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路径
文章介绍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路径.
-
甲状腺癌并发颅骨转移的护理3例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但在人体癌肿中却相对少见,不足1%.它具有广泛的恶性病谱,并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预后不同,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后10年生存率达90%以上.它常可累及腺外组织,发生远处转移,发生颅骨转移者则较少见.但应采用积极的综合治疗,如将原发灶与转移灶一并彻底切除仍可获得较长期生存.本院在近20年中收治25例甲状腺癌骨转移病例,其中有3例为颅骨转移,均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1例广泛侵犯周围组织甲状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甲状腺癌是颈部常见肿瘤,每年发病率为0.5~10.0/10 万[1].有报道证实[2],其收治的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有13例甲状腺原发肿瘤侵出甲状腺外膜,淋巴结转移率为100%.2010年我科收治了1例广泛侵犯颈前肌、颈内静脉、咽腔食道的甲状腺癌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顺利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
分化型甲状腺癌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及方式探讨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428例(506侧),其中在标准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基础上简化操作过程(简称简化术式)完成手术349例侧.术后分组检测各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结果 本组中行中央区淋巴结(Ⅵ区)清扫者441例侧,转移发生率为52.83%(233/441);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Ⅱa、Ⅲ、Ⅳ、Ⅴb区)者385例侧,转移发生率为44.42%(171/385),其中Ⅱa区23.98%、Ⅲ区67.84%、Ⅳ区53.80%、Ⅴb区4.68%.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即便是微小癌也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对于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cN0)病人也应常规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以消除病变遗漏及复发隐患,全面准确评价颈部淋巴结状态.简化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大程度的降低了创伤,更加符合功能性根治的原则,适应证广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分化型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简化 改良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
重视甲状腺结节的诊治工作
甲状腺结节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全球碘充足地区的普通人群中,用手触诊的检出率为5%左右,而超声的检出率则高出10倍,多达50%左右.分化型甲状腺发生率虽仅占甲状腺结节的5%,但近年来发病率增长很快,也是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
-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手术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重要环节,而甲状腺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尤其中央区淋巴结被认为是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1],故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能够提高手术效果和降低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机率[2]。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为甲状旁腺的切除和损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如果找到一种稳妥的方法既能帮助手术医生能够很好的识别甲状旁腺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又可以彻底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提升手术效果是对甲状腺癌手术的一个重要完善。我科室关于甲状腺癌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的结果报道如下。
-
122例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再手术临床分析
收集我院从1991-2008年02月间行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再手术122例,随访5年,做如下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0例,女性82例,男女比例1:2.05,小11岁,大68岁。二次手术距首次手术时间短5日,长3个月,第一次行甲状腺肿块切除50例,行患侧叶甲状腺部分切除术31例,行患侧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41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或滤泡癌。
-
伴特异性融合基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探讨与分析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率约为2.76/10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白血病占第六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在儿童至35岁以下的人群中占第一位.急性白血病常见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现对我院45例伴特异性融合基因的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亚型(M4EO)3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
低氧对分化型甲状腺癌KAT和WR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氧对分化型甲状腺癌KAT、WRO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e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 以氯化钴(CoCl2)模拟细胞低氧微环境,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筛选CoCl2的适作用浓度;倒置显微镜观察低氧下细胞的形态特征;Western blot检测低氧0、3、6、12h后KAT和WRO细胞中HIF-1a蛋白的表达及低氧6h后KAT和WRO细胞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和间质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 CoCl2适作用浓度为150 μmol/L,低氧使KAT和WRO细胞逐渐获得了间质细胞的形态特征.低氧6h后,KAT和WRO细胞中HIF-1a蛋白的表达达峰值,与低氧0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氧组KAT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组WRO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oi),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HIF-1a可能通过下调E-cadherin、上调Vimentin而促进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KAT和WRO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使其获得侵袭、转移潜能.
-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的规范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9~2009-03我院收治11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118例均行双侧全甲状腺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结果:全组无住院期间死亡,喉返神经损伤2例(1.69%);喉上神经损伤1例(0.84%),甲状旁腺损伤3例(2.54%);术后出血2例(1.69%),食管损伤1倒(0.84%);气管损伤1例(0.84%).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应行规范化手术,全甲状腺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
-
全甲状腺切除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全甲状腺切除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02 ~2015-02收治的80例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40例患者采用全甲状腺切除术来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另40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首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然后再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38例(95.0%),对照组,治疗有效29例(72.5%),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7.4397;P<0.05);观察组中,一共有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的情况,占该组总人数的15.0%,对照组中,一共有15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占该组总人数的37.5%,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300;P<0.05).结论:采用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效果非常可观,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无明显的不适情况,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快速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心理护理的运用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在采用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期间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108例接受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放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放疗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达到94.4%,对照组仅为81.5%;护理后观察组HAMA和MAMD评分变化趋势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理原因导致不良事件2例,少于对照组的9例;观察组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上述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在采用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期间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减少甚至避免由于心理原因所导致的不良事件,提高护理满意度.
-
识别低分化甲状腺癌的基因改变:一项有意义的探索
低分化甲状腺癌(PDTC)概念的提出已超过25年,用来描述甲状腺癌中在临床病理特点和侵袭性方面介于典型分化型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滤泡状甲状腺癌(FTC)和未分化甲状腺癌(ATC)之间的一个亚型.随后20年中的许多研究均支持存在这样一种甲状腺癌,而世界卫生组织(WHO)甲状腺肿瘤分类标准也在数年前正式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指标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复发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n=29)和未复发转移组(n=80),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对影响复发转移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2.1±2.4)个月,出现复发转移29例(26.61%).复发转移组超声检测有低回声占93.10% (27/29),内部回声点状强回声占82.76%(24/29),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P<0.01);复发转移组随访结束时TG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1);年龄、病理类型、肿瘤体积、术前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灶是否多发、TNM分期、术后131I治疗与否对分化型甲状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有明显影响(P<0.05,P<0.01);TNM分期高、术前有淋巴结转移、病灶多发、肿瘤直径≥5 cm是分化型甲状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TNM分期、术前淋巴结转移、多发病灶、肿瘤直径≥5 cm是分化型甲状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为危险因素,可将超声检查结果和血清TG水平作为患者术后的重要监测指标.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患者男,48岁.因乏力6年,喘憋4年,四肢皮肤变硬、肌肉萎缩3年于2004年4月来我院就诊.6年前患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并行同种异体基因骨髓移植(供者为其胞弟).移植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行两次化疗.
-
正电子药物在神经内分泌肿瘤显像中的应用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起源于器官的多能干细胞或者分化型神经内分泌细胞[1].因此,NETs被分成很多类型[2]:(1)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①胰腺内分泌肿瘤(胃泌素瘤,胰岛素瘤,血管活性肠肽肿瘤,胰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②胃神经内分泌肿瘤;③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④空肠、阑尾、盲肠神经内分泌肿瘤;⑤结肠、直肠神经内
-
四肢软组织黏液样脂肪肉瘤的MRI表现
脂肪肉瘤是成人排行第二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14%~18%.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5个亚型:高分化型、去分化型、黏液样型、多形性型和混合型脂肪肉瘤,特别是把1994版旧分类中的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并入现在的黏液样脂肪肉瘤.本次研究通过对6例四肢软组织黏液样脂肪肉瘤的MRI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作文献回顾,探讨MRI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黏液性脂肪肉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脂肪肉瘤是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亚型包括分化型、黏液性、圆形细胞性、多形性及去分化型.不同亚型的脂肪肉瘤生物学行为不同,但复发率高是各亚型的共同特点.黏液性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ML)属中度恶性,发病率约占脂肪肉瘤的30%~35%,在所有的软组织肉瘤中,约占10%[1].因脂肪肉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在所查到的文献中尚无确切的手术治疗方案.
-
伴Y染色体缺失的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t(8;21)(q22;q22)是一种常见的非随机的染色体异常,这种异常主要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约占AML-M2b的90.0%.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临床观察
近年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常被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自体骨髓移植(ABMT)相比,前者具有操作简单、植活快以及肿瘤细胞污染少等优点.近,我们采用APBSCT治疗了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 2a)患儿,疗效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