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的迁移及分化

    作者:王晓莉;赵岩松;李耀武;徐敏

    背景:研究发现脐血单个核细胞脑内移植后可以存活,并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脑损伤大鼠的远期行为学,但作用机制仍未阐明.目的: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绎侧脑室移植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观察植入细胞在脑内的迁移与分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观察,于2007-12/2008-08在潍坊医学院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脐血来源于健康、足月妊娠产妇,由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提供.清洁级健康7 d龄SD新生大鼠50只,由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提供.方法:Ficoll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前3 d行BrdU标记.50只大鼠均采用Rice-Vannucci法复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在左侧侧脑室(AP:-0.5 mm,ML:-2 mm,DV:-2 mm)注入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2 μL点,共1×105个活细胞.分别干细胞移植后24 h,3 d,7 d,14 d,28 d取材制备脑组织切片,10只,时间点.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的脑内迁移、神经干细胞的表达、分化情况.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24 h侧脑室内可见BrdU+细胞;移植后3,7 d移植细胞迁移到室管膜下区;移植后14,28 d移植细胞迁移到大脑皮质及海马.②移植后24 h侧脑室内可见BrdU+nestin+细胞:移植后3 d室管膜下区出现BrdU+nestin+细胞;移植后7 d BrdU+nestin+细胞数增加;移植后14 d BrdU+nestin+细胞数下降.③移植后14 d大脑皮质、海马开始出现BrdU+NSE+细胞与BrdU+GFAP+细胞,移植后28 d双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增加,BrdU+NSE+细胞及BrdU+GFAP+细胞占BrdU+的比例也增加.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侧脑室移植入脑内后可以继续存活,并迁移到大脑皮质与海马部位,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 脐血贴壁层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钟越;鞠晓红;赵珍谊;夏风琴

    目的:比较脐血贴壁层细胞和骨髓的基质细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2/07在吉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完成.①对象:正常足月顺产儿脐带由长春市妇产医院提供;肋骨取自吉林省肿瘤医院外科手术患者,排除血液疾患.产妇及外科手术患者对治疗及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红细胞裂解法制备有核细胞,以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层液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24 h后去除悬浮细胞,收集脐血贴壁层细胞,加入到24孔板中,2×106 L-1/孔,再加入含12.5%马血清、12.5%胎牛血清、1×10-7 mol/L氢化考地松的IMDM培养体系1 mL.将肋骨剪成3 cm小块,冲洗髓腔收集细胞悬液,用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同法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分别将两种细胞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培养3周后,各自加入到24孔板,2×106 L-1/孔,同时每孔再加入1×106 L-1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 d.以未添加脐血贴壁层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空白对照.③实验评估: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脐血贴壁层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状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周期分布.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混合集落形成单位情况. 结果:①脐血贴壁层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培养2周时,多数脐血贴壁层细胞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少部分呈不规则形;骨髓基质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排列成漩涡状、辐射状或相互缠绕成束状.②细胞周期:与空白对照相比,经脐血贴壁层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干预的脐血单个核细胞S+G2+M期所占比例均显著升高(P < 0.05).③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经脐血贴壁层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干预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其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 < 0.05).结论:①脐血贴壁层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在形态上具有一定差异,但均能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能力.②脐血贴壁层细胞可替代骨髓基质细胞作为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辅助条件.

  • 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

    作者:徐玉琴;石文明;李金顺;徐建国;李宏文;胡祥

    背景: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是供肝来源匮乏、免疫排斥、无法有效控制反复感染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应用为该病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许多研究证实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在体外成功诱导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转化。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异体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2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检测移植后2,4,8,24周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周,肝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移植后4周,谷丙转氨酶有显著改善(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移植后12周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改善(P<0.05),且肝脏硬度有所改善(P<0.05);移植后24周各项指标有显著性改善(P<0.01)。移植后4周时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20例乏力好转(87%)、21例食欲改善(91%)、19例腹水减轻(83%);所有患者移植期间及治疗后随访24周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异体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手段。

  • 五种益生菌菌株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志川;郑跃杰;马红玲;王和平;祖莹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的5种不同益生菌菌株的免疫调节作用,为选择适当的菌株进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7例健康孕妇的脐血分离出的脐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cular cells,CBMC),分别与长双歧杆菌6-1株、婴儿双歧杆菌CGMCC313-1株、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粪链球菌YIT0072株和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以菌和CBMC比例2:1(低)、20:1(中)和200:1(高)共培养24 ~36 h,同时设阴性对照(PBS)和阳性对照(脂多糖,LPS).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BMC表面CD4、CD25分子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IL-4、TGF-β1和IFN-γ的水平.结果 (1)与阴性对照(PBS)组相比,除200:1比例的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能够显著提高CBMC表达CD4CD25(10.45 ±3.16 vs 5.84 ±2.32,P=0.009)以外,其余益生菌菌株对表达CD4CD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长双歧杆菌6-1株在中高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和IFN-γ,对产生IL-12无明显影响.(3)婴儿型双歧杆菌CGMCC313-1株在各个剂量下均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对IL-12和IFN-γ产生无明显影响.(4)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在中高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对IL-12和IFN-γ产生无明显影响.(5)粪链球菌YIT0072株在低中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IL-12和IFN-γ,而高剂量则无影响.(6)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在中高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在中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FN-γ,对IL-12无影响.(7)在本研究中均未能检测出IL-4和TGF-β1.结论 在目前国内使用的益生菌菌株中,仅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 C313-2株能够显著提高CBMC表达CD4CD25.5种菌株均能够刺激CBMC产生抗炎症因子IL-10;长双歧杆菌6-1株、粪链球菌YIT0072株和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能够刺激CBMC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NF-γ,仅粪链球菌YIT0072株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2.各个菌株在不同的剂量下,具有不同作用.提示在应用益生菌治疗免疫等相关性疾病时,应该考虑不同菌株对免疫细胞的不同作用机制.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介导的HBV宫内垂直传播

    作者:周娜;王健

    目的:探讨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介导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以Ficoll-Hypaque常规分离、纯化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 )和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 CBMCs ), PCR法检测孕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HBV-DNA。结果:HBeAg(+)孕妇血清和PBMCs内HBV-DNA检出率分别为100.00%(25/25)和72.00%(18/25),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CBMCs内HBV-DNA检出率分别为60.00%(15/25)和44.00%(11/25),与 HBeAg (-)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PBMCs内HBV高复制组其新生儿脐血及CBMCs 内HBV-DNA阳检率均较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HBV不仅可通过血清介导HBV宫内垂直传播,还可侵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脐血单个核细胞途径介导HBV宫内垂直传播。

  • 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大鼠后行为学及胆碱能变化

    作者:张贯石;贾芙蓉;王辉;何欣;张海峰;温剑平

    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UCBMC)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脑梗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UCBMC给予脑梗塞大鼠进行治疗.用平横木行走实验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用TTC染色法观察脑梗塞区坏死比例;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浓度和乙酰胆碱酯酶(True choline esterase,TChE)活性.结果:与MCAO组相比,给UCBMC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大脑坏死面积显著减少(P<0.01),脑组织中TChE活性和血浆中的TChE活性及Ach水平明显增强和增高(P<0.05).结论:静脉注射UCBMC可促进脑梗塞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及胆碱能系统恢复.

  • 免疫纳米荧光微粒的制备和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杨兵;李兴玉;李静;杨帆;陈婧婧;李春炎

    目的:制备免疫纳米荧光微球(Immunologic Nano-Fluorescence beads,INFB)并对其粒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纳米生物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进行研究.选用K562细胞和Hela细胞为靶细胞,经INFB作用48 h后,MTT法检测各组OD值.选用苏木、大血藤、秦巴西菇水提液和茶多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用INFB标记,FACS检测结果.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荧光微球粒径平均为136.9nm.MTT结果显示,各实验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表明INFB对所选靶细胞无生物毒性作用.中药有效成分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后,CD34、CD33、CD14、CD119、CD19、CD4阳性细胞的数值,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经统计学分析,药物浓度与检测的靶细胞数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745376~0.986402).结论:INFB可用于医学检验学、免疫学标记和中药活性成分的靶向作用研究等领域.

  • 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刘江勤;张渝侯;许家琪

    目的研究集落刺激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3例足月正常新生儿的CBMC,并加入集落刺激因子IL-3、SCF、GM-CSF及其组合,培养5 d后用TRAP-ELISA法测定每份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CBMC培养前有较弱的端粒酶活性,加入集落刺激因子体外培养后端粒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以加入IL-3、SCF、GM-CSF组为显著;CBMC与PBMC培养前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培养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结论IL-3、SCF、GM-CSF的组合对CBMC端粒酶活性有明显影响;集落刺激因子对CBMC和阳MC均有扩增作用,但CBMC具有更高扩增潜能.

  • 脐血单个核细胞对 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钱云柯;任思坡;吴丹;李同舟;吴秀娟

    目的:建立脐血单个核细胞与 K562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 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和对数生长期的 K562细胞采用 Transwell 小室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 K562细胞为对照,于培养后的第1、3、5、7天分别选择6孔细胞进行计数比较。结果培养后第3、5、7天,共培养组 K562细胞较单独培养的 K562细胞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增大。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 K562细胞的增殖。

  • IL-12单独或联合应用IL-2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及杀瘤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峻;徐桂兰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IL0-12)和/或白细胞介素2(IL-2)对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增殖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3H-TdR掺人法和3H-TdR释放法测定增殖作用及抗瘤活性.结果 IL-12单独不能促进CBMC增殖,但能与IL~2协同增强CBMC的增殖作用;10IU/mlIL-12和同浓度IL-2合用能使CBMC产生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对K562及Raji细胞的杀伤率分别是(47.60±4.60)%和(38.67±4.86)%;CBMC的NK活性和LAK活性均明显高于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结论 CBMC经10IU/mlIL-12和IL-2刺激后能发挥强而持久的增殖效应和大的抗瘤活性,本实验为脐血替代外周血在过继免疫疗法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关键司]IL-12 IL-2脐血单个核细胞过继免疫疗法

  • 不同抗凝剂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及体外造血细胞扩增效应的影响

    作者:袁惠中;刘玉兰;张燕;张彩;张建华

    脐血中原始造血干/祖细胞的含量高于骨髓及动员的外周血,对造血生长因子刺激的增强效应亦优于骨髓干/祖细胞[1,2],脐血作为造血干/祖细胞的重要来源,具有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从脐血中获取更多的造血细胞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移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观察了不同抗凝剂对人造血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及单个核细胞(MNC)获取数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HIBD大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

    作者:郭媛媛;窦泉玲;陈玉玺;董鹏;王晓莉;孙业全;龙金凤

    目的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 UCBMC)侧脑室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 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采用Rice法制成HIBD模型.体外分离人UCBMC.HIBD后24 h,侧脑室移植UCBMC.移植后14d,28d,采用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各组纹状体与胼胝体MBP吸光度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14d,HIBD组MBP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移植组与HIBD组MBP吸光度差别不显著(P>0.05);移植后28d,移植组胼胝体、纹状体MBP吸光度显著高于HIBD组与PBS组(P<0.01),但仍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HIBD组与PBS组MBP吸光度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 HIBD后24h,UCBMC侧脑室移植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胼胝体、纹状体MBP表达增加,从而减轻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

  •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输注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行为改善作用

    作者:王昌铭;孙鸣;向静;王景周;吉国泰;苏长雨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输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CMNC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行为学改善的作用以及对VD大鼠血清脑特异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cific enolase,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各组大鼠又分为2、4、8周3个时相点.以穿梭箱对大鼠行为学进行检测.用ELISA法对大鼠血清中NSE和S-100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穿梭箱结果显示HCMNCs治疗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主动回避反应(active avoidance response,AAR)比例均显著高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血清NSE和S-100蛋白含量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HCMNCs治疗对VD大鼠的行为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说明HCMNCs治疗对脑组织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脐血单个核细胞颈内动脉输注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昌铭;孟雪;向静;程相铎;王景周;孙鸣;吉国泰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CMNC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含量的影响.方法 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体外分离HCMNCs,术后24 h颈内动脉输注数量为3×106/0.5ml的BrdU标记细胞;利用穿梭箱系统和ELISA法检测注射HCMNCs后2,4,8周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脑组织NGF含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AAR比率(55.4±4.5,42.1±4.5,44.2±3.6)明显低于对照组(91.7±3.9,90.0±4.3,92.5±5.0)(P<0.01),治疗组(67.1±3.3,69.2±4.7,70.8±4.7)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术后2周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G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4周时达到高峰(P<0.01),8周时则明显下降,与2周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内动脉输注HCMNCs后治疗组大鼠脑组织NGF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4周时高(P<0.01),8周时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4周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颈内动脉输注HCMNCs可显著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VD大鼠脑组织NGF含量,具有脑保护作用.

  • 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及其与骨形成蛋白4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范蒙蒙;王晓莉;刘长云;王芳;王伟;赵岩松

    目的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UCBMC)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及其与骨形成蛋白(BMP)4的相关性.方法 40只7日龄健康SD新生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CON)组、缺氧缺血(HI)组、正常+UCBMC(N+UCBMC)组、HI+ UCBMC组,每组10只.采用经典的Rice法制成HIBD模型,HI+ UCBMC组与N+UCBMC组于缺氧结束后24h于损伤侧侧脑室注入3×106个UCBMC,移植后7d,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损伤侧神经元形态及数目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GFAP及BMP4/GFAP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HIB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情况.结果 尼氏染色显示HI组大脑皮质及海马处神经元均排列不规则,数量较少,显著少于CON组(t皮质=26.54、t海马=32.26,P<0.05);HI+ UCBMC组神经元排列较规则,数量较多,显著高于HI组(t皮质=10.18、t海马=12.56,P<0.05);Western blot示HI组GFAP表达量明显高于CON组(t=5.50,P<0.05);HI+ UCBMC组GFAP表达量明显低于HI组(=3.04,P<0.05);免疫荧光示HI组PCNA+ GFAP+细胞,显著高于CON组(t=10.39,P<0.05);HI+ UCBMC组PCNA+GFAP+细胞显著少于HI组(=3.72,P<0.05);HI组BMP4+细胞显著高于CON组(t=5.52,P<0.05);HI+UCBMC组BMP4+细胞显著少于HI组(=2.33,P<0.05),GFAP与BMP4荧光强度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r=0.84,P<0.05).结论 UCBMC侧脑室移植可减少HI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促进脑损伤的修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BMP4表达降低有关.

  • 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分析

    作者:张孟荣;满勇

    目的 用SCT和MRI评价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 对18例多份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VD患者细胞移植前后的SCT和MRI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老年期VD的影像改变包括:脑梗死、脱髓鞘恢复差别有显著性(P<0.05),脑萎缩恢复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老年期VD能缓解大面积脑梗死、脱髓鞘情况,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脑萎缩不能缓解,但能延缓病情发展.

  • 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路春霞;魏本杰;舒畅;杨丽丽;左红斌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冻存及复苏工艺,实现脐血单个核细胞的长久保存.方法:采集足月妊娠者脐血40~180 ml,运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AXP脐带血自动分离系统与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两步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采用非程控降温法降温,将细胞保存于-196℃液氮中.比较分析不同分离方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得率及活力;冷冻保护液配制分2组:无血清培养液+ 10% DMSO+ 10%右旋糖酐和自体血浆+ 10%DMSO+ 10%右旋糖酐,根据冻存时间进行细胞复苏,分析其冻存前后的细胞活力、单个核细胞回收率、CD34+细胞数和CFU形成能力.结果: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活力为99.70%±0.30%,回收率为54.40%±4.52%;两步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活力为99.60%±0.40%,回收率为62.12%±3.78%,2组回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6、12、24个月后,各时间点单个核细胞无血清培养液组复苏回收率和活力分别为80.75%±4.60%和91.75%±5.42%;自体血浆组复苏回收率和活力分别为81.55%±4.50%和92.65%±4.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后CD34+细胞占1.25%±0.70%,集落形成总数为(32.10士29.60)/105.结论:两步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回收率高于一步法,两种保护液的保护效果无显著差异.

  • 白细胞介素-15对脐血和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作者:黄娟;邹典定;赵东赤;刘艳红;刘江勤;李联春;张渝侯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5(IL-15)对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和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静止的CBMNC和PBMNC对K562和HL-60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经不同浓度的IL-15及不同效靶比条件下激活的CBMNC和PBMNC抗瘤活性,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FN-r及TNF-a水平,采用APAAP检测CD56、CD16表面抗原.结果:①静止CBMNC抗肿瘤活性显著低于PBMNC,经IL-15活化后,脐血NK活性显著增强,可达成人水平,脐血LAK活性显著高于成人血LAK活性.②活化后培养上清中的IFN-r及TNF-a水平均显著增强,但脐血培养上清中两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仍低于成人血.③活化前后脐血NK细胞CD56表达显著增强.结论:IL-15能显著提高CBMNC的抗肿瘤活性,为今后优选IL-15活化脐血进行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CD133阳性细胞体外扩增和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卢丽娜;毛平;曾进龙;王彩霞;杜庆华

    CD133是新近发现的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1],众多的实验表明,脐血CD133+细胞能在体外得以扩增[2,3],我们选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作为培养的起始细胞,应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4],研究脐血MNC中CD133+细胞在此培养体系的扩增效果,并检测CD133+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CD62L的表达率,评估扩增后的脐血CD133+细胞的归巢能力.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潜能的研究

    作者:鞠秀丽;黄志伟;时庆;侯怀水;段春红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可体外大量扩增,并至少能分化成3种中胚层结缔组织,已被用作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本研究试图在体外从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中分离培养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现报告如下.

62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