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探讨

    作者:陈立英;廖仁昊;苏立凯;王敬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预处理组.各组采用Zea-longa等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并加以改进,制备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清NSE含量及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结果:脑缺血预处理可使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梗死体积缩小、血清NSE含量降低,脑组织IL-1 β和TNF-α含量降低.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作用的产生,下调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时IL-1 β和TNF-α的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JNK信号通路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及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对其调控作用研究*

    作者:刘泰;张元侃;黄德庆;胡跃强;梁妮;胡玉英;何乾超;陈荣群;张青萍

    目的:研究JNK信号通路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并观察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对其调控作用。方法:对大鼠进行3 min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产生脑缺血耐受,24 h后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预处理组),应用免疫印迹法观察JNK、P-JNK在大鼠脑缺血预处理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疏血通脉胶囊组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应用 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数量,观察JNK、P-JNK的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及疏血通脉胶囊组P-JNK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约0.05),同时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减少(P约0.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凋亡,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与 JNK信号通路抑制有关,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该通路起到脑保护作用。

  • 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对ERK信号通路的脑缺血耐受诱导作用调控研究

    作者:刘泰;黄德庆;张元侃;胡跃强;梁妮;胡玉英;何乾超;陈荣群;张青萍

    目的:研究ERK信号通路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观察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对其调控作用.方法:对大鼠行3 min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其产生脑缺血耐受,24h后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预处理组),观察ERK/P-ERK的变化情况,并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疏血通脉胶囊组及PD98059组进行比较,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数量,观察ERK/P-ERK与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结果:缺血预处理组及疏血通脉胶囊组P-ERK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同时神经元凋亡数量减少,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注射ERK抑制剂PD98059后,大鼠P-ERK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神经元凋亡数量增加,并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论:脑缺血预处理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ER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可能通过激活该通路起到脑保护作用.

  •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邹儒毅;关俊宏

    目的 通过观察缺血预处理后大鼠局灶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变化,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成年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预处理组、缺血组、假手术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每组在造模成功后24h、48h、72h取出大鼠脑组织,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观察各个时间观察点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结果显示,缺血组凋亡细胞数多,预处理组次之,假手术组少.各组凋亡细胞数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 缺血预处理对鼠神经细胞HSP70、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邹儒毅;关俊宏

    目的 通过缺血预处理后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观察神经细胞HSP70、GFAP变化.方法 成年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预处理组、缺血组、假手术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每组在造模成功后24h、48 h、72 h取出大鼠脑组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观察各个时间观察点HSP70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SP70蛋白和GFAP蛋白大脑皮质等部位的细胞上呈阳性表达,其表达程度随时间延长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上调大鼠神经细胞HSP70和GFAP的表达.

  • 脑缺血预处理大鼠脑IL-6和Ngb的表达及尤瑞克林对其表达的干预

    作者:姜长斌;丁聪;尹琳

    目的 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大鼠脑白细胞介素-6(IL-6)和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及尤瑞克林对其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和尤瑞克林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建立脑缺血及脑缺血预处理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脑缺血预处理组(简称预处理组)和预处理后尤瑞克林干预组(简称干预组)3组,分别于再缺血后12、24、48、72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IL-6和脑皮质Ngb表达变化.结果 预处理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及海马IL-6阳性表达较脑缺血组降低(P<0.05,P<0.01),干预组较预处理组和脑缺血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预处理组和干预组脑皮质Ngb表达均较缺血组明显增多(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对随后发生的再次缺血所致的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缺血预处理后使用尤瑞克林可加强脑缺血耐受.

  • 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组织内皮素含量的改变及意义

    作者:马建荣;任年军

    为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组织内皮素(ET-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缺血耐受产生之间的关系,采用改良四血管阻断法对实验大鼠分组进行全脑缺血预处理,用RIA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ET-1含量.现介绍如下:

  • 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源性损伤的影响

    作者:马飞;张耀元;邹玉安;薛茜;张力;宋爱霞

    目的 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对Fas、FasL、Caspase-3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梗死组织中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体重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模型Ⅰ组采用Zea-Longa’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模型Ⅱ组给予右侧颈内动脉阻断血流10 min完成预缺血;3 d后,与模型Ⅰ组同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需分离右颈总动脉.术后,在6,12,24,48,72 h这5个时间点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测定脑梗死体积,以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组织的Fas、Fas配体(FasL)及Caspase-3蛋白水平,用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 术后24h,模型Ⅰ组、模型Ⅱ组和假手术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8±0.8),(1.8±0.8),0分;这3组的脑组织Fas蛋白阳性细胞表达分别为(35.67 ±2.16)%,(22.83±1.71)%,(14.17 ±2.32)%;这3组的脑组织FasL蛋白阳性细胞表达分别为(36.50±1.38)%,(22.67±2.50)%,(13.33 ±1.21)%;这3组的脑组织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表达分别为(37.33±1.03)%,(23.17±1.47)%,(11.33 ±1.37)%;这3组的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58±1.72)%,(23.25 ±1.13)%,(11.75 ±1.37)%.大鼠在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as、FasL、Caspase-3蛋白和凋亡细胞数的表达,模型Ⅱ组均低于模型Ⅰ组;同时2个模型组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Fas、FasL、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抑制Fas、FasL信号通路可能是脑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保护机制之一.

  • B 细胞淋巴瘤-2原癌基因和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在脑缺血预处理中介导神经保护的效应

    作者:田莉;邹玉安;武彩霞;薛茜

    目的:研究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原癌基因( Bcl-2)和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在脑缺血预处理后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模型A组,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脑缺血模型;模型B组,行右侧颈内动脉短暂性血流阻断10 min 1次,3 d后,同模型A方法建立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需分离颈总动脉。于术后2,3,7,14 d,通过Zea-Longa法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 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qRT-PCR)法测定Bcl-2和Hes1 mRNA水平。结果与模型A组比较,模型B组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明显降低( P<0.05),模型A与B组的脑梗死体积分别为(40.00±4.47)%,(19.00±2.75)%,A组显著大于B组(P<0.05)。模型A、B组Hes1 mRNA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模型B组明显高于模型A组(均P<0.05)。 Bcl-2 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B组再灌注2 d时表达明显增高,且明显高于模型A组( P<0.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后Bcl-2和Hes1 mRNA的表达较脑缺血组增高,可能与神经保护效应相关。

  • 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组织中氨基酸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小琴;邹玉安;郭春燕;薛茜;田莉;魏孟琳

    目的:研究脑缺血预处理(CIP)后大鼠脑组织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Asp、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各组又被分别分为1,3,6,12,24 h 5个亚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Glu、Asp、GABA及Gly的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TNF-α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的脑组织中Glu、Asp、GABA、Gly含量在1 h均明显增高( P<0.05,P<0.01),3 h后逐渐下降,24 h恢复正常水平。于预处理后1 h, TNF-α即开始升高( P<0.05),6 h达高峰,24 h仍高于正常水平( P<0.05)。结论 CIP后引起适度升高的Glu、Asp、GABA、Gly、TNF-α,可能是早期脑缺血耐受机制的启动物质。

  • 脑缺血预处理联合大黄素甲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立英;廖仁昊;苏立凯;李晓芳;王敬

    近年来研究发现,预先给予短暂的脑缺血预处理(BIP)可诱导缺血耐受(IT),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1].已有前期研究证明,大黄素甲醚(Phy)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IT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我们利用局灶缺血预处理模型,观察Phy对大鼠BIP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报告如下.

  • 大黄素甲醚对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探讨

    作者:陈立英;苏立凯;廖仁昊;王敬

    目的 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联合大黄素甲醚(Phy)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预处理组和Ply治疗组.各组采用Zea-longa等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并加以改进,制备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酯(NSE)含量及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脑缺血预处理联合Phy可使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梗死体积缩小、血清NSE含量降低,均较缺血预处理组更为明显.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亦更为明显.结论Phy可增强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作用,下调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时IL-1β和TNF-α的表达,二者具有叠加作用.

  • 氯化锂对脑缺血预处理后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机制

    作者:张慧;姜咏梅;尹琳

    目的:研究脑缺血预处理(CIPC)中氯化锂对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调节变化及影响.方法:制作脑缺血、CIPC及氯化锂干预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法脑组织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p-AKT、GSK-3β、p-GSK-3β(ser9)、Mcl-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脑缺血组比较,氯化锂组及CIPC组p-AKT、Mcl-1、p-GSK-3β(ser9)的蛋白表达均增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体积降低(P<0.05);与CIPC组比较,氯化锂组进一步提高了p-AKT、Mcl-1、p-GSK-3β(ser9)的蛋白表达、降低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体积(P<0.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增高p-GSK-3β(ser9)表达,增加p-AKT、Mcl-1的表达.氯化锂可加强脑缺血预处理的这一神经保护作用.

  • 凝闭双侧椎动脉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损伤的防护作用

    作者:耿进霞;张敏;李文斌;郭莉华;李清君;羡晓辉

    目的:观察凝闭双侧椎动脉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之间的不同时间间隔对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的影响、以及在凝闭单侧椎动脉的基础上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的脑缺血的特点.方法: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以下4组:对照组、双侧椎动脉凝闭组、全脑缺血组、单侧椎动脉凝闭+双侧颈总动脉夹闭组.全脑缺血组中,根据凝闭双侧椎动脉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同,又分为24h间隔、48h间隔和72 h间隔3个亚组.观察大鼠脑缺血过程中的反应包括瞳孔散大、对光反射等情况,脑缺血后恢复翻正反射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动物的一般状况,并应用硫堇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情况.结果:全脑缺血72 h间隔亚组的大鼠,脑缺血过程中的反应、脑缺血后的一般状况和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程度均明显重于全脑缺血24 h间隔亚组及48 h间隔亚组,但24 h间隔亚组与48 h间隔亚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单侧椎动脉凝闭+双侧颈总动脉夹闭组大鼠的凝闭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海马CA1区神经元大量死亡;而未凝闭侧未见上述相关变化.结论:凝闭双侧椎动脉本身也具有脑缺血预处理样作用,对其后48 h内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所致的严重脑缺血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大鼠椎动脉对脑干及海马的血液供应均存在明显的同侧优势效应.

  • 全脑缺血模型中不同缺血时间参数对预处理保护效应的影响

    作者:刘惠卿;李文斌;冯荣芳;李清君;周爱民;赵宏岗;羡晓辉;艾洁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CIP)的持续时间、CIP与后续损伤性缺血之间的间隔时间对CIP抗全脑缺血所致海马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DND)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四血管闭塞法(4VO),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脑组织切片硫堇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DND程度,确定组织学分级(HG).结果:Sham组和3 min CIP组海马未见DND.损伤性脑缺血组海马CA1区有明显的DND,其中6 min、10 min缺血组的HG为2~3级,15 min缺血组的HG主要为3级.CIP+损伤性脑缺血组中,3min-3d-6min(3 min CIP后间隔三天给予6 min损伤性脑缺血,下同)和3min-3d-10min组DND不明显,提示CIP可有效地保护海马CA1区神经元,防止6min或10min损伤性脑缺血诱导的DND.在3min-1d-10 min组和3min-3d-15min组中,CIP的保护效应较3min-3d-10min组明显减弱.定量分析CIP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效应发现,3min-3d-6min组的神经元保护数(PN)和保护指数(PI)与3min-3d-10min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但3min-3d-10min组的神经元增长指数(GI)较3min-3d-6min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虽然3min-3d-6min组与3min-3d-10min组中CIP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相近,但3min-3d-10min组中,CIP的保护作用更容易被观察到,且CIP的保护潜能可得到大程度的显现.应用3min-3d-10min组的时间参数建立全脑缺血耐受模型可以诱导出CIP大的保护潜能.

  • 丁基苯酞预处理对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HSP70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毅;牛丽静;齐凤苗;郭力

    目的:探讨丁基苯酞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以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方法:126只大鼠分为实验对照组(36只)、脑缺血组(36只)、丁基苯酞组(6只)、丁基苯酞+脑缺血组(36只)、槲皮素+丁基苯酞+脑缺血组(6只)、DMSO+丁基苯酞+脑缺血组(6只).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实验对照组、脑缺血组、丁基苯酞+脑缺血组下另加设5个亚组,为手术后6h、12 h、1d、3d、5d组.用硫堇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丁基苯酞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迟发性死亡以及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丁基苯酞预处理可以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明显增加CA1区HSP70的阳性表达,且持续时间较长(6 h-5 d);应用HSP70抑制剂可以阻断丁基苯酞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结论:丁基苯酞可能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元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HSP70的表达完成的.

  •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作者:冯荣芳;胡玉燕;李文斌;刘惠卿;李清君;张敏

    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催化产生的一氧化氮(NO)在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2/3)介导的脑缺血预处理(CIP)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6只永久凝闭椎动脉的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sham、CIP、损伤性缺血、CIP+损伤性缺血、MTPG+CIP和MTPG+CIP+损伤性缺血组.采用硫堇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和nNOS表达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CIP组海马nNOS表达出现一定程度的上调,而损伤性脑缺血组则出现nNOS表达的明显上调,预先给与CIP可一定程度上防止损伤性脑缺血所致的nN0s表达的过度升高.在MTPC+CIP组,预先侧脑室注射mGluR2/3阻断剂MTPG,可阻断CIP引起的nNOS表达增加,但对神经元的存活无影响.而在MTPG+CIP+损伤性缺血组中,出现大量锥体神经元DND,同时nNOS的表达较MTPG+CIP组明显增加,该增加为损伤性脑缺血所致,而非慨的作用.结论:nNOS催化产生的NO作为mGluR2/3的下游分子参与脑缺血预处理过程中mGluR2/3介导的脑缺血耐受的形成.

  • 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a反义寡核苷酸的设计及效果评价

    作者:刘丽哲;张敏;刘宜先;崔鑫;胡玉燕;李文斌

    目的:应用IDT公司的Antisense design software设计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a(GLT-1a)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s),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首先根据GLT-1a mRNA羧基末端特异序列,设计GLT-1a AS-ODNs;在此基础上,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对设计的5条GLT-1a AS-ODNs抑制大鼠海马CA1区GLT-1a蛋白表达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序列为5’-GGTTCTTCCTCAACACTGCA-3’的GLT-1a AS-ODNs可特异性地抑制大鼠海马CA1区GLT-1a蛋白表达,而对GLT-1b的表达无影响.该AS-ODNs对sham和头孢曲松钠(Gef)诱导的大鼠GLT-1a的表达上调的抑制效果类似,均>60%;对脑缺血预处理(CIP)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GLT-1a蛋白表达的上调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60%.结论:从设计的5条GLT-1a AS-ODNs中获得了可特异性抑制GLT-1a表达的反义寡核苷酸序列.

  • 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海马CA1区肌细胞促进因子2C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作者:马文东;王瑞敏;张丽娟;杨方

    目的 观察大鼠全脑缺血预处理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肌细胞促进因子(Myocyte enhancer factor,MEF)2C磷酸化(激活)的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sham组)和实验组(脑缺血预处理组).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MEF2C磷酸化水平.结果 全脑缺血预处理(3min)48h后再次严重缺血6min,复灌6h、1d、3d、5d海马CA1区MEF2C激活均高于对照组,3d达到高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预处理后的1d磷酸化的MEF2C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结论 海马CA1区MEF2C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脑缺血耐受保护机制的形成.

  • 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纹状体caspase-3活性的影响

    作者:戚思华;耿英杰;马雪松;李文志

    短暂的缺血(预处理)可减轻随后严重、长时间缺血导致的损伤,这一现象称为缺血耐受.缺血耐受初发现于心脏,随后在脑和肝脏等器官也相继发现.大鼠短暂前脑缺血导致再灌注24 h时海马锥体细胞caspase-3 mRNA水平明显升高,至再灌注72 h仍维持较高水平,但至再灌注96 h时caspase-3 mRNA水平明显下降,有可能发生变性[1].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