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茶多酚、茶色素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奚秀艳;蔡美琴

    茶多酚与茶色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了抗氧化等作用外,还可以在肿瘤发生的各个阶段产生特定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本文就茶多酚及茶色素在肿瘤启动、促进和进展阶段的作用做一综述.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诊断及预防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芳芳;李金凤;林存智;朱新红

    结核潜伏感染(LTBI)者是结核病患者的重要来源,可通过免疫学方面检测(结核菌素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对LTBI的预防性治疗可以减低将来结核分枝杆菌再活化及发展成结核病的风险。LTBI 的检测属于针对性检测,只有对于有高风险发展成结核病或者能从 LTBI的预防性治疗中获益的人群才进行LTBI的检测。常用的标准预防性治疗方案是6~9个月的异烟肼治疗方案,可以降低LTBI 90%的发病风险,由于疗程长、肝损害常见,完成率仅仅在50%左右。针对上述问题衍生出了一些其他的单药或者联合用药的方案,包括4RIF、3INH-RPT、3-4INH-RIF及2RIF-PZA,其中有效性、安全性和完成率均较好的是3INH-RPT。预防性治疗既往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对LTBI的规范诊疗将有助于实现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

  •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人群是否应该接受化学预防治疗

    作者:林存智;王海荣;朱新红;杜建新

    结核病是我国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传染病之首。WHO估计全球有1/3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TB),即潜伏结核感染者(LTBI),而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大约有40%~45%的人口感染MTB。LTBI者在2年内发展成为有临床表现的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为5%~10%,如果采取化学预防,可以降低LTBI者2年内的发病率。LTBI的检测常用的方法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但并非所用TST阳性人群均适宜化学预防。在我国对于TST强阳性人群,尤其是结核病的高危人群,适合采取化学预防治疗。预防方案可以是单药异烟肼,也可以是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或利福喷汀预防治疗,疗程及给药方式没有统一标准。

  • 温郁金提取液对化学致癌剂致大鼠胃癌的预防作用

    作者:徐磊;吕宾;俞林峰

    目的:探讨温郁金蒸馏提取液对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Wistar大鼠胃癌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A,B,C,D,E 5组,每组16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分别自由饮用净化水和100 mg/L MNNG液同时予生理盐水5 mL ig1次/d;C组为塞来昔布组,饮用MNNG同B组,同时予10 mg/kg塞来昔布5 mL ig 1次/d;D为低剂量郁金组,E组为高剂量郁金组,饮用MNNG同B组,同时分别予1和2 kg/L温郁金水蒸气蒸馏提取液5 mL ig1次/d,持续40wk.41 wk后处死动物,分组拍照片并行组织病理切片比较大体和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期间大鼠死亡32只,余48只完成实验.A,B,C,D,E组胃癌发生率分别为0.0%(0/16),44.4%(7/16),12.5%(2/16),12.5%(2/16),12.5%(2/16);与B组相比,C,D,E组胃癌发生率(P<0.05)和肿瘤体积(4.4±0.8 cm3,6.6±0.6cm3,3.4±0.6 cm3 vs 11.5±1.7 cm3;P<0.01)显著降低;C,D,E组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1.000).结论:温郁金水蒸气蒸馏提取液对MNNG诱导的大鼠胃癌有预防作用.

  • 环氧化酶-2与结直肠癌

    作者:姚红兵;吴爱国;朱卉娟

    环氧化酶-2(COX-2)的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COX-2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参与氧化诱癌途径、影响细胞周期变化以及导致细胞增生信号传导异常等机制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有望在CRC复发转移的防治及其早期病变的化学预防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RAR-βmRNA的原位表达

    作者:王立峰;张丽红;刘明;张伟;王吾如

    目的:研究RAR-β mRNA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维A酸(RA,retinoid acid)在食管癌高危人群中化学预防和化学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食管癌70例(原位癌30例,鳞状细胞癌20例,腺癌20例)及增生性病变97例(单纯增生19例,不典型增生Ⅰ-Ⅲ分别为20例,39例,38例)和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组织19例中RAR-β mRNA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总体及其Ⅰ-Ⅲ、原位癌、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及腺癌中RAR-β mR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9/19),94.7%(18/19),90%(18/20),69.2%(27/39),68.4%(26/38),63.3%(19/30),60%(12/20),60%(12/20).正常食管黏膜上皮较不典型增生总体、原位癌和侵袭癌组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R-β mRNA达的丢失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用RA对表达RAR-β高危人群进行化学干预可能会得到预期效果.

  •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否作为胃癌的化学预防手段?

    作者:吕宾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炎症得以明显改善,是否胃黏膜萎缩、肠化也能因此而逆转,并成为胃癌的化学预防手段之一?本文对现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评述,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潜在的化学预防胃癌的措施,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应检测并根除幽门螺杆菌,进行胃癌预防.

  • 心血管药物对癌症的化学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郑刚

    在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为第1和第2位.2015年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死亡原因的第1和第2位也为心血管病和癌症.面对如此巨大的疾病负担和死亡威胁,人们梦寐以求地寻找方法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所幸的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全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显著降低.这些归功于心血管领域开展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并及时将研究所获得的证据推广到广大人群.但是,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控制,除了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物质、抑制炎症和病原体、控制代谢、纠正胰岛素抵抗和其他代谢紊乱以外[1],目前尚缺少通过某种安全且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抑制癌细胞生长,从而达到对癌症化学预防作用,即真正意义上的化学预防癌症的证据和方法.

  • 结直肠癌多酚类植物化学预防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明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预后欠佳。因此化学预防的概念应运而生,其中植物化学预防因其成本低,毒副作用小的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现将讨论结直肠癌植物化学预防剂的研究进展。

  • 丁酸盐与非甾体抗炎药对大肠腺癌细胞HT-29的作用

    作者:张志宏;欧阳钦;甘华田

    目的观察丁酸盐和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对大肠腺癌细胞HT-29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HT-29细胞所分泌的前列腺素(PG)E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结果丁酸盐可刺激细胞分泌大量的PGE2 ,阿司匹林和NS-398则抑制PGE2的分泌;3种药物均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且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药物联用可使其作用不同程度地增强.结论单用丁酸盐和2种NSAIDs制剂均有促凋亡作用,联用可通过下调环氧化酶-2的表达进一步增强疗效.

  • 浅谈肿瘤的化学预防

    作者:牛伟新

    恶性肿瘤的形成是一个长潜伏期、慢性发展的过程,一旦发生除非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否则预后通常不佳.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机体的突变以及环境因素有关.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放射以及反复感染等均可诱发肿瘤.能否在肿瘤形成的过程中通过某些化学物质的干预,对其进行阻止或者反转从而起到化学预防的作用,正逐渐成为新的关注热点.

  • 不同人群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筛查及异烟肼预防效果五年随访研究

    作者:林存智;杜建新;王芳芳;李金凤;修麓璐;王海荣;朱新红

    目的 分析不同人群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强阳性者异烟肼预防用药后随访5年的结核病发病情况.方法 按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03年1至12月三类不同人群共12 598人,其中高校学生8 896人,进城农民工2 496人,有活动性肺结核密切接触者1 206人.将TST强阳性且肺部无异常的人群按1∶1的比例分为异烟肼预防用药组(服用10个月)和对照组(不接受任何预防治疗),两组均密切跟踪随访5年,分别记录第2年、第3~5年各组的结核病发病情况.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以及三类不同人群结核病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12 598名不同人群中,TST强阳性共897人(7.12%),其中大学生、农民工和密切接触者分别为316,388和193人,强阳性率分别为3.55%(316/8 896),15.54% (388/2 496)和16.00% (193/1 206),农民工和密切接触者的TST强阳性率明显高于大学生(x2=483.51和344.11,P<0.01).TST强阳性人群中诊断为结核病37例.其中,大学生11例,结核病检出率为0.12%(11/8 896);农民工12例,结核病检出率为0.48%(12/2 496);密切接触者14例,结核病检出率为1.16%(14/1 206);农民工和密切接触者的结核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大学生(x2=12.34和42.18,P<0.01).随访2年,预防用药组429例中9例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其余420例中9例发生结核病,发病率为2.14%(9/420);三类人群结核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34%(2/149),1.60% (3/188)和4.82%(4/83),三类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2,P>0.05).对照组31例发生结核病,发病率为7.23%(31/429),与异烟肼预防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9,P<0.01).随访第3~5年,异烟肼预防用药组失访23例,其余388例中发生结核病8例,发病率为2.06%(8/388),三类人群结核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41% (2/142),2.35%(4/170)和2.63%(2/76),不同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11,P >0.05);对照组有17例发病,发病率为4.27% (17/398),与异烟肼预防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7,P>0.05).结论 进城农民工和活动性肺结核密切接触者是结核病高危人群,TST强阳性者异烟肼单药预防10个月,2年内预防效果明显.

  • 膀胱内灌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物对卡介苗预防膀胱癌复发的影响

    作者:丁国庆;沈周俊;陆静;金晓东;陈军;史时芳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物作为卡介苗(BCG)的佐剂与BCG联合膀胱内灌注治疗对BCG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将行手术治疗后的326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患者随机分成A组[66例,其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5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7例]、B组(64例,其中行TURBT 60例,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C组(65例,其中行TURBT 6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D组(64例,其中行TURBT 5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及E组(67例,其中行TURBT 6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A组患者术后定期膀胱内灌注BCG 100~120 mg+氨甲苯酸(PAMBA)0.1 g,B 组灌注BCG 50~60 mg+PAMBA 0.1 g,C组灌注BCG 100~120 mg+氨基己酸(EACA)2.0 g,D组灌注BCG50~60 mg+ EACA 2.0 g,E组灌注BCG 100~120 mg,每周1次,6次后每月1次.灌注后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 结果术后随访4~69个月,平均28.5个月, A、B、C、D组膀胱癌的复发率分别为12%(7/59),10%(6/58),9%(5/54)和9%(5/56),低于E组的30%(1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99,6.818,7.380,7.867,P值分别为0.017,0.009,0.007,0.005);BCG剂量减少的B、D组复发率与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发生率B、D组分别为3%(2/60)、5%(3/59),较A、C组的11%(7/66)、13%(8/62)降低.结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物PAMBA、EACA可作为BCG的佐剂,与BCG联合膀胱内灌注治疗可增强BCG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BCG剂量减半后疗效不降低.

  • 预防性化疗对40岁以上侵蚀性葡萄胎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蒋诗阳;李玲;赵峻;向阳;万希润;冯凤芝;任彤;杨隽钧

    目的 探讨预防性化疗对40岁以上侵蚀性葡萄胎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40岁以上侵蚀性葡萄胎患者共115例.其中,11例在确诊侵蚀性葡萄胎前接受过预防性化疗(预防性化疗组),104例在确诊侵蚀性葡萄胎后开始治疗性化疗(非预防性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临床分期、预后评分(按国际妇产科联盟2000年的评分标准)]、治疗方案、治疗结局及复发情况等.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预防性化疗组、非预防性化疗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47±5)、(46±4)岁;临床分期Ⅰ~Ⅱ期者分别占3/11、29.8%(31/104),Ⅲ~Ⅳ期者分别占8/11、70.2%(73/104);预后评分0~6分者分别占11/11、84.6% (88/104),>6分者分别占0、15.4%(16/104).两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预后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方案:预防性化疗组与非预防性化疗组患者的总化疗疗程数(中位数分别为7、5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71,P=0.002);而两组患者的治疗性化疗开始至血清β-hCG水平降至正常所需疗程数、巩固化疗疗程数、总治疗性化疗疗程数、子宫切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局及复发情况:预防性化疗组、非预防性化疗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1/11、98.1% (102/104),复发率分别为0、1.0%(1/102),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岁以上侵蚀性葡萄胎患者未从预防性化疗中明显获益,预防性化疗可能不能明显改善其预后,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盐酸帕诺洛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顺铂化疗引起恶心和呕吐的临床观察

    作者:高红飞;梁颖;周宁宁;张东生;刘克军;刘婷智;吴海鹰

    为了评价帕诺洛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顺铂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在81例患者接受顺铂化疗中使用帕诺洛司琼和地塞米松预防恶心和呕吐,观察急性和延迟性无呕吐率、恶心程度、安全性以及多程化疗中的无呕吐率.81例患者共接受了247个周期的帕诺洛司琼和地塞米松的止呕治疗.在第1个周期中,无恶心率为28.4%(23/81),急性和延迟性无呕吐率分别为46.9%(38/81)和76.5%(62/81),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25.9%)、呃逆(23.4%)、乏力(13.6%)和头晕(11.1%).第1~6个周期的无呕吐率分别为45.7%(37/81),36.1%(22/61),32.6%(15/46),27.3%(9/33),23.1%(3/13)和23.1%(3/13).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帕诺洛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安全有效地预防顺铂化疗中的恶心和呕吐,但疗效在多程化疗中不能很好地维持.

  • Nrf2/ARE在化学防癌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叶社房;侯振清;钟李明;张其清

    化学致癌过程是涉及启动、促进和进展等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癌症的化学预防是应用天然的或合成的化学物质,以阻断、抑制或其癌变过程, 从而达到预防肿瘤的目的.化学致癌物的体内生物转化依靠肝脏的Ⅰ相和Ⅱ相代谢相酶来完成.作为对化学预防剂的应答反应,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家族成员转录因子Nrf2首先从胞质蛋白Keap1上解离,然后发生核内转位,与Ⅱ相代谢酶基因上游的抗氧化反应元件结合诱导Ⅱ相代谢酶基因的表达,这是化学防癌的重要机制;Nrf2/ARE对Ⅱ相代谢酶的调节涉及PI3K、MAPK、PKC等细胞内重要信号传导途径.这些发现加深了化学防癌机制的认识并为评估潜在抗癌物质提供了新的策略.

  • 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流行病学和化学预防

    作者:陆维权

    人类食管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表现了显著的地理分布差异,男女性合计居各种癌症第7位.临床上所见的食管癌患者大部分已有晚期转移,这些患者的预后往往很差.研究显示,人类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逐步发展过程.从己研究发现的病因来看,食管癌化学预防可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它强调危险因素与发病、发展的关系研究,在致癌物暴露较高的癌症高发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个基于食物的肿瘤化学预防研究正在逐步取代单一化合物防癌方法.

  • Suramin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化学预防作用的研究

    作者:杨剑敏;王颀;李文萍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Suramin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12只,腹腔注射甲基亚硝脲(MNU);B组8只,腹腔注射MNU,在导管内癌(DCIS)生成高峰前皮下注射Suramin;C组8只,腹腔注射MNU,在DCIS生成高峰后皮下注射Suramin;D组12只,腹腔注射MNU,在DCIS生成高峰前皮下注射他莫西芬(TAM).观察各组大鼠肿瘤生长情况,记录肿瘤大小和数量;在鼠龄98 d时,取各组大鼠乳腺组织行常规HE染色病理学检查,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构建大鼠乳腺IDP、DCIS和浸润癌(ID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MVD.结果:B组和C组的IDC发生率均较A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IDC发生率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平均肿瘤体积较A组和D组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和C组的IDC中,MVD计数依次为79.9±8.6、44.4±6.2和59.1±7.1,各组所有病变的平均MVD计数依次为61.3±2.4、29.6±1.2和26.1±3.3,B组和C组所有病变的平均MVD均较A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P=0.01.IDP、DCIS和IDC中的VEGF表达率分别为30.4%、42.9%和83.1%,全部IDP、DCIS和IDC中的MVD计数分别为17.3±3.4、30.4±3.6和68.2±8.6,VEGF与MVD呈正相关.结论:Suramin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

  • 三羟异黄酮膳食大鼠的乳腺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

    作者:王言琪;陈丽帆;胥瑶;王文;何浪

    目的:研究三羟异黄酮(genistein)膳食暴露对SD大鼠乳腺上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探讨三羟异黄酮对乳腺癌的化学预防机制.方法:应用BRB-Array Tools软件对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三羟异黄酮膳食暴露的SD大鼠乳腺上皮细胞基因芯片表达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发生变化的基因,DAVID工具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及参与的生物学通路.PINA蛋白质互作平台分析这些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情况.结果:得到419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上调的175个,下调的244个,功能主要涉及钙调蛋白结合、嘌呤核苷酸结合、转录因子结合和配体依赖的核受体活性等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差异表达下调基因扰动的通路主要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黏着斑信号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均是细胞增殖、凋亡及异常的迁移能力的重要通路.上调基因扰动的通路主要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2条途径,涉及免疫应答.结论:三羟异黄酮可能通过干扰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影响了细胞增殖、凋亡及免疫等通路的关键分子,进而干预乳腺癌的发生.

  • hCG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化学预防作用的研究

    作者:郜红艺;万舰;王颀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甲基亚硝脲(MNU)诱导的实验性大鼠乳腺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选取50 d龄雌性未经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hCG早干预组、hCG晚干预组、他莫昔芬(TAM)组、暴露组和空白对照组.在鼠龄276 d时处死所有大鼠,取乳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hCG早干预组、hCG晚干预组、TAM组、暴露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乳腺癌发生率分别为8.3%(1/12)、16.7%(2/12)、9.1%(1/11)、60.0%(6/10)和0(0/12).hCG早干预组和hCG晚干预组大鼠乳腺中分化较成熟的小叶(Lob)、泡状芽苞(AB)比例高于暴露组,而未充分分化的终末导管(TD)、终末芽苞(TEB)比例低于暴露组.非成癌组大鼠乳腺中分化较成熟的Lob和AB比例高于成癌组,而未充分分化的TD和TEB比例低于成癌组.结论:在对未经产SD大鼠予致癌剂MNU之前,hCG可以显著降低大鼠乳腺癌的发生率;hCG预防乳腺癌发生的机制可能是促进了乳腺结构的分化成熟.

302 条记录 2/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