、3皮质固定组、4皮质固定组和胫腓钩固定组5组,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模拟足运动中立位、跖屈位(30°)、背屈位(20°)、旋后外旋位等4种运动工况,测量踝关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果:①损伤组,在4种运动工况下,踝关节的强度、刚度发生异常,与正常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②3皮质固定组、4皮质固定组和胫腓钩固定组,在4种不同运动工况下,踝关节的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均得到有效的改善,其生物力学指标均恢复或超过正常组水平;③3种固定组的刚度均超过正常组,但3组间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胫腓钩固定组更接近正常组.结论:下胫腓联合损伤利用1枚螺钉3皮质固定、4皮质固定和胫腓钩内固定,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有积极的有效的影响,重建后能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稳定性.但是,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使腓骨的旋转活动受到限制,踝穴不能适应距骨的变化,易致螺钉断裂、创伤性关节炎.而采用胫腓钩固定比用螺钉3皮质或4皮固定更加符合生理要求,应力更加均匀,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模拟肿瘤对颈胸段脊柱不同部位破坏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滕红林;杨胜武;吴春雷;池永龙;徐华梓;肖建如;贾连顺;王以进

    目的:评价颈胸段脊柱T1在模拟溶骨性肿瘤不同部位(肋椎关节、椎弓根和关节突)的破坏情况下的生物力学特性,从而为采取预防性稳定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减少脊柱不稳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性,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取6具新鲜冷藏人体尸体脊柱标本(C7-T2),测量胸椎在不同部位损伤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按照不同的破坏部位分别为正常标本组(IS),椎体破坏(30%椎体面积破坏,下同)+椎体后壁破坏(VB+PW),椎体破坏+肋椎关节破坏(VB+CVJ),椎体破坏+椎弓根破坏(VB+P),椎体+肋椎关节+椎弓根破坏(VB+CVJ+P),椎体+肋椎关节+椎弓根+关节突破坏(VB+CVJ+P+FJ).结果:椎体按照不同的部位破坏后,其屈服载荷按照完整标本、VB+PW、VB+CVJ、VB+P、VB+CVJ+P和VB+CCJ+P+FJ依次分别为(3 549±254)、(3 043±204)、(2 680±164)、(2 440±146)、(2 168±110)和(1 734±74)N,依次比正常标本下降了14.2%、24.5%、32.8%、40.0%和52.8%.结论:椎体和椎弓根同时破坏比单纯椎体破坏更加不稳,此时如有关节突关节破坏,后方承受载荷的结构如关节突关节将不能从后方支持椎体,发生椎体塌陷的危险性更高,可考虑采取预防性稳定手术.

  • 踝关节生物力学实验放置压敏片入路新方法

    作者:韩长伶;姚双权;刘勇;张奉琪

    目的:探讨踝关节生物力学试验放置压敏片的新方法,为踝关节生物力学试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具防腐尸体标本,左足组为A组,从内踝放入压敏片,右足组为B组,从外踝放入压敏片.标本固定在实验机上,轴向压缩700 N,维持120秒,分析压敏片.结果:A、B组踝关节接触面积分别是(284.8±27.3)、(281.3±24.7)mm2;踝关节前内、前外、后内、后外受力面积A组分别是(77.4±8.3)、(67.8±6.2)、(78.1±6.5)、(61.5±9.2)mm2,B组分别是(81.5±9.2)、(64.2±5.9)、(80.9±6.1)、(54.7±8.2)mm2;平均压强A组分别是(2.09±0.06)、(2.30±0.48)、(1.73±0.41)、(1.87±0.43)MPa,B组分别是(2.11±0.47)、(2.33±0.45)、(1.70±0.38)、(1.82±0.40)MPa;峰值压强A组分别是(3.24±0.44)、(3.38±0.47)、(2.89±0.38)、(3.02±0.41)MPa,B组分别是(3.29±0.43)、(3.36±0.49)、(2.85±0.34)、(3.05±0.44)MPa.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踝入路放置压敏片试验效果同经外踝入路放置压敏片相当,为踝关节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 几种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方式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斌;何姗;林仲可;吕荣坤

    目的:对寰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实验模型的4种后路内固定方式下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实验研究,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方法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实验采用10具新鲜人体寰枢椎标本(C0-C3),制成寰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实验模型,使实验模型在不同固定方式下模拟人体寰枢椎的三维运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并选用应变式传感器对运动范围的角度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在1.53 Nm作用下4点固定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小,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角度分别为1.8°、2.0°、1.2°、1.1°、3.2°、3.0°.结论:实验研究表明4点固定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采用应变式传感器能够对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进行测量,具有直观、实时、方法简单、结果可靠等优点.

  • 椎弓根融合器添加磷酸钙骨水泥后的生物力学效果

    作者:胡勇;谢辉;杨述华;徐荣明;章伟文;冯建翔;付德皓

    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8具成人新鲜腰椎骨L1-L4共32个椎体,随机选取其中20个,分为3组(A,B,C),每组10个.A组(对照组):随机选择10个椎体双侧椎弓根放置直径为6.5 mm的椎弓根融合器,不穿透椎体前侧骨皮质.在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椎弓根融合器大轴向拔出力(Fmax)实验,拔出速率为5 mm/min.B组(修复组):对照组拔出椎弓根融合器后再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配制好CPC 3~5 ml,室温(28℃)1 h后再行前述大轴向拔出力(Fmax)实验.C组(强化组):另选10个椎体直接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配制好CPC和拧入椎弓根融合器,再行拔出实验.沿椎弓根融合器方向锯开标本,观察CPC在椎体中分布范围.另外10个椎体作椎弓根融合器的递增负荷的周期抗屈实验.结果:正常对照组椎弓根融合器Fmax为(843.1±132.2)N,修复组为(1 456.2±239.9)N,强化组为(1 499.5±241.2)N;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CPC,未见CPC溢出椎弓根外或椎管内.周期抗屈实验中,添加CPC可使椎弓根融合器耐受更大的负荷或在同等负荷下仅产生较小的位移.CPC骨水泥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融合器后轴向拔出力明显高于强化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沿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CPC可显著增加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并能减少CPC向椎弓根外或椎管内溢出.在活体中即使不添加CPC也有利于骨细胞长入椎弓根融合器侧孔,同样可以增加螺钉的稳定性.适用于螺钉松动和拔出的修复固定.

  • 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前足足底压力变化的影响

    作者:余霄;庞清江

    目的:测量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3种内固定对前足足底压力的变化,为选择内固定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取8具新鲜足标本,制成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模型,依次进行3.5 mm全螺纹皮质骨螺钉,1/4管形钢板及加压骑缝钉固定.经加载600N后,通过F-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测量前足足底压力的变化.结果: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后,第1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将减小,而第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将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第1跖跗关节分别采用螺钉、钢板进行固定后,第1、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都将趋于正常状态,而进行骑缝钉固定后,虽然第1、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都有所恢复,但仍与正常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后,邻近跖骨头可能存在着“负荷转移”的调节机制以代偿部分足底压力;当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采用螺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前足足底压力都可恢复至正常状态,而若采用骑缝钉固定,则前足足底压力仍难以恢复至正常状态.

  • 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克氏针网状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陈朝祥;张卫;贺洪辉;刘鸣江;曾德辉

    目的:评价采用克氏针束网状支撑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在自行设计的骨折模型上,分别用8枚1.5 mm克氏针网状固定和2枚3.5 mm皮质骨螺钉固定,分别进行面压缩试验和点压缩试验,对这两种固定方式在大抗压缩力、固定强度等方面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结果:面压缩试验中,平均大抗压缩力,螺钉固定为(1 925.31±444.26)N,克氏针束网状固定为(1 609.62±277.72)N;平均大固定强度,螺钉固定为(2.28±0.53) N/mm2,克氏针束网状固定为(1.90±0.33) N/mm2,两种固定方式生物力学性能接近(P>0.05);在点压缩试验组中平均大抗压缩力,螺钉固定为(411.13±233.88)N,克氏针束网状固定为(1 105.58±290.66)N;平均大固定强度,螺钉固定为(2.66±1.52) N/mm2,克氏针束网状固定为(7.18±1.89) N/mm2,网状固定明显具有生物力学优势(P<0.01).结论:克氏针网状支撑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对骨折施行生物学固定,固定牢靠.

  • 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

    作者:胡勇;何贤峰;马维虎;徐荣明;阮永平;冯建翔;杨述华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30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大.为(1 255.8±381.9)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901.8±373.3)N]、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776.1±306.8)N]和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640.8±302.9)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可作为枢椎后路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孙韶华;冯建翔;王以进

    目的:研究下颈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之间的差异.方法:12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 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随机选取6具标本在C4,5、C5,6行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另6具标本在C4,5、C5,6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试验条件下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分别测试标本损伤模型制作前完整标本组(A组)、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B组)和螺钉钢板组(C组)3组数据.结果: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中,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在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时,相对于单独螺钉固定,建议以螺钉钢板形式固定.

5438 条记录 5/272 页 « 12345678...27127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