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外科治疗92例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周光文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9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44例;年龄(64±12)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92例患者中行肿瘤切除术35例,包括根治性切除术21例,姑息性切除术14例;行减黄术6例;行介入治疗43例,包括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内引流41例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2例;行剖腹探查术8例.患者出院后接受随访,根据随访结果,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不同外科治疗方法的生存分析与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 92例患者中84例随访资料完整,随访率为91%(84/92).随访时间为2个月至3.5年,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肿瘤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其中根治性切除术患者为25个月,姑息性切除术患者为10个月;减黄术患者为14个月;介入治疗患者为9个月;剖腹探查术患者为4.5个月.肿瘤切除术、减黄术、介入治疗、剖腹探查术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7.46,P<0.05).肿瘤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介入治疗和剖腹探查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3.76,15.38;P<0.05).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7.25,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外科治疗方法包括肿瘤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减黄术、介入治疗及剖腹探查术等,其中肿瘤切除术可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389例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回顾性分析——单中心11年经验总结

    作者:张东;李文智;陶杰;陈晨;王林;石磊;孙昊;刘青光;吕毅;刘昌;仵正;耿智敏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08例,女181例;平均年龄(59±12)岁.合并胆管炎22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囊结石7例.分析患者治疗方式及疗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 根治性切除132例,姑息性切除134例,姑息性减黄治疗123例.2008~2013年根治切除率和联合半肝切除率分别为56%(104/187)和31%(58/187),明显高于2003~2007年的35%(28/79)和6%(5/79) (χ2=9.04,18.73;P<0.05).联合半肝切除患者中,术前减黄组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6%(6/23),明显低于未减黄组的45%(18/40) (χ2=4.58,P<0.05).术前减黄组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5%(8/23),明显高于未减黄组的8%(3/40) (χ2=7.54,P<0.05).姑息性减黄治疗患者中,ERCP组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38%(16/42),明显高于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组的14%(10/71) (χ2=8.59,P<0.05).单纯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40%、23%,联合半肝切除相应为81%、46%、31%,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TNM分期、切缘残留肿瘤细胞及淋巴结转移与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相关(χ2=24.66,80.31,57.81;P<0.05).结论 近年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提高,术前减黄可降低联合半肝切除患者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与PTBD相比,ERCP姑息性减黄治疗具有胆道感染发生率低的优势.联合半肝切除患者生存优于单纯根治性切除.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及疗效

    作者:张宪祥;卢云;冯玉杰;张炳远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外科治疗的11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55例,女58例;年龄37~70岁,中位年龄61岁。入院后患者接受全面的体检,常规行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外科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内引流术和外引流术。术后患者接受随访,观察患者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患者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22例,Ⅱ型13例,Ⅲa型21例,Ⅲb型18例,Ⅳ型39例。患者手术切除率72.6%(82/113),其中根治性切除术53例,姑息性切除术29例;内引流术19例,外引流术12例。术后患者发生死亡3例,其中死于肝衰竭2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例,肝性脑病5例,胆漏18例,腹腔感染3例,胸腔积液11例,切口感染及裂开7例。根治性切除术患者1、3、5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9%、11%,姑息性切除术患者相应为74%、21%、4%,内引流术患者为35%、2%、0,外引流术患者为28%、0、0,4种手术方式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67,P<0.05)。结论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完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 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曾宁;方驰华;范应方;杨剑;项楠;祝文;刘军;方兆山;陈青山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软件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应用MI-3DVS软件进行术前评估的1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34~81岁,中位年龄55岁。采用64排或256排螺旋CT进行肝、胆、胰、脾和腹腔血管等增强扫描,采集患者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和静脉期的4套医学数字成像和数据。将患者各期数据导入MI-3DVS,进行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对重建图像进行可视化处理后,观察肿瘤与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系统和肝静脉系统的三维立体关系,并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模拟手术并制定手术方案。结果13例患者的重建模型均准确显示肝脏形态及其管道系统的解剖标志,肝门部胆管癌、肝内各种管道系统等结构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各分支走向清晰。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对肿瘤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Ⅲa型1例,Ⅲb型7例,Ⅳ型5例。术前三维重建对肿瘤分型诊断准确率100%(13/13)。模拟手术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85%(11/13)。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30(300~720)min,术中出血量420(110~1800)m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3/13),其中切口感染2例,胆漏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三维可视化系统能准确、直观、动态地显示肝门部胆管癌及其三维毗邻关系,可对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

  • 超声造影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尔蛟;任杰;郑荣琴;吴涛;张曼;李凯;苏中振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超声检查怀疑肝门部胆管癌,进一步行超声造影,终得到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72 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0 例,女12 例;年龄18~90 岁,中位年龄65 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所有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行腹部扫描,超声造影检查应用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采用低机械指数造影特异性成像技术.观察两种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肿瘤显示和分型诊断的情况,采用CT或MRI 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其对肿瘤显示和分型诊断的灵敏度.两种方法的灵敏度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常规超声检查显示47 例肿瘤表现为低回声或高回声软组织肿块,25 例等回声不能清楚显示.超声造影动脉期肿瘤显示呈高增强者占50%(36/72)、等增强者22%(16/72)例、低增强者占28%(20/72),72 例患者静脉期肿瘤显示均表现为低增强,可以清楚显示肿瘤浸润范围.超声造影对肝门部胆管癌显示的灵敏度为1.00(72/72),常规超声检查为0.65(47/72),超声造影对肝门部胆管癌的灵敏度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x2=19.615,P<0.05).超声造影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的灵敏度为0.92(66/72),常规超声检查为0.83(60/72),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86,P=0.131).结论相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实际浸润范围,提高了对肝门部胆管癌显示的灵敏度,分型诊断的灵敏度较高,能准确地对肝门部肿瘤进行术前评估.

  • AFP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王庆亮;许世磊;张鹏;黄河;姚志成;杨培生;刘波

    目的探讨AFP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诊治的5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52±13)岁。根据入院后血清AFP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FP阳性组(16例)和AFP阴性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BsAg,合并肝硬化、胆道病变,术前糖链抗原19-9(CA19-9)、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两组生存情况。临床病理学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AFP阳性组中男性占94%(15/16),明显高于AFP阴性组的46%(19/41)(χ2=10.747,P<0.05)。AFP阳性组合并肝硬化患者占88%(14/16),明显高于AFP阴性组的37%(15/41)(χ2=11.937,P<0.05)。AFP阳性组患者无合并胆道病变,AFP阴性组12例合并胆道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为AFP阳性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好(RR=26.813,P<0.05)。结论 AFP阳性ICC患者多合并肝硬化,较少合并胆道病变。手术方式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切除是改善AFP阳性ICC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

  • 血清CEA、CA19-9联合检测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聂凯;薛小军;张文华;周松

    目的:探讨CEA、CA19-9联合检测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收治的41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组(胆管癌组,21例)、肝内胆管结石组(结石组,20例),另选择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胆管癌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50±10)岁。结石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53±10)岁。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52±9)岁。比较3组血清CEA、CA19-9水平,并观察CEA、CA19-9联合检测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3组检测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胆管癌组血清CEA、CA19-9分别为(17±7)μg/L、(528±228)kU/L,明显高于结石组的(3±1)μg/L、(168±97)kU/L(LSD-t=9.126,6.498;P<0.05)。胆管癌组CEA、CA19-9两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6%,明显高于单项CEA、CA19-9检测的52%、76%(χ2=5.46,4.20;P<0.05)。结论 CEA、CA19-9联合检测可提高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术前检出率,可能有助于与肝内胆管结石的鉴别诊断。

  • 胆管癌患者血清癌抗原19-9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汛;严俊;孟文勃;张磊;周文策;朱克祥;朱晓亮;何雯婷;白仲添

    目的 探讨胆管癌患者血清癌抗原(CA)19-9 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 月至2011 年3 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胆管癌的82例患者(胆管癌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40~85 岁,中位年龄58 岁.另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85例胆道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25~83 岁,中位年龄57 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入院后2 d 抽外周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 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等肝功能指标和CA19-9、CA125、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观察患者血清CA19-9 水平与实验室检测指标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数据表示方法为M(Q25,Q75).血清CA19-9 水平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临床病理学参数多组样本间CA19-9 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两组样本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 胆管癌组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中位数为318(41,733)μg/L,明显高于良性病患者的43(14,1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36,P<0.05).胆管癌组患者血清CA19-9 与ALP、TB、DB、CA125 呈正相关,与ALB 呈负相关(r=0.340,0.394,0.385,0.480,-0.389;P<0.05).有黄疸患者血清CA19-9 水平明显高于无黄疸者(Z=-2.114,P=0.035);体重下降≥5 kg 者血清CA19-9 水平明显高于体重下降<5 kg 者(Z=-2.200,P=0.028);肿瘤直径<2 cm、2~3 cm 和>3 cm 的患者血清CA19-9 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5.698,P<0.05);组织学各分化程度不同者的血清CA19-9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864,P>0.05).结论 胆管癌患者血清CA19-9 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疾病患者,其升高水平与肝功能、黄疸、体重减轻、肿瘤大小有关.检测胆管癌患者血清CA19-9 水平有可能作为诊断、预测可切除性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 胆管扩张症的病因分析

    作者:吕云福;伍海鹰;邱庆安;刘宁;岳劼;吴鸿飞;常顺伍

    目的:探讨胆管扩张症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430例胆管扩张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76例,女554例;年龄13~85岁,中位年龄56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胆管扩张症的病因及扩张程度。采用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分析常见的继发性胆管扩张程度与血清 TB 水平的关系。结果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占6.3%(90/1430);继发性胆管扩张占93.7%(1340/1430),其中轻度扩张占28.4%(380/1340),中度占35.8%(479/1340),重度占25.4%(341/1340),特重度占10.4%(140/1340)。常见的继发性胆管扩张症病因依次为胆总管结石、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肝外胆管癌和慢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壶腹周围癌、慢性胰腺炎所致的继发性胆管扩张程度与血清 TB 水平有关(H=29.401,9.483,9.722,11.907;P<0.05)。结论胆管扩张症以继发性为主,常见病因依次为胆总管结石、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肝外胆管癌和慢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壶腹周围癌和慢性胰腺炎所致的继发性胆管扩张程度与血清 TB 水平有关。

  • PTCD术前减黄在肝门部胆管癌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田峰;赵鑫;崔劲驰;李大江;陈志宇;李智华;何宇;王曙光

    目的 探讨经皮经胆道引流(PTCD)术前减黄在肝门部胆管癌半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的7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规定.根据是否行PTCD术前减黄分为PTCD组和非PTCD组.PTCD组57例,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57±9)岁.非PTCD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4±6)岁.两组患者TB、手术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 PTCD组入院时TB为(295±131)μmol/L,明显高于非PTCD组的(137±37)μmol/L(t=3.768,P<0.05);而PTCD后TB降为(67±25)μmol/L,明显低于非PTCD组(t=-5.784,P<0.05).PTCD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6%(9/57),其中胆管炎发生率12%(7/57),出血和种植转移发生率均为2%(1/57).PTCD组、非PTC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90±153)、(488±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0,P>0.05).PTCD组输血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9%、79%、42%,与非PTCD组的71%、86%、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0.122,0.102;P>0.05).两组术后均无发生肝衰竭和死亡.两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9,1.384;P>0.05).结论 PTCD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可明显降低胆红素水平,并不增加半肝切除手术风险,是安全、有效的,也不影响切除术后远期存活.

  • 胆管癌相关多原发癌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熊永福;杨刚;李强;徐健;李敬东

    目的 探讨胆管癌相关多原发癌(CMPMs)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癌灶部位、肿瘤发生间隔时间及其与发病风险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1973年至2014年间确诊为胆管癌的38550例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计算CMPMs标准化发病率(SIR)及其95%CI.采用SIR比较首发胆管癌后不同肿瘤的发病率,及其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诊断时间间隔的发病率.比较CMPMs发病间隔时间对总体生存的影响.结果 单发胆管癌38082例,CMPMs 468例,发病率1.2%.胆管癌后发生小肠、胰腺、肝及胆道肿瘤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SIR=5.97,1.58,2.28;95%CI:3.09~10.44,1.01~2.35,1.49~3.37;P<0.05).首发年龄在30~49岁及50~59岁的患者发生其他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SIR=4.00,1.67;95%CI:2.51~6.06,1.25~3.19;P<0.05).胆管癌术后5~10年患者发生其他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SIR=1.30;95%CI:1.08~1.55;P<0.05).胆管癌患者生存期随CMPMs发生的间隔时间增加而延长,尤其是胆管癌术后5年发生多原发癌总体生存状况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CMPMs检出率低,易漏诊.对在30~59岁确诊,术后5年以上的胆管癌患者,加强对消化道肿瘤的随访可能有助于识别CMPMs.患者生存期随多原发癌发生的间隔时间增加而延长.

  •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胡骁;胡维昱;孙传东;孙琳;张顺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41~80岁,中位年龄6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均为R0切除,基本术式为胆管癌病灶及胆囊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其中联合左半肝切除7例,右半肝切除1例,肝中叶部分切除2例,尾状叶切除4例。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诊断、治疗情况。结果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18/60),其中腹腔活动性出血2例,胆漏6例,腹腔积液合并感染4例,肺部感染4例,切口感染2例。2例腹腔活动性出血患者予加快输液速度、输血和应用止血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后及时行手术探查止血。6例胆漏和4例腹腔积液合并感染患者在超声、CT引导下或介入穿刺置管引流,予有效的引流、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治愈。4例肺部感染患者给予翻身、拍背、抗感染、祛痰等对症治疗后治愈。2例切口感染患者给予抗生素、及时更换敷料、补充白蛋白及新鲜血浆等治疗后治愈。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腹腔活动性出血发病凶险,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必要时手术止血。胆漏为常见并发症,加强引流和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胆管细胞癌发生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李浩;张正筠;周尊强;周光文

    目的:应用Meta分析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胆管细胞癌(CCA)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在中国知网、PubMed、EMBASE、MEDLINE数据库检索2013年8月前正式发表的文献。英文检索关键词主要包括hepatitis C virus、HCV、cholangiocarcinoma、bile duct cancer、intrahepatic、extrahepatic。中文检索关键词主要包括丙型肝炎病毒、胆管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外胆管癌,辅以手工检索查找相关文献。将文献数据合并后,分别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CCA、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肝外胆管癌(ECC)发生风险的关系。采用Q 检验进行文献异质性检验。计算各研究及合并数据的RR 值,绘制森林图,显示各研究结果及其特征。采用漏斗图和Egger法检验文献发表偏倚。结果经筛选纳入18篇文献,包括16篇病例对照研究和2篇队列研究文献,共计873501例患者纳入分析。Meta分析显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CCA发生无关(RR=2.36,P>0.05),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ICC和ECC发生的危险因素(RR=4.10,1.48;P<0.05)。漏斗图和Egger法检验显示文献发表无偏倚。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明显增加ICC和ECC的发生风险,但其与ICC发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 全胰腺切除术治疗Whipple术后胰腺断端出血

    作者:熊志勇;徐见亮;姚志成;胡昆鹏;李瑞曦;方和平;邓美海

    目的探讨全胰腺切除术在治疗Whipple术后胰腺断端出血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治疗Whipple术后胰腺断端出血的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因"尿黄3周、身目黄染伴皮肤瘙痒2周"入院.腹部超声、MRI及超声内镜检查均提示壶腹部占位性病变.观察患者的发病情况、诊断、治疗及疗效.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结果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Whipple术.术后胰腺断端出血,多次行再次手术及介入栓塞无效后行全胰腺切除术,病理检查诊断为胆囊癌.术后予胰酶制剂、胰岛素治疗后痊愈.术后患者生存良好,未见复发.结论全胰腺切除术可考虑作为Whipple术后严重并发症处理的选择之一.

  • 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

    作者:王宏光;纪文斌

    目的探讨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36~65岁,中位年龄51岁;肝门部胆管癌5例,尾状叶肝细胞癌合并肝门部胆管癌栓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腹壁建立6个Trocar,植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肝尾状叶切除,整个手术过程不需要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结果除1例以Hybrid完成手术,其余6例均以全机器人方式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联合右半肝切除4例,联合左半肝切除2例,联合肝右三叶切除1例.手术时间中位数为694(600~720)min,失血量为1360(400~3000)ml,5例术中输血.1例术后18 d死于肝衰竭.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胆漏,1例胆漏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保守治愈;1例术后2 d因肝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腹动脉瘤切除重建治愈.术后住院时间为15(9~19)d.结论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其拓展了腹腔镜肝切除的适应证,有利于精准的肝门部解剖和腹腔镜下缝合,尤其适合肝门部胆管癌肝尾状叶切除.

  • siRNA沉默人宫颈癌基因2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晶;鲍洁;郭朋;姚娣;黄浩;何科

    目的:探讨siRNA抑制人宫颈癌基因2(HCCR-2)表达对胆管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Pcmv6-AC-GFP/HCCR-2-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及空载体Pcmv6-AC-GFP对照质粒感染人胆管癌RBE细胞,建立siRNA组和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CCR-2蛋白表达。采用MTT法检测胆管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胆管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两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siRNA组和对照组人胆管癌RBE细胞的HCCR-2蛋白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3、0.70±0.02。与对照组相比,siRNA组的HCCR-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t=-8.06,P<0.05)。感染24 h和48 h后,siRNA组人胆管癌细胞测得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05±0.01、0.16±0.01,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11±0.02、0.39±0.06(t=-8.80,-11.31;P<0.05)。皮下成瘤模型生长至30 d时, siRNA组小鼠的肿瘤体积为(106±28)mm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16±24)mm3(t=-29.80,P<0.05)。结论 siRNA沉默HCCR-2基因表达可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丙戊酸钠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王兵;李红波;杨杰;邹声泉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以0.5、1.0、2.0、4.0、8.0 mmol/L浓度的丙戊酸钠作用于人胆管癌TFK-1细胞l、3、5d,另设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CCK-8法检测丙戊酸钠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丙戊酸钠对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裸鼠TFK-1细胞皮下种植瘤模型,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丙戊酸钠对瘤体生长的影响.两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丙戊酸钠对人胆管癌TFK-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和G2/M期细胞比率明显增加.8.0 mmol/L实验组3d时细胞凋亡率(57.5±6.2)%较对照组的(8.6±2.3)%明显增加,G2/M期细胞比率(42.5±5.4)%较对照组的(12.0±2.6)%明显增加(LSD-t=17.557,12.465;P<0.05).第一次治疗后31d,实验组肿瘤体积(338±11) mm3较对照组的(426±14) mm3明显减少(t=-15.630,P<0.05).结论 丙戊酸钠对人胆管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包括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 siRNA沉默蛋白激酶Cε基因抑制胆管细胞癌生长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郭明明;刘江辉;蔡锐彬;王晶;陈斌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沉默蛋白激酶Cε(PKCε)基因抑制胆管细胞癌的生长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将PKCε-siRNA及阴性对照(NC)-siRNA转染至人胆管细胞癌QBC939细胞中,设立PKC组和NC组。另设未转染对照组(CTRL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KCε、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3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PKC组细胞24、48、72 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分别为(7.52±0.33)%、(15.28±0.20)%和(37.12±0.45)%,与CTR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 =15.37,27.12,35.05;P<0.05)。PKC组细胞凋亡率(56.9±6.1)%明显高于CTRL组的(12.5±1.3)%(LSD-t=28.55,P<0.05)。PKC组PKCε、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较NC组、CTRL组降低。结论 siRNA沉默PKCε基因可能通过下调survivin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胆管细胞癌的生长。

  • Wnt信号通路激活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蔡建鹏;黄力;陈伟;胡文杰;张昆松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激活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129例肝门部胆管癌及45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男91例,女38例;平均年龄(56±23)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龄(39±11)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制作患者病理标本的组织芯片,对Wnt信号蛋白(Wnt)-2、β-链蛋白(β-catenin)、T细胞因子-4(TCF-4)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Wnt-2、β-catenin和TCF-43个指标同时阳性表达为Wnt信号通路激活。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免疫组织染色结果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组织Wnt-2阳性表现为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β-catenin、TCF-4阳性表现为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Wnt-2、β-catenin和TCF-43个指标同时阳性表达的发生率为54%(70/129),明显高于先天性胆管囊肿的29%(13/45)(χ2=11.2,P<0.05)。结论 Wnt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发生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 术前减黄在胆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学文;杨永生;张博开

    胆道肿瘤患者常因肿瘤压迫胆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及恶病质可导致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及较差的营养状态,切除肿瘤为其有效的根治方法。术前减黄可有效降低血胆红素,及时纠正患者上述功能障碍,为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做准备。然而,术前减黄究竟能否为患者术后带来确切的收益,尤其是能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胆道肿瘤术前减黄问题的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前减黄的必要性和手术时机,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术前减黄方式对胆道肿瘤治疗的影响。

975 条记录 7/49 页 « 12...45678910...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