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性质进行鉴别的初探

    作者:宋晓坤;魏义

    目前临床上胆囊息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这与胆囊胆固醇息肉的发病率增高密切相关[1],很多胆固醇息肉因术前无法判断性质而手术切除胆囊,但这并不符合外科切除胆囊的根本意义,所以对胆囊息肉性质的术前影像学判断方法的研究非常有价值,虽报道众多,但目前仍无行之有效和公认可行的方法,本实验着眼于超声检测的新技术超声造影的应用,来对这一课题进行方法学上的初探,现报告如下.

  • 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分析

    作者:吴限;谢明星;黄幼珍;鲁成发;陈汉荣;黄三菊;冷松;林铤;王新房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假阳性和假阴性产生的原因.方法:将我院1248例胆囊术前超声诊断结果、手术病理发现及部分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假阴性率为1.44%,假阳性率为0.16%.假阴性中术前超声诊断胆囊息肉8例,胆汁淤积7例,胆囊息肉并胆汁淤积2例,胆囊肿大1例.假阳性中术后诊断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例,慢性胆囊炎并胆固醇息肉1例.结论:超声对胆囊结石的诊断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提示超声医生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仔细检查,并进行动态观察,以免误漏诊.

  • 胆囊占位病变中P53和K-ras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延召;于则利;张立军

    目的:研究P53和K-ras蛋白在胆囊良性占位病变和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差异,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胆固醇息肉、22例胆囊腺瘤、25例胆囊癌(含有5例重度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组织中P53和K-ras蛋白的表达,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胆囊良性病变的黏膜组织中存在P53和K-ras的异常表达, 其中, 胆囊腺瘤患者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胆囊胆固醇息肉患者(72.7% vs35.0%, P = 0.014; 90% vs 75.0%, P = 0.167); 胆固醇性息肉患者的P53和K-ras表达较低. 配对比较的P53和K-ras表达结果无差异, 两者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过程中有协同性作用.结论: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瘤、胆囊癌患者的病变组织中P53和K-ras蛋白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表达阳性率呈现上升趋势.

  • 胆囊胆固醇息肉成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承龙;冯贤松

    胆固醇代谢紊乱是引起胆囊胆固醇息肉的主要因素,但其具体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本文介绍国外对胆囊胆固醇息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胆囊胆固醇息肉形成机制的研究回顾

    作者:焦大海;王明亮;郑民华

    胆囊胆固醇息肉的形成是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病变处胆囊黏膜固有层内胆固醇酯等脂质的堆积,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发病可能涉及多基因表达的改变,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 肝脏隐球菌性肝囊肿一例报告

    作者:宋小文;金世龙;顾红光;袁涛

      病人男性,61岁,因右上腹疼痛1个月以“右肝占位性病变”收住我院肝胆外科。病人1个月前出现右上腹疼痛,间断性隐痛,向腰背部放散,疼痛持续1~2 h可自行缓解,无发热、黄疸,既往无类似腹痛史。外院CT检查发现右肝3 cm×3 cm高密度病灶,考虑“出血”性病变。查体:体温36.5℃,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2.5 mmHg。发育营养正常,神志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不大,腹部未扪及肿块,肝区无叩痛。化验:血色素129.81 g/L, 红细胞4.04×1012/L,白细胞4.0×109/L,中性72%,淋巴28%,血小板104×1012/L。白蛋白43.38 g/L,球蛋白28.39 g/L,GPT 21 U/L,总胆红素8.50 umol/L,乳酸脱氢酶128 U/L,总胆汁酸 27 umol/L。HBsAg(+),HBeAg(-),抗-HBe(+),抗-HBc(+),抗-HBs(-)。AFP<25 μg/L,CEA 8.5 μg/L,铁蛋白92.1 μg/L。B超:肝右后见3.3 cm×3 cm实质性回声块影,有包膜伴声影,胆囊息肉(0.3~0.5cm)。CT:肝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后叶3.1 cm×2.5 cm不规则高密度影,其边界清楚,密度欠均匀,疑为“肝癌”。临床诊断右肝占位,施行剖腹探查术。手术见:右肝与膈肌广泛纤维性粘连,肝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后叶3.3 cm×3.0 cm灰白色区域,质地稍硬,未突出肝脏表面,周围肝组织正常,胆囊胆固醇息肉(切除),其它脏器未见异常。锐性分离粘连,游离肝脏,局部挖除肿块,肿块为灰白色曩性,3 cm×3 cm×3.2 cm,包膜完整,壁厚0.3 cm,质地坚韧,内容为乳白色牙膏样粘稠糊状物。病理报告:隐球菌病伴曩肿形成。术后7 d康复出院,随访4个月无异常。

  • 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的胆汁成分比较

    作者:张慧力;Zhang Tonglin

    目的 分析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病人的胆囊胆汁成分,探讨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形成中各种成分的差异. 方法 测定20例胆囊胆固醇息肉(息肉组)、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结石组)和10例非肝胆疾病(对照组)的胆囊胆汁成分.采用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TBA)、磷脂(PL)和总胆固醇(TC);氨基己糖比色法测定糖蛋白;ORION-720A型数字离子酸度计测定游离Ca2+浓度及pH值;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8种结合胆汁酸的含量. 结果 息肉组和结石组TC[(14.0±0.5)mmol/L,(18.6±1.2)mmol/L]、CSI(1.217±0.039,1.565±0.087)、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702±0.084,0.763±0.0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C(9.1±0.8)mmol/L、CSI(0.812±0.075)、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585±0.067)(P<0.05),而且上述指标结石组显著高于息肉组(P<0.05).2组TBA含量分别为(110.7±14.8)mmol/L、(105.8±16.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37.6±33.1)mmol/L(P<0.05).结石组糖蛋白(1.8±0.2)mmoL/L、游离Ca2+(2.2±0.3)mmol/L及pH值(7.9±0.3)显著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糖蛋白(0.6±0.1)mmol/L,(0.7±0.1)mmol/L、游离Ca2+(1.2±0.2)mmol/L,(1.1±0.1)mmol/L、pH值(7.0±0.1),(6.9±0.2)(P<0.05).结石组甘氨胆酸(G)/牛磺胆酸(T)比值(2.777±0.217)显著低于息肉组(3.624±0.465)和对照组(3.960±0.377)(P<0.05);结石组和息肉组PL/TBA(0.311±0.044,0.292±0.036)显著高于对照组(0.241±0.082)(P<0.05). 结论 胆囊胆汁中总胆汁酸含量的降低和总胆固醇浓度的升高,是形成胆固醇结石和胆崮醇息肉的共同因素.结合胆汁酸构成比例、pH值、糖蛋白及游离钙离子浓度在胆囊胆固醇息肉及结石的胆汁中存在差别.

  • 胆囊息肉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艾良;尹坚;张洪富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上的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有潜在的恶变性,可发展为乳头状腺瘤.目前普遍使用的B超检查难以确定病变的确切性质,临床发现胆囊息肉后,常早期即行胆囊切除术.胆固醇息肉目前尚未见癌变的报道,而胆囊常见的息肉样病变为胆固醇息肉.故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方式有必要进行探讨.现将1993年4月至2000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胆囊息肉并行胆囊切除术的37例病例,分析如下:

  •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冰;赵荣宇

    本文结合我院1995年1月~1999年12月间收治99例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患者,就B超检查中特点,PLG中胆囊腺瘤与胆囊癌的关系,及外科手术治疗标准予以讨论。1 临床资料  男32例,女67例,平均年龄42.1岁。胆固醇息肉72例,炎性息肉12例,腺瘤15例,其中6例恶变。32例合并胆囊结石,4例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合并肝内胆总管结石。绝大多数PLG病人合并不同程度腹部隐痛、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少数病人伴有胆绞痛和黄疸。99例中B超检查确诊率84%(82/99)。全部病人均行胆囊切除,2例恶变累及胆囊床行胆囊床肝脏局部切除和区域淋巴结廓清。4例行T管引流3例行胆肠吻合。2 讨 论  PLG包括胆囊炎性息肉、胆固醇样息肉和腺瘤。其中胆固醇样息肉所占的比例高[1]。通常认为胆固醇样息肉主要由于体内胆固醇代谢障碍,泡沫细胞吞噬胆固醇颗粒后,附着在胆囊壁固有层,胆囊黏膜覆盖后形成。PLG的诊断主要依赖于B超、CT及胆囊造影术[2]。我们对PLG的诊断主要依赖B超检查,本组B超确诊率84%。B超可直接显示PLG大小,形态。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多有细蒂,B超下有摆动和漂浮感。此外胆固醇息肉是强回声,部分有尾声,内部回声密度呈不均匀颗粒状。腺瘤根据大小常表现为粗细不等的蒂,腺瘤样增生常表现为均一回声。  PLG中腺瘤可能恶变已为大家所共识,根据Kozuka提到的组织学腺瘤向腺癌移行,并提出了支持腺瘤为腺癌的癌前期病变六点根据。(1)组织学上存在腺瘤向腺癌的移行;(2)所有原位癌伴有腺瘤样成分;(3)在浸润性腺癌中常常有腺瘤的残存组织;(4)在病变进行中病灶逐渐增大;(5)从良性腺瘤到恶变再到浸润性癌病人的年龄逐渐增大;(6)无论是腺瘤还是浸润性癌女性病人居多。一般认为胆囊腺瘤往往合并胆囊结石,由于结石长期、慢性反复机械性刺激使胆囊组织发生上皮不典型增生,胆囊原位癌发展成为浸润癌的病理过程。本组6例胆囊腺瘤恶变全部合并胆囊结石。因此PLG当合并胆囊结石时恶变危险因素明显增加。

  • 组织谐波显像在诊断胆囊隆起样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叶勇敏;黎木兴;费祥武;于慧俊

    随着超声技术的进展,胆囊隆起样病变(包括胆囊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乳头状瘤等)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本文对59例胆囊隆起样病变的75个病灶分别应用组织谐波显像(THI)和常规基波显像(FI)检测,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THI在检测胆囊隆起样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 浅谈胆囊息肉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指征

    作者:冯明福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上的局部组织因某种原因延长生长,以息肉的形式突出或游离于胆囊腔内.胆囊息肉能否癌变主要取决于息肉的病理类型,其分型大致如下:①肌腺瘤;②炎症性息肉;③胆固醇息肉;④肿瘤样息肉(腺瘤).4种类型息肉的临床症状相似,在B超、胆囊造影或CT检查时很难作出鉴别.对于息肉癌变,学者们有以下两点共识:首先,肌腺瘤、炎症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应视为绝对良性病变;其次是肿瘤样息肉(腺瘤)则应看作是癌前病变(有文献报告,18%的胆囊癌来自肿瘤样息肉恶化).

  • 不同术式治疗胆囊单发性结石及胆固醇息肉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把永忠;钱川平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手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单发性结石及胆固醇息肉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患者70例,随机分为保胆组和胆囊切除组.保胆组35例,行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手术;胆囊切除组35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并记录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保胆组术中出血量为(24.28±6.77)mL、排气时间为(11.31±3.82)h,均显著低于胆囊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保胆组仅发生1例胆管感染,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胆囊切除组发生10例腹泻、1例胆管感染及1例肝纤维化,并发症发生率为34.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术应用于胆囊单发结石及胆固醇息肉临床治疗中,疗效肯定,安全可靠,还可以保留胆囊功能,改善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胆囊息肉样病变36例诊治分析

    作者:邓碾记;蔡井冈;宋毅;李艮坛;李跃峰

    随着超声诊断仪的普及和分辨率不断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检出率及手术率不断增加,其作为一种新的胆囊疾病而引起临床上重视。1 临床资料 1990年3月至1999年7月我院施行胆囊切除术中经B超及病理诊断为PLG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5岁。其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上腹部、右上腹隐痛或胀痛不适者23例,反复上腹部绞痛发作者4例,其中伴有黄疸者2例。无自觉症状,体检B超发现有5例。体查右上腹轻压痛24例。本组30例术前通过B超检查获得明确诊断,6例经过术中及术后病检发现。36例均行胆囊切除而治愈。2 结果 36例PLG中胆固醇息肉27例,其中2例为弥漫性胆固醇沉着(草莓状胆囊);腺瘤5例;炎性息肉2例;腺肌瘤及腺瘤样增生各1例。主要病灶位于胆囊体底部者26例,颈部者10例。病变直径<10 mm 29例,≥10 mm7例,呈多发病灶25例,单发病灶11例。合并有慢性胆囊炎9例,胆结石3例。

  • 胆囊胆固醇息肉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杨琨;聂军;王燕妮

    胆固醇息肉并非真性肿瘤,多伴有一定程度的弥漫性胆固醇沉积,常见于胆囊,偶见于胆管,以往大多数文献着重讨论其病因学和病理改变,而关于其免疫组织化学方面研究少有报道,我们总结了本院近几年来收治的42例胆囊胆固醇息肉的病例,就其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及临床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探索其病因学机理及治疗方法.

  • B型超声对胆囊内胆固醇息肉的诊断探讨

    作者:石红梅

    本文分析了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囊内胆固息肉的术前B型超声波表现特征,结果表明:胆固醇息肉在好发部位,回声及胆囊壁的改变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本组诊断符合率为92.18%(59/64),探讨了B型超声对胆囊内胆固醇息肉的诊断价值.

  • 胆固醇息肉病人胆囊黏膜ABCG1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成强;韩天权;蒋兆彦;焦大海;蔡劬;蒋渝;郑民华;王明亮;张圣道

    目的:探讨ABCG1基因在胆囊黏膜中的表达与胆固醇息肉病的关系.方法:采集15例胆囊胆固醇息肉病病人和8例无息肉无结石之对照组的胆囊黏膜和胆汁.测定胆汁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含量;real-time PCR测定胆囊黏膜中ABCG1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胆囊黏膜ABCG1之蛋白表达.结果:胆固醇息肉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ABCG1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息肉组中胆囊黏膜ABCG1在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同样存在高表达.结论:胆固醇息肉病人之胆囊黏膜ABCG1基因及蛋白高表达,可能在胆固醇息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 胆囊黏膜ABCA1的表达和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焦大海;韩天权;蒋兆彦;王明亮;蔡劬;计俊;蒋渝;郑民华;张圣道

    目的:研究ABCA1在胆囊黏膜的表达及其表达与胆囊胆同醇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胆囊疾患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胆石、胆汁、胆囊黏膜及胆囊壁全层组织共计42例,其中胆囊胆固醇息肉15例,胆囊胆固醇结石15例,对照组12例(胆囊腺瘤5例,非胆同醇胆囊结石7例).分别测定胆石胆同醇含量、胆汁胆同醇、胆汁酸、磷脂的浓度;实时PCR定量检测胆囊黏膜ABCA1、LXRα、RXRα的mRNA表达;胆囊壁全层组织做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显示ABCA1蛋白在胆囊黏膜的表达.结果:胆固醇息肉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为1.0+0.2,较对照组胆固醇饱和指数0.6±0.3明显增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显示ABCA1在胆囊黏膜上皮细胞有明显表达.息肉组、结石组和对照组胆囊黏膜ABCA1、LXRα、RXRα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黏膜ABCA1的表达可能并不是导致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的重要原因.

  • 初步探讨胆囊壁内泡沫细胞及其吞脂功能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许榕生

    目的:探讨胆囊壁吞噬功能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连续2年胆囊手术病理切片.了解泡沫细胞在各种胆囊病变中的检出率.结果:326例胆囊病理切片中泡沫细胞的检出率在胆囊结石组为23.8%(64/276),胆囊结石合并胆固醇息肉组为66.7%(4/6),胆固醇息肉组为54.5%(6/11),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组为零,胆管结石组为零.泡沫细胞有向胆囊腔内排出的趋势.结论:泡沫细胞的存在及其排入胆囊腔的过程可能是原发性慢性胆囊炎、胆囊排空障碍、胆固醇息肉及胆囊结石形成的病理基础.

  • 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治探讨(附203例报告)

    作者:陈增银;王一;张东生;史光军;王占春

    目的 探讨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203例手术切除胆囊隆起样病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其中197例行术前B超检查,203例均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胆囊良性病变共190例(胆固醇息内128例,单纯腺瘤16例),98.O%的胆固醇息内直径小于10 mm,半数以上的胆固醇息内为多发;腺瘤多为单发,平均直径为(6.0+3.4)mm;良性病变患者有症状者87.9%(167/190).胆囊恶性病变13例(腺癌8例、乳头状腺癌5例),平均直径为(11.2+3.1)mm,年龄均大于55岁.结论 对于B超提示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是常见的良性病变,腺癌是常见的恶性病变.对于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年龄大于60岁、直径大于10 mm以及合并结石的单发息内是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对于无症状者,应综合分析,再决定是否手术.

  • 胆囊良性肿瘤诊疗的临床思维

    作者:石景森;孙学军;郑见宝

    胆囊良性肿瘤较少见,仅在胆囊造影或超声检查时发现胆囊壁的异常影像,所以胆囊良性肿瘤几乎均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较多的临床研究资料已证实某些胆囊良性肿瘤具有癌变倾向.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