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7例蝶骨嵴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周智斌;刘巍;李大志

    蝶骨嵴脑膜瘤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脑膜瘤.内始自前床突,外抵翼点.其发生率仅次于矢状窦旁脑膜瘤和大脑凸面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2%左右[1].早Cushing将蝶骨嵴脑膜瘤分为内侧型,中1/3型和外侧型三类,后来Watt将其简化为内、外侧两型.

  • 大脑纵裂脑膜瘤显微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赵凌;包爱军;郑昀旭;王勇;朱玉辐

    目的 探讨大脑纵裂脑膜瘤患者显微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评估显微手术治疗的风险,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06例大脑纵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大脑纵裂脑膜瘤限定为肿瘤基底附着在大脑镰状窦、矢状窦以及大脑镰矢状窦都有附着的脑膜瘤.对比术后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诉症状、肿瘤基底部位、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形状、MR增强程度、MR瘤周水肿、瘤周粘连中央沟静脉及引流静脉、肿瘤侵袭性、肿瘤边界、既往循环系统病史与术后是否存在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影响因素,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瘤周中央沟静脉及引流静脉粘连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瘤周无粘连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仅为有粘连患者的0.209倍.结论 对于大脑纵裂脑膜瘤的患者,可以根据术前其瘤周中央沟静脉及引流静脉粘连情况较为客观地评估其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术中对待瘤周血管粘连明显的患者,要仔细保护中央沟静脉及引流等血管,才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CT和MRI影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孟庆梅;丁甫成

    目的:探讨良性和恶性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40例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膜瘤的形态、边缘、信号和密度、瘤周水肿、肿瘤钙化、肿瘤多发以及瘤-脑组织界面等影像学表现判断脑膜瘤的良性与恶性。结果:①肿瘤信号或密度:T1信号不均6例(占15.0%),T2信号不均8例(占20.0%),T1及T2信号均匀26例(占65.0%),CT密度不均15例(占37.5%),均匀25例(占62.5%);②肿瘤边缘:规整27例(占67.5%),毛糙、不规则、分叶及有壁结节13例(占32.5%);③硬膜尾征36例(占90.0%);④颅骨受侵6例(占15.0%);⑤肿瘤内钙化7例(占17.5%);⑥瘤周水肿14例(占35.0%);⑦肿瘤多发6例(占15.0%);⑧增强表现:明显均匀强化27例(占67.5%),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占32.5%)。结论:对良性和恶性脑膜瘤患者,术前可根据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对其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

  • 良恶性脑膜瘤MRI对比分析

    作者:刘珍友;隋庆兰;刘洁

    目的 探讨MRI对良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例恶性脑膜瘤和20例良性脑膜瘤的MRI资料.恶性脑膜瘤12例中,行MRI平扫9例,增强扫描7例;良性脑膜瘤20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良恶性脑膜瘤在肿瘤形态、边缘、强化方式、脑脊液-血管间隙和脑膜尾征形态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0.043);而瘤周水肿、肿瘤的信号(T1WI、T2WI、FLAIR、DWI)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87~0.948).结论 良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存在部分重叠,但是分析肿瘤的形态、边缘、强化方式、脑膜尾征形态和脑脊液-血管间隙的征象,可以提示恶性脑膜瘤的诊断.

  • FLAIR对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雪;徐文坚

    颅内各种疾病均可侵犯脑膜,脑膜病变邻近脑脊液(CSF),在常规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与CSF信号相似,容易漏诊.以往,脑膜病变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及CSF检查,但脑膜病变临床表现常不典型,CSF检查也常无特异性.近年来,MRI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由HAJNAL等在1992年首次报道并应用于临床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即为其中之一.FLAIR序列成像是一种可抑制自由水(如CSF)而不抑制病变内结合水的一种重T2加权像,能清晰显示脑膜病变,对脑膜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68例脑膜瘤的病理诊断在临床应用中的讨论分析

    作者:郅辉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病因、组织类型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对脑膜瘤的认识.方法:对18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进一步确诊、分类.结果:脑膜瘤多见于中年女性,好发部位矢状窦旁、颞叶,组织类型以合体细胞型、纤维细胞型、过渡细胞型多见,几乎均表达 Vim、EMA,多数表达 AR、PR.结论:脑膜瘤的生长部位与预后有关系,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垂体腺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吴留洋;霍钢;杨刚;杜安东;张铃铛

    垂体腺瘤是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良性内分泌肿瘤[1]。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已可检测出以往不能发现的垂体微腺瘤。统计显示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手术切除是治疗垂体腺瘤的有效手段[2]。因垂体具有复杂而重要的内分泌功能且毗邻视交叉和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故手术切除肿瘤难度大,可能对垂体、视交叉及下丘脑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引发包括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电解质紊乱、下丘脑损伤等并发症。以术后出现DI、钠代谢紊乱为常见,对术后患者的恢复产生重要影响[3],所以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发症是保证术后疗效的关键。

  • 颅底脑膜瘤双期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春峰;李江山;李绍东;汪秀玲;荣玉涛;徐凯

    目的:探讨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底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1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遮蔽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后处理观察.结果:13例均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willis环血管充盈满意,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的征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或中动脉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颅底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颅底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脑膜瘤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斌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多表现为良性,手术切除后,侵袭性脑膜瘤容易复发,给临床工作造成巨大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侵袭性脑膜瘤及其复发机制进行较多的研究.文章从脑膜瘤信号通路、激素受体、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及其组织抑制剂等方面进行综述.

  • 显微手术治疗脑膜瘤23例探讨

    作者:和崇军;和桥顺;张四红

    近年来,随着显微器械的改进和显微操作技术的提高,使得颅内肿瘤全切率提高,可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副损伤.我们常规在切开硬脑膜前使用显微镜,借助其充足的照明和术野的放大,能清楚的看清肿瘤与蛛网膜之间的分界,沿着两者之间切除肿瘤,能够减少正常脑组织的损伤,而且能发现较小血管出血,止血更彻底.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6年6月使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膜瘤患者23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治疗的体会

    作者:杨永华;罗志伟;董建平;顾伟红

    蝶骨嵴脑膜瘤为颅内良性肿瘤,占颅内脑膜瘤的第3位[1],颅内脑膜瘤中仅次于矢状窦旁脑膜瘤和大脑凸面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2%[2],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占脑膜瘤的60%[1].

  • 侧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策略

    作者:左频;罗林;袁红平;白刚;倪炜;范耀东;牛华涛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发病部位多见于额、顶、枕区大脑凸面、窦镰旁、蝶骨嵴、颅前窝嗅沟等位置.侧脑室脑膜瘤属于少见的脑膜瘤,发病率低,约占颅内脑膜瘤的0.15%~4.15%,占侧脑室肿瘤的20%~30%[1,2].我科自2005年10月~ 2010年11月采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侧脑室脑膜瘤患者1 1例,现就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脑膜瘤患者性激素受体的测定分析

    作者:赵宁辉;应建有;唐一平

    目的 对性激素受体在脑膜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分类和性激素受体的测定,检测脑膜瘤患者术前瘤周水肿情况,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脑膜瘤患者的孕激素受体(PR)和雄激素受体(AR)在脑膜瘤中有较广泛的表达,其表达与细胞类型有关.其中PR与瘤周水肿存在相关关系,而AR与PR无相关关系.结论 性激素可通过脑膜瘤中广泛存在的PR与AR起作用,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可能是PR.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对比

    作者:陶菁;王小玲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以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2014-08~2017-08本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12例、脑膜瘤患者30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所有患者术前均分别实施CT、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在MRI影像特征上,两组肿瘤形态、肿瘤内囊变坏死、血管瘤空信号、硬膜尾征等特征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增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影像特征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肿瘤密度不均匀,肿瘤实质部分呈现高密度影,出血部分呈现高密度影,囊变坏死部分呈现低密度影.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诊断难度较大,CT、MRI影像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性,诊断过程中可联合应用,以提升准确性.

  • 脑膜瘤猝死1例

    作者:黄恩泽;陈新山;周世金;魏淑荣;黄光照

    1 案例资料某男,48岁,某日凌晨3时许被发现死于一洗浴中心的浴缸内.现场勘查未见特殊.据洗浴中心工作人员反应其洗浴前曾抱怨头昏,并呕吐,呕吐物为少量食物残渣.另据调查,生前于近期曾有说"胡话"、精神恍惚的症状体征,但无头痛,亦未就医,但常去该洗浴中心洗澡以减轻精神压力.

  • 脑膜瘤误诊为外伤性脑出血1例

    作者:杜银才

    1案例资料某女,51岁.某年9月14日,因故与邻居发生纠纷,被人用木棍打击头部.伤后主诉头痛,头晕,恶心未吐.查体:神志模糊,面容呈痛苦貌,被动体位,查体不合作.左顶部见3×2cm头皮血肿,左前额见2×2cm皮肤挫伤.

  • MRI诊断侧脑室囊性脑膜瘤一例

    作者:殷灿;陈自谦

    1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21?d(2次)”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双眼上翻、小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醒后头晕、头痛,入院予以药物治疗,住院期间症状再发一次,性质同前。既往行走不稳10余年。神经系统体征未见异常。生化指标未见异常。

  • 脑桥小脑角处脑膜内皮型脑膜瘤致猝死1例

    作者:邵煜;张建华;孙杰;邹冬华;秦志强;陈忆九

    1 案例1.1 简要案情吴某,男,7岁,某日下午于玩耍时突然昏倒,后送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该男童既往曾因“面瘫”症状至医院就诊,行药物及针灸治疗效果不佳.1.2 尸体检验尸表检查:全身体表未见明显损伤.尸体解剖:全脑质量1 394g,肉眼观脑组织表面呈水肿状,蛛网膜下腔未见出血,右脑桥小脑角处见一白色球形肿物,双侧小脑扁桃体处见明显压迹,左侧小脑半球及脑干底部受压变形.

  • 脑膜瘤术后死亡医疗纠纷1例

    作者:程亦斌

    1 案例1.1 案情资料张某,女性,53岁死亡.2006年2月18日,张某因患脑肿瘤到某大学附属医院治疗,于2月24日行手术治疗,3月18日张某死亡.张某的家属及代理人认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为正确审理此案,某区人民法院委托对某大学附属医院在张某的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如有过失,与张某的死亡有无因果关系及其参与程度进行法医学鉴定.

  • 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策略

    作者:江楠;蔡丹辉;黄敏东;陈曼华;黄嘉斌

    目的 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矢状窦贴壁分离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25例患者的病情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手术方法 、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情况等.结果 共25例手术病例中,按Simpson脑膜瘤手术切除分级,Ⅰ级切除14例(56.0%),Ⅱ级切除8例(32.0%),Ⅳ级切除3例(12.0%);术后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16月,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 严格遵循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原则,采用矢状窦贴壁分离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保留引流静脉和矢状窦的完整通畅,可以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的目的.

2863 条记录 139/144 页 « 12...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