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反义调控DNA甲基转移酶1基因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

    作者:左石;刘民锋;罗剑;徐立宁;陈勇军;唐启彬;邹声泉

    目的 观察转染反义DNM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DNMT1基因在胆管癌发生中的表遗传学机制.方法 将构建好的反义DNM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介导法转入人胆管癌细胞QBC-939,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DNMT1蛋白的表达变化,MTT法和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1)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转染反义基因能使DNMT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2)转染反义DNMT1基因能抑制QBC-939的生长曲线,并使其软琼脂克隆形成率从(38.020±4.120)%减少至(14.860±2.1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3)转染反义DNMT1基因能影响QBC-939的细胞周期,使之阻滞于G1期,细胞凋亡率从(1.63±0.27)%增加到(6.19±0.78)%,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 通过转染反义DNM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下调DNMT1在QBC-93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能抑制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促进凋亡的发生,提示DNMT1可能通过甲基化途径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

  • 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2号模型的建立

    作者:唐文皓;袁胜涛;王炳生;陆丽娟;丁健

    目的建立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方法将人胆管癌组织接种于裸鼠皮下和肝脏,逐代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进行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建立了人胆管中分化乳头状腺癌裸鼠移植瘤2号模型,命名为HBDCM2-ZSH.已连续传代7代,皮下移植瘤生长率为100%.潜伏期21 d,成瘤时间为6周左右.移植瘤在形态和生物学上仍保持人胆管癌的特点.结论HBD-CM2-ZSH裸鼠移植瘤模型是一种接近人体的胆管癌模型,可为胆管癌研究提供动物模型.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裸鼠
  • 胆管癌胆汁中糖蛋白的糖链结构特点

    作者:金晓凌;王炳生;陈惠黎

    目的探讨与胆管癌相关的胆汁糖蛋白的糖链结构特点.方法对15例胆管癌胆汁及10例良性胆道疾病的胆汁蛋白进行蛋白质电泳考马斯亮蓝及银染色,并用4种识别不同糖链结构的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凝集素(ConA-HRP、WGA-HRP、LCA-HRP、DSA-HRP)进行凝集素印迹分析.结果胆管癌胆汁和良性胆汁蛋白SDS-PAGE谱基本相同.ConA结合的胆管癌相关糖蛋白有4种(~138、~122、~108、~101kDa);WGA结合胆管癌相关糖蛋白1种(~201kDa);LCA结合胆管癌相关糖蛋白1种(~122kDa);DSA结合胆管癌相关糖蛋白3种(~201、~163、~122kDa).结论胆管癌胆汁中一些糖蛋白的糖链结构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唾液酸含量增加及天线数、高甘露糖型糖链增多,可能与胆管上皮的恶性转化有关.

  • 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张宗利;马德民;高延超

    目的 检测肝门部胆管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失表达情况,研究其与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4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25例正常胆管中hMLH1,hMSH2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1)在54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hMLH1蛋白阳性表达24例,其阳性率44.4%;25例正常胆管组织中,hMLH1蛋白阳性表达23例,其阳性率92.0%;hMSH2蛋白癌组织阳性表达21例,其阳性率38.9%;hMSH2蛋白在正常胆管组织阳性表达21例,其阳性率84.0%.hMLH1,hMSH2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统计学检验,hMLH1,hMSH2表达与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P>0.05)、病人性别(P>0.05)、年龄(P>0.05)、肿瘤大小(P>0.05)无关,但与病理分级(P<0.05)和淋巴结转移(P<0.05)具有显著相关性.(3)hMLH1表达阴性组术后2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阳性组(15%VS 45.4%,P<0.05).hMSH2表达阴性组术后2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阳性组(23.5%VS44%,P<0.05).结论 hMLH1,hMSH2在肝门胆管癌中的失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是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体外杀伤实验

    作者:陈祖兵;梁力建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单纯疱疹病毒-1-胸苷激酶(CD/TK)双自杀基因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CD/TK克隆入穿梭载体成为pAdtrack-CMV-CD/TK,与骨架载体pAdeasy-1在细菌内同源重组为pAd-CD/TK,经Pac Ⅰ酶切,293细胞包装、扩增、纯化后,体外转染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并给予前药5-FC或GCV,观察其体外杀伤效果.结果含CD/TK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鉴定正确,扩增纯化后,病毒滴度为1×1011颗粒/ml.重组腺病毒对QBC939细胞在感染倍数(m.o.i)为100时的转染效率为90%,在m.o.i50感染时,0.1 mmol/L的5-FC及10μmol/L的GCV对QBC939细胞的杀伤率为80%,明显高于单用5-FC与GCV的效应.结论双自杀基因以腺病毒为载体对人胆管癌细胞转染效率高,体外杀伤效应明显.腺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胆管癌的有效方法.

  • 体外分层渗透共培养研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对正常内皮细胞的作用

    作者:李大江;陈健;熊燕;李哓武;王曙光

    目的 在体外分层渗透共培养体系中研究胆管癌细胞对正常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 建立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与正常内皮细胞的体外分层渗透共培养体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正常内皮细胞为对照,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内皮细胞与胆管癌细胞共培养后,内皮细胞F-actin,pp125FAK,蛋白水解酶MMP-2、MMP-9、uPA蛋白表达变化,用Realtime PCR,Western印迹检测内皮细胞共培养前后,ppl25FAK,MMP-2、MMP-9、uPA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同期单独培养的正常内皮细胞对照相比,内皮细胞F-actin表达增强,pp125FAK、MMP-2、MMP-9、uPA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 胆管癌细胞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导致内皮细胞骨架系统改变,并能诱导内皮细胞蛋白水解酶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表明肿瘤细胞对邻近内皮细胞还可以通过肿瘤细胞的内分泌、旁分泌等作用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发挥其对内皮细胞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而导致内皮细胞发生形态、行为的改变.

  • 地西他滨对人胆管癌CCLP1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兵;杨锐;李红波;胡走肖;吴越;周顺长;邹声泉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DAC)对人胆管癌CCLP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发生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经DAC作用后细胞的自噬现象.体内试验采用裸鼠CCLP1细胞皮下种植瘤模型,观察DAC对瘤体生长的影响.结果 DAC对人胆管癌CCLP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CCLP1细胞的细胞周期呈现明显的G2/M阻滞,且凋亡细胞明显增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经250 μmol/L DAC作用CCLP1细胞后,有明显的自噬现象发生.体内试验证明:当DAC腹腔注射剂量为0.8 mg/kg时,每周给药6次,总给药时间为2周,对裸鼠CCLP1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体内、外实验证明,DAC对胆管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NCAM+c-Kit+胆管癌细胞的肝脏祖细胞特性研究

    作者:贺艳玲;徐菁;杨丽红;李灵敏;覃艳红;陈秀花;徐智芳

    目的 检测肝内胆管癌细胞系RBE中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干细胞因子受体阳性(NCAM+cKit+)细胞亚群的肝脏祖细胞特性.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筛选NCAM+c-Kit+和NCAM-c-Kit-RBE亚群,通过体外培养和体内移植实验检测NCAM+c-Kit+ RBE细胞是否具有肝脏祖细胞特性(体外增殖、克隆形成及体内成瘤能力).结果 NCAM+c-Kit+ RBE亚群体外增殖能力高于NCAM-c-Kit-亚群(F亚群 =23.56,P<0.01).两亚群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5d后成球率分别为39.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1,P<0.01).裸鼠移植瘤实验中,1×104个NCAM+c-Kit+细胞接种2周即可成瘤(66.7%),相同条件下NCAM-c-Kit细胞需要1×106接种3周方可成瘤(16.7%),成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NCAM+ c-Kit+ RBE细胞具有肝脏祖细胞特性.NCAM联合c-Kit可作为分离、纯化胆管癌干/祖细胞的标志物.

  • 肝门部胆管癌中乙肝、丙肝病毒感染与p53异常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作者:刘小方;邹声泉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病中的作用及与p53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8例石蜡包埋肝门部胆管癌标本中的HBV X、HCV-C和p53蛋白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例肝门部胆管癌中乙肝病毒X蛋白阳性率为8.8%(6/68),丙肝病毒C蛋白阳性率为35%(24/68),两者均阳性1例(1.5%);p53蛋白阳性率为45.6%(31/68).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的肝门部胆管癌在分化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根治程度与非病毒感染的肝门部胆管癌有明显差异,p53与乙肝病毒X、丙肝病毒C蛋白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结论乙肝、丙肝病毒感染与肝门部胆管癌发生有关.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的肝门部胆管癌恶性程度高,可能有较差的预后.HBV-X、HCV-C蛋白可能在HBV、HCV感染肝门部胆管癌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p53蛋白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异常表达与HBV、HCV感染有关.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吴震峰;张海斌;杨宁;杨广顺

    近年来,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发病率及其致死率在全球范围内有上升趋势.然而,ICC的病因学目前依然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ICC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综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ICC的发病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两步评估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价值初探

    作者:周泉波;陈汝福;林青;王捷;陈积圣;钟峰

    目的 探讨两步评估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评估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对67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改良T分期,并分析T分期对肿瘤切除率、手术方法的指导作用及与预后相关性;再采用改良T分期结合Bismuth分型方法分层,分析两者结合后对可治愈性手术方式选择及切除率的指导价值.结果 改良T分期与肿瘤切除率、切缘阴性率及预后相关.随着T分期的增高,切除率及切缘阴性率显著下降(P=0.032),T3期手术切除机会很小并且不能行治愈性切除;随T分期的增加,1、3年生存率下降(P<0.001).但不同T分期的可治愈性手术方式无差异(P>0.05).再结合Bismuth-Corlette分型表明T1/Bismuth-Ⅰ型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分期/分型(P<0.05),T1及T2期治愈性手术方式符合Bismuth-Corlette分型手术原则.多普勒彩超联合MRI和MRCP对肿瘤的T分期、Bismuth分型有价值.结论 "两步评估方法"能较好地评估肿瘤可切除性、根治切除率及预后情况,并能指导具体的治愈性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一种理想的胆管癌术前评估方法.

  • 影像学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诊断及可切除性的评估

    作者:李海民;周景师;窦科峰;高志清;李开宗;付由池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价值及术前评估肿瘤切除的准确性.方法对71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影像学检查资料总结.结果肝门部胆管癌:B超、CT、PTC、ERCP、MRCP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7,87.3,96.4,96.3,100%,实际切除与术前评估能够切除数比率分别为:40.4,36.2,78.3,71.4,93.3%.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在定性诊断上MRCP、PTC和ERCP虽高于B超及CT,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切除准确率上MRCP、ERCP和PTC明显高于B超和CT(P<0.05).

  • 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

    作者:金晓凌;王炳生;童赛雄;刘厚宝

    目的探求实用和有效的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方法.方法对61例肝门胆管癌及50例良性胆道疾病(肝内胆管结石伴肝管狭窄、肝门胆管损伤性狭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右上腹痛.肝门胆管癌病人血清CA19-9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P<0.01).血清CA19-9,CEA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6%,17.4%和68%,100%.B超,电脑彩超,CT,MRI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0%,97.9%,71.9%,78.3%和95.7%,100%,90.9%,87.5%.所有46例肝门胆管癌病人行MRC均能明确显示胆管梗阻部位和扩张的肝内胆道树.结论血清CA19-9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彩超,MRI结合MRC是诊断肝门胆管癌的首选影像技术.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诊断
  • 肝内胆管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韩冰;吴力群;张斌;郭卫东;张顺;邱法波;曹景玉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性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3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诊治的13例肝内胆管囊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2例;年龄45~75岁,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结果 以右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者9例,右上腹饱胀不适者4例.血清癌抗原(CA)19-9升高者4例,癌胚抗原(CEA)升高者3例.患者行超声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明确诊断,接受左半肝切除术2例,左半肝切除+肝Ⅷ段部分切除术1例,肝左外叶切除术3例,肝左内叶囊性肿瘤切除术1例,肝Ⅳ段切除术2例,肝Ⅳ段囊性肿瘤切除术1例;右半肝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左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肝Ⅵ、Ⅶ段囊性肿瘤切除术1例,肝Ⅴ、Ⅷ段囊性肿瘤切除术1例.13例患者大体标本示肿瘤直径1~14 cm,中位直径9 cm;囊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滑,3例有明显乳头状突起物;9例囊内容物呈灰白色胶冻样液体,4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例合并胆管壁慢性炎症.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黏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癌9例,部分呈交界性的黏液性囊腺瘤1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2个月,中位时间35个月,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 肝内胆管囊性肿瘤包括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确诊主要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一旦发现肝内胆管囊性肿瘤,应早期手术,其预后较好.

  • 血清C-反应蛋白对进展期肝外胆管癌姑息性治疗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马湘;张明进;曲林林;卢云;张炳远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进展期肝外胆管癌姑息性治疗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进展期肝外胆管癌姑息性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30例;年龄<60岁23例,年龄≥60岁64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所有患者均接受减黄术、对症治疗,治疗前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比较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酸转移酶(GG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PT-INR)、癌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肿瘤部位及治疗方法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关系.患者出院后接受随访.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年龄<60岁的血清CRP水平升高患者13例,年龄≥60岁者5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6,P<0.05).血清CRP水平升高者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血清CRP水平正常者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2%、10%.血清CRP水平正常和升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6、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8,P<0.05).年龄<60岁和≥60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9.7、4.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32,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CRP水平升高与患者预后相关(RR=1.028,P<0.05).结论 血清CRP水平升高是进展期肝外胆管癌姑息性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治经验

    作者:徐建;李敬东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IHHCC)患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6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32例行手术治疗的IHHC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38~73岁,中位年龄61岁.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情况.结果 入院前体重明显减轻11例;既往病史>10年者18例;有胆道手术史24例,手术史短者6个月,长者30年;术前中度贫血8例,重度贫血1例,CA19-9升高20例;超声检查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占位者13例;腹部CT、MRI、MRCP检查诊断为IHHCC 19例;术前检出率59%(19/32).30例行肝切除手术,2例行肝肿瘤活检术,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为胆管细胞癌.2例行肝肿瘤活检术患者于术后2个月死于肿瘤转移、肝衰竭.仅1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超过5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8%、16%、3%.结论 对于长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出现消瘦、贫血、CA19-9升高应警惕合并胆管癌可能,术前诊出率较低,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其预后较差.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黄兴华;江艺;胡还章;杨芳;蔡秋程;刘建勇;吴爱平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解放军福州总医院行手术切除的52例HCC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34~80岁,中位年龄63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患者生存、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生存分析及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随访期间45例患者死于复发、转移,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52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2%、30.8%、1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根治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是HCCA手术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χ2=3.902,8.820,8.926,4.245,6.07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R0切除、淋巴结阴性、TNM分期Ⅰ~Ⅱ期、肿瘤高分化为HCCA手术切除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HR=0.364,0.379,0.546,0.498;95%CI:0.178~0.743,0.190~0.756,0.303~0.984,0.263~0.942;P<0.05).结论HCCA患者预后差,根治性切除、规范淋巴结清扫和肿瘤恶性程度为影响外科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 合并肝硬化的小肝内胆管细胞癌MRI强化特征分析和鉴别诊断

    作者:伍路;黄彬;霍雷;夏勇;闫振林;沈锋

    目的 探讨合并肝硬化的小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MRI强化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本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象为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56例合并肝硬化的小ICC患者.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29~74岁,中位年龄54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行肝脏动态增强MRI检查,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造影剂.增强MRI扫描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采用kappa系数评估观察者间判读强化类型的一致性.强化类型与病灶直径相关性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观察者对病灶强化类型的判读一致性评价为优异(κ=0.82).52% (29/56)小ICC表现为渐进型强化,36% (20/56)为稳定型强化,5%(3/56)为快进快出型强化,7%(4/56)为快进+衰退型强化.直径<20 mm病灶常见的强化类型为稳定型强化,20~30 mm病灶常见为渐进型强化,小ICC的强化类型与病灶直径具有相关性(P=0.006).结论 合并肝硬化的小ICC强化类型主要为稳定型和渐进型,但少部分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此类型与小肝癌强化类似,为两者鉴别诊断的重点和难点.

  •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东;陶杰;石磊;白纪刚;王林;耿智敏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9例,女63例;平均年龄(59±10)岁.并发症发生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3.8%(5/132),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49.2%(65/132),其中肝功能不全发生率34.1%(45/132),腹腔感染发生率23.5%(31/132),胆肠漏发生率18.9%(25/132).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年龄、术前胆红素水平、术式选择、术前合并胆管炎及术中出血相关(χ2=6.724,4.094,20.460,5.826,4.161;P<0.05).而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与术前减黄、术前合并胆管炎、术中大出血相关(χ2=5.968,4.916,5.900;P<0.05);腹腔感染发生率与胆肠漏、肝功能不全及术前合并胆管炎相关(χ2=40.397,20.419,42.505;P<0.05);胆肠漏发生率与手术方式、术前合并胆管炎、术中大出血相关(χ2=5.081,8.300,5.527;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年龄、术前胆红素水平、手术方式、术中出血有关.术前减黄、控制胆道感染、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 超声造影在评估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光辉;任杰;郑荣琴;张婷;吴涛;张曼;许尔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估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并经增强CT、MRI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0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33例;平均年龄(59±13)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显示情况;以增强CT、MRI或手术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的诊断符合率。两种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的诊断符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常规超声检查中,肿瘤边界显示不清28例,肿瘤边界显示清及欠清75例,其中33%(25/75)患者肿瘤浸润范围为胆管腔内型,67%(50/75)为胆管腔内外型。超声造影动脉期,51.4%(53/103)患者肿瘤呈高增强,28.2%(29/103)呈等增强,20.4%(21/103)呈低增强;静脉期,100%(103/103)患者肿瘤呈低增强。16.5%(17/103)患者肿瘤浸润范围为胆管腔内型,83.5%(86/103)为胆管腔内外型。常规超声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的诊断符合率为59.2%(61/103),超声造影为99.0%(102/103),超声造影对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χ2=17.611, P<0.05)。结论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能更准确地评估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范围。

975 条记录 6/49 页 « 12345678...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