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桑宏飞;李晓强;余朝文

    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sis,VT)在发达国家年发病率1‰[1].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现象,儿童的发病率1/10万,老年人接近1%[2].VT多发生在下肢深静脉,与其相关的主要并发症是血栓后遗综合征及致死性的肺动脉栓塞,发生率分别是20%[3]及1%~2%[1].我国尚缺乏大规模血栓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从近些年我科收治的病人来看,VT是我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抗血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洪翠;李肖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TIPS)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方法分别以“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门脉高压”为关键词在Pubmed 及CNKI 数据库检索1994年1月—2014年6月关于TIPS治疗及术后评估的相关文献,分析TIPS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抗血栓治疗的意义及策略。结果 TIPS术后分流道内血栓影响TIPS的疗效。抗血栓治疗可以提高支架通畅率,为保证TIPS手术疗效起关键作用。结论 TIPS术后抗血栓治疗可以减少分流道血栓形成,对维持分流道通畅极为重要。

  • 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介入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

    作者:陈虎;高涌;刘鹏;杨士彬

    目的 对比3种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63例IVCS合并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8~70岁.按照置管入路不同将63例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1例.其中A组经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C组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组患者溶栓治疗后造影发现左髂静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即予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对比3组患者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溶栓时间、溶栓效果评分、患肢健肢周径差,根据溶栓效果评分计算深静脉再通率,根据患肢健肢周径差计算患肢消肿率.结果 A、B、C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0.5%(19/21)、100.0%(21/21)、100.0%(21/21),成功置管时间分别为(33.04±8.96)min、(43.15±12.97)min、(5.68±1.25)min,并发症生发生率分别为13.3%(3/19)、3.3%(1/21)、3.3%(1/21).3组间比较,C组成功置管时间少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生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溶栓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溶栓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溶栓术后患肢肿胀均明显消退,溶栓后第7天患肢健肢周径差均较溶栓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比较,溶栓时间、溶栓前后的评分、深静脉再通率、溶栓前后患肢健肢大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3例患者中59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期间定期检查,患者均未出现异常情况以及复发.末次随访时,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提示患肢深静脉病变段均无堵塞,血流畅通;37例盆腔侧支循环中,6例盆腔侧支血管明显减少、31例完全消失,髂静脉均通畅.结论 3种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IVCS合并急性DVT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在置管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改良Cordis圈套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向东;赵家宁;李云松;李亮;刘华琴;张彦荣;张英泽

    目的 探讨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失败时,使用改良Cordis圈套器进行滤器回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8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并回收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16~87岁,平均(48±8.1)岁.患者均首先采用Cordis圈套器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对于回收失败者采用改良Cordis圈套器进行下腔静脉滤器回收.观察改良Cordis圈套器进行滤器回收的临床效果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8例患者中,98例采用Cordis圈套器成功回收,30例回收失败患者采用改良Cordis圈套器后,全部成功回收.使用Cordis圈套器与改良Cordis圈套器患者术中、术后均无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Cordis圈套器克服了Cordis圈套器支撑力弱的缺点,对被血栓包埋的回收钩有切割作用,为Cordis圈套器回收失败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法.

  • 经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对比

    作者:刘安成;张俊生;胡涛;张伟

    目的 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 ~ 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溶栓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 cm周径差)、溶栓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导管溶栓组膝上15 cm周径差为(1.78±0.59) cm,较系统溶栓组的(2.69±0.83) cm明显缓解;导管溶栓组溶栓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溶栓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溶栓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溶栓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溶栓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溶栓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溶栓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 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入滤器治疗二例

    作者:李海涛;解皓;李新宇;张彦荣

    例1,女,73 岁,因车祸致左踝、右膝外伤,于2017 年12月28 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骨科入院治疗.查体:左小腿远端外侧可见一长约1 cm 伤口,未见软组织外露及明显活动性出血,左小腿中下段局部压痛、叩击痛,可触及骨擦感,有反常活动,左踝关节活动受限;右膝关节稍肿胀,髌前区压痛、叩击痛,可触及骨擦感,有反常活动,右膝关节活动受限;双侧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双下肢皮肤感觉正常.X 线片示:左胫腓骨远端骨折,右髌骨骨折.入院诊断:左胫腓骨远端骨折,右髌骨骨折,左小腿远端外侧皮裂伤,左距骨外侧突骨折.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2 年,自服尼群地平,血压控制可.于2018 年1 月2 日行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顺利.

  • 间接法CT静脉造影和磁共振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邓炜;王丽;李耀国;郭冬梅

    目的:探讨间接法CT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45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行间接法MRV检查、18例行间接法CTV检查,其中两例患者同时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下肢CTV检查。分析CTV和MRV图像表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比较,计算CTV和MRV诊断下肢DV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下肢DVT的CTV和MRV图像主要表现为静脉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或中断,横断位同心圆或偏心性充盈缺损和侧支循环形成,检查结果易受植入物、心功能等因素影响。两例患者行肺动脉CTA及下肢CTV检查均显示肺动脉栓塞和下肢DVT。MRV诊断下肢DVT的敏感度为96.2%(76/79)、特异度为99.7%(352/353)、阳性预测值为98.7%(76/77)、阴性预测值为99.2%(352/355)。CTV诊断下肢DVT的敏感度为94.5%(52/55)、特异度为99.1%(231/233)、阳性预测值为96.3%(52/54)、阴性预测值为98.7%(231/234)。结论间接法CTV和MRV均可准确诊断下肢DVT,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 细胞因子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作者:

    SLE是一种主要影响育龄妇女的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SLE的流行在各种族人群中是不同的,在黑人妇女中的发病率大约是1∶250,在中国妇女中大约是1∶1000,在白人妇女中大约是1∶4300.超过80%的SLE 病例影响关节、皮肤和血液,30%~50%的病例会影响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10%~ 30%的病例中存在与动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抗心肌磷脂抗体.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全身表现, 包括疲劳不适、发热、纳差、恶心和体重减轻.

  • 抗心磷脂抗体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金栋;王秀芹;马居风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是以心磷脂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它可导致体内未明原因的动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旨在探讨ACA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 股青肿的急诊处理

    作者:方河清;余华;高顺良;刘颖斌;李松岗;朱松太;李江涛;王新保;徐斌;王涌

    股青肿(phelegmasia cerulea dolens,PCD)亦称蓝色静脉炎,是严重的股髂静脉血栓形成后,肢体高度肿胀压迫动脉引起患肢血供障碍的一种危急重症.笔者所在单位从1998年~2002年收治5例,现报道如下.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金栋;邰俊荣;高颍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是直接沟通免疫和凝血两大生理系统的桥梁之一,是迄今所知直接诱发血液高凝状态的惟一自身抗体.它可导致体内未明原因的动静脉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习惯性流产等.有关ACA与不同疾病相关性研究引人注目,本研究旨在探讨AC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比较

    作者:应可净;陈丽英;洪武军;周畔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非大面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疗效、副作用和治疗费用,以指导临床抗凝药物的选择.方法33例非大面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或普通肝素组,在抗凝前、抗凝后1 d、4 d、7 d、10 d、14 d观察氧合指数、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肺核素通气灌注扫描、CT肺动脉造影,进行疗效、副作用和治疗费用的对照.结果抗凝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上升,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下降、肺核素通气灌注扫描和CT肺动脉造影提示栓塞段数减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5.9%,普通肝素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2.5%;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的治疗费用分别为(1229.75±529.40)元和(1535.70±694.60)元.结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均为有效的抗凝药物,综合副作用和治疗费用考虑,低分子肝素更适合于临床.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策略(附19例报告)

    作者:许庆;邓淼;张翊;林延明;陈磊;李强;郭丽婧;赵国平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治疗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 AMVT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9例AMVT 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58.8%,腹部 CT 检出率91.7%。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发生手术并发症7例(50.0%),包括短肠综合征、肠瘘、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切口感染。本组患者误诊率为21.1%,死亡率为21.1%。结论可疑 AMVT 患者应尽早行腹部增强 CT 检查,早期抗凝治疗是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对于透壁性肠坏死患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 自我减压法在预防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作者:胡红霞

    目的 探讨自我减压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6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采用自我减压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DVT护理.在术前及术后10d内观察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疼痛情况及相关症状.结果 实验组血栓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76,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0天疼痛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实验组患者疼痛得分为(2.34±0.73)分,低于对照组的(3.62±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6,P<0.05);术前两组患者患肢踝关节上5 cm、膝关节上10 cm及膝关节下10 cm处肢体周径及表面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实验组患者患肢踝关节上5 cm、膝关节下10 cm周径分别为(20.07±1.40),(32.02±4.10)cm,均小于对照组的(21.82±0.70),(37.18±2.52)cm,实验组患肢踝关节上5 cm及膝关节下10cm处表面温度分别为(34.85±1.07),(35.40±0.76)℃,均低于对照组的(36.38±0.92),(36.43±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508,-2.393,-2.445,-2.554;P <0.05).结论 早期自我减压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术后DVT高发性和危险性,促进术后健康恢复.

  • 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

    作者:李鑫;靳清;黄静

    目的 了解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治疗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认知情况.方法 自行设计“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问卷,对90例前列腺增生需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经5位护理专家评定,问卷每个条目的内容效度CVI为0.82~1.0,平均CVI为0.87.20例背景相同的研究对象进行预调查,问卷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81.结果 前列腺增生患者对DVT认知普遍缺乏,未听说过DVT患者60例,约占66.67%,患者对DVT的知晓率仅为33.33%,对DVT相关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均小于23%.结论 患者对DVT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前列腺增生患者对DVT的知识宣教,预防患者术后DVT的发生.

  • 开胸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作者:雷淑琴;董跃华;魏玉磊;崔玉环

    开胸手术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久,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高,常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可引起全身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且术后留置多条管道,使患者不敢翻身,再加上患者体力不足及切口疼痛,更使大多数患者不愿意主动活动,因此具有较高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的风险,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1-3]。 DVT是开胸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它可使下肢静脉血管堵塞回流障碍,造成发病肢体的功能障碍,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本文将对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在预防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护理中的方法和经验进行阐述总结。

  • 经络弹力袜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

    作者:周惠玲;程秀华;甘燕玲;胡梦;张国群

    目的 探讨经络弹力袜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EDVT)的效果及其影响. 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2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妇科进行盆腔手术的患者,将21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A组)、普通弹力袜组(B组)和经络弹力袜组(C组),每组70例. A组行常规护理方法,B组使用普通弹力袜,C组使用经络弹力袜;弹力袜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立即使用. 比较三组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足背皮温、LEDVT发生率、凝血和纤溶功能等. 结果 三组间LEDVT总发生率比较,C组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 667,P<0. 05). 三组患者手术后股浅静脉、腘窝静脉血流速度比较,C组比A组、B组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术后2,4 h双下肢足背皮温比较,C组比A组、B组复温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和纤溶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经络弹力袜能提高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患者下肢足背皮温恢复,降低LEDVT发生率.

  • 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作者:王博;郑月婷;姜伟光;马翀奕

    目的 探讨在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对预防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为未实行护理干预的前3年患者201例,其术后均采用传统的围术期护理方法,观察组为实行护理干预3年来患者298例,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为1.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1).结论 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预见性分阶段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作者:李焕新;鲍鹤玫;邵丽芳;张丽冰;寇书敏;刘力畅

    目的 探讨预见性分阶段干预对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分阶段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干预进行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率、下肢周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44%,对照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04,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30.01±2.34)cm,低于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25.43±3.01)c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85、2.357;P<0.05).结论 预见性分阶段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ICU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

    作者:王彬;唐晟

    目的 对ICU患者实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评估,探讨预防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383例ICU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7例采用ICU病房常规护理,实验组236例进行DVT风险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发生DVT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DVT发生21例(14.29%),实验组DVT发生9例(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5,P<0.01).结论 对ICU患者采取DVT风险评估后给予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1993 条记录 3/100 页 « 12345678...9910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