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T血管造影在烟雾病中的诊断价值
烟雾病又称自发性颅底动脉环闭塞症,临床表现为因颈内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缺血和代偿扩张的烟雾状血管破裂诱发的脑出血两种类型.烟雾病多呈阶梯性进展,如不积极治疗,预后不佳.所以,患者早期发现和诊断非要重要,一旦确诊本病,应积极治疗.脑血管造影是烟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费用昂贵,且为有创检查,为减少患者痛苦,本研究以DSA为参照标准,评价CTA的诊断价值.
-
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评估脑血流灌注中的价值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疾病。众所周知,流经脑组织的血液占每分搏出量的20%,且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如果脑组织的血供中断,2 min内脑电活动停止,5 min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损伤。多种原因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其中常见的原因是头颈部血管的狭窄,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或渐进性的胆固醇沉积引起。当出现脑血流灌注减低时,颅内血管通过侧支循环如颅底动脉环的前后交通支的开放、脑血管的自身调节等代偿机制维持脑细胞正常代谢所需。此时只要尽早恢复脑血氧供应,就可能保证脑组织细胞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恢复。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则出现细胞代谢失常,会导致细胞缺血坏死,进而引起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下面就各种评估脑灌注的方法作一综述。
-
173例增强检查在螺旋CT扫描中的应用与体会
1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完成的173例增强螺旋CT扫描,其中腹部152例、头颅15例、胸部5例、CTA 2例(颅底动脉环及髂动脉各1例),男性146例,女性27例.年龄11岁~83岁,平均57岁.使用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注射液166例,使用离子造影剂安其格那芬注射液7例.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在成人烟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临床非常少见的慢性脑血管疾病,又名为自发性颅底动脉环闭症,以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渐进性闭塞,从而进展为颅底穿支动脉膨大,出现异常的代偿性血管网.在DSA中,这些血管网表现为烟雾样特征.早在日本被发现,主要的人群分布为亚太地区的黄种人.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以脑卒中或TIA为首发症状,临床发现,在儿童及青年不明原因的脑卒中中,MMD占有很大比例.
-
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对颅内血供的影响
目的:探讨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对颅内血供的影响.资料方法:回顾整与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头颅检查的患者行MR平扫及头颅MRA的图像,对其中存在胚胎性大脑后动脉畸形的30例患者重点进行分析,统计这些患者颅内梗塞级缺血灶分布规律,探讨胚胎性大脑后动脉与其存在的关联性.结论:30例患者共计有单FTP畸形患者20例 有20支FTP,有双侧FTP畸形患者10例,有20支FTP;共计有40支FTP,FTP伴同侧PCA-p1存在14支,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病灶 2支,占 14%,FTP不伴同侧PCA-p1存在 26支,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病灶23支,占88%,存在FTP畸形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病灶26支,病灶出现率 62.5%,其中 一例FTP无PCA-p1对侧出现病灶,后分析图像显示,对侧颈总动脉明显狭窄.结果: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变异者伴同侧PCA-P1段存在,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及脑缺血病灶出现几率无明显变化,合并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缺如者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及脑缺血病灶出现几率显著增加.
-
颅底动脉环及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男,50岁.因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清13 h,于2002-11-23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患者家属述该患晨起外出活动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跌倒在地,言语含糊不清,无意识障碍,呕吐数次,在当地医院给予甘露醇2次静滴及路路通1次静滴,病情无好转,故转我院继续治疗.
-
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再探讨
目的 探讨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资料与方法 将1081份正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定义为一般国人脑血管形态类型,与4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形态类型进行对照.结果 49例前交通动脉瘤中一侧A1优势型45例(占87.76%),与正常国人一侧A1优势型和其他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左侧A1优势型(33例)约为右侧A1优势型(12例)的3倍,与一般人群左侧A1优势型与右侧A1优势型比(11.19%/3.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2).一侧A1优势型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测量有瘤患者夹角平均值为174.5°,无瘤患者平均值为113.45°,两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8,P=0.1302).结论 一侧A1优势供血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相关,造成前交通动脉瘤左右侧差异的原因是一侧A1优势型发育左右侧存在差异,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夹角增大更易形成动脉瘤.对发现的此种血管模式应随访.
-
Willis环形态与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关系的CTA分析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探讨Willis环形态与哪些部位脑动脉瘤的发生有关。方法回顾性分析1013例受检者的脑血管CTA资料,根据CTA诊断结果,分为动脉瘤组361例,对照组652例,前者检出的450个动脉瘤按发生部位分为前交通动脉瘤组72例、后交通动脉瘤组168例、颈内动脉瘤组100例、大脑中动脉瘤组58例、其他前循环动脉瘤组18例、后循环动脉瘤组34例。定义Willis环“对称性”及“单侧完整性”两种分型方法。对受检者性别、年龄、动脉瘤发生部位、Willis环分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在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别进行Willis环不同分型构成比的统计学比较。结果脑动脉瘤各亚组中,以前交通动脉瘤组及大脑中动脉瘤组平均年龄小,分别为50.35岁、52.49岁,且与平均年龄大的后交通动脉瘤组(56.65岁)间差异显著(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Willis环对称性分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Willis环前部不对称的比例(44.4%)较对照组(12.5%)高;大脑中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单侧Willis环完整性分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Willis环不对称尤其是前部不对称与前交通动脉瘤的产生有关,单侧Willis环完整性可能影响同侧大脑中动脉瘤的产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小脑右侧半球缺损1例
孕妇,22岁,孕29+1周,孕早期感冒.超声检查:官内单活胎,头位,胎儿心脏结构、脊柱、肺、腹腔脏器、四肢、胎盘及羊水未见明显异常.胎儿头旱椭圆形,颅骨光环完整,脑中线居中,侧脑窜不宽;小脑蚓部可见,小脑左侧叶完整,右侧叶大部分缺失,仅在近蚓部见小部分残存结构,颅底动脉环显示.后颅窝池宽约1.33 cm处.
-
利用CT三维软件实现MRA图像后处理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软件进行磁共血管成像(MRA)后处理.材料与方法:以颅底动脉环3DTOF MRA图像后处理为例,将图像数据经PACS工作站传输至CT机,利用其3D图像处理软件包实施图像后处理.结果:18例中,利用大密度投影(MIP)结合仿真内窥镜(MRVE)与表面遮盖法(SSD)等后处理,共发现病变12个,其中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脑血管畸形3例,烟雾病1例.结论:我们用螺旋CT的三维成像软件成功的进行了MRA的图像后处理(SSD和MRVE),丰富了图像处理手段,提高了病变检出率.且无需增加投入,方法简捷、经济,值得推广.
-
颅底 Willis 环的解剖形态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颅底动脉环又称 Willis 环,由 Thomas Willis 1664年首次提出,并以此命名。Willis 环是连接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吻合环,位于大脑底部、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1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1]。当构成此环的某部分血流减少时,通过调节,血液重新分配,可以对脑部的血液供应起调节和代偿作用,因此,Willis 环是人脑储备能力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级结构储备[2],也是颅内重要的侧支循环结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