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马尼地平磷脂复合物的表征及肠吸收研究

    作者:于波涛;袁晋宁;宋宗辉

    目的:对马尼地平磷脂复合物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溶解度法和溶出度测定法对马尼地平磷脂复合物性质进行表征;通过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马尼地平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结果:与原药及原药-磷脂物理混合物比较,磷脂复合物的溶解度、溶出度、油/水分配系数、紫外吸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磷脂复合物在各肠段部位的转运速率Vt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大于原药,其中在空肠的吸收均显著强于其他部位(P<0.01).结论:马尼地平复合磷脂后,其溶解度、溶出度、肠吸收明显改善,马尼地平磷脂复合物将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绞股蓝皂苷的肠吸收特性

    作者:喻樊;汤新慧;周姝婷

    目的:对绞股蓝皂苷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法,应用HPLC-ELSD法测定肠吸收循环液中绞股蓝皂苷A、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的浓度.结果:3种绞股蓝皂苷的吸收系数(Ka)和渗透系数(Peff)在小肠各肠段的吸收具有较大差异,渗透系数(Peff)表明3种绞股蓝皂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在0.05~1.0 g·L-1内,随着浓度的上升,绞股蓝皂苷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加入地高辛后,人参皂苷Rb1的渗透系数显著下降(P<0.05),而加入维拉帕米后,人参皂苷Rd的渗透系数增加极显著性(P<0.01).结论:绞股蓝皂苷受吸收部位影响较大,空肠是该类皂苷的主要吸收部位,其不完全依赖浓度梯度而进行转运,小肠吸收机制不完全为被动转运,载体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转运,绞股蓝皂苷可能是P-糖蛋白的底物.

  • 姜黄素-羧甲基壳聚糖偶联物对环孢素A肠吸收的影响

    作者:耿燕娜;张文鑫;娄婷婷;武毅君

    目的:探讨姜黄素-羧甲基壳聚糖偶联物对环孢素肠吸收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环孢素的含量,计算不同浓度的姜黄素(Cur)、羧甲基壳聚糖(CMCS)、CMCS-Cur(CC)、CMCS-EDA-Cur(CEC)对环孢素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表观吸收速率常数(Ka)和肠壁有效通透性系数(Peff)的影响.结果: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加入Cur、CMCS、CC、CEC的实验组环孢素的Ka和Peff值高于单纯环孢素组(P<0.05);0.1%CsA&CMCS组高于0.1%CsA&Cur组(P<0.05);0.1%CEC&CsA组Ka、Peff值高于0.01%和1% CEC&CsA (P<0.05).结论:Cur、CMCS、CC、CEC均能促进CsA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的吸收,相同浓度下CMCS的促环孢素吸收作用优于Cur.

  • 非布索坦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作者:龚耘;刘中秋;黄娟;罗辉;张琪;蔡铮

    目的:考察抗痛风新药非布索坦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为其口服制剂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以超高效液相色谱( UPLC)法检测灌流液中药物浓度,研究非布索坦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中的吸收情况,以及药物浓度对非布索坦吸收的影响.结果:非布索坦在大鼠十二指肠与结肠的吸收率(Ra),有效渗透系数(Peff)和肠渗透系数(Pw)均明显高于空肠与回肠(P<0.05).非布索坦中浓度(10 μmol· L-1)与高浓度(20μmol·L-1)的吸收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低浓度(5 μmol· L-1)(P<0.05).结论:非布索坦在各肠段的吸收均较好,在十二指肠与结肠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回肠与空肠,其吸收有可能受到外排转运蛋白的影响.

  • 溴吡斯的明阳离子脂质体体外释放和大鼠离体肠吸收

    作者:张梨;谭群友;刘雨;陶绍霖;张景勍

    目的:制备溴吡斯的明脂质体,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质及各肠段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溴吡斯的明阳离子脂质体;透析法测定阳离子脂质体体外释放情况;并采用外翻肠囊法考察脂质体肠道吸收行为.结果:阳离子脂质体72 h累积释放(97.2±3.3)%;能增加药物在各肠段的吸收量,各肠段表观渗透系数(Papp)增加.结论: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阳离子脂质体能够增加药物渗透性.

  • 替米沙坦的大鼠肠吸收特性及联用药物对其吸收的影响

    作者:沈杰;杜望春;宋钟娟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及联用药物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研究药物浓度、肠段及联用药物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和胺碘酮对替米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替米沙坦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高,替米沙坦的Ka和Papp值显著性增大.乙胺碘呋酮和硝苯地平对替米沙坦在空肠段的Papp和Ka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但卡维地洛、尼莫地平和氨氯地平未见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替米沙坦肠吸收机制可能以被动扩散为主,其转运过程可能受P-gp等外排泵的影响,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合并用药可能影响替米沙坦的肠吸收.

  • 黄连粉末中盐酸小檗碱及盐酸药根碱的体内肠吸收特性

    作者:魏世超;徐丽君;邹欣;陆付耳;王开富

    目的 研究大鼠小肠对黄连粉末中盐酸小檗碱及盐酸药根碱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体内肠灌注实验研究黄连粉末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药根碱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其含量.结果 黄连粉末中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与对照品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比较,吸收速率常数(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吸收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黄连粉末中盐酸小檗碱吸收百分率为对照品盐酸小檗碱吸收百分率的近3.6倍,对照品盐酸药根碱吸收百分率为黄连粉末中盐酸药根碱吸收百分率的近2倍.结论 黄连粉末直接服用有利于其所含盐酸小檗碱在小肠部位的吸收,而不利于盐酸药根碱的吸收.

  • 大鼠在体肠灌注研究五味子有效成分肠吸收

    作者:贝煜;于洋;黎同明

    目的:考察五味子醇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四种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肠吸收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注模型并运用HPLC法检测四种有效成分在不同浓度下以及在P-gp抑制剂共同作用下的吸收差异.结果:五味子四种有效成分,在考察的浓度范围以内浓度增加一倍,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现渗透系数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P)与正常组相比,五味子酯甲、甲素和乙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都显著增加(P<0.05).结论:五味子四种有效成分的吸收并非简单的被动扩散,而是载体媒介转运,其中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为P - gp的底物,通过加入P- gp抑制剂可促进这三种成分的吸收.

  • 地域、个人卫生及肠道功能对CAPD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王从林;梁玉梅;刘抗寒;陈愔音

    目的探讨地域、个人卫生状况及肠道功能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2014年在本院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CAPD患者133例,按腹膜炎诊断标准,分为腹膜炎组和非腹膜炎两组,记录CAPD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原发病等),个人卫生,腹泻便秘等情况,分析这些因素与感染性腹膜炎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长期居住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原发病、是否合并糖尿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两组患者资料采用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示地域(乡镇及农村)[OR=5.876, P =0.000]、个人卫生中洗手[O R=5.596, P =0.009]与刷牙[O R=4.865, P =0.003]、腹泻[O R=5.744,P =0.006]及便秘[OR=2.332,P =0.016]是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地域、个人卫生、腹泻便秘是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乡镇及农村患者对腹膜炎的预防意识,重视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卫生教育,以减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

  • 格列吡嗪小肠吸收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冰;杨秀丽;杨滨;郑艳

    目的 对格列吡嗪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外翻肠囊法研究格列吡嗪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特征.结果 离体肠吸收实验结果表明,格列吡嗪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4个肠段均有吸收,但在空肠中吸收多;在高浓度和低浓度时,格列吡嗪累积吸收-时间曲线均呈线性,表明格列吡嗪在各肠段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增溶剂的加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格列吡嗪的吸收;肠营养液的pH值小于格列吡嗪的pK值时,格列吡嗪在溶液中多以分子型存在,分子型药物在小肠中易被吸收.结论 格列吡嗪在大鼠的空肠段吸收为主,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增溶剂的加入,提高了格列吡嗪在肠黏膜的通透性.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吸收探究

    作者:邓龙;王瑶;陈美玲;熊英;罗嘉琪;谭淑凤;吴伟;周文;姜德建;王小青

    目的 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在大鼠十二指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装置,以GM1为考察指标,酚红为标示物,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酚红、GM1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液中的含量.结果 GM1在十二指肠循环灌流吸收率:循环2h后吸收率约为10%,循环6h后吸收率约为22%;循环8h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030±0.012)h,吸收半衰期t1/2为(25.50±8.56)h.结论 GM1在大鼠十二指肠可以吸收;在十二指肠药物累积吸收量与循环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可初步判断其吸收动力学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自微乳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肠吸收研究

    作者:何洁英;王汝上

    目的 研究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对大鼠肠吸收的作用.方法 单剂量给予大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自微乳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混悬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浆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浓度,运用DAS2.1.1程序拟合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以离体大鼠外翻肠囊模型研究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自微乳的肠吸收部位和促进吸收效果,HPLC法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浓度并计算累积吸收率.结果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自微乳和混悬液的tmax分别为0.83 h及1.0 h,cmax分别为2.046 mg· L-1及1.232 mg·L-1,AUC0-24h分别为3.063mg·h·L-1及2.157 mg-h·L-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自微乳相对于混悬液的生物利用度为142.0%;自微乳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混悬液,各肠段吸收率比较: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结论 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混悬液相比,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自微乳能显著提高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并改善肠吸收.

  •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槲皮素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韩珂;谢志红;叶丽卡

    目的 考察银杏中活性黄酮成分槲皮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 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槲皮素在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研究槲皮素在小肠内的吸收情况.结果 槲皮素在(1.01~20.18 μg/mL)浓度范围内其肠管通透率和血管通透率均基本保持不变,各浓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药物浓度对槲皮素通透率无影响,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

  • 莱菔子水提液中芥子碱硫氰酸盐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研究

    作者:朱立俏;盛华刚;周洪雷

    目的 研究莱菔子水提液中芥子碱硫氰酸盐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用HPLC法对芥子碱硫氰酸盐质量浓度进行分析,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分别研究药物质量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芥子碱硫氰酸盐吸收的影响.结果 芥子碱硫氰酸盐在大鼠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opp)随浓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芥子碱硫氰酸盐的表观吸收速率小于1.8×10-4cm·min-1,P-gp抑制剂对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吸收具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 芥子碱硫氰酸盐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且其在小肠中的吸收较差,芥子碱硫氰酸盐为P-gp底物.

  •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大黄素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张艳;王平;王进荣;于宜平;孟宪丽

    目的 研究大黄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大黄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素的浓度,计算不含抑制剂药物组及含抑制剂药物组大黄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 十二指肠段吸收能力显著强于其他肠段(P<0.05);大黄素在回肠、结肠、空肠段之间的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P-gp 抑制剂后,大黄素肠吸收的Ka、Papp 值与不合抑制剂组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高、中浓度MRP2抑制剂后,大黄素肠吸收的Ka、Papp 值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大黄素在大鼠体内的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大黄素的肠吸收过程不受P-gp的外排影响,但受到MRP2的肠道外排转运影响,大黄素可能为MRP2的底物.

  • 葛根素自微乳大鼠肠吸收的研究

    作者:陈小新;赖小平;谢称石;李耿;赵冉;原素;龙超峰

    目的 研究葛根素自微乳对大鼠肠吸收的改善作用.方法 以离体大鼠外翻肠囊模型研究葛根素自微乳的肠吸收部位和促吸收效果,采用HPLC测定样品浓度,计算累计吸收率.结果 葛根素自微乳在各肠段的累计吸收率比较依次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葛根素自微乳的累计吸收率显著高于葛根素混悬液.结论 葛根素自微乳佳吸收部位为小肠中后段,尤其是回肠;与葛根素混悬液相比,葛根素自微乳能够显著改善肠吸收.

  • 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研究

    作者:柏冬;牛晓红;范斌;宋剑南

    目的 研究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HPLC检测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浓度,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并分析它们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 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各肠道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甘草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均随桂枝汤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甘草苷在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_a)随桂枝汤给药浓度的增加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桂枝汤中甘草苷的佳吸收部位为结肠,芍药苷和甘草酸的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肉桂酸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吸收均较好.结论 肠道不同部位对桂枝汤中不同成分的吸收具有一定差异,除甘草苷在结肠部位为主动吸收外,所有被测成分在不同肠道均为被动吸收形式.

  • 5-氟尿嘧啶口服微乳的制备及其大鼠肠吸收作用研究

    作者:李文浩;何应

    目的:制备5-氟尿嘧啶(5-Fu)口服微乳,并考察其在大鼠肠吸收的作用.方法:以内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单辛/癸酸甘油酯为乳化剂,借助伪三元相图法对不同5-Fu微乳处方进行评价;用外翻肠囊法制备肠吸收离体模型,考察5-Fu微乳的吸收部位和促吸收效果.结果:选择肉豆蔻酸异丙酯-单辛/癸酸甘油酯-无水乙醇-水(Km=1:2)体系作为5-Fu微乳的载药体系;与其溶液比较,5-Fu微乳可明显改善药物的肠吸收,小肠中后段是其佳吸收部位,90min时累积吸收率微乳是溶液的3倍.结论:所制备的5-Fu微乳性质稳定、肠吸收效果良好.

  • 三七皂苷长循环纳米粒的肠吸收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赵国巍;陈绪龙;梁新丽;廖正根;王春柳;招丽君;曹运朝

    目的:研究三七皂苷(PNS)长循环纳米粒(PNS-LCN)的肠吸收及药动学.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实验,测定PNS、PNS-LCN和PNS-壳聚糖物理混合物(Cs)中三七皂苷R1、Rg1、Rb1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渗透系数(Papp);大鼠分别灌胃给予PNS、PNS-LCN、PNS-Cs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大鼠血浆中R1、Rg1、Rb1的血药浓度.结果:与PNS比较,PNS-LCN中R1在十二指肠和空肠,Rg1在空肠和回肠,Rb1在回肠和结肠的Pa.升高;PNS-Cs中R1在十二指肠,Rg1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Rb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P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NS-LCN中R1、Rg1、Rb1生物利用度分别为PNS的3.65、3.63、2.96倍;PNS-Cs中R1、Rg1、Rb1生物利用度分别为PNS的0.31、0.77、1.36倍.结论:PNS-LCN可以明显提高PNS中R1、Rg1、Rb1的生物利用度,是PNS-LCN提高PNS渗透性和延长PNS在大鼠体内消除时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 复方丹参制剂有效成分及大鼠在体肠吸收比较研究

    作者:束云;李贻奎;李连达

    目的:以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为代表,从有效成分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临床优选药物提供科学根据.方法:以HPLC法检测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人参皂苷Rg1和Rb1的含量;采用大鼠肠灌流试验观察片剂与滴丸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肠吸收情况.结果:每次服药滴丸仅原儿茶醛的服药摄入量高于片剂,其余6种有效成分均低于片剂.原儿茶醛的肠吸收较完全,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肠吸收不显著.十二指肠是这三种成分的主要吸收部位.片剂与滴丸中原儿茶醛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存在差异.结论: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中有效成分的每次服药摄入量差异明显,且部分成分的大鼠肠吸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

232 条记录 11/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