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PLC测定四川及青海地区獐牙菜植物中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

    作者:保怡;吉文鹤;马玉花;纪兰菊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四川及青海地区部分獐牙菜中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芒果苷、当药醇苷、异荭草苷、1,8-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的含量.方法:采用RP-HPLC,使用Kromasil C18(4.6 mm×250mm,5 μm)柱;流动相甲醇-水(含0.02%磷酸);梯度洗脱程序为0~50 min,甲醇的体积分数(下同)由20%上升至80%;50~55 min由80%增至100%,55~60 min为100%,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5 ℃.结果:6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良好.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为该类药材的入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 青蒿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赵祎武;倪付勇;宋亚玲;王生阳;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目的: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 L.干燥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色谱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压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紫外等波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报道数据对比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O-咖啡酰基奎宁酸(1)、1,3-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2)、4,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3)、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4)、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5)、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7)、3,6'-二阿魏酰蔗糖(8)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 acid(9)、东莨菪内酯(10)、滨蒿内酯(11)、4-O-β-D-glucopyr-anosyl-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12)、chrysosplenol D(13)、紫花牡荆素(14)和猫眼草黄素(15).结论:化合物2,6,8,9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5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 UPLC测定茜草炭中4种醌类成分的含量

    作者:陈星;王侃;单鸣秋;丁安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茜草炭中异茜草素、羟基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大叶茜草素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cquity BEH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流动相为甲醇-0.3%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2mL·min-1,进样量2μL,柱温30 ℃,检测波长276 nm.结果:异茜草素、羟基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大叶茜草素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0.69~34.44 mg·L-1(r=0.999 9),0.66~ 33.2 mg·L-1(r=0.999 7),0.68~34.08 mg·L-1(r=0.999 9),1.07~ 53.52 mg·L-1(r=0.9999)呈良好线性;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95%,95.75%,102.5%,96.15%,RSD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茜草炭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

  • 天山雪莲悬浮培养细胞中紫丁香苷、绿原酸和1,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生物合成调控

    作者:陈日道;刘晓;邹建华;杨林;戴均贵

    紫丁香苷、绿原酸和1,5-二咖啡酰奎尼酸为野生天山雪莲中的3种活性化学成分,具多种药理活性,在药材中含量较低.研究在筛选得到天山雪莲上述3种化学成分高产细胞系的基础上,通过外源添加碳源和生物合成前体的方法调控紫丁香苷、绿原酸和1,5-二咖啡酰奎尼酸在天山雪莲培养细胞中的生物合成,极大地提高了其含量和产量.仅需培养16 d,紫丁香苷、绿原酸和1,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质量浓度即可以分别达到339.0,225.3,512.7 mg·L-1;三者的含量分别为野生药材的67.9,1.9,10.6倍.研究为终实现通过天山雪莲细胞培养同时规模化生产以上3种活性成分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 糖尿病前期患者血清1,5脱水山梨醇水平与血脂代谢的关系

    作者:黄彩艳;谢冠聪;张正生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血中1,5脱水山梨醇(1,5-AG)水平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健康对照者(NC)35例、IGR组118例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1,5-AG水平、血脂(TC、TG、LDL-C),并利用相关分析研究血清.结果:①糖尿病前期组1,5-AG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②糖尿病前期组中1,5-AG水平与TC、LDL-C、HbA1c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TG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糖尿病前期患者已存在血脂代谢异常,1,5-AG水平越低,血脂水平(TC、LDL-C)越高.

  • 作者: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correlation betweenregulatory T(Treg) cellsand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andthe antiosteoporotic effect of 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 in relation to Treg cells. MethodsFifty femaleBALB/c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the basal control (BAS), Sham,ovariectomy (OVX),OVX+diethylstilbestrol (OVX+DES), andOVX+1,25(OH)2D3.Tibias were harvested andprocessed with decal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bone histomorphometry.Femurs were sta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to detectFoxp3 protein expression.Spleens wereused to detect Treg andFoxp3 gene expressionby flow cytometry andquantitative RT-PCR, respectively. ResultsIn comparison withthe Sham group,a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found inthe OVX group in such indices as trabecular bone volume/total tissue area (BV/TV), trabecularnumber (Tb.N) and trabecular thickness (Tb.Th).1,25(OH)2D3andDESpartlyprevented the decrease in BV/TV, Tb.N, Tb.Th inOVX mice.Treg cell number, Foxp3 mRNA expression in spleen andFoxp3 protein expression in femu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inthe OVX-treated group compared withthose in thesham group.1,25(OH)2D3 andDES significantlyincreased Treg cell number andFoxp3 expression.Treg cellsand Foxp3 gene expression were related to bonehistomorphometricparameters. ConclusionThedecrease inTreg cell numbersis relevant to the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The antiosteoporosis of1,25(OH)2D3 is related to regulatory T cells.

  • 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1,5-脱水葡萄糖醇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陆文杰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果糖胺(FMN)、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在糖尿病(D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住院治疗的DM患者90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9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体形资料,并检测其血清HbAlc、FMN、1,5-AG水平,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体重、BM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实验对象的身高、收缩压、舒张压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清HbAlc、FMN明显高于对照组,而1,5-A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lc、FMN、1,5-AG及三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7.78%、63.33%、83.33%、84.44%;而诊断特异性分别为94.44%、93.33%、90.00%、91.11%.结论 HbAlc、FMN、1,5-AG可以有效的反映DM患者的高血糖状况,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有效的提高DM的诊断率,为临床上及时诊断及治疗DM提供依据.

  •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骨碱性磷酸酶、1,25羟维生素D3水平的关系

    作者:罗怡;斯洁骊;李京晶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I)、骨碱性磷酸酶(BAP)、1,25羟维生素D3[1,25(OH)D3]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患者(T2DM+OP组),另选取我院同期就诊的60例2型糖尿病不伴有骨质疏松症患者(T2DM组),再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对照组).分析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IGF-1、BAP、1,25(OH) D3水平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2DM+ OP组和T2DM组IGF-1、l,25(OH) D3和骨密度(BMD)水平均明显降低,且T2DM+ OP组降低程度比T2DM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 OP组和T2DM组BA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T2DM+ OP组升高程度比T2DM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 OP组患者BMD水平与IGF-1(γ=0.823,P=0.022)、1,25(OH)D3(γ =0.751,P=0.033)呈正相关,与BAP(γ=-0.721,P=0.023)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F-1(P =0.035,OR =20.599)和1,25 (OH) D3(P=0.016,OR=30.188)是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而BAP(P=0.034,OR=18.362)为危险因素.结论 IGF-1、BAP、1,25(OH) D3水平变化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低水平IGF-1和1,25 (OH) D3,高水平BAP是2型糖屎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 肝素结合蛋白、1,25-二羟基维生素D3、白三烯B4及炎性指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承;何威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蛋白、1,25-二羟基维生素D3、白三烯B4及炎性指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360例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到我院呼吸科诊治的COPD和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COPD患者167例,作为稳定组,AECOPD患者193例,作为加重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3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HBP、1,25-(OH)2D3、LTB4、TNF-α、IL-8和IL-6水平.比较稳定组和加重组肺功能指标.分析HBP、1,25-(OH)2D3、LTB4、TNF-α、IL-8和IL-6与患者肺功能相关性.结果 稳定组、加重组患者HBP和LTB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25-(OH)2D3显著低于对照组,加重组患者HBP和LTB4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1,25-(OH)2D3显著低于稳定组(P<0.05).稳定组、加重组患者TNF-α、IL-8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加重组患者TNF-α、IL-8和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P<0.05).加重组患者各肺功能指标(FEV1% Pred、FEV1/Fvc%、MMEF% Pred、V50% Pred、V25%Pred)均显著高于稳定组(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HBP、LTB4、TNF-α、IL-8、IL-6与患者肺功能呈负相关, 1,25-(OH)2D3与患者肺功能呈正相关.结论 HBP、1,25-(OH)2D3、LTB4及炎性指标与AECOPD患者肺功能指标密切相关,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 1,6-二磷酸果糖减轻STZ致大鼠胰岛细胞凋亡

    作者:郑倩;刘红;曹弟勇;蓝海涛;刘华;方海立;张能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链脲佐菌素(STZ)致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与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HO-1/CO)、抗氧化以及NOS/NO系统的关系.方法 用离体培养乳鼠胰岛细胞,分别检测STZ、FDP作用后细胞形态、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率、细胞HO-1的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的基础和高糖刺激分泌量以及CO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NO的变化.结果 STZ作用后,胰岛细胞活性降低,基础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细胞HO-1活性有所下降,上清液中CO生成减少(P<0.01),SOD、GSH-PX活性水平降低、iNOS增多、NO增加.与FDP孵育后细胞活性显著升高,胰岛素基础和高糖分泌量增多,胰岛凋亡率明显降低,HO-1活性和CO生成明显提高(P<0.01或P<0.05),同时SOD、GSH-PX活性水平明显增强、iNOS活性降低、NO生成减少,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FDP能显著改善STZ致胰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增加HO-1/CO系统水平,提高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以及降低iNOS活性,从而减少NO的生成等途径有关.

  • 1,25-二羟维生素D2减轻哮喘小鼠的气道重塑

    作者:宋颖芳;赖国祥;戚好文;吴昌归

    目的 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VD)对哮喘小鼠气道重蝮及其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慢性哮喘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DEX)组及VD组.HE染色观察各组气道结构;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评价各组气道重蝮;用明胶酶谱法及RT-PCR法检测各组的MMP-9的活性及其mRNA表达.结果 (1)哮喘组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增多、上皮细胞脱落及平滑肌细胞层增厚等气道重塑改变,而DEX组及VD组均可部分逆转上二述病理改变;(2)DEX组及VD组的支气管内壁厚度、平滑肌层厚度和平滑肌细胞核数显著低于哮喘组,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3)DEX组及VD组肺组织MMP-9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24±0.16)倍及(3.46±0.09)倍,而哮喘组是对照组的(7.87±0.09)倍(P<0.05);(4)各组MMP-9 mRNA相对定量分别为对照组(0.57±0.08)、哮喘组(5.74±0.13)、DEX组(2.63±0.11)及VD组(3.16±0.09),且两两比较均P<0.05.结论 1,25(OH)2D3可显著减轻哮喘气道重塑的病理改变;并可通过部分抑制肺内MMP-9的表达来延缓气道重塑进程.

  • 1,6-二磷酸果糖与细胞保护

    作者:郑倩;方海立;张能;曹弟勇;敬华娥;康健

    1,6-二磷酸果糖是细胞内糖代谢的中间产物,是能在分子水平上调节细胞代谢中若干酶活性,作为恢复和改善细胞代谢的药物,可通过多方面因素减轻细胞损伤,从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真菌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衍会;付玉荣;伊正君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真菌1,3-β-D葡聚糖在肺部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山东省淄博市解放军第148医院呼吸消化科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细菌性肺炎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定量检测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结果 健康组血浆1,3-β-D浓度为(12.90±7.55)pg/ml,细菌性肺炎组为(15.7±8.31)pg/ml,与上述两对照组相比,1,3-β-D葡聚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组血浆中的浓度(38.2士30.4 pg/ml)明显升高(P<0.05),而健康组与细菌性肺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健康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浓度为(14.05±10.46)pg/ml,细菌性肺炎组为(17.65±8.33)pg/ml,与上述两对照组相比,1,3-β-D葡聚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浓度(239.30±228.31 pg/ml)明显升高(P<0.05),而健康组与细菌性肺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血浆相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组肺泡灌洗液中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升高.不同真菌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中1,3-β-D葡聚糖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肺泡灌洗液和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以20 pg/ml作为诊断阈值时前者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3%、阳性预测值为82%及阴性预测值为90%;后者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0%、PPV为66%及阴性预测值为91%. 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与血浆中1,3-β-D葡聚糖浓度都明显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对肺部真菌感染(除外新生儿隐球菌感染)的诊断较血浆更灵敏、特异,但无法鉴别感染真菌的种类.

  • 1,25(OH)2维生素D3对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其介导免疫耐受的影响

    作者:彭静;曹祥山;邱国强;孙冠星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维生素D3(1,25(OH)2 Vit D3]对人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实验组加入1,25(OH)2 VitD31 nmol/L培养9d,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因子表达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用MTT法评估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DC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表面标志CD80、CD83、CD86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CD1a高于对照组(P<0.05);CD80、CD83、CD86、CDla表达率分别为(40.43±9.83)%、(20.04±4.73)%、(14.45±5.38)%,(58.48±10.72)%;对照组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29.36±13.34)%、(35.91±10.19)%、(27.15±11.64)、(72.20±12.79)%.实验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受到抑制;DC表达IDO蛋白上调.结论:1,25 (OH)2Vit D3抑制DC的成熟,通过上调DC的IDO蛋白表达抑制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及介导免疫耐受.

  • 1,4-苯醌对IFN-γ不同基因型髓系祖细胞集落生长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彩霞;孟文彤;常红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IFN-γ不同基因型(AA,AT和TT)髓系祖细胞在1,4-苯醌(1,4-BQ)作用下造血损伤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采用PCR对36例足月分娩脐带血(cord blood,CB)标本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筛选,依据筛选结果将标本分为3组(AA组,AT组,TT组),使用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METHOCULTTM GF H4434)培养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用不同浓度的1,4-苯醌(1,4-Benzoquinone,1,4-BQ)处理,进行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检测.结果表明,收集的36份CB中IFN-γ+874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56%,88.89%,5.56%.在不同浓度1,4-BQ(0,5,10,20μmol/L)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组内比较集落生长能力,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AA=O.033,PAT=0.009,PTT=0.001,均小于0.05.1,4-BQ浓度≥5 μmol/L时,表现出细胞毒性,而且随着1,4-BQ浓度的增大,集落计数就越少,且形态也越小.同一浓度1,4-BQ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各组集落生长能力未表现出明显差异.AT组内标本3和TT组内标本2较其它标本集落计数明显少.结论:1,4-BQ对IFN-γ+874AA、AT、TT不同基因型髓系祖细胞生长均有毒性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在同一浓度1,4-BQ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髓系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 乌司他丁与1,6二磷酸果糖对脑缺血-再灌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影响

    作者:张坚;闫圣涛;郭诗东;支力大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UTI)与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探讨乌司他丁(UTI)联合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纯种白兔随机分为四组(n=6):对照组、UTI保护组、FDP保护组及UTI+FDP保护组.四管闭塞法制成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缺血再灌注即刻给予生理盐水、UTI(10 μ/kg)、FDP(200 mg/kg)及UTI+FDP.再灌注后30 min、3 h、6 h静脉血测丙二醛(MDA)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 MDA和GSH-Px值显示对照组与UTI、FDP、及UTI+FDP组比较各组P<0.05.UTI与UTI+FDP组比较,各点P值均小于0.05;FDP与UTI+FDP组比较,30 min P>0.05,3 h后P<0.01.结论 UTI联合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与单独应用差异明显.表明UTI及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二者合用较单独应用效果更好.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肾脏1α-羟化酶表达与血钙变化的研究

    作者:周星;赵凯亮;杨波;熊鑫臣;王卫星;赵亮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观察大鼠肾脏1α-羟化酶表达和血清钙水平变化,探讨两者的变化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各组分为1、3、6、12h4个时间点,各时间点10只.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SAP模型,在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后检测血清淀粉酶、血清钙及血清肌酐与血清尿素氮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肾脏组织1α-羟化酶表达部位及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对肾脏组织中1α-羟化酶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及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SO组比较,SAP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加重,1、3、6、12 h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水平升高(P<0.05),3h、6h、12h点血清钙水平及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肾脏1α-羟化酶表达在1h、3h升高,在6h、12h表达降低(P<0.05).SAP组大鼠血清钙水平、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肾脏1α-羟化酶表达随时间点推移逐渐降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AP组1、3、6、12 h各时间点肾脏1α-羟化酶表达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呈正相关(r=0.93,P<0.01; r=0.95,P<0.01;r =0.92,P<0.01;r=0.88,P<0.01),3、6、12h各时间点肾脏1α-羟化酶表达与血清钙水平呈正相关(r=0.98,P<0.01;r=0.95,P<0.01;r=0.75,P<0.01).结论 SAP病程早期随着病情发展肾脏损伤逐渐加重,肾脏中1α-羟化酶表达逐渐降低,低钙血症的发生可能与肾脏中1α-羟化酶活性下降有关.

  • Netrin-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

    作者:黄昭前;姚红霞;林丽娥;王谷云;陈文婷;黄莉;唐瑞梅;赵震宇;饶若;王述文

    目的 探讨轴突导向因子1(Netrin-1)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MM患者的骨髓标本40例作为研究组(MM组),另选同期骨髓象正常的门诊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取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健康对照组的骨髓液,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抽吸物中分离出单核细胞(MC),培养48 h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中Netrin-1的表达情况,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Netrin-1、DCC、UNC5H蛋白表达情况.比较治疗无效与治疗有效组Netrin-1表达水平,分析Netrin-1蛋白表达水平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Netrin-1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缺失蛋白(DCC)、UNC5同源蛋白(UNC5H)蛋白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MC相比,MM组患者MC免疫细胞染色显示Netrin-1表达增加.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M组患者MC中Netr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MM患者相比,治疗有效组MM患者Netr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中Netrin-1蛋白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免疫分型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ISS分期、D-S分期等显著相关(P<0.05).与对照组相比,MM组患者DCC、UNC5H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e-trin-1与DCC呈显著负相关(r=-0.4058,P=0.0094),而与UNC5H无显著相关性(r=0.0055,P=0.0893).结论 Netrin-1的表达与M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肿瘤生物治疗中潜在的治疗靶点.

  • 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许峰峰;刘信龙;徐正平;杨冰;李明;张建忠;肖丽鸿;廖环;丁强;李政卫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并用高、中、低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大鼠进行预处理,比较各组氧化/抗氧化指标、微血管密度( MVD)和微血管面积密度( MVA)、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 VEGF)和核因子-κB( NF-κB)结果。结果随着剂量增加,各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逐渐降低,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不同1,25二羟基维生素D3剂量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明显升高,脂质过氧化物( LPO)和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 AOPP)明显下降,LPO和CAT三个剂量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高剂量组SOD、AOPP与中、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中、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MVD、MVA和VEGF均有增加趋势,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着剂量增加,各组NF-κB均呈现下降趋势,且随着反应时间延长,高剂量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 P <0.05),中、低剂量组差异逐渐减少( P >0.05)。结论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炎性信号通路、减少氧自由基损伤和促进微血管再生有关。

  •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国栋;梁秋峰;安晓武

    目的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共76例,分为研究组(确诊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和对照组(非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进行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1,3-β-D葡聚糖的检测,判断血清1,3-β-D葡聚糖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1,3-β-D葡聚糖、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对于WBC、PLT、hs-CRP,1,3-β-D葡聚糖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中获得了高的诊断效能,其敏感度为81.25%,特异性为90.01%,阳性预测值为86.67%,阴性预测值为86.96%,约登指数0.713,ROC曲线下面积为0.73.结论 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中,血清1, 3-β-D葡聚糖较WBC、PLT、hs-CRP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该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1831 条记录 4/92 页 « 12345678...919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