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法乐四联征的围术期护理
临床资料我科2000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法乐四联征(TOF)患者102例,男62例,女40例;年龄1~34岁,其中1~2岁10例,2~6岁40例,6~10岁32例,10~20岁14例,20岁以上6例;其中TOF 96例,TOF伴ASD 3例,TOF伴PDA 3例.
-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无缘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目前相当比例的ASD患者成功接受器械封堵治疗,主动脉侧边缘不足可以作为封堵的适应证,对于主动脉无缘的患者在封堵术前、术中和术后观察和主动脉有缘组患者相比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未见报道.本组通过对主动脉无缘的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术前和术中、术后的监测,评价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
-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atrjal septal defect,ASD)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5%~20%,未经手术治疗的ASD在儿童及成年人先心病中为常见,以往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行缺损修补术,随着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2002年批准Amplatzer封堵器用于临床后,ASD封堵术已成为治疗的主流方法.
-
房间隔部位介入治疗的焦点与思考
房间隔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好发部位之一,不少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在房间隔部位完成的,如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术等.尽管目前房间隔部位的介入治疗成功率较高,但临床仍面临诸多难点,现提出一些热点问题与思考.
-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新手术方式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是少数需行急症手术的心脏儿科疾病之一,也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肺静脉异常连接到体静脉循环,导致氧合血回流到右心房,而非左心房,所以卵圆孔开放(PFO)或房间隔缺损(ASD)是其生存的必备条件,症状的轻重与PFO或ASD大小、肺静脉有无梗阻密切相关,这也造成病儿就诊年龄的巨大差异.我们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近5年采用腔静脉横断心外吻合法治该类病儿1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全胸腔镜下微创心脏手术21例
2010年1月至10月我们开展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55.0岁;体重15~ 65 kg。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ASD) 16例,其中上腔型9例,下腔型3例,多发孔4例;室间隔嵴下缺损(VSD)1例,大小5 mm;法洛三联症2例;单纯二尖瓣置换2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6例。二尖瓣置换者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排除主动脉瓣病变。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独立引导儿童房间隔缺损封堵术28例报告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1].近年来对ASD封堵治疗成为一个热点.以往在介入术中需要依赖放射线指导,特别是钢丝和导管在心内的走行、封堵器的释放,不但需要放射线还需要造影检查,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又损害医生的健康.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 time 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能从三维空间角度实时立体显示心脏结构,从而提供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更多的信息[2],且不依赖X射线.
-
彩色多普勒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在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组49例先天性心脏病ASD患者,在彩超引导下行经导管以深圳先键科技XJFS型ASD封堵器封闭房间隔缺损.结果 41例患者一次放置封堵成功;4例二次封堵成功;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并发房壁穿孔,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2例封堵失败转心脏外科手术.结论 利用ASD封堵器封闭房间隔缺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病例选择、封堵器放置、判断对瓣膜有无影响、及时发现并发症以及术后即时观察疗效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及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0例ASD、14例PDA及25例VSD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治疗,经胸壁彩超获取图像.术前、术中及术后第2天、3个月及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房、室间隔及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各瓣膜的活动,心脏大小及肺动脉内的变化.结果:本组49例先心病患者均成功封堵.ASD封堵术后立即彩超观察,封堵器均位置正常,固定良好,对二尖瓣活动和上、下腔静脉及右肺上静脉均无影响,半年后,均无残余分流,右心大小缩至正常范围;PDA封堵术后立即彩超观察分流消失,封堵器均位置正常,固定良好,左肺动脉及主动脉弓降部无明显狭窄,半年后,均无残余分流,左心及肺动脉内径恢复正常范围:VSD封堵术后立即彩超观察,室间隔处过隔血流消失,封堵器均位置正常,固定良好,不影响三尖瓣及主动脉瓣的活动,不影响左、右室流出道血流,半年后,均无残余分流,左心大小缩至正常范围.结论:彩超在先心病封堵术中对术前筛选患者,选择封堵器的大小,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对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价及疗效的观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彩超超声心动图 ASD PDA VSD Amplatzer封堵 -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病例一:主诉:患儿,女,2月,因“ 体检发现心脏杂音2个月”人现病史:出生后体检即发现心脏杂音,未予处理,后因肺部感染就诊,心脏超声示:AS,脉压差:65.9 mm Hg,主动脉呈三叶瓣,开放受限,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SD),直径2.5·mm,遂收入院.
-
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成人中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病率约10%~30%.由于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导致右心容量负荷增加,室间隔参与右室运动,以协同右室运动[1],从而造成左室收缩同步性不同程度减低,影响心肌收缩时大效率地泵出血液.本研究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single cardiac cycle real-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sRT-3DE)初步评价ASD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显示收缩延迟节段,为临床分析病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提供更多影像信息.
-
全平面及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和引导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目前临床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方法包括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缺损和心导管介入封堵两种方法.微创ASD封堵术是一种较新的治疗ASD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术中全平面及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监测引导治疗继发孔型ASD16例,现报告如下.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形态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超声成像技术,它可任意分别从左、右房侧方向观察房间隔缺损(ASD)的形态、部位、与毗邻结构的关系以及随心脏活动缺损形态的变化,并可对缺损面积进行定量测量.现将应用该技术对30例ASD患者缺损形态进行评价的应用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
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心的变化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经导管行房间隔封堵术已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法.我院应用房间隔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ASD 29例,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手术前后左心的变化进行初步评价,现报告如下.
-
"5.12"汶川地震后应急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目的:对汶川"5.12"地震后PTSD、ASD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找出研究中存在的共性,以便为我国学者从事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12"汶川地震后应急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5.12"汶川地震后1月内ASD的发生率为5.88%~78.3%."5.12"汶川地震后1月~3月急性PTSD的发生率为9.4%~76.8%."5.12"汶川地震后3月及以后慢性PTSD的发生率为7.6%~61.14%.结论:有关"5.12"汶川地震后PTSD流行病学的研究的质量和结论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可能与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使用的诊断及测评工具,以及受调查人群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获得支持的程度、受灾程度、居住地、是否脱离震区等多因素相关.使用的诊断标准及测评工具有待统一、规范.
-
房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
我国每年新生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由于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随着心导管介入技术日趋完善,经皮导管房间隔缺损Amplatzer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亦日趋提高,其是一种针对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治疗方法,国内报道~([1])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无残余分流,同时用国产与进口双盘封堵器治疗ASD比较,在适用范围、易操作性、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我院2002年逐渐开展了先心病的介入治疗,ASD封堵术中,全部应用国产类Amplatzer双面伞,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两种不同ASD手术效果对比及手术配合体会
目的:研究比较经胸小切口ASD微创封堵和体外循环直视下ASD修补手术的配合体会.方法:通过2014-2016年笔者所在科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92例和体外循环129例,并进行相应的手术配合,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微创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体外循环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手术、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体外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较高的成功率,而微创封堵,无X线辐射,操作简单,手术和住院时间短,适应证广泛.
-
经颈内静脉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伴下腔静脉中断1例报告
目前,国内外临床已广泛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技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但罕有采用介入封堵技术治疗ASD伴下腔静脉中断的报道,因为常规导管介入封堵治疗ASD需要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房-ASD-左房轨道,下腔静脉中断患者无法通过上述途径完成手术,需要选择其他路径.现报告1例ASD伴下腔静脉中断的患儿,采用介入技术经颈内静脉途径封堵成功.
-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面部表情认知特征研究进展
孤独症(autism)、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 AS)和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DD-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是一组以社交困难、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因共同位于一个连续的疾病谱上,被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