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护理干预对脊柱外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作者:李文娟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脊柱外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住院治疗的脊柱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比较后期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对照组发生DVT 9例(15.0%),观察组1例(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7d,长16 d,平均(8.9±1.1)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短13d,长24 d,平均(17.8±1.7)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改进优化的系统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脊柱外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康复时间.

  • 参与手术医务人员深静脉血栓认知的调查

    作者:李海菊;侯睿

    目的 调查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对深静脉血栓(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术中预防意识及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调查195名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对下肢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术中预防意识及措施落实情况.结果 共发放问卷195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有效率为98%.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DVT知识平均得分为(14.00 ±3.26)分,其中DVT发病机制、术中DVT危险因素分项的得分较高,分别为(0.72±0.20),(0.67±0.23)分,DVT临床表现和术中有效预防措施得分较低,分别为(0.56±0.21),(0.62±0.23)分;不同科室、职称、年龄的调查对象DVT知识得分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5.090,5.113,3.493;P<0.05);不同学历的调查对象DVT知识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13,P<0.05);192名医务人员DVT知识的来源分别为工作经验、自学理论、专业培训,分别为59.9%,35.4%,27.6%的医务人员希望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实战训练的方式得到DVT知识.结论 应在继续教育中加强手术医务人员DVT知识培训,制定出统一的预防方案和指南,进一步完善预防措施.

  • 高龄患者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

    作者:李春梅;杨晶;鞠斐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 总结31例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治疗护理方法,包括肢体制动抬高,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皮下注射抗凝药物8~30 d,抗凝期间严密观察有无出血、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表现,配合局部物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分2或3次拔管.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拔管,未发生断管、出血、血栓脱落.结论 掌握拔管时机可有效防止断管、栓塞;老年、卧床、意识不清患者是预防和观察的重点人群;部分患者发生血栓后无症状,因此对高龄、置管时间长的患者有必要定期行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拔管前应行超声检查,确保安全拔管.

  • 肌泵运动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陈美娇;许美芳;袁述兰;郑洁芳

    目的 探讨肌泵运动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46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230例和对照组23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肌泵运动措施,对照组患者术后只给予常规护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的情况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10.43%,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0.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48,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2.17%,而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1,P<0.01).结论 肌泵运动措施简便易掌握,为降低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开拓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作者:王晓娟;常红;武剑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inthrombosis,DVT)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亦可出现发绀,皮温降低.下肢DVT可增加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也是卒中后急性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PE)的病因之一[1].文献报道[2]偏瘫性脑卒中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率很高为50%,大多数发生在瘫痪的下肢,其中约2/3为膝下下肢静脉血栓.但只要做好预防及护理,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完全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3].本文就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作者:刘颖;周易;张莉;周赟;赵敏慧;庄薇;江会

    妊娠状态和分娩相关事件均可能增加孕产妇DVT风险,孕期及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害性已经超过产后出血,成为发达国家孕产妇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D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特殊性决定了早期评估和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对国内外孕产妇DVT发生的原因、特殊危险因素及评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孕产妇DVT风险评估及预防提供参考.

  • 妇科肿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作者:陈兰英;许秀梅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DVT是妇科盆腔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因肢体肿胀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因栓子脱落发生肺梗死,危及生命[2].新研究报道,妇科盆腔术后DVT的发生率,西方国家为11% ~29%,国内为0.13% ~ 6.78%[3].故了解DVT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对DVT的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DVT的发生,降低DVT的发生率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对近几年国内有关DVT的预防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 心脏起搏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段霞;龚美芳;朱蓓蓓;何萍;吕婷

    经静脉穿刺置入心脏起搏器是临床应用非常有效、安全的治疗技术.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随访发现在起搏器置入术后有入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静脉狭窄、闭塞,以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1].一旦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疾病,不仅影响手术疗效,还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心痛苦和经济问题,甚者会造成致命性的死亡.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及时了解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评估和观察,以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综述如下.

  • 3M自粘弹性绷带与弹力袜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比较

    作者:姜雪晶;顾群

    目的 对比研究3M弹性绷带与弹力袜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108例下肢骨折患者按年龄、性别配对分为两组,对照组是常规护理加弹力袜护理(54例),干预组是常规护理加3M弹力袜护理组(54例),比较两组护理方法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均无肢体坏死及肺栓塞发生,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日为(31.02.7)d,干预组的平均住院日为(22.03.1)d,干预组组的住院日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P=0.012).对照组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1例(20.3%),而干预组仅有3例(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68,5.25;P值分别为0.012,0.042).结论 3M弹性绷带较传统的弹力袜相比,可以明显减少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减小平均住院日.

  •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评估表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杜厚倩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预防评估表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12月进行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进行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传统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应用LEDVT危险因素评估表.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LEDVT发生率分别为10.4%,1.9%,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4%,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935,5.192;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105,P<0.01).结论 应用LEDVT预防评估表可以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的LEDVT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 神经外科患者应用永久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作者:王君;王艳

    目的 评价神经外科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放置永久型腔静脉滤器预防发生肺栓塞的效果和护理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选择其中60例放置永久型腔静脉滤器者,分析其护理、操作及随访资料.结果 60例患者滤器置入全部一次成功,血栓急性期无有症状肺栓塞发生.随访1~36个月,未发生滤器移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部分不能抗凝治疗的神经外科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永久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发生肺栓塞的临床措施.

  • 弹簧肌力训练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作者:肖智真;洪蝶玟;郑义君

    目的:探讨应用弹簧肌力训练器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12月110例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分为基础护理组,2011年1-12月135例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为综合护理组。基础护理组给予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患肢早期活动的基本护理方法,综合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弹簧肌力训练器的综合护理方法。比较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基础护理组术后经下肢血管彩超发现 DVT 16例,发生率为14.55%,综合护理组术后经下肢血管彩超发现DVT 5例,发生率为3.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1,P<0.05)。结论应用弹簧肌力训练器的综合干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 妇科肿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余先萍

    静脉血栓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静脉内血栓形成,使肢体静脉血流障碍,出现疼痛肿胀、麻木、浅静脉曲张,栓塞等症状.而妇科肿瘤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近年来明显增高.据报道,其发生率为7%~4.5%[1];因而引起栓塞并发症也相应增高.

  • 卵巢癌减灭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王胜花;杨婷

    目的:探讨卵巢癌减灭术患者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患者304例,对其住院期间的护理进行归纳总结,包括术前护理评估、个性化健康宣教、术后评估、病情观察和早期功能锻炼。并对304例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析是否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存在影响。结果通过护理干预仅1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术中出血量为301~500 ml,手术时间>4 h。结论预防护理干预及术后跟踪护理治疗对于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 深静脉血栓致肺栓塞患者卧床时间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亚宁;刘素彦

    急性肺栓塞发病率高、死亡率高,90%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深静脉血栓及其所致肺栓塞患者多被要求严格卧床一段时间,虽然这种理论缺少有力的事实依据,却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临床医生所遵循的治疗方式。针对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肺栓塞患者的卧床时间要求说法不一,本文查询近5年内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有指导意义。

  • 行动研究法提高Caprini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使用准确性的效果研究

    作者:徐园;马玉芬;陈亚萍;佟冰渡;王晓杰;郭一峰;王婷婷;曹晶;吴欣娟

    目的 评价行动研究法在护士使用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评估创伤骨科患者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准确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4月采用行动研究法,按照提出问题、细化量表使用方法、行动、观察、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和反思的螺旋循环方式,对创伤骨科护士进行量表使用的培训.分析量表使用及评估工作的难点,形成完善的量表评估方法.评价干预前后护士使用Caprini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性.结果 研究期间共评估患者205例,责任护士与研究组评估一致的患者170例,占82.93%;其中新入院患者与研究者评估结果一致性达100.00%.结论 行动研究法应用于创伤骨科护士对患者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作中,提高了护士对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了创伤患者安全.

  • 术中下肢保温措施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刘欢

    目的 探讨术中实施下肢体表保温措施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PFNA手术的108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SAS软件随机数列分为试验A组、试验B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术中实施常规手术铺巾,试验A组、B组患者术中分别使用温度为36.5 ℃和37.0 ℃恒温保温毯进行下肢体温护理.比较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3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浓度和DVT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A组手术结束时、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清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97.45±78.15)、(288.27±105.34)、(361.45±103.07)μg/ml,均低于试验B组[(123.42±79.78)、(349.76± 113.83)、(417.13±114.45)μg/ml]和对照组[(145.97±68.26)、(351.83±158.99)、(441.76±149.22)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术后DVT的发生率为2.8%,低于对照组的19.4%和试验B组的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采用36.5℃的下肢保温措施可降低患者术后血清D-二聚体浓度和DVT的发生率.

  • 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预防的影响

    作者:王宝娜;昝英;王利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预防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6例行PICC穿刺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28例)。两组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及日常维护,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对照组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通过临床观察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判断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1%,低于对照组的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9,P<0.05)。观察组患者无显著过敏、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有效地预防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形成。

  • 超声对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评价

    作者:马娜;郭发金;王怀斌;蒋文莉;王川予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外科大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心胸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75例,术前及术后3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术前小腿肌间静脉内径大于5 mm者入静脉扩张阳性组,其余入阴性组;术前股静脉反流时间大于0.8s者入静脉反流阳性组,其余入阴性组;观察有无血栓及血流充盈情况.术前及术后1d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 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1.3% (16/75),血栓均位于小腿,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17.3% (13/75).术前小腿肌间静脉扩张者术后DVT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小腿肌间静脉内径大于5 mm对术后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61.9%,特异性86.8%.仅2例患者有轻微小腿压痛症状,血栓组治疗后无进展,未发现肺栓塞病例.术后患者DD及FIB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P<0.05),PLT显著下降(P<0.01);与非血栓组比较,术后1d血栓组FIB显著增高(P<0.05),APTT显著减低(P<0.05).术后1 d FIB大于6.0 g/L对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62.5%,特异性91.5%.结论 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于小腿肌间静脉,早可于术后1d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为临床及早干预提供了依据.术前存在小腿肌间静脉扩张及术后1 d FIB显著增高对早期血栓形成的诊断特异性较高.

  • 右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1例的彩超表现

    作者:赵春起;熊霞;张宪生

    患者女,59岁.9个月前发现右膝内上方一条索样肿物,轻度肿痛,近2个月来肿物渐大,疼痛加重.外院彩超诊为"大隐静脉血栓形成",行针灸和中药治疗不见好转,于2004年9月来诊,彩超(使用Philips EnVisor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检查发现:右大腿中下段内侧大隐静脉呈不规则扩张,宽处直径1.7 cm,扩张段腔内呈低回声,管腔不能被压瘪.CDFI示管腔低回声区内可见丰富的血供,呈散在细条索状和点状血流信号(图1),频谱显示为低阻动脉血流(图2).病变近心端和远心端大隐静脉管腔结构及腔内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肢深静脉管腔结构及腔内血流亦未见异常.彩超提示:右大腿中下段大隐静脉内实性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可能性大).MRI提示:右侧膝部静脉血管病变.行右大腿中下段大隐静脉切除术,术中见局部大隐静脉呈不规则扩张,扩张段血管质地坚韧,不能被压缩,管壁周围可见较多滋养血管,距病变血管上下3 cm完整切除病变大隐静脉(图3上).切开标本观察:管腔内为鱼肉样实性组织,病变组织与周围静脉壁紧密相连.病理诊断:右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图3下).

1993 条记录 4/100 页 « 12345678...9910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