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肝患者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的检测

    作者:史丽云;陈智;陈公英;李明伟

    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淋巴细胞向受病毒感染肝组织的迁移、浸润,对于抗病毒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其机理的研究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答案.近年来,对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激活的淋巴细胞可表达特定的受体分子,并受相应趋化因子吸引、招募后,定向迁移至局部组织,产生免疫应答或炎症反应[1].其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3与其配体干扰素诱导蛋白10(IFN-inducible Mr 10×103 protein,IP-10)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研究某些炎症发生机制的突破点[2,3].本实验旨在研究慢性乙肝患者中IP-10及其受体CXCR3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炎症发生及肝细胞损伤之间的关系.

  • 乙肝病毒相关肾炎发生发展与患者血清干扰素α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艳宁;冯江敏;王力宁

    目前IFN-α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众说不一,并且不乏应用干扰素后引起肾损害或肾损害加重的报道.本研究检测了HBV-GN患者、慢性HBV感染无肾损害者,以及正常健康人的血清IFN-α农度,并分析了HBV-GN患者血清IFN-α与24 h尿蛋白定量之间的关系.

  • 不同剂次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作者:陈永弟;梁晓峰;姚军;崔富强;王富珍;沈灵智;严传富;郑小华

    加强免疫是提高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和滴度的有效途径.国内对加强免疫的必要性存在争议.如有的从免疫细胞特异的回忆反应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加强免疫似无必要[1];有的从乙肝病毒携带率与免疫后间隔时间相关性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有必要进行加强免疫[2-3],以增加免疫效果.结合当前疫苗安全有效、价廉且市场供应充足的实际,为确保避免感染后成为慢性携带者,在抗体下降到保护水平以下接触乙肝病毒后是否能避免感染这一问题尚未明确以前[4-5],本研究选择能诱导较强地体液免疫且其表达的蛋白抗原接近天然HBsAg的HepB(CHO)进行加强免疫研究,比较其免疫效果,旨在为基层采取适宜加强免疫措施提供依据.

  • 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病毒全基因变异分析

    作者:陈陶阳;金晏;朱宇;倪正平;郭霞;施平凡;陆建华;朱源荣;钱耕荪;屠红

    目的 探讨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中乙肝病毒(HBV)全基因变异状况.方法 用PCR方法对启东地区11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母亲配对血清及6例疫苗接种成功儿童的"大三阳"母亲血清扩增HBV全长基因,克隆测序后以Clustal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病毒载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结果 疫苗阻断失败和成功儿童的母亲HBV平均滴度分别为(1.2×107±3.1×1010)copies/ml和(1.6×107±8.8×1010)copies/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1例HBV DNA阳性的儿童中,4例(36.4%)有HBsAg"a"决定簇的氨基酸改变,表现为T125A、I126T、Q129H、M133V、D144V和G145A等6种不同突变形式,但母亲中HBsAg"a"决定簇均为野生型.疫苗接种失败的儿童中HBV preS1、preS2、S、X、preC/C和P基因的平均突变率分别为0.38%、0.22%、0.27%、0.17%、0.11%和0.11%.preS1区nt2999-3157、S区nt529-677、C区nt1955-2016和P区nt923-1001、nt2489-2602为病毒基因组中易发生突变的区域.结论 经主动和被动免疫后,儿童体内HBV突变可发生于所有开放阅读框架内.除s基因外,preS和P基因的突变可能也与免疫逃逸有关.

  • 免疫途径及载体对乙肝病毒DNA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

    作者:袁正宏;方昕;郑玲洁;姚忻;何丽芳;闻玉梅

    目的 探讨DNA载体结构及接种途径对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构建插入HBV表面抗原编码基因的表达载体pcDNA1.1/SA(无抗性基因)和pcDNAI/Amp/SA(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肌注小鼠后比较其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同时比较不同接种途径(肌内、皮内、皮肤划痕)及CpG免疫刺激元件(ISS)对DNA疫苗诱生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 pcDNAI/Amp/SA的免疫效果优于pcDNA1.1/SA.pcDNA1.1/SA的免疫效果可被ISS增强,而pcDNAI/Amp/SA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则可被ISS抑制;诱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以肌内注射强,皮内注射免疫其次,皮下划痕法较弱.结论 不同HBsAg表达载体诱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不尽相同;CpG免疫刺激元件在决定DNA疫苗免疫原性中起重要作用,可增强不含相应结构DNA疫苗的免疫效果;皮内注射可诱发与肌内接种相似的免疫应答,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

  • 乙肝病毒衣壳作为肝癌基因转移载体的有效性检测

    作者:潘德键;王东林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嗜肝性主要是由于衣壳上镶嵌的外衣壳蛋白PreS1(21~47 区段)与肝细胞膜表面的HBV受体结合而引起,因此利用此生物学特性有可能将HBV改造成肝癌靶向性基因转移载体.

  • 简单、快速同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甲胎蛋白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作者:王玉金;杨书豪;杨艳艳;王玉珠;边倩茹;张玉梅;卢秀云;张燕

    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甲胎蛋白(AFP)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两个重要的实验室指标.我国某些地区的肝癌90%是从肝硬化发展而来,每年有3%~7%的肝硬化病人发展为肝癌.AFP大于400μg/L的患者多数伴有乙型肝炎,说明乙肝病毒与AFP升高关系较密切[1].AFP对肝癌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已被公认.而检测AFP对判断慢性肝炎病人是否继发原发性肝癌有帮助.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许多被怀疑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原发性肝癌的病人,常常需要同时测定其HBsAg和AFP.在我国,肝癌的人群普查均同时测定HBsAg和AFP两个指标.因而,快速准确地同时检测、普查HBsAg和AFP对于HBsAg阳性的肝癌高危对象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为此我们研究建立了简单、快速同时检测HBsAg和AFP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重组抗HBsAg单链抗体在HBV转基因小鼠体内作用的研究

    作者:熊盛;王一飞;邢少膊;邓宁;张美英;陈文吟;饶桂荣;粟宽源;余宙耀

    目的研究重组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HBscFv)在HBV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活性作用,探讨HBV转基因小鼠作为HBsAg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活性评价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工程菌表达的HBscFv包涵体经固定化金属螯合层析和分子排阻层析两步纯化后,分步透析复性.复性后的HBscFv(0.9g/L)经尾静脉注射HBV转基因小鼠,一定时间后测定鼠血清中HBsAg的浓度,计算抗体注射前后HBsAg浓度下降的百分比(结合率),同时以人血源HBsAb IgG(40U/ml)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结果两步纯化获得纯度达到98%的重组HBscFv.HBscFv制品能够结合转基因小鼠体内的HBsAg,其结合率为(30.47±9.85)%,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与HBsAb IgG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品HBsAb IgG的结合率为(39.00±7.43)%,与生理盐水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1).比较HBscFv和HBsAb IgG的结合率及其浓度,求得HBscFv的结合效价为31.58U/mg.结论 HBscFv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具有特异性结合HBsAg活性,HBV转基因小鼠可发展为评价HBsAg特异性抗体的体内结合活性的候选模型.

  • 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重叠感染几率观察

    作者:马征;李杨

    目的 通过对查体人群及已感染丙肝病毒(HCV)病人的乙肝病毒(HBV)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HCV重叠感染HBV的几率情况.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两组分别检测HBV感染情况.结果 查体人群的HBV感染率为9.76%,HCV感染病人的HBV感染率为32.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感染人群组中重叠感染HBV的几率较高,对抗-HCV阳性患者应注意警惕重叠感染.

  • 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甲胎蛋白的变化

    作者:吕梁;霍继荣;彭红军;王芳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治疗前后AFP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方法 对70例PHC患者,分析患者年龄、治疗处理手段、乙肝病毒(HBV)感染、PHC病理分级与AFP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 不同年龄段PHC患者治疗前后AFP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手术切除及化疗泵埋置术的患者AFP下降率高于仅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和仅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患者(P<0.05);"小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三项均阳性]和"二阳"(HBsAg和HBcAb/HBeAb两项阳性)患者AFP下降率高于其他患者(P<0.05).不同的肿瘤分期组别其AFP下降率有所不同(P<0.05).结论 行手术切除及化疗泵埋置术的患者、HBV感染"小三阳"或"二阳"患者、肿瘤恶化程度较低者AFP下降率较高.

  • 沈阳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与疾病谱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云海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乙肝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各种肝病之间的临床关系.方法 对于自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沈阳地区的慢性HBV感染者247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均为阳性血清标本,进行病毒DNA提取,根据HBV S基因及P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自行设计内外引物对HBV DNA片段进行两次扩增,在基因测序仪上测序得出分析结果获得基因型.结果 247例HBV DNA基因型检测结果主要为B基因型(13.7%)和C型(86.3%).未见有其他型分布.各肝炎病变组的基因型构成差异比较中,e抗原(eAg)阳性与eAg阴性的慢性乙肝(CHB)所占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而C、B型中代偿与失代偿肝硬化所占百分比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54,P>0.05),基因B、C型的患者年龄、性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r-谷氨酰转移酶(r-GT)、总胆红素(TBil)和HBV DNA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沈阳地区的HBV基因型由B、C型构成,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在沈阳地区的慢性HBV携带者(ASC)中以C基因型为优势,而在CHB中,e抗原阳性和阴性之间在B型和C型存在着差异提示基因型的差异与HBV感染、肝脏病情发展有一定关系,而HBV DNA含量与乙肝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临床研究

    作者:刘婧

    目的 探讨孕晚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鞍山市714例阳性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614例,自孕30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每4周一次,共3次;对照组60例,不用药仅定期产检,生后两组婴儿均正规接种乙肝疫苗.6个月后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HBs)对比调研.结果 预防组: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成功率98.70%,失败率1.30%.对照组: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成功率68.33%,失败率31.67%.阻断组与非阻断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孕晚期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有显著疗效.

  • 化学发光法与PCR法检测HBV相关性分析及临应用

    作者:邱跃华

    目的 了解临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病毒(HBV)-DNA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26例不同模式HBV感染者血清,采用微粒子免疫荧光分析技术(MELA)法检测HBsAg滴度,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有9例用MELA法检测HBsAg滴度S/CO<1.0(为阴性)而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判断为阴性;有24例用MELA法检测HBsAg滴度S/C0>1.0(为阳性),FQ-PCR法检HBV-DNA<103拷贝/ml(为阴性).随乙肝患者的治疗,入院后第15天HBsAg滴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HBV-DNA变化不明显;入院第30天HBV-DNA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HBV携带者的判断用MELA法定量检测HBsAg更准确;对于乙肝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检测HBsAg滴度变化比FQ-PCR法检测HBV-DNA更敏感、直观.

  • 乙肝病毒标志物2431例检测模式汇总及分析

    作者:周丽敏

    目的 对乙肝标志物检测模式进行汇总和分析.方法 样本来源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送检的血液样本,共计2 43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模式共 24种,常见模式8种,少见模式12例,罕见模式4种.常见模式占95.43%,其中模式1为"大三阳"占32.21%,模式2为小三阳,占26.20%.表面抗原(+)者共1 515例,占总例数的63.32%,同时合并e抗原(+)占表面抗原(+)患者的55.18%,同时合并抗e抗体(+)者占44.22%,同时合并核心抗体(+)者占96.04%,同时合并抗表面抗体(+)者占2.1% (33/1 503),只有表面抗原(+)的患者很少见,只有20例,占0.82%.结论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出模式以及变化规律与地理区域、人群中的免疫状况、发病状况、流行病学及实验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

  • HBeAg阴性乙肝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阮秀花;范振远;田葱;张效本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乙肝患者血清前S1抗原(PreS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 100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PreS1的测定和HBV-DNA定量分析.结果在480例HBeAg阳性血清中,PreS1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4.4 %和99.8 %,二者符合率达94.6 %;在620例HBeAg阴性血清中,PreS1的检出率(56.5 %),略高于本组HBV-DNA的阳性率(52.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者的符合率达70.5 %;在220例抗-HBe阴性的血清组,PreS1和HBV-DNA的检出率(67.3 %和63.2 %)均高于抗-HBe阳性的血清组(50.5 %和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HBeAg阴性乙肝患者中检测前S1抗原能敏感地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状态,对临床判断病情、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DNA的关系

    作者:付立础;王文彦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有多篇文章论述了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的关系[1-3].共同结论是前S1抗原与HBV-DNA高度相关,前S1抗原阳性是提示乙肝病毒复制的良好指标,无资格开展PCR技术的医院可以通过检测前S1抗原来判断病毒是否复制.众所周知,HBV-DNA定量数值的增减是判断抗乙肝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但是,无资格检测HBV-DNA的医院是否可以通过检测前S1抗原,依靠前S1抗原数值的增减来判断抗乙肝治疗是否有效呢?这些问题在上述文章均无论述.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 口腔治疗感染乙肝病毒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日媚;于吉广

    自1996年9月至2002年6月,我们收治了22例口腔创伤性治疗后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并观察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变化分析

    作者:张海霞;杨欣苗

    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具有泛噬性,主要侵犯肝组织,亦可造成其他器官的损害.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03年6月至2003年12月住院期间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探讨其心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

  • 2008年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陈璐;杨晓庆

    目的 了解新入学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我校的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级全体新生进行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测定.结果 本校2008级新生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感染率为5.5%,低于社会人群的感染率,但男女之间有差异,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感染率;HBV感染模式均以小三阳[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和大三阳[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HBcAb)居多,HBsAg阳性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者大多存在于小三阳的人群中.结论 为了很好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加强乙肝疫苗注射,对大中小学生从入学开始进行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职工乙肝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栗君;张文;尉桂英

    目的 了解常见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乙肝病毒在医务人员中的感染情况,以确定预防措施.方法 2004年采集全院职工1624人的血清,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PCR-ABI5700荧光定量PCR测乙肝病毒DNA的方法来测定乙肝的感染率及总结分析.结果 医务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率按职业类型为医生、管理人员、护士,分别为27.6%、25.53%、17.21%,其三者之间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医务人员HBsAg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其中医护人员感染率很高,是医院预防的重点,为进一步降低发病率作好疫苗接种工作,同时必须注意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锐器伤等.

2679 条记录 11/134 页 « 12...891011121314...1331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