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摘录)
第四十三条在发生辐射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辐射事故可能发生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
医院对核辐射事故救治工作的准备
我们无论从战备、还是从平时医疗救治准备,都需要对核辐射事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进行认真探讨.
-
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辐射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鉴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诸如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重建造血微环境、低免疫原性、易于外源基因转染和表达等,可以部分弥补传统治疗手段的不足.本文对MSC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放射病模型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急性辐射事故损伤相关基因的生物剂量学研究
目的 探索辐射损伤相关基因在急性辐射损伤后的生物剂量学应用.方法 采用基于PCR技术的基因芯片方法,采取3名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0-4 Gy 137 Cs γ射线照射,照射后不同时间(3 min、15 min、30 min和1h)提取细胞RNA,经逆转录后进行功能分类基因芯片分析,表达变化倍数在2倍以上即视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根据其差异表达量进行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分析.结果 通过剂量-效应关系和聚类分析筛选出ABL1等17个候选基因,再经时间-效应关系筛选出其中7个目的基因:CDK7、CHEK2、GADD45A、OGG1、PCNA、TP53和XRCC1,进一步拟合分别得到其剂量-效应曲线.结论 7个辐射损伤相关基因具有成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潜力,有望在核与辐射事故后大规模伤员的应急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的表达及视黄酸的调节作用
放射性肺损伤是核辐射事故、骨髓移植预处理及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牛率为5%~10%,目前发病机制不清,治疗无特效方法.
-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辐射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目的 探索新的简便、快捷的辐射生物剂量学方法,用于急性辐射事故早期生物剂量估算.方法 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辐射诱导的DNA双链断裂,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主要观察彗星头部DNA%(HDNA%)、尾部DNA%(TDNA%)、彗星全长(CL)、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等指标,SPSS 12.0软件拟合剂量-效应曲线.结果 上述指标均呈显著剂量-效应关系,以OTM指标的拟合优度佳.结论 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结合CASP软件的应用,有望成为新一代辐射生物剂量计.
-
应加强过量照射人员的健康管理
放射源和核能的广泛和平利用,在给人类带来莫大利益的同时,也因利用不当使有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过量照射,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当前,人们比较关注低水平照射引起的效应,希望知道多大水平的照射会产生何种程度的何种效应,为此加强对低于1.0 Gy照射人员的健康管理十分必要,同时所获信息可为制定辐射防护提供依据,为辐射效应和危险评价积累资料.我们介绍的过量照射是职业人员受到大于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和因辐射事故而受到超年剂量限值照射(职业人员大于50 mSv,公众大于1 mSv)[1-3].数据取自各省(区、市)放射卫生监督监测统计报表或卫生部卫生监督工作情况通报,经统计整理而成.
-
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治准备实践
核能和辐射技术应用中,虽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但尚不能完全避免发生事故.针对核和辐射事故的发生及事故后的医学救援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推荐了医学应急处理原则和一般程序.我国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体系[1],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医学应急准备工作.笔者按照核和辐射事故二级医疗救治的基本任务要求,结合医院基础建设和设施准备以及队伍培训、演练等工作实际,阐述了在核和辐射事故应急实践中的体会.
-
某大型钢铁公司测厚仪应用中的辐射监测
随着轧钢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为满足工艺上对各类板材以及板材上涂层厚度的高精度要求,测厚仪在各类轧机线的应用越来越广[1].为防止测厚仪应用中的辐射事故,保障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对某大型钢铁公司轧钢工艺现有的测厚仪进行了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及相关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的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
10例60Co源辐射事故受照者眼晶状体的随访观察
目的 观察60Co源辐射事故对受照者眼晶状体的远后效应.方法 对河南省1986年至2000年期间发生的4起60Co源辐射事故共10例受照者进行眼晶状体远期医学观察.用复方托吡卡胺充分散瞳后在裂隙灯下检查眼晶状体,记录病变特征.结果 开封事故中"亮"、新乡事故中"梅"分别于照后2、3年出现典型放射性白内障;许昌事故中"许",照后6年出现典型放射性白内障;开封事故中"燕"、郑州事故中"杰"、新乡事故中"天"、"勇"、"义"照后随访观察仅出现双眼晶状体后囊下少量点状、颗粒状浑浊等放射性白内障的初期改变,未观察到典型放射性白内障的形态特点;新乡事故中"旺"、"民"则未观察到晶状体后囊下的浑浊.结论 眼晶状体是辐射事故受照者远期随访观察应重点关注的靶器官.电离辐射致眼晶状体浑浊的发展程度与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
三名事故受照人员生物学指标的随访研究
目的 对3例60Co辐照装置事故受照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蛋白组成及白细胞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寻找晚发性辐射损伤早期诊断治疗候选指标.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离和定量血清蛋白;基因芯片方法筛选辐射损伤差异表达基因,并用RT-PCR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患者在受照后3年其外周血CD4 +T细胞持续降低,CD8+T细胞升高,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值降低;白蛋白含量下降,β球蛋白升高.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上调差异基因285个,下调基因446个;RT-PCR对下调基因KDR,上调基因CEACAM8及OSM的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CD4+T细胞及CD4+与CD8+T细胞的比值可作为晚发性损伤预测指标.
关键词: 辐射事故 基因表达谱 CD4 +T细胞/CD8+T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白蛋白 -
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对辐射事故受照射人员的生物剂量估算
目的 探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分析在估算辐射事故受照射者的生物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山西太原辐射事故发生后16 h收集5名受照射者(1、2、3、4和5号)的外周血及I号的骨髓,进行CBMN分析,以微核(MN)频率估算生物剂量.对较严重的受照射者(1号)结合体外"co 1射线大剂量照射实验获得的核分裂指数(NDI)估算剂量.照射后1年内对5名受照射者的微核频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1号患者的微核频率超过了微核剂量-效应曲线上限所对应的数值,用CBMN法结合ND[分析(CBMN+NDI)对其估算的剂量范围为10~20 Gy.以微核频率对2、3、4和5号的剂量估算分别为3.6、2.9、2.3和2.9 Gy.该结果与染色体畸变分析及物理模拟估算的剂量接近.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1号照射后26 d(移植后18 d)微核频率大幅度下降(Ⅱ=3.295,P<0.05).2~5号照射后各时间点所分析的微核频率逐渐减少,照射后1个月时微核频率与照射后16 h相比除2号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6.874、4.526及7.811,P<0.05).结论 CBMN法快速、准确,与染色体畸变分析结合使用可相互补充和验证.新指标CBMN+NDI对于高剂量范围的估计具有参考价值.
-
核电站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作为“生物剂量计”估算核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剂量,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同时也是评价辐射远后效应的重要指标.国内在有关慢性低剂量受照人员,特别是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分析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1-3].但是,国内有关核电站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报道极少.为此,本研究对国内某核电站个人年有效剂量和从业期间累积有效剂量(以下简称累积有效剂量)资料较为完整的188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随访观察,以分析染色体畸变与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和累积有效剂量的关系.
-
石英的辐射剂量学特性研究
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辐射剂量测量,近年来人们试图寻找更多的环境和生物材料做为辐射事故剂量计,估算事故剂量.国内外对石英受大剂量照射后的稳定信号做了一些研究[1,2].本实验以一批熔融石英样品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其经60C0 γ照射在0~6 Gy剂量范围内的剂量学特性.
-
天然石英热释光剂量学特性及剂量测量方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利用某些天然材料的热释光(TL)剂量学特性可以进行回顾性辐射事故剂量测量.
-
一例192Ir源辐射事故病人照后5年淋巴细胞微核随访观察
1996年1月5日吉林发生一起误拾192Ir源辐射事故,造成1人患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极重度局部放射性损伤.笔者曾报道了该病人受照后早期(半年内)淋巴细胞微核(MN)分析及生物剂量估算结果,本文用胞浆分裂阻滞微核(CBMN)法继续对该病人受照后1~5年淋巴细胞MN进行了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唐山辐射事故受照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2004年7月12日,唐山市发生一起工业探伤机放射源75 Se(源强100 Bq)遗失事故,导致数10名工地工作人员受到或可疑受到不同程度的75 Se γ射线照射.其中2人伤情相对比较严重,于第2天收入我院治疗.笔者取2名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用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和胞浆分裂阻滞微核(CBMN)法,分别进行了染色体畸变(CA)分析和微核(MN)检测,以双+环(dic+r)畸变频率和MN率估计受照剂量,并对患者1#进行了2个月的细胞遗传学动态观察.随后陆续对其他39名相关人员进行了MN检测,其中18人同时做了CA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骨和牙釉电子自旋共振辐射剂量学研究进展
早在60年代就有研究者将电子顺磁共振(ESR)用于广岛和长崎原爆幸存者的受照剂量估算,但开始应用在辐射事故剂量估算方面还是在80年代,因为在当时ESR方法提供了其他剂量学方法无法提供的剂量信息.
-
放射性间质性肺炎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放射性间质性肺炎(radiation interstitial pneumonia,RIP)是临床上胸部肿瘤放疗、骨髓移植预处理及平时核辐射事故、战时辐射损伤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由于本病对肺实质的损伤较为严重,晚期肺实质常常过多地被胶原纤维所取代,发展为放射性肺纤维化.该病同其他肺纤维化一样,其发病机理以及其疾病发生的早期激发信号仍然没有被完全认识,因而临床上对该病的有效治疗措施还很少,疗效也不甚理想,概括起来对该病的防治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
放射性肺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骨髓移植预处理、核辐射事故、核武器损伤的常见症状,其发生机理常与活性氧自由基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表达及其信号传导有关,临床上一般表现为早期放射性肺炎和后期放射性肺纤维化两个阶段,由此造成的呼吸衰竭是放射性损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放射性肺损伤一旦发生,临床上目前没有令人满意治疗措施,因此,放射性肺损伤防治是辐射生物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热点之一.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报道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