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T引导下选择性射频热凝合并无水乙醇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分析
三叉神经痛是疼痛科常见病,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技术逐渐受到临床的关注及应用,其中,选择性射频热凝术已成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2008 ~ 2011年开展CT引导下射频热凝合并无水乙醇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48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43~ 82岁,平均60.6岁,病程6个月~ 30年,左侧痛21例,右侧痛27例,其中Ⅱ支痛18例,Ⅲ支痛15例,Ⅱ+Ⅲ支痛12例,Ⅰ+Ⅱ支痛3例.
-
CT对帕金森氏病患者毁损术定位和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CT在帕金森氏病患者微电级导向丘脑和苍白球毁损定位和疗效观察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120 例患者术前CT定位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靶点比较:术后CT测量毁损灶的径直,探讨毁损灶大小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CT靶点与电生理靶点的符合率是45. 8%,相差1~5 mm(平均2. 7 mm);毁损径值≤8 mm疗效与>8 mm,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着毁损范围的增大而增加. 结论:CT对帕金森氏病患者丘脑和苍白球毁损术的术前定位有重要意义,疗效与毁损范围有关,以8~12 mm为宜.
-
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
目的:观察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收治慢性腰痛病人76例,所有病人均经对照性诊断阻滞确诊为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根据病人选择及知情同意,42例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治疗(射频组),34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病人评价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病人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ion Index,PSI),并行腰椎动力位X线检查,观察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情况.所有病人接受6~30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后4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和腰椎整体ROM与治疗后2周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各时间点,射频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腰椎整体ROM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与治疗后2周无显著差异.结论:经皮脊神经后内侧支毁损术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
-
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顽固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毁损术作为一种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术式,在国外已有较多临床应用,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在国内该术式开展很少.
-
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对幻肢痛的治疗作用初探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 PL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顽固性疼痛,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我们成功完成一例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 DREZ)毁损术,治疗幻肢痛取得满意疗效,国内尚未见相同文献报道.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自9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特发性震颤及帕金森病,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并基本取代了毁损手术.本中心自1999年11月以来共为31例患者植入41侧深部电极,其中同期双侧丘脑底核(STN)刺激10例,单侧STN刺激20例(其中4例为已作过对侧或同侧Vim毁损术),单侧苍白球内侧核(GPi)刺激1例,现介绍如下.
-
MRI影像技术在苍白球腹后核定位中的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帕金森病28例.男16例,女12例.按Hoehn & Yahr分级:Ⅱ级9例,Ⅲ级12例,Ⅳ级6例,Ⅴ级1例.行单侧苍白球腹后核(PVP)毁损术27例,分期双侧PVP毁损术1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定位,共29例次.
-
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护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于40岁以后,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僵直和行动迟缓等.以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毁损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有效的方法.毁损部位为脑组织的丘脑腹外侧核,为重要的脑组织结构.
-
损毁或高频刺激丘脑底核对黑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损毁或高频刺激丘脑底核(STN)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于丘脑底核(SIN)区分别植入刺激电极给以高频电刺激,或注入鹅膏蕈氨酸(IA)进行损毁后,观察PD大鼠行为改变;运用尼氏(Nissl)染色、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分析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存活及凋亡发生情况.结果:刺激组黑质致密部凋亡神经元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模型组与损毁组(P<0.05).与正常大鼠相比,刺激组Bd-2染色呈强阳性,Bcl-2/Bax比值较高,模型组、损毁组SNc区的Bcl-2表达有所下调,Bax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降低(P<0.05),虽然损毁组SNc的凋亡阳性神经元少于模型组(P<0.05),但二者的Bcl-2、Bax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损毁或高频刺激STN对PD大鼠黑质SNc神经元存在保护作用,高频刺激的长期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
改良肠系膜下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晚期肠癌患者癌痛的效果
肠系膜下神经丛毁损术是治疗左半结肠和直肠上段肿瘤癌痛的常用方法.传统神经丛毁损方法是经椎旁后入路穿刺,即选择L_3棘突左侧旁开7 cm作为穿刺点,穿刺针到达L_3椎体前缘前2 cm或经L_(3,4)椎间盘(外侧)沿腹主动脉达其前缘,此穿刺路径较长,易误伤腹主动脉及神经根.本研究拟经蛛网膜下腔及L_(3,4)椎间盘入路行肠系膜下神经丛毁损,治疗晚期肠癌患者癌痛,评价其效果.
-
蛛网膜下腔入路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盆腔癌痛的效果
对于临床上晚期恶性盆腔肿瘤引起的的顽固性盆腔癌痛,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又不适于外科手术治疗者,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不失为一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上腹下神经丛位于L5椎体的前面,国外较常用的方法是椎旁后入路[1,2]或前入路[3,4],部分患者因髂骨翼过高采用椎旁后入路时操作不易成功;前入路需经大网膜和小肠,有可能造成感染.本研究拟观察经蛛网膜下腔及L5-S1椎间盘入路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盆腔癌痛的效果.
-
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
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毁损部位为脑组织的杏仁核、内侧隔区(核)等,皆为重要的脑组织结构.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具有微侵袭性,术后恢复快,对躯体情况要求不高,疗效满意.1999年1月~2003年6月,我院对18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行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通过对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整体护理,使患者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临床症状改善,达到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疗效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
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对难治性癫痫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对其进行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对所有患者,根在治疗前,给予MRI、CT、脑电图检查,进行术前综合评定。在治疗时,采用定位立体立向手术,并采用内囊前肢、杏仁核、双侧扣带回等多靶点联合毁损方法,对其随访,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经过24个月的随访,在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患者的癫痫疗效高达80%,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的阳性、阴性量明显降低,与手术前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利用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
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的作用.方法对18例顽固性精神病患者行CT和MRI引导立体定向射频双侧杏仁核和内囊前肢联合毁损,症状不缓解病人行双侧扣带回及双侧尾状核下束切开毁损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有效率为69%,无效率为31%.结论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激光定位仪辅助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毁损术穿刺效果分析
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穿刺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1],是行腹腔神经丛毁损(NCPB)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2]。本研究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倪家骧教授2007年发明的半导体激光定位仪(专利号ZL200720005615.9)辅助CT引导下穿刺,该定位仪利用了激光的方向性好、亮度高的特点,用于辅助定位,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腹腔神经丛毁损术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发展,在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CT-NCPB)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手术对治疗晚期胰腺癌所致的难治性疼痛有良好疗效[1].
-
微电极引导下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我院于1998年3月至2001年10月对232例次帕金森病行双侧(第二次)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其中分期双侧丘脑Vim毁损术82例,苍白球腹后侧核毁损术103例,另47例为其他核团.
-
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近临床研究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 tion,DBS)治疗PD近期效果与毁损术相近,疗效持久,手术安全.我院已采用DBS治疗3例PD病人,现报告如下:
-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现状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经历了苍白球毁损术,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苍白球毁损术的复兴.深部电刺激术的出现,使得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向着丘脑底核刺激的方向发展,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的疾病症状:震颤、僵直、运动缓慢、异动症及中线症状均有益.靶点的定位方法初标准脑图谱法、微电极记录术的引入,使得靶点的定位进入细胞水平,高场强核磁共振的出现,使得靶点的定位更加直观和个体化.
-
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是伴随着对基底节环路的深入了解和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极刺激术(DBS),其治疗机制在于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活跃这样一个假设,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确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目前国内应用为广泛的方式仍然是神经核(团)毁损术.本文就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