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氟康唑乳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李建平;刘震东;冯先义;何凤慈

    氟康唑(fluconazole)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第3代抗真菌药,水溶性好,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半衰期长,毒性小[1],为一种治疗浅表及深部真菌的广谱、高效、低毒的药物,对阴道念珠菌和一些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比酮康唑强10~20倍,为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2].阴道及外阴部念珠菌感染是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根据临床需求兄屏?%氟康唑乳膏剂,用于霉菌性阴道炎,临床效果较好.

  • 阴道上皮细胞先天性抗假丝酵母菌的作用研究

    作者:刘朝晖;陈磊

    目的:以人阴道上皮细胞和人阴道灌洗液为模型,分析与阴道上皮细胞先天性抗假丝酵母菌机制有关的细胞因子在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变化,研究阴道上皮对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的作用.方法:用组织块法和含表皮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人阴道上皮原代细胞,实验组(VVC组)为细胞传代后与培养白假丝酵母菌的上清液共同培养,对照组为传代细胞加无血清培养基,在0、3、6、12、24、48 h收集各组的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阴道上皮细胞分泌的人β防御素-1(human β defensin-1, HBD-1)、人β防御素-2(human β defensin-1, HBD-2)、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A, SP-A)等细胞因子的变化,并取VVC患者、复发性VVC(RVVC)患者及健康者的阴道灌洗液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SP-A变化,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培养的人阴道上皮细胞模型组中,VVC组的HBD-1 (F=62.784,P=0.001)、HBD-2(F=5127.984, P=0.000)和SP-A (F=542.210, P=0.00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人阴道灌洗液模型组中,VVC组的S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1),RVVC组的SP-A高于对照组及VVC组.结论:人阴道上皮细胞有先天性抗白假丝酵母菌作用,能分泌HBD-1、HBD-2、SP-A.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人阴道上皮细胞时,HBD-1、HBD-2、SP-A的分泌量均有增加.RVVC组的SP-A水平可能比VVC组更高.

  • 体外培养人阴道上皮细胞感染假性酵母菌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改变

    作者:刘朝晖;吴文湘;廖秦平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是一种由假性酵母菌引起的常见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在生育年龄的美国健康妇女中,VVC的发生率约为75%[1].有研究提示,VVC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目前国外对假性酵母菌感染相关的免疫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阴道上皮细胞的先天抗假性酵母菌作用.

  • 苦参汤加减与舒康凝胶剂治疗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春香;何凤娥;李伟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VVC)是常见的妇科炎性疾病.引起人类念珠菌病的主要是白色念珠菌.近年来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艾滋病的流行等使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机会增多.VVC严重时患者坐卧不宁,痛苦异常,且有一部分病人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自2001年2月至2003年10月应用中药熏洗加舒康凝胶剂治疗VVC260例,并与达克宁栓局部用药治疗的260例作对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抗真菌药

    作者:金有豫

    (上接第12期)制霉菌素(Nystatin)本品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noursei所产生的四烯大环内酯.结构上与两性霉素B类似,因而其作用和作用机制也相同.[抗菌谱]体外试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及皮肤癣菌等对它均敏感;非白色念珠菌对它易产生耐药性;故临床上多用于念珠菌病.

  • 环吡酮胺阴道软膏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研究

    作者:李晶晶;曾定元;童正姣

    目的 探讨环吡酮胺阴道软膏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临床疗效、耐受性、保持阴道微生态平衡情况以及复发率.方法 120例妊娠期VVC患者和普通VV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每组中妊娠期VVC患者和普通VVC患者各30例.观察组每晚阴道放置环吡酮胺阴道软膏5 g,外阴及肛周涂抹适量软膏,连用6 d;对照组阴道放置克霉唑阴道片1片,4d后重复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症状、阴道分泌物湿片镜检、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只有第1次随访时达到治愈标准的患者才进行随后的随访.观察组治愈率为91.7%(55/60),对照组为90.0%(54/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3例完成4次随访,2例复发,复发率为3.8%;对照组50例完成4次随访,10例复发,复发率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随访时观察组阴道分泌物乳酸杆菌阳性率为54.5%(30/55),对照组为27.8%(15/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88,P< 0.01).结论 环吡酮胺阴道软膏与克霉唑阴道片都是比较理想的治疗VVC的药物,但环吡酮胺阴道软膏有恢复正常阴道乳酸杆菌状态而保护阴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是治疗VVC比较理想的药物.

  • 不同治疗方案对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效果比较

    作者:章华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于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阴道应用克霉唑阴道片治疗,B组采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阴道应用双唑泰阴道泡腾片治疗,C组采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阴道应用保妇康栓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阴道分泌物清洁度、生存质量评分、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C组总有效率、阴道分泌物正常率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96.0%(48/50)比82.0%(41/50)和80.0%(40/50)、92.0%(46/50)比80.0% (40/50)和76.0%(38/50)],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B组[(79.6±3.5)分比(69.5±3.0)分和(67.2±4.5)分],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0比10.0%(5/50)和12.0%(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阴道应用保妇康栓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能够获得理想的疗效,且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危重病患者合并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时机

    作者:任少华

    念珠菌感染约占全部院内感染的7%,是各种危重病患者面临的严重威胁,近10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在50%以上,甚至接近100%[1~3].然而,念珠菌在普通人群特别是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中的定植率可大于50%,并不发展为侵入性念珠菌病[1,2].另一方面,播散性念珠菌病缺乏特殊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率<50%,诊断颇为困难[1~5].

  • 念珠菌病的防治研究

    作者:黄忠奎;陈平;陈德宇

    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正常人皮肤、口腔、肠道、肛门、阴道中都可分离出本菌,以消化道带菌率高,约占50%.近20年来,白色念珠菌在临床真菌感染中已跃居第1位,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临床表现,如在白血病患者发生的慢性念珠菌病综合征(肝脾念珠菌病).目前,白色念珠菌已成为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病源菌之一.白色念珠菌属条件致病性真菌,也是烧伤、肿瘤、器官移植、艾滋病等免疫低下的主要感染性微生物.因此,对于念珠菌的防治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念珠菌病的防治取得明显进展.

    关键词: 念珠菌病 预防 治疗
  • 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续五)

    作者:

    抗真菌药一、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复合制剂(一)适应证1.两性霉素B适用于下列真菌所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隐球菌病、北美芽生菌病、播散性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由毛霉属、根霉属、犁头霉属、内孢霉属和蛙粪霉属等所致的毛霉病,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曲霉所致的曲霉病、暗色真菌病等.本药尚可作为美洲利什曼原虫病的替代治疗药物.

  • 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310例

    作者:孙淑范

    霉菌性阴道炎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阴道炎症,而以白色念珠菌致病为多见.是机体抵抗力减弱或微生物丛间的拮抗作用失去平衡时,引起念珠菌病.妊娠、糖尿病、外阴损伤或浸渍,口服避孕药及抗生素等免疫抑制药时都易促使念珠菌外阴、阴道炎发生.在育龄妇女普查和临床中发现有逐年上升趋势.

  • 328例阴道念珠菌病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

    作者:王竹;张羽;冯卫彤;周凤珍

    目的 探讨复杂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念珠菌群分布和抗真菌药物的药敏分析方法 (1)标本来自328例复杂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2)10%KOH悬滴法显微镜镜检,法国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念珠菌培养鉴定;(3)K-B纸片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1)念珠菌菌群分布:328例标本中,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者271例,为82.6%;致病菌为非白色念珠菌者57例,为17.4%.其中,光滑念珠菌39例,热带念珠菌10例,克柔念珠菌5例,其他念珠菌3例.致病菌为非白色念珠菌者57例患者中,有18例为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占31.6%(18/57);(2)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高,敏感率在91.5%至98.9%之间,而对氟康唑、联苯苄唑的敏感性较差,敏感率在46.1%至78.3%之间;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高,敏感率高达90.0%以上.结论 (1)白色念珠菌仍是复杂型VVC的优势菌群;(2)药敏分析显示对念珠菌属敏感性较高的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3)临床医生和临床实验室应重视念珠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以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提高治疗效果.

  • 氟康唑联合碳酸氢钠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疗效分析

    作者:瞿章书;徐小平;姚茂军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侵犯辅助性T淋巴细胞为主、造成细胞免疫功能缺损为基本特征的传染病.AIDS患者常因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而就诊,其中以口腔念珠菌病常见,有报道其患病率为20.6%~56.0%[1].本研究拟探讨氟康唑与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治疗AIDS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妊娠期妇女阴道念珠菌对克霉唑、咪康唑、制霉菌素的敏感性研究

    作者:祁文瑾;石一复;许妙玲

    目的 研究妊娠期妇女阴道念珠菌对克霉唑、咪康唑、制霉菌素的敏感性,为妊娠期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来自628人次妊娠期妇女的阴道念珠菌,参考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的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标准,以微量平板法检测不同菌株对克霉唑、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妊娠期VVC发生率为19.3%,感染的念珠菌存在明显的菌种多样性,白色念珠菌为多见.对于白色念珠菌,咪康唑的24 h小抑菌浓度(MIC)明显低于制霉菌素(P<0.01);不同孕期3种药物的48 h MI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白色念珠菌,咪康唑的24、48 h MIC明显低于制霉菌素和克霉唑(P<0.01),晚孕期克霉唑和制霉菌素的24、48 h MIC与早孕期和(或)中孕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念珠菌药物相对敏感,不同孕期治疗原则大体一致.妊娠期非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相对困难,普通克霉唑制剂不宜使用,早、中孕期治疗可选制霉菌素制剂,晚孕期可选咪康唑制剂.

  • 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念珠菌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余进;张敏;王剑磊;许蔚林;欧晋平;王峰蓉;赖悦云;刘方;任汉云;黄晓军;宋以信;安友仲;李若瑜

    目的 了解院内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念珠菌的分离情况以及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血液科、老年科和ICU病房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入院的所有患者进行各种可能危险因素及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监测.对出现深部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和未出现深部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440例患者,其中152例分离到426株念珠菌,白念珠菌占67.4%,其他念珠菌为32.6%.共61例患者出现定植,主要为白念珠菌.对资料完整的193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2种及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OR=16.204;95%可信区间:2.005~130.980),念珠菌菌落定植(OR=10.636;95%可信区间:3.743~30.222)和应用尿管(OR=4.285;95%可信区间:1.399~13.127)是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分离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仍居首位.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2种及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念珠菌菌落定植和应用尿管.

  • 院内获得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钟雪锋;居阳;蒲纯;李燕明;孙铁英

    目的 分析院内获得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病例,收集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分组比较死亡组(住院期间死亡)比存活组(住院期间存活)及白色念珠菌组比非白色念珠菌组相应的临床特征、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影响念珠菌血症病原分布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白色念珠菌血症患者30例,非白色念珠菌血症患者35例.平均年龄(76±14)岁,总住院病死率为58.5%(38/65).死亡组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24分比率、休克发生率、发病距离确诊时间、血清白蛋白≤30 g/L比率分别为(28.7±8.6)分、55.3%(21/38)、71.1%(27/38)、(138.7 ±50.4)h、47.4%(18/38),均显著大于存活组的(20.1±8.0)分、29.6%(8/27)、44.4%(12/27)、(127.2 ±50.2)h、22.2%(6/27)(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休克(OR=4.821,P=0.030)、发病距确诊时间(OR=1.594,P=0.027)、APACHEⅡ评分(OR=1.096,P=0.032)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为降低死亡的因素(OR=0.014,P=0.004),糖尿病是非白色念珠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6,P =0.016).结论 念珠菌血症患者具有高龄、基础疾病多、病情重、病死率高等临床特点.休克、APACHEⅡ评分、发病距确诊时间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为念珠菌血症存活的保护性因素.糖尿病是非白色念珠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成人念珠菌血症122例临床分析

    作者:詹良敏;黄亮;曲俊彦;钟册俊;吕晓菊

    目的 探讨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患者中122例念珠菌血症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念珠菌种类分布、药敏情况、治疗和转归.结果 男占85.2%,女14.8%,年龄(56.0±15.6)岁.69.7%有2种及2种以上基础疾病,88.5%有3个或3个以上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多为中高热(86.9%),伴随有各系统不同症状,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82.8%),转氨酶升高(49.2%)和血清肌酐升高(41.0%).122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占34.4%,热带念珠菌26.2%,光滑念珠菌18.9%,近平滑念珠菌14.8%,不同念珠菌对各种抗真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率.出院时病情好转或治愈67例,死亡或自动出院55例,病死率45.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OR =4.9,P=0.02)、恶性肿瘤(OR=11.39,P=0.01)以及糖尿病(OR =5.93,P=0.02)与死亡独立相关,在血培养报阳前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死率降低(OR =0.12,P=0.03).结论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及时合理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 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曹彬;王辉;巫琳;孙闻嘉;栗方;刘颖梅

    目的 研究综合医院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北京朝阳医院(CYH)和北京协和医院(PUMCH)诊断的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资料,研究发生率和病死率,确定抗真菌治疗和预后的关系;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判定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2家医院侵袭性念珠菌院内发生率逐年上升,CYH和PUMCH分别由2004年的0.053%和0.025%升高到2006年的0.074%和0.049%.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主要类型(55.8%),其次是腹腔感染(26.O%)、胸腔感染(9.1%)和胆道感染(7.8%).白念珠菌占院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首位(57.1%),热带念珠菌第2位(19.5%),其次是光滑念珠菌(14.3%)和近平滑念珠菌(2.6%).氟康唑对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的敏感性分别为97.7%、86.7%、63.6%和100%;两性霉素B对不同念珠菌属的敏感性均为100%.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粗病死率37.7%;其中43例念珠菌血症未接受抗真菌治疗者病死率为72.7%,接受抗真菌治疗者病死率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氟康唑的治愈率在PUMCH为63.6%,在CYH为52.6%.结论 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在大型综合医院发生率逐渐上升,病死率高,应该不断加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监测,努力提高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的水平.

  • 特异性抗体在系统性念珠菌感染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晓艳;潘德海;宋佩华;张晓宁

    目的:探讨特异性抗体在抗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动物试验分三组,即A、B两组均为昆明鼠组,C组为裸鼠组,各组均行气管内接种念珠菌悬液,A、B组在接种前腹腔注射免疫抑制剂,B组在接种的同时静注特异性抗体,分批处死后行组化检查.结果:B组血白细胞数较A组升高,肺内中性粒细胞(PMN)渗出增加,真菌生长不良,死亡率下降;C组肺内大量PMN渗出,真菌发育差,死亡率为零.结论:特异性抗体有抗念珠菌感染的作用;PMN在抗念珠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致病因素浅析

    作者:聂慧;曹丙涛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是一种高发的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其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外阴阴道痊痒、红肿及豆渣样阴道分泌物。在十二个月中发作4次或4次以上有症状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称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vulvovaginalCa ndidiasisRvvC)有文献报道大约3/4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作,这些女性中大约有一半人会反复发作,接近5%的VVC患者会发展成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 RVVC虽较VVC少见,但在育龄期妇女却不少见,因其经常发作,又久治不愈,对妇女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有很多研究显示RVVC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婚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502 条记录 6/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