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阮洪江;张世华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方法.方法:本组112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52例和对照组60例.预防组联合应用活血复元汤及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血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①DVT的发生率预防组为3.85%,对照组为8.3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预防组用药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术后2 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③预防组用药后APTT和PT明显延长,与术后2 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术前筛查下肢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

    作者:严江;区锦燕;罗富荣;吴征杰

    目的: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 )筛查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因创伤致下肢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2000例患者,男1 140例.女860例;年龄18~94岁,平均(54.78±21.45)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明显,均经外敷和口服中药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4 d ),行骨折复位术,手术前1d筛查骨折患者下肢血检,并对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病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 2000例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筛查,证实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共128例(6.4%).血栓类型:髂-股静脉血栓52例,胭腘-胫静脉血栓2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对胫静脉以上DVT 72例采取溶栓治疗或放置下腔静脉滤网,溶栓有效20例,放置下腔静脉滤网17例,溶栓失败和未放置腔静脉滤网患者28例,这65例均实施了骨折复位术,另外7例采取保守治疗.1例术中发生肺栓塞,经及时溶检治疗获得成功.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中51例未行特殊处理,实施了复位术;另5例行保守治疗.②DVT发生与性别无关;血栓发生小年龄22岁,41岁以上组血栓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股骨骨折高于胫骨、排骨骨折;血栓发生病程短3d,病程越长,血栓发生率越高.结论:创伤骨折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形成DVT的高危因素,骨折复位手术前均应常规行CDFI筛查DVT,对降低麻醉、手术风险,防止致命性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春祯;李登禄;张红;颜世香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吕厚山等[1]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7.1%.本院1993年以来进行髋关节置换术140例,其中80例采用中药加推拿预防DVT的发生,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 股骨颈骨折对人工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常晓;钱文伟;翁习生;张保中;林进;金今;王炜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是否为髋部人工关节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排除不适合纳入研究病例,其余为候选病例.候选病例均在术前经B超检查除外DVT,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规范的预防DVT治疗.对术后出现DVT或肺栓塞(PE)症状、体征者,通过相应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选取术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体重作为匹配条件选取对照组病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以股骨颈骨折为暴露因素,计算比值比(OR)并比较其暴露率,验证其关联强度.结果:在670例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中,408例为候选病例.其中13例术后发生症状性DVT作为病例组,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77岁(57~91岁),全部为股骨颈骨折患者.对照组52例中男18例,女34例,平均年龄76.98岁(57~91岁);其中39例因股骨颈骨折接受手术.病例组中股骨颈骨折的暴露率为100%(13/13),对照组为75%(39/52),2组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尚不能认为股骨颈骨折是髋部人工关节术后症状性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决定了其患病人群既是DVT的高危人群,也是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主要人群.人工髋关节手术可以降低股骨颈骨折的DVT风险,与手术本身的DVT风险增加相平衡,故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DVT风险较非股骨颈骨折患者并未显著升高.

  • 股骨骨折术前血栓弹力图的价值

    作者:廖荣宗;区锦燕;吴征杰;罗富荣;周曙;陈耀雄;彭健泓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评价股骨闭合骨折术前的凝血状况,并探讨TEG在评价股骨骨折术前高凝状态的意义.方法:I组为对照组,11例健康献血员,清晨空腹静脉采血.Ⅱ组为实验组,26例,为未经抗凝治疗的股骨闭合性骨折患者,分别于骨折第2天(Ⅱ2d)和第8天(Ⅱ8d)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实验采用双盲法,专人检测.两组静脉血样均进行TEG检测.结果:I组TEG的各参数结果正常.Ⅱ组中Ⅱ2d和Ⅱ8d的TEG:α角、血栓大幅度MA值、血栓硬度G值均增大,与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Ⅱ组中Ⅱ8d与Ⅱ2d比较,血栓大幅度MA值和血栓硬度G值增大,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股骨骨折第2天和第8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而且有逐步加重趋势;TEG是创伤骨折及术前预测和判断血液高凝状态的有力指标,如TEG揭示高凝状态存在,应采取有力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尽早防治.

  • 下肢闭合骨折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志强;李炎;廖荣宗;方耀忠;刘照宏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extremity,DVT)形成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54例(男23例,女31例;年龄23~95岁)下肢闭合骨折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确诊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下肢骨折并发DVT的危险因素.结果:下肢DVT包括髂外静脉血栓、股静脉血栓、胭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比目鱼肌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术前并发DVT形成情况:①患者年龄70岁以上23例;②骨折合并其他病症1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压和脑梗死2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4例;⑧多发骨折10例;④下肢骨折后7~14 d发生DVT 28例.结论: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等疾病,下肢多发多段骨折.DVT多发生在下肢骨折后7~14d,尽早安排手术治疗比其他预防DVT措施在降低围术期肺栓塞风险中更有重要意义.

  • 骨盆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张一珍;高怀卫;张国波;刘茂儒

    在骨盆骨折的治疗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三大要素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淤滞,血管内皮损伤 [1-2].骨盆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回流受阻(下肢和盆腔静脉受压,血肿,局部肿胀的软组织、组织压增加,卧床、牵引、下肢活动受限--外固定石膏固定,瘫痪),抗凝系统激活(对创伤的反应、手术输血、败血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静脉内膜损伤(创伤本身造成、手术体位或操作、股静脉通路),静脉修复.针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自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中,采取相应对策预防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46例

    作者:彭国栋;林勇;张云飞

    胫腓骨骨折的发病率居四肢骨折前列,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跟骨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式,但多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感染、关节僵硬、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且愈合时间长,疗效不尽满意,生活及护理不便,增加病人负担,作者自1997年3月-2000年10月采用手法复位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46例,经过3~46个月随访,疗效满意.

  • 创伤患者凝血及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指标的变化

    作者:王毅;邓桂芳;吴玉芳;王淑云;刘长明

    目的探讨血栓形成前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寻找特异、敏感的指标识别血栓前状态.方法将创伤骨折患者40例,DVT患者10例及40例正常人血浆标本按对照、创伤手术后、DVT及同一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分组,用放免、酶免及ACL血凝仪分别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TXB2)、6-酮-前列腺素1α、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元时间(APTT)、纤维蛋白元(FIB)、D-二聚体(D-D)等指标.结果创伤组、DVT组与对照组比较GMP-140、TXB2、FIB、D-二聚体有显著增高,6-Keto-PGF1α有显著下降;APTT、PT的变化不明显.创伤后同一组患者手术前后比较,GMP-140、TXB2、D-二聚体三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几项指标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GMP-140、TXB2、D-二聚体三项指标对不同骨折患者检测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创伤会造成血小板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监测GMP-140、TXB2、6-酮-前列腺素1α等指标可以对血栓前状态(高凝状态)生理性防御反映阶段进行早期预防.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顾海伦;王欢;段景柱

    目的:分析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8例(112个关节)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55例,女43例;平均年龄59.12岁(41~81岁).术前及术后7~10 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7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 41例,DVT发生率为41.84%(41/98),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8.54%(24/4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5个,其中年龄、肥胖及肢体延长大于2 cm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952、3.349及7.376倍(P<0.05);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原来的0.132和0.265(P<0.01).结论:年龄、肥胖及肢体延长大于2 cm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术后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 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徐斌;徐洪港

    目的:研究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方法:1999年11月至2002年5月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下肢手术患者136例,男78例,女58例;年龄16-82岁,平均49.5岁.术前行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后行双侧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并分析可能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共24例,其中全髋置换术后10例,全膝置换术后14例.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分别为9、6、7和12例.结论:研究发现高龄、深静脉血栓既往史、合并心血管疾病、糖乔尿病及骨水泥、止血带的使用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

  • 三种抗凝药物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苗绍刚;张锡光;陆景华;杨阳;鲁宁

    目的:探讨3种不同抗凝药物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9例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83例;年龄48~76岁.按抗凝药物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阿司匹林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1.52±13.42)岁;低分子肝素组54例,男20例,女34例,平均年龄(64.37±11.81)岁;利伐沙班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63.83土12.04)岁.分别观察3组患者术后6、8、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包括切口瘀斑、切口血肿等局部并发症,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出血等出血事件).结果:阿司匹林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2例;低分子肝素组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3例;利伐沙班组4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0例,出血并发症11例.3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利伐沙班组高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疗效相近.利伐沙班引起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安全性须进一步研究.

  • 静脉血栓早期机化阶段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杨军;奚九一

    目的:建立静脉血栓早期机化阶段大鼠模型.方法:采用激素致血瘀大鼠股静脉起始处不全结扎,环形缩窄管腔1/2限流,直流电刺激造栓的方法制作动物模型.造模后随机分组观察血栓机化的病理改变,实验末测定血浆t-PA、PAI活性,并与未造模的正常组做对照观察.结果:模型制作后,全部大鼠股静脉内均形成稳定的血栓.机化从血栓形成的第3天开始,第7~15天,机化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模型组的血浆t-PA/PAI比值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静脉血栓早期机化阶段大鼠模型制作成功.

  • 多模式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探讨

    作者:陈世芳;黄纯洁

    目的 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 V T ) 的发生率及应用多模式预防 D V T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择 101 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52 例和49 例.结果 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比值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 D V T 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预防方案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骨折内固定及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疗效观察

    作者:翟永超

    观察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常规西药治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患肢恢复良好,激素用量减少,无明显出血情况,治疗安全有效.

  • 如何辩证看待绝经妇女的激素替代疗法

    作者:田秦杰

    2002年美国相继宣布停止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的研究(Women's health initiative,WHI),理由是应用HRT数年后与安慰剂比较,妇女出现卒中、心脏病发作、静脉血栓形成及乳腺癌的风险均有所增加.这些报告面世后,迅速在全球引起一场风暴,HRT的使用在全世界大幅度下滑.时隔5年,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一风波,评价HRT的利弊时,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 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作者:张希华;张培彦;刘玮;范庆云

    脉络宁为一中药制剂,临床广泛应用于脑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目前国内资料尚未见到脉络宁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报道,我院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1例过敏性休克,现报告如下。 病例简介患者某男,40岁,住院号001544。因言语蹇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2天于2000年10月16日入院。入院时言语轻度蹇涩、右侧肢体轻度麻木和活动不利;无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无胸闷及心悸,无憋喘。查体示:体温36.2℃,脉搏72次/min,血压140/80mmHg,神志清,精神状态一般,双侧瞳孔等大、圆,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射存在,口角不歪,伸舌居中,颈软,气管居中,心、肺、腹无异常,四肢肌力及肌张力尚正常,右肱二头肌及右膝腱反射活跃,余无异常。颅脑CT检查示:“腔隙性脑梗塞”。入院后中医诊断:中风病;西医诊断:腔隙性脑梗塞。 治疗经过给予脉络宁注射液(南京金陵制药厂,批号:200006081)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常规速度静脉滴注,当液体滴入约50ml时,患者突感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出冷汗、口唇紫绀,急测心率90次/min,血压80/50mmHg;考虑为过敏性休克。即撤换原所滴液体给予吸氧,地塞米松15mg静脉注射,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多巴胺6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另开通道,地塞米松10mg,能量合剂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30min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观察4h无不良反应。追问过去史,患者为过敏体质,且从未应用过脉络宁注射液。皮肤过敏试验:葡萄糖皮试阴性,脉络宁注射液皮试阳性,证明为脉络宁注射液过敏。但其他患者在应用同批药物时未出现类似反应。 讨论脉络宁注射液是由中药玄参、牛膝提取后制成的无菌水溶液,为纯中药制剂,属国家级中药保护品种。由于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抗凝作用,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血栓性疾病,本例患者平素为过敏体质,过敏反应发生在初次应用和液体输注过程中。由此提醒我们:对于过敏体质患者,用药应极其谨慎,在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前,好做皮肤过敏试验,用药过程中应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处理。

  • 晚期恶性肿瘤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王珂;薛冬;孙红;许轶琛;李元青;陈衍智;李占东;何婷婷;张伟

    目的 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瘀证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将7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血瘀证组36例、非血瘀证组34例,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凝固角,大振幅,凝血指数),并分析以上指标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 血瘀证组凝固角、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非血瘀证组显著升高(P<0.05).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血瘀证具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3项指标对证型影响力的排序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大振幅.结论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瘀证的发生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关性,体现在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血瘀证发生的概率也升高.

  • 穿山甲治疗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范东明;程俊鸥

    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笔者临床采用以炮穿山甲配伍金银花、玄参、川牛膝、生甘草,治疗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获良好效果.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4例治疗分析

    作者:卞栋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药物间接导向溶栓和手术取栓的疗效,为DVT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下肢(DVT)患者共74例.发病<7 d 45例中,手术治疗23例(手术组),药物溶栓治疗22例(药物组1);发病>7d 29例(药物组2)均采用药物溶栓法治疗.手术组23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药物治疗51例采用尿激酶间接导向溶栓治疗.结果:手术取栓23例,15例发病时间<3 d者,临床治愈率为93.3%,显效率为6.7%;另8例发病3~7 d者中,临床治愈率为50%,显效率为37.5%;不同发病时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溶栓组51例,临床治愈率为23.5%,显效率为41.2%,进步率为35.3%,不同发病时间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药物组1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35.3%(18/51),手术组为21.7%(5/23).结论:治疗时机和方法均会影响疗效,治疗时间较早疗效越好;发病7 d内手术取栓疗效优于药物溶栓.

1993 条记录 2/100 页 « 12345678...9910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