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型肝炎病毒NS5A区与干扰素敏感性间关系的研究
日本学者首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NS5A区存在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可预测干扰素疗效,但随后西欧学者的多项研究并不支持此观点.本文对ISDR与干扰素疗效、病毒滴度、准种选择性的关系以及ISDR的体外研究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
对氨基水杨酸钠对锰致大鼠基底核神经元损伤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对氨基水杨酸钠(PAS-Na)对体外染锰致大鼠原代基底核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培养至第8天的基底核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低、中、高剂量染锰(L-、M-、H-Mn)组、PAS-Na(PAS)对照组、低、中、高剂量PAS-Na(L-、M-、H-PAS)干预组.对照组神经元给予培养液培养24 h;染锰组神经元暴露于MnCl2·4H2O100、200和400 μmoL/L培养液培养24 h;PAS对照组神经元给予含PAS-Na50、500和5000 μmol/L培养液培养24 h.L-、M-、H-PAS干预组神经元分别暴露于MnCl2·4H2O 100、200和400 μmol/L培养液培养24 h,接着弃掉原培养液,再分别给予含PAS-Na50、500和5000 μmol/L的培养液培养24 h.其余组培养液培养24 h.然后,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存活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测定DNA损伤,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染锰组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降低,彗星尾部DNA百分率、Olive尾距增高,MDA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PAS干预使暴露于L-Mn组神经元存活率提高,彗星尾部DNA百分率、Olive尾距降低,MDA含量减少;M-PAS干预使暴露于M-Mn组神经元存活率提高,彗星尾部DNA百分率、Olive尾距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染锰对大鼠原代基底核神经元损伤明显,PAS-Na对锰致基底核神经元毒性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
对氨基水杨酸钠对体外染锰大鼠基底核神经元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氨基水杨酸钠(PAS-Na)对体外染锰致大鼠基底核原代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和甘氨酸(Gly)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培养至第8天的基底核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染锰组、低、中、高剂量PAS-Na(L-、M-、H-PAS)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L-、M-、H-PAS对照组神经元给予培养液培养24 h;染锰组、L-、M-、H-PAS干预组神经元暴露于含MnCl2 ·4H2O 50μmol/L培养液培养24 h.随后弃掉原培养液.L-、M-、H-PAS对照组、干预组分别给予含PAS-Na50、150、450 μmol/L的培养液培养24 h,其余组用正常培养液培养24 h.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细胞内外Glu、Gln、Gly及GABA含量.结果 染锰组神经元Glu、Gln含量比对照组低,GABA、Gly含量比对照组高;与染锰组比较,L-、M-、H-PAS干预组Gly和L-PAS干预组GABA含量降低,L-、H-PAS干预组Gln和H-PAS干预组Glu含量增高(P<0.05).染锰组神经元外Glu、Gln含量比对照组低,Gly含量比对照组高;L-、M-、H-PAS干预组Gly含量比染锰组低,M-PAS干预组Glu和M-、H-PAS干预组Gln含量高于染锰组(P<0.05).结论 体外染锰引起大鼠原代基底核神经元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改变异常,PAS-Na对锰致神经元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毒性影响有干预作用.
-
影响聚乙烯亚胺体外转染细胞效率的因素研究
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转基因载体主要分为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病毒载体系统转染效率高,是体内基因治疗的主要工具,但安全性存在隐患,且有免疫原性,体内不能反复应用,制备较复杂,而且所能装载的外源DNA大小有限,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
体外诱导获取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及其稳定性研究
目的 利用浓度2倍递增的方法体外诱导获得对利奈唑胺(linezolid,Lzd)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菌株,考察其耐药稳定性及用于筛选新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方法 将MTB标准株H37Rv(ATCC27294)在Lzd浓度2倍递增的含药固体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Lzd耐药,运用微孔板阿尔玛蓝(microplate alamar blue assay,MABA)法测定部分抗结核药物对体外诱导Lzd耐药株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体外诱导获得的Lzd耐药株测序鉴定γplC基因的突变情况.将诱导Lzd耐药菌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10代以观察耐药稳定性变化,包括MIC变化和rpl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MTB标准株诱导后得到7株单克隆MTB菌株,其对Lzd的MIC值范围是5.99~18.28 μg/ml,为诱导前(0.25μg/ml)8倍以上,成功获得Lzd耐药株,且对Sutezolid(PNU-100480)同时发生交叉耐药,7株菌株均检测到rplC基因中T460C的突变.体外诱导Lzd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0代,MIC值有所下降(范围为4.71~7.47μg/ml),但均稳定在诱导前8倍以上.结论 通过体外诱导实验可以获得对2种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药物均耐药的MTB耐药菌株;rplC基因突变与MTB对恶唑烷酮类药物的耐药相关;MTB对恶唑烷酮类药物的耐药稳定性较强,较难复敏.
-
结核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耐药的体外诱导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浓度梯度倍增的氯法齐明(clofazimine,Cfz)体外诱导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株,并进行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 选取Mtb标准株H37Rv,从亚低抑菌浓度(sub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ub-MIC) [1/8 MIC(按照Cfz的MIC值为0.12 μg/ml配置)、1/4 MIC、1/2 MIC …]开始,在Cfz浓度倍增的7H11固体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Cfz的耐药性,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来进行验证;同时利用Alamar blue微板分析法(microplate Alamar blue assay,MABA)测定诱导耐药菌株对10种抗结核药物(INH、RFP、EMB、Mfx、Lzd、Cs、Cm、TMC207、TBI-166、Cfz)的MIC情况.结果Mtb标准株经诱导后对Cfz的MIC值是诱导前的32~64倍(诱导前Cfz的MIC值是0.12 μg/ml).对10种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Cfz诱导耐药菌株对TMC207 (Bendaquiline)及TBI-166产生交叉耐药.耐药株在7H9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无药连续培养10代后,测定其MIC值无明显变化,MIC数值都稳定在32MIC~64MIC之间,对此诱导耐药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共检测到19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a,SNP)突变和19个插入缺失(InDel)突变.结论从亚MIC药物浓度开始,逐渐递增的长期药物刺激能够诱导结核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的获得性耐药,获得的耐药株耐药性稳定.
-
DNA在生物传感器金电极上的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核酸是重要的生命物质,其保存和传递生物遗传信息的独特方式,即特定的碱基序列和碱基配对的原则,是体外研究核酸功能和核酸检测方法的基础.用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识别元件构建的DNA生物传感器,在核酸检测中可以排除对标记的需要,同时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实时测定的优势[1],适合发展成为一种定量测定的自动装置.
-
胶原海绵与兔软骨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用人胎盘Ⅰ型胶原海绵作为兔软骨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支架时,软骨细胞形态学特征和功能及该支架的吸附性和组织相容性.方法将新生兔原代和传代软骨细胞接种于人胎盘Ⅰ型胶原海绵进行体外培养,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及支架的吸附性和组织相容性 ,用免疫组化观察细胞Ⅱ型胶原合成.结果以胶原海绵作为支架的传代软骨细胞能维持其形态学特征及细胞功能,该支架有较好的吸附性和组织相容性.结论人胎盘Ⅰ型胶原海绵可作为软骨细胞体外三维培养较好的支架材料.
-
密骨胶囊含药血清对骨吸收陷窝面积和深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密骨胶囊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骨吸收陷窝面积和深度的影响.方法:自1d龄SD大鼠四肢长骨分离破骨细胞,接种于象牙薄片底物上,设密骨胶囊组、西药倍美力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同等条件下制备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以30%的浓度添加于培养体系中;第7天终止培养,经甲苯胺蓝染色,每组随机拍摄照片各6张,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算陷窝与背景面积的比值,以及陷窝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对照组、倍美力组和密骨胶囊组陷窝面积比值分别为0.275±0.062、0.096±0.010和0.065±0.013,密骨胶囊和倍美力含药血清抑制陷窝面积增大的作用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倍美力组和密骨胶囊组陷窝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643±0.356、1.088±0.449和0.635±0.345,密骨胶囊含药血清可明显抑制陷窝的加深(P<0.01),而倍美力含药血清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密骨胶囊含药血清能够明显抑制象牙薄片上骨吸收陷窝面积的增大和深度的加深,这可能是其提高骨质量的机制之一.
-
力学刺激对体外软骨细胞的生长与重构影响研究进展
物体处于外力和内部相互作用力构成的复杂力学系统中。力学刺激通过影响细胞内基因表达和蛋白的合成来调节细胞功能,进而调节生物体细胞的分化和生长发育。机体组织中,骨组织容易受周围力学环境变化的影响。体外研究中,软骨细胞容易培养,分化快,容易观察,是生物力学与组织分化关系研究的理想材料。研究表明,周围力学与软骨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化和增殖及改建都有相关性。通过模拟体内软骨组织生长所处微环境动力学特征,构建软骨组织工程的培养系统和培养方法,为体外的软骨细胞生长提供理想的体外培养的力学环境,促进软骨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善,是软骨组织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1]。软骨组织对生物力学的适应性保证了口腔组织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力学因素对软骨细胞改建的影响对口腔医学的正畸、修复、外科治疗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口腔来源的各类软骨细胞培养体系施加力学干预以研究其改建及调控机制。
-
小鼠β防御素4体外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小鼠β防御素4体外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小鼠β防御素4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中并导入大肠埃希菌表达, 获得的小鼠β防御素4融合蛋白, 通过镍亲和层析法纯化和离子交换层析法复性, 分别以半数组织感染剂量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测定小鼠β防御素4和阳性对照利巴韦林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 以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小鼠β防御素4和利巴韦林对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 依据半数毒性浓度与半数抑制浓度的比值计算小鼠β防御素4和利巴韦林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治疗指数 (TI) .同时检测不同浓度小鼠β防御素4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细胞的保护程度.结果 成功构建pET32a-Trx-His-β-D-4重组质粒, 转化BL21后诱导表达融合小鼠β防御素4蛋白.以半数组织感染剂量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测定纯化的小鼠β防御素4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TI值分别为189和152, 而利巴韦林的TI值分别为87和85, 且小鼠β防御素4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结论 体外实验表明, 融合小鼠β防御素4能高效抑制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其效果优于利巴韦林.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对糖脂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21)是众多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新成员。与其他 FGF一样,FGF-21也有一个内核区,其中28个高保守的氨基酸残基中有10个可以与FGFR相互作用。小鼠 FGF-21编码的 cDNA含210个氨基酸,其中有一约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疏水性氨基末端,为一分泌型蛋白质的典型信号序列。人 FGF-21编码的 cDNA含209个氨基酸,其序列与鼠源约有75%的氨基酸相同[1]。经典的 FGF途径需要肝素的参与,而 FGF-21缺乏特异性的肝素结合区域,但它的共受体结合区域β-klotho 可以结合 FGFRs[2]。因此,FGF-21主要通过细胞表面受体发挥信号传导作用,该受体由经典的 FGF酪氨酸激酶受体和β-klotho构成。体外研究表明 FGF-21主要与FGFR1c/β-klotho结合,但也有研究表明 FGF-21可以通过4个 FGFR亚型发挥作用[3]。虽然 FGFR大量表达,但是β-klotho却特异性地在白色脂肪、胰腺、肝脏和睾丸中表达,因此 FGF-21主要集中在上述器官中发挥作用[4]。本文就 FGF-21的生物学功能、药理学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Hep G2细胞的研究
目的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用HCV RNA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 G2,培养60 d,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检测培养细胞及上清中正、负链HCV RNA.结果Hep G2在感染后第2~30天,细胞中可以间断检出HCV正链RNA;负链RNA在感染后第3~30天可以间断检出,检出率与正链RNA接近.在第31~60天仍可间断检出HCV RNA正、负链,但检出率逐渐降低.Hep G2培养上清中HCV正链RNA感染后也呈间断阳性,检出率与细胞内正链RNA基本一致.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HCV负链RNA.结论Hep G2细胞对HCV易感,并能支持HCV长期复制,Hep G2细胞是较为理想的HCV体外感染细胞模型.
-
黏液瘤病毒体外对胶质瘤细胞杀灭作用的研究
目的 了解C6细胞在体外对黏液瘤病毒的易感性,并测定黏液瘤病毒对体外C6胶质瘤细胞的杀灭作用.方法 以黏液瘤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以灭活病毒作为阴性对照,5-FU作为阳性对照,DEMD液做空白对照,应用Western-Blot法、倒置显微镜及MTT法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成活率.结果 病毒感染组及5-FU组24 h后细胞成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同时病毒感染组细胞出现明显细胞病变.结论 C6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黏液瘤病毒易感,黏液瘤病毒在体外对C6胶质瘤细胞有杀灭作用.
-
黏液瘤病毒作用PI3K/AKT通路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黏液瘤病毒(MV)对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凋亡和增殖的作用.方法 通过荧光染色等观察细胞核固缩和染色体碎片等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MV对HEC-IB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HEC-IB细胞的生长凋亡情况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V对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MV抑制细胞生长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中,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酶激酶3(GSK3)表达水平及活性显著降低.结论 MV能够通过多条信号途径促进人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发生凋亡,通过抑制PI3K/AKT的活性是其体外诱导人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发生凋亡和抑制增值的重要作用机制.
-
利巴韦林注射液在细胞水平上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在横纹肌肉瘤传代细胞(RD-A细胞)复制的抑制作用和体外灭活作用.方法 使用在2008年4月安徽阜阳疫情中分离到的EV71病毒,通过三种体外细胞实验:药物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实验;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药物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实验.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对EV71病毒感染横纹肌肉瘤传代细胞(RD-A细胞)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在利巴韦林注射液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实验中,1:640利巴韦林注射液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2 d,细胞生长未受到影响.在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中,1:8利巴韦林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4 d.在利巴韦林注射液药物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研究中,1:40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2 d,而细胞生长未受到影响.结论 利巴韦林注射液在体外有抑制EV71病毒复制和部分灭活病毒的作用;并有一定的保护细胞抑制EV71病毒感染的作用.本研究对于临床上EV71感染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六神丸在细胞水平上抗腺病毒的初步研究
目的 建立腺病毒3型(HAdV-3)感染HEp-2细胞模型,评价六神丸混悬液对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六神丸在体外抗腺病毒的量效关系.方法 用乙醇回流法处理制备六神丸液.以MTT法计算药物的半数中毒剂量(TC50).通过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即预防给药、治疗给药及直接灭活给药方式进行体外实验,观察六神丸液对HAdV-3感染HEp-2细胞病变所起的作用,并对药物的量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六神丸液TC50值为40.48 μg/ml.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给药方式均可减轻HAdV-3感染HEp-2细胞的CPE程度,其抗HAdV-3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28.91μg/m1、19.28 μg/m1、8.61 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1.4、2.1和4.7,六神丸液对HAdV-3感染HEp-2细胞CPE的抑制作用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在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给药方式下,六神丸均有一定的抗HAdv-3的作用,但直接灭活效果更明显.
-
体外转染SV40的鼠内皮细胞生长特性的研究
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具有血清和生长因子的依赖性,且具有异质性,用其进行体外研究血管生成结果难以分析.本实验拟用SV40转染鼠内皮细胞,为体外研究血管生成提供稳定内皮细胞株.
-
沙眼衣原体感染的HeLa细胞分泌IL-8和IL-10
沙眼衣原体(CT)是一种严格的细胞内生长微生物,CT的致病机理涉及机体免疫防御和免疫病理反应.体外研究发现,CT能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和U937产生IL-1、IL-6、IL-8、IL-10和TNF-α等.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失败分析
目的:总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失败经验,帮助同行提高操作成功率.方法:不断改进实验技术,促进实验成熟.结果:历经28次实验失败,获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结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只要细心摸索实验条件,掌握该技术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