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师参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期抗凝药物治疗的探讨
目的:探索药师参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期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实践。方法:药师根据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的权威指南,与临床医师合作,对5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进行抗凝方案的制定和药学的监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随时调整。结果:通过对本组5例妊娠妇女全程化药物管理和监测,逐步建立了药师参与的抗凝治疗规范化工作模式。结论:药师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期抗凝治疗团队中深入开展规范化药物治疗和监测方案,可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与合理性。
-
机械瓣膜置换后的起搏器植入
机械瓣膜置换后为防止血栓并发症须终身抗凝,其中少数患者因缓慢心律失常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而长期抗凝治疗为起搏器植入手术带来的一定风险。
-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不足致脑栓塞患者的会诊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会诊1例接受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脑栓塞的案例,提供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分析患者脑栓塞发生的原因,调整华法林抗凝方案,并为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提高抗凝治疗成功率,降低患者抗凝风险。
-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护理
目的 通过对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患者口服抗凝剂华法令后抗凝指导,观察术后康复疗效.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1 年收治的98 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的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具体药物用法、用药期间的饮食、对出院患者相应的愈后康复指导等.结果 98 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出院后,1 例患者发生脑出血,经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严重鱼精蛋白过敏1例报告
我院2010年5月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出现一例鱼精1 病例蛋白严重过敏反应,经抢救无效死亡,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8岁,因劳累后心悸,胸闷2年而入院.入院后,经体征、心脏彩超、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后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经过术前准备后,择期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中置换圣犹达23主动脉瓣号、27号二尖瓣.
-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标准的选择及护理措施
出血和血栓栓塞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也是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而出血的发生率较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高[2].
-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部分患者在口服抗凝剂华法令后的康复疗效.方法 通过某医院在2009--2012年收治的98例进行过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进行口服抗凝剂华法令中的健康宣教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这98例患者在进行过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护理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这9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在这些患者出院后,有1位患者虽然发生了脑出血现象,但经过在医院治疗后已近好转.结论 在患者进行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后,通过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华法林抗凝的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18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抗凝认知、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及抗凝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0例患者中发生出血50例(27.78%),栓塞6例(3.34%),抗凝认知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是患者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照护者抗凝知识的指导,同时强调社会支持对患者术后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性,降低华法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药物基因组学模型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剂量预测效果的评价
目的 评价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模型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剂量预测效果.方法 按照设定的标准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接受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6~2.5)患者10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和测序技术对CYP2C9和VKORC1基因进行检测.依据INR监测结果调整华法林至稳定剂量,并根据华法林实际稳定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5 mg/d)、中剂量组(1.5~4.5 mg/d)和高剂量组(≥4.5 mg/d).利用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联合会(IW-PC)模型计算华法林预测剂量,比较华法林预测剂量与实际稳定剂量的平均绝对误差(MAE),计算预测剂量位于理想剂量(实际稳定剂量20%界限)、高估和低估剂量患者比例,并以华法林预测剂量和实际稳定剂量拟合相关回归曲线R2评价该模型预测剂量的准确性.结果 华法林预测剂量与实际稳定剂量M A E为(0.89±0.62)m g/d,相关回归系数R2为0.325,预测剂量在理想剂量范围内的比例为42.06%,其中高剂量组位于理想剂量范围内比例为50.00%,高于中剂量组(43.75%)和低剂量组(11.11%).结论 IW PC模型对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剂量预测的效果有限,适合于中国汉族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药物的基因组学模型仍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研究和验证.
-
少儿心脏瓣膜畸形的瓣膜置换术
目的分析与评价少儿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机械瓣膜置换的适应证、瓣膜选择、抗凝及疗效.方法2000.3~2001.12,9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的少儿施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年龄9~17岁,平均11.4 岁.房室管畸形3例,二尖瓣中-重度返流3例,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6例二尖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三尖瓣置换.置入瓣膜内径:二尖瓣23~25mm,平均24mm;主动脉瓣21mm;三尖瓣33 mm.结果无手术死亡.9例随访2~20月,平均13月,无死亡及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抗凝过度胃出血1例.结论少儿心脏瓣膜畸形机械瓣膜置换早中期效果满意.置入双叶机械瓣膜的内径,二尖瓣>23mm,主动脉瓣>21mm,三尖瓣>29mm可保证长期血流动力学的需要而无需再换瓣.少儿机械瓣置换术后仍需抗凝.
-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总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对9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待心包、纵隔引流液量<20 mL/h,应用肝素作为桥接抗凝剂300~400 U/h静脉泵入,维持APTT在45~50 s范围内.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开始口服华发令2.5~5 mg,每日根据PT-INR值调整华发令用量,待INR值达到理想值时,停用肝素,微调华发令用量,直至测算出合适的维持量.结果 98例患者术后早期抗凝期间,无栓塞病例,少许轻微出血事件,调整用量后好转,其余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肝素+华发令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
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终身行抗凝治疗,出血与栓塞是术后抗凝治疗过程中凶险和常见的并发症,如何合理掌握抗凝强度,减少术后出血、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一直都是心脏外科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低强度抗凝治疗策略以及当前的低强度抗凝治疗发展作一综述,以期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低强度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
我国西北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抗凝强度.方法将本地区50例患者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3组并于术后定时分别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相应的INR、D-二聚体浓度、抗凝血酶Ⅲ活度(AT-Ⅲ:C),并监测其术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机械瓣膜置换术后,INR控制于1.3~1.7范围内即可保持D-二聚体浓度、AT-Ⅲ:C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术后并未出现血栓形成.结论西北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术后采取INR控制于1.3~1.7的低强度抗凝是安全的.
-
机械瓣膜置换后的永久起搏器置入五例
目的研究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安全性.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定位转移对兔左房血纤溶活性的影响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终生口服抗凝药物,而抗凝相关栓塞和出血并发症占远期并发症的首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牛活质量.
-
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全孕期使用小剂量华法林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评价全孕期使用小剂量华法林对母儿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产检、分娩的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妊娠结局,按照早期妊娠使用抗凝方法分为A、B两组:A组为妊娠6~11周6d使用低分子肝素加12周后口服华法林;B组为全孕期口服华法林.结果 A组和B组发生难免流产(10.4% vs.9.2%,P>0.05)、早产(2.1% vs.2.6%,P>0.05)、产后出血(4.2% vs.3.9%,P>0.05)的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孕妇未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两组死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vs.1.3%,P>0.05).两组均未发生新生儿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及与华法林相关的胎儿畸形.结论 全孕期小剂量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母儿均安全,妊娠期需要产科及心内科密切合作,监护母胎情况能够使得母儿并发症减至少.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
目的 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我科在2006年9月到2008年9月施行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例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
-
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人工机械瓣膜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探讨护理的方法.人工机械瓣膜置换同期进行射频消融迷宫术后存在一定并发症,术后密切监护及观察,预见性的处理及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低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华法林抗凝的患者212例,按INR值分为低强度抗凝组(A组)98例,其中男50例、女48例,平均年龄(58.4±6.5)岁.INR在1.5~2.0;标准抗凝组(B组)114例,其中男58例、女56例,平均年龄(57.3±5.1)岁.INR维持在2.0~3.0.结果 两组均无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A组无出血.B组总体出血不良反应发生5例(发生率4.39%),其中牙龈出血3例(发生率2.63%),鼻出血1例(发生率0.88%),消化道出血1例(发生率0.88%).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vs.4.39%,P<0.05).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5~2.0之间是安全有效的,不增加出血及血栓形成的风险.
-
冠心病合并退行性心瓣膜病及预激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56岁.反复发作性心悸2年,加重15天入院.发作时心率达180次/分左右.入院查体:血压125/75 mmHg(1 kPa=7.5 mmHg),心率86次/分,胸骨右缘第2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A型).超声心动图示:退行性心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关闭不全.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70%狭窄,对角支近端90%狭窄.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退行性心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预激综合征(A型).入院后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及预激旁路切割术.手术中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心外膜电生理标测,确认预激旁路位于左心室游离壁.于主动脉根部灌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后改行冠状静脉窦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切开升主动脉,剪除主动脉瓣,以25号CarboMedics双叶瓣置换主动脉瓣;以大隐静脉行前降支和对角支旁路血管移植术;经房间隔显露左心房,沿二尖瓣后瓣环心房面切开左心房内膜直至心外膜,切断旁路传导束,以4-0丙烯线连续往返缝合该切口.术毕心脏自动复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生理标测未见预激综合征.手术后给予乙胺碘呋酮0.2 Bid, 11天后痊愈出院,随访1周,无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