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金蒲抑瘤片在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欧超;李瑗;苏建家;岳惠芬;杨春;刘宗河;吴英德

    目的:探讨金蒲抑瘤片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致肝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高剂量、低剂量和对照组.用 AFB1处理各组动物,高、低剂量组大鼠在接受AFB1期间分别喂含量为9.3和2.3 g/kg的金蒲抑瘤片混合饲料,对照组喂基础饲料.8周后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动物肝组织内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γ-glutamyltranspeptidase-positive hyperplastic liver cell,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结果:高、低剂量金蒲抑瘤片均能减少AFB1诱发的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高、低剂量组的数量分别为0.90和3.72个/cm2 ,均低于对照组6.10 个/cm2,抑制率分别为85%和39%,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7,P=0.028.高、低剂量组的大小分别为0.24和1.94 mm2/个,均低于对照组2.36 mm2/个,抑制率分别为90%和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蒲抑瘤片有减少AFB1诱发大鼠肝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的作用,而高剂量金蒲抑瘤片的减少趋势更强.

  • 塞莱西布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导大鼠胃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靖大道;楼俪泓;李恩灵;李继坤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莱西布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胃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5组分别予以不同饮食及药物:胃癌模型组(M组,给予MNNG和高盐饮食)、塞莱西布早期干预组(MCE组) 和晚期干预组(MCL组)、塞莱西布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N组,纯净水).喂养35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变及胃癌形成情况.结果:111(92.5%)只大鼠完成实验.MCE组和MCL组大鼠胃癌发生率分别为4.3%和22.7%,均显著低于M组(71.4%,P<0.001和<0.010);N组和C组均无胃癌发生.MCE组大鼠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M组,P<0.01;MCL组大鼠胃黏膜异型增生发生率亦显著低于M组,P<0.05,但其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率与M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CE组和MCL组大鼠胃黏膜COX-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6.1%和45.5%,亦显著低于M组(85.7%,P<0.001和P<0.01).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莱西布能有效抑制MNNG诱导的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这为COX-2抑制剂对人类胃癌进行化学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实验证据.

  • 口服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腺瘤行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军;赵妙;何均辉;政伟;晏洁影

    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对降低结直肠腺瘤在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将104例符合入组标准、已经在内镜下行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切除的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每日口服100mg阿司匹林(共52例),对照组每日口服维生素C(共52例),两组均进行连续2年的药物治疗。首要研究终点为术后2年内结直肠腺瘤的复发率,次要研究目标为分析复发的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评估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7%(4/52) vs.23.1%(12/52),χ2=4.727,P=0.030]。多因素Logistic 模型分析显示不使用阿司匹林(95% CI:1.072~1.647,P=0.009)、吸烟(95% CI:1.242~1.618,P<0.001)以及高度不典型增生(95% CI:1.113~1.514,P=0.001)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高危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相似的不良反应(9.6% vs 11.5%,P=0.750)。两组患者在复发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方面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能够降低结直肠腺瘤2年复发率,并且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率低。

  • 膳食与肿瘤

    作者:向臻;魏哲魏;张常华

    近年来,越来越多生态学研究、以大量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代谢研究、方法学研究、膳食成分作用原理的研究、饮食改变和膳食成分化学预防潜力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强化了膳食与癌症之间的联系.此外,研究者对于遗传、环境、分子因素在癌生成及饮食与癌症关系方面作用的认识逐渐加深,这为癌症预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好的界面以评估癌症风险以及降低癌症风险的干预措施.过去的十年中,营养学研究重要的经验是认识到研究营养和饮食在疾病预防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新的模式即3-D方案.3-D方案指发现、发展、普及,已经发展成了开展癌症预防研究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个整体性方案.目前,研究者们在推广3-D方案,并致力于研究生活方式和药物方案.本综述从3-D方案的角度探讨膳食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即饮食习惯与食物中的营养素.

  • 化学预防治疗结直肠癌进展

    作者:冯跃;秦凤艳;孟荣贵

    结直肠癌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如普查可以早期发现腺瘤性息肉,息肉摘除术可以治愈早期癌肿.随着对结直肠癌变机制的了解,正常上皮至癌的发生过程可以得到干预,从而预防癌肿的发生.

  • 平消胶囊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的预防作用及机制

    作者:韩晓蓉;杨剑敏;罗懿忠;韩旎;黎剑君;王颀

    目的 探讨中成药平消胶囊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60只21 d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20只,腹腔注射甲基亚硝脲,饮清水;B组(平消胶囊组)20只,腹腔注射甲基亚硝脲后饮用平消胶囊混悬液;C组(他莫昔芬组)20只,腹腔注射甲基亚硝脲后饮用他莫昔芬水.观察各组大鼠肿瘤生长情况,记录肿瘤数量及体积;在鼠龄98 d 时,取各组大鼠乳腺肿瘤组织行常规HE染色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采用χ2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组大鼠乳腺IDC的发生率分别为100%(20/20)、60.0%(12/20)和50.0%(10/2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P=0.001);B组IDC的发生率比A组低(P<0.017),但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017).A、B、C组乳腺肿瘤的体积分别为(1042±102)、(398±42)、(520±33) mm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9,P=0.010);B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A组(P=0.009),但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A、B、C组乳腺IDC组织VEF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115/138)、42.6%(29/68)和75.3%(58/77)(χ2=37.71,P=0.000),B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A组和C组(χ2=35.84、16.07,P均<0.017).A、B、C组IDC的MVD计数依次为(68.2±8.6)、(29.6±1.2)和(59.1±7.1)个(F=4.31,P=0.015),B组IDC的MVD计数明显少于A组和C组(P均=0.000).结论 平消胶囊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实现的.平消胶囊对大鼠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

  •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化学预防

    作者:王恩庆;胡崇珠;马宁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据估计,美国2014年有235030例新发浸润性乳腺癌,40430例女性死于乳腺癌[1]。在中国,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原因的第5位,每年大约有21万女性患乳腺癌,约5.5万女性死于乳腺癌[2]。

  • 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处理共识

    作者: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和骨质疏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与同龄健康女性相比,骨丢失进一步加速,骨折风险升高,使得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具有骨丢失的多个危险因素,例如化疗和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治疗等.AI能够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同时也可降低雌激素水平,因此会加速患者的骨丢失,增加骨折风险.随着AI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应用AI的患者骨丢失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应用AI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合理的预防和治疗骨丢失对减少骨折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规范应用AI的中国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来自全国各地乳腺外科、肿瘤内科、骨科和妇科的知名专家组成的多学科专家团队讨论起草此项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大肠癌的化学预防及机理探讨

    作者:伍治平;蒋永新;王熙才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消炎及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包括水杨酸类、吡唑酮类、吡罗昔康、吲哚美辛、舒林酸、萘普生等.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病例观察及动物模型研究所提供的证据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肿瘤的作用,特别对于胃肠道肿瘤,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还具有使单个腺瘤消失的作用.现将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抗结直肠肿瘤作用及其有关机制综述如下.

  •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预防用药研究

    作者:孟大为;暴继敏;孙静;李淑杰;马云鹏;李哲;李丹

    目的 探讨预防用药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方法 经皮肤点刺试验确诊的季节性AR患者70例,在花粉期到来前2周,随机分为A组:20例,口服氯雷他定10 mg/d,共14 d:B组:20例,鼻喷布地奈德256 pg/d,共14 d;C组:20例,1:3服氯雷他定10 mg/d联合鼻喷布地奈德256 μg/d,共14 d:D组:10例,未提前用药.花粉期到来时A、B、C 3组停止用药,与D组同时给予口服安慰剂1次/d.分别于用药前(花粉飞散前2周)、用药2周时(花粉飞散时)、停药1周(花粉飞散后1周)、停药2周(花粉飞散后2周)、停药4周(花粉飞散后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预防性用药2周后患者VAS评分C组0.05);RQLQ评分比较均无差异(F=1.438,P=0.302,SNK法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季节性AR的症状,极大改善其生活质量,但提前2周用药后停药,不能有效控制整个花粉期的过敏症状.

  • 儿童全麻术中高眼压的预防

    作者:

    目的 探讨儿童全麻术中高眼压的预防.方法 观察43例儿童白内障摘出术,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应用氯胺酮麻醉联合利多卡因球后麻醉;对照组20例只应用氯胺酮麻醉.观察麻醉达成5 min后的术眼眼压及术中有无后囊前突、虹膜膨出等高眼压征象.结果 观察组麻醉达成5 min后术眼平均眼压(17.34±4.26)mmHg,后囊前突3例、虹膜膨出1例;对照组术眼平均眼压(21.23±4.35)mmHg,后囊前突9例、虹膜膨出3例.结论 氯胺酮可使眼外肌张力增加,眼压升高;球后麻醉可使眼外肌松弛,眼压降低,从而减少氯胺酮用量,使麻醉更加安全可靠.

  • 螺旋藻对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肿瘤预防作用的研究

    作者:葛化冰;付招娣;王建滨;孙正

    目的:评价螺旋藻在癌症发生起始和促进阶段的防癌、抗癌作用.方法:采用经典的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的2阶段致癌模型,观察和评价螺旋藻在不同阶段的抗化学致癌作用.结果:螺旋藻对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的形成在始发阶段和促癌阶段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推迟小鼠皮肤乳头状瘤的发生.结论:螺旋藻具有较强的癌症化学预防作用.

  • Zyflamend对实验性口腔癌前病变化学预防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芳;孙正;吴洪儒;陈晓欣;李宁

    目的 通过局部应用抗炎中药混合制剂Zyflamend,观察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benz[α]anthracene,DMBA)诱发金黄地鼠口腔癌前病变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 实验分5组:阴性对照组正常饲养;其余用0.5%的DMBA涂于左侧颊囊,每周3次,涂3周,再随机分为4组,阳性对照组不用药物治疗,其余3组用低、中、高浓度Zyflamend进行治疗,每周涂药3次,第4周末处死动物,处死前2h腹腔注射50mg/kg的5-溴脱氧尿嘧啶(5-bromo-deoxyuridine,BrdU).取左侧颊囊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低、中、高浓度Zyflamend治疗后,每平方毫米炎症细胞的数量分别为54.70±38.73、36.90±8.63和35.23±15.13,各组与阳性对照组(158.65±56.12)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纯增生的灶数分别为2.31±0.94,1.40±1.31和1.16±0.52,对照组为4.60±3.63;异常增生的灶数分别为2.10±1.78,1.80±0.94和1.03±0.97,对照组为3.47±2.03.中、高浓度治疗组BrdU增殖指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 抗炎中药混合制剂Zyflamend对DMBA诱发的金黄地鼠口腔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和细胞增殖有关.

  • 头颈肿瘤防治的新靶点环氧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伟;曾庆华;王存玉

    全球每年新增头颈肿瘤患者40~50万例,仅在美国每年新发病例有5万例[1,2].尽管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可使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在过去的30年中,10年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仍不尽人意,致此原因除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外,另一原因是发生了第二原发癌[1-3].对于高危人群预防第二原发癌,使用天然或合成的药物阻止或逆转癌前病变,即化学预防,代表着肿瘤防治新的发展战略.有效的防御措施关键是要找到与头颈肿瘤病因相关的分子靶点.近年环氧酶(cyclooxygenase-2,COX-2)在头颈肿瘤基础和临床前期防治研究发展的前景十分可观[2-4],就此作一综述.

  • 口腔癌前病变生物标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葛姝云;周曾同

    近年来, 口腔癌的发病率在许多国家有上升趋势.白斑属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7%~15%,非均质性白斑的癌变率高达14%~50%[1].因此,准确判断口腔癌前病损的预后及阻断口腔癌前病变的发展是预防口腔癌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外学者多提倡将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标志物作为替代性终点生物标记(surrogate endpoint biomarker)[2].这些生物标记的改变多发生在癌变早期,但又和浸润性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生物标记精确性高、个体差异低,可用于判断癌变的预后和转归,使化学预防的疗效观察期限缩短,研究人群数量也相对减少.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W2974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萍;葛化冰;孙正

    目的 评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W2974对由二甲基苯并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诱导的金黄地鼠颊囊癌发生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 100只金黄地鼠,10只为阴性对照,其余90只于左侧颊囊涂0.5%DMBA,每周3次.6周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GW2974低浓度组、GW2974高浓度组.阳性对照组不做处理,其余两组于左侧颊囊涂不同浓度的(4 mmol/L,8 mmol/L)GW2974.24周末处死所有动物,取左侧颊囊黏膜,计算肿瘤发生率、平均肿瘤数目、肿瘤体积和肿瘤负荷,光镜下观察各组单纯增生、异常增生和鳞癌数目并计算鳞癌的发生率.结果 通过局部应用4 mmol/L和8 mmol/L的GW2974,肿瘤发生率从80.0%分别下降到43.3%(13/30,P<0.01)和36.7%(11/30,P<0.01),平均肿瘤数目从1.00±0.87分别下降到0.57±0.82(P<0.05)和0.43±0.63(P<0.05),平均肿瘤体积和平均肿瘤负荷均逐渐降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率分别从70.0%下降到40.0%(12/30,P<0.05)和33.3%(10/30,P<0.01),口腔鳞状细胞癌数目分别从1.83±1.91下降到0.67±0.99(P<0.05)和0.43±0.68(P<0.01).结论 局部应用GW2974可明显抑制金黄地鼠颊囊癌的发生,提示GW2974对口腔癌可能具有较强的癌症化学预防和治疗作用,口腔黏膜局部用药可能是预防和治疗口腔癌的一个有效途径.

  • 大豆异黄酮防治白斑癌变的动物实验

    作者:杨娅;周曾同;葛剑平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口腔白斑癌变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金黄地鼠随机分为4组,前6周(每周3次)在A、B组动物颊囊涂DMBA溶液,C组涂丙酮,D组正常饲养.接下来12周,每天给B组动物灌喂大豆异黄酮溶液,A、C组灌生理盐水.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收集标本.结果与A组相比, B组肿瘤出现的平均时间稍晚,分别是(12.50±2.22)周和(13.30±1.49)周,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A组和B组相比,肿瘤的潜伏期和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模型中未发现大豆异黄酮对白斑癌变具有防治作用.

  • 葡萄糖酸锌喷鼻剂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作者:魏娟;陈杭薇;尤兰华;李雪辉

    目的 评价葡萄糖酸锌喷鼻剂对上呼吸道感染(上感)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健康男性新兵营战士901人,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47人,给予葡萄糖酸锌喷鼻剂)和对照组(454人,给予安慰剂),持续用药1个月,患者和实施者均不知道分组情况.试验中途剔除试验组61人、对照组67人.1个月后计算两组上感、流感样病例的月发病率及各种症状的月发生率,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773人(试验组386人,对照组387人)完成试验.试验组的上感和流感样发病率[分别为26.94%(104/386)和0.26%(1/386)]均低于对照组[34.37%(133/387)和2.06%(8/387);上感=5.010,P<0.05;流感=4.047,P0.05)].试验组在用药期间各种上感症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4项症状(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葡萄糖酸锌喷鼻剂对上感有预防作用且安全性好.

  • 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蒙古沙鼠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作者:兰春慧;张渊智;房殿春

    目的通过建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蒙古沙鼠的动物模型,观察H.pylori及H.pylori与N-甲基-N'-硝基-N-亚甲基胍(MNNG)联用作用后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并观察了维生素C的预防作用.方法 160只SPF级蒙古沙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2只.A组单用H.pylori菌液灌胃;B组在接种H.pylori后4周,摄入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C组单用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D组在B组基础上同时摄入加维生素C的食料; E组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在实验后12、36、48、52周各处死8只,取胃黏膜行组织学检查,用Warthin-Starry银染、PCR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ylori.结果累计至52周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A组(87.5%,62.5%)、B组(78.1%,56.3%)显著高于C组(6.2%,6.3%)、D组(15.6%,9.4%)和E组(0%,0%),P<0.01.B组的H.pylori感染率从接种后12周的100%下降到52周的66.7%.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维生素C在预防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癌前病变上有一定作用.

  • 生物可降解性紫杉醇支架预防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越勇;张金山;崔福斋;孟波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性紫杉醇支架防治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制备"Z形" 聚左旋乳酸(PLLA)裸支架和含抗增生药物紫杉醇60 μg的PLLA支架.应用7 F球囊对8只犬肾动脉以下的腹主动脉进行2处扩张,制成血管再狭窄模型.按照解剖标志分别将裸支架和紫杉醇支架置入扩张后的腹主动脉处.支架置入术后6周处死实验犬取出标本行组织病理、形态学测量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裸支架组血管平均管腔面积为(77 586.5±66.0) μm2;紫杉醇支架组血管平均管腔面积为(113 435.9±71.0)μm2,紫杉醇支架组管腔平均面积大于裸支架组(P<0.01). 裸支架组血管新生内膜平均增生面积为:(24 803±56)μm2;紫杉醇组平均内膜增生面积为(12 931±63)μm2,紫杉醇支架组新生内膜平均面积明显小于裸支架组P<0.01).裸支架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阳性率为(38±15) %;紫杉醇支架组为 (11±0.3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作为载荷和释放药物的有效平台,通过携带抗增生药物紫杉醇可以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内膜的增生,是防治血管再狭窄的理想手段.

302 条记录 3/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