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硬膜外麻醉失败后麻醉选择及术后头痛的预防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施行硬膜外间隙穿刺时刺破硬膜并不少见,目前国内刺破硬膜发生率为0.25%~0.6%,由于穿刺针较粗,穿破硬膜后头痛发生率较脊麻高,为30%~76.5%[1].刺破硬膜后麻醉医生需要做两方面工作:①重新选择麻醉方法;②预防术后头痛发生.通常麻醉多选择全身麻醉,术后采取去枕早卧休息,镇痛药预防头痛.我科自2005年以来采用以下处理措施:麻醉选择L3~4腰硬联合麻醉(CSEA),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硬膜外腔注药预防头痛发生.现报告如下.
-
麻醉前与病人沟通的艺术
在日常的麻醉工作中我们接触过各种各样、各种层次的病人及家属,通过麻醉前的沟通,让病人及其家属充分认识到麻醉前签字是根据国家法律必须行使的告知义务,是医务工作者工作认真负责的表现,而不是签字就是推卸责任.
-
手术室护理中与麻醉工作的配合
目的 探讨手术室中的护理配合麻醉工作的必受性及如何开展两者的配合工作.方法 对我院自采用手术室护理与麻醉工作配合后的52例,全身麻醉护理配合,70例腰麻护理配合,15例硬膜外麻醉护理配合进行护理效果评估.结果 患者顺利完成麻醉与手术,主述麻醉过程中痛苦小,患者麻醉后的并发症减少.结论 手术室护理中与麻醉工作相配合的重要性.
-
麻醉医生——生命卫士
麻醉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话道出了麻醉工作的重要性.麻醉医生的角色于手术就如同晚会导演于晚会,需要掌控全局并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而越是出色的麻醉医生,在手术当中的存在感越低,因此人们看到“主持人”的表现,却常常忘记了“导演”的存在.
-
利用麻醉信息系统提高麻醉质量安全的实践
麻醉科作为医院外科系统的枢纽,其工作效率与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外科手术的效率与质量,影响到患者的生命与安全.我院自2009年5月开始建立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借助临床麻醉信息系统实现手术麻醉全过程数据采集自动化、医疗文书数字化,全面提升了手术麻醉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有效保障了患者麻醉安全.
-
加强麻醉专业进修生医学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进修生教育是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科室每年接收50名左右军内外进修生,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促使麻醉学科的结构与内容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加之麻醉工作是高风险的医疗服务行业,因此,在提高进修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如何增强进修医师法律意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已成为进修生培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评价麻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见现象,一旦发生,需进行紧急处理,否则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危及患者性命[2].首先应正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麻醉后苏醒延迟以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因治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原则,指导临床实践.
-
围术期手术护理与麻醉工作配合的重要性
护理工作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围术期护理人员与麻醉医师的良好配合能有效提高手术效率与麻醉效果,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减少手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手术护理人员在围术期,不仅要做好心理护理,而且要了解手术中的麻醉知识,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密切配合患者的麻醉工作.
-
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的护理配合
随着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医疗仪器设备日趋增加及麻醉药品的不断更新,如何配合好麻醉工作,给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的配合.
-
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配合的体会
麻醉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而麻醉的自始至终都需要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近几年来,随着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医疗仪器设备日趋增加,麻醉药品不断更新.如何配合好麻醉工作,给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
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工作的配合
手术室护理工作与麻醉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它是衡量手术室护士业务素质的一个方面,是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有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麻醉是使患者手术中镇静,肌肉松弛,无痛感,手术操作顺利,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手术顺利实施与进展的必要前提.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必要保障.手术室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技术和敏捷的反应能力,随时注意术中情况,和麻醉医生一起积极地预防意外和正确处理意外,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1].
-
著名麻醉学家谢荣教授
谢荣教授1921年出生于昆明,194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47年在美国Michigan大学学习外科学时,立志专攻麻醉学。1950年回国后,在我国自己创建的北京大学医学院从事麻醉工作。历任北医大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第一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外科主任、麻醉科和麻醉学研究室主任;1987~1993年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第二、三、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二、三、四届《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会总编,《中华外科杂志》、《北京医科大学学报》、《J.Disaster Medicine》(美国)和《Current An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英国)的编委;1990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麻醉学院名誉院士(EFRCA)”。
-
4 129例小儿麻醉常见并发症分析
我院自1994年1月——2000年12月共麻醉14岁以下小儿4129例。现将常见并发症作一分析总结,旨在为今后的临床麻醉工作提供参考。
-
纤维结肠镜检查28例异丙酚麻醉深度判断体会
非住院手术的麻醉在日常麻醉工作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在美国已达60%以上[1].在我国因受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尚属起步阶段,但也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门诊麻醉的大问题是麻醉的安全性.
-
围术期手术室护理与麻醉工作配合的重要性探究
目的 探究围术期手术室护理与麻醉工作配合的重要性.方法 300例手术患者,均实施围术期手术室护理与麻醉工作配合实践,观察患者意外事件及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护理满意度.结果 30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且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缩短了10~15 min.此外,所有患者没有出现任何意外事件及麻醉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为96%(288/300).结论 围术期手术室护理与麻醉工作配合麻醉效果显著,既可缩短手术时间,又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临床应有价值较高,值得手术室推广应用.
-
PACU护理工作的拓展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麻醉后的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患者的生命指征恢复稳定的单位.麻醉和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影响并不因手术的结束而终止;虽然大多数患者恢复过程很平稳,但有些患者仍可发生各种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本院PACU成立于1997年.开始,本室们的任务不但是外科的麻醉后患者的恢复,而且还承担着外科的重症的抢救和治疗.11个春秋过去了,随着当今麻醉工作的日益增多,麻醉医生的工作繁重,有时就显得人手不足;这时要求PACU的护士的工作就不应该仅仅限于PACU内的工作,她们应该在围麻醉期协助医生工作.本院PACU的护士是在以下的几方面进行拓展的.
-
麻醉意外的发生与抢救
一、麻醉意外麻醉意外是指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由于无法抗拒的原因,导致病人出现难以预料与防范的不良后果.轻者影响手术和麻醉的顺利进行,重者可危及病人的生命.麻醉并不是孤立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麻醉意外的发生也涉及病人原有并存疾病、外科病变及手术创伤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等因素.
-
婴幼儿手术中的无创监测
1 概述如何做好婴幼儿手术的麻醉工作,确保患儿安全,重点在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医师采取哪些监测手段,并全面了解婴幼儿解剖、生理及病理变化,以便指导麻醉实施.由于婴幼儿解剖生理与成人不同,手术期间极易发生体温及代谢紊乱、低氧血症、循环、呼吸骤停.虽然小儿手术中并发症状与成人相同,且多为呼吸问题,小于4岁儿童术中35%意外是麻醉药剂量问题;22%是由于缺氧或长时间手术和急诊手术[1].因此,加强术中监护十分必要.
-
全麻病人的潜在性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
在众多的麻醉安危因素中,对临床麻醉工作中发生麻醉意外的常见原因,我们都能重视并及时发现.但是,有些问题--即潜在性的危险因素,却不能及时发现,特别是全麻下的手术病人,病人神志消失,主官感觉不存在,不能主诉不适,我们只能凭借麻醉中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监测来判断分析和处理.
-
大量输血的新进展
大量输血是临床麻醉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概述了大量输血的概念,大量输血后机体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全血和各成分血输注的裨益.深入了解大量输血对机体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成分输血,掌握输血时机,节约用血等方面都起到指导作用.1大量输血的概念大量输血的定义有3个:(1)24h内输入≥10个单位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2)1h内输入>4个单位的RBCs,并且需要继续输血.(3)3h内输入血容量一半的血量[1].大量输血与多种因素如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功能低下有关,其中以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严重出血患者的预后差.19世纪70年代第1次有文献对大量输血进行报道,当时大量输血相关的死亡率>90%[2].近年来,随着外科、ICU、麻醉科等对创伤患者治疗水平的提高,需大量输血的创伤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为30%~70%之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