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分析

    作者:沙连芝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选用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A组(孕妇在28、32、36周肌注过HBIG,每次剂量200Iu/ml):新生儿出生24h内肌注HBIG200Iu/ml,同时在不同部位肌注乙肝疫苗10μg,1月龄、6月龄再接种10μg乙肝疫苗;B组(孕妇只进行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等统计,未用药物):新生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按0,1,6方案,剂量为每次10μg.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随访1年后比较:HBsAb阳性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不论是单阳或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均能提高婴儿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婴儿接种HBIG并按常规的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既获被动免疫保护,又获主动免疫保护,可以弥补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的免疫空缺,降低了慢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免疫效果.对于HBsAg阳性、HBeAg、HBcAb 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效果好,值得推广.

  • 开展乙肝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NRA)前相关临床分析

    作者:苏丽晶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达9.09%[1],隐匿型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炎病毒变异的存在,要求检测乙肝病毒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高.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与乙肝病毒前S1蛋白(Pr-S1)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2].检测HBV-DNA由于对仪器、设备、实验室条件及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一般中小型医院难于开展,而乙肝病毒前S1蛋白(Pre-S1)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与HBV-DNA具有相关性,因此又称乙肝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 Nucleicacid Related Antigen.HBV-NRA),可联合检测,相对容易开展、普及.我科在开展乙肝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NRA)前,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比对,来探讨开展HBV-NRA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现介绍如下:

  • 一例乙肝病毒相关再障

    作者:朱桂晓

    刘某,男,17岁,5个月前因发热、纳差、乏力来诊,化验肝功转氨酶明显升高,乙肝五项示:HBsAg(+)、HBeAg(+)、HBcAb(+),彩超:肝回声浓密.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保肝治疗2个月,肝功、血常规正常出院.近1个月来反复出现鼻出血及齿龈出血.体检:中度贫血貌,甲床苍白,双下肢散在瘀点,余未见阳性体征.辅助检查:(1)ALT48U/L,AST 40U/L,TBIL34.2umol/L,PTA 70%,HBsAg(+),HBeAb(+),HBcAb(+),HBV-DNA:5.45×104Copies/ml(2)血WBC2.6×109/L,RBC2.29×1012/L,Hb70g/L,PLT20×109/L(3)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红比例1.5∶1,粒细胞系统增生减低,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 4980名高中学生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刘美丽

    目的:了解高中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方法:ELISA法对4980例高中生进行乙肝病毒5项标志物检测.结果:乙肝感染率4.2%,乙肝疫苗接种率30.1%,5项标志物均阴性64.5%.结论:高中生乙肝感染率偏高,乙肝疫苗接种率偏低.建议有关部门加大乙肝疫苗接种力度,特别是中小学生.

  • 松果菊苷对乙肝病毒复制和抗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戴灵豪;沈钰明;伍义行;俞晓平;胡华军;糜怡珺;陈洁晶

    以HBV基因转染的HepG2.2.15细胞为体外模型,研究松果菊苷对乙肝病毒(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以HBV转基因小鼠为体内模型,研究松果菊苷对HBV复制的影响,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基因小鼠肝组织HBV DN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同时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和肝组织病理变化;然后将HBV表达阳性的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拉米夫定(50 mg·kg-1)组和松果菊苷高、中、低剂量(50,25,12.5 mg·kg-1)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30 d.第31天分离小鼠血清检测HBV DNA,HBsAg和HBeAg水平;提取肝组织DNA测定其HBV DNA水平,同时作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松果菊苷在50,100 mg·L-1作用HepG2.2.15细胞6d后能显著抑制HBsAg和HBeAg表达,其高抑制率分别为42.68%,46.29%;同时在100 mg·L-1对HBV DNA具有抑制作用.此外,松果菊苷在50mg· kg-1剂量时能显著抑制HBV转基因小鼠HBsAg与HBeAg表达,其抑制率分别为42.82%,29.12%,同时对转基因小鼠血清HBV DNA水平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松果菊苷对HBV复制和抗原表达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 苦参碱类生物碱联合胸腺肽抗HBV作用研究

    作者:刘晓琼;沈宏辉;陈佳欣;柏兆方;王伽伯;肖小河

    该文主要研究4种苦参碱类生物碱分别联合胸腺肽在HepG2.2.15细胞上的抗病毒效果.分别将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浓度均为0.2 mmol·L-1)联合胸腺肽(0.025,0.1 g·L-1)于HepG2.2.15细胞作用48,72 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采用CCK-8法测定各实验组细胞的(活性)来评价药物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实验组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和胞内HBV DNA水平;采用CB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FN-α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单独胸腺肽0.025~0.4 g·L-1对细胞没有毒性,在此浓度范围内联合0.2 mmol·L-苦参碱类生物碱对细胞没有毒性;苦参碱类生物碱联合胸腺肽抗HBV效果优于单独用碱或胸腺肽;单独0.025 g·L-1胸腺肽组对胞内HBV DNA的抑制效果优于单独0.1g·L-1胸腺肽组,而对于上清HBeAg的抑制效果则相反;0.1 g·L-1胸腺肽联合碱和0.025 g· L-1胸腺肽联合碱抗HBV效果相当,4个生物碱和胸腺肽联合抗HBV效果无统计学差异;总体来看,72 h抗HBV效果优于48 h(P <0.05);联合用药之后IFN-α的分泌量升高,和其他4个指标的变化成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联合胸腺肽可通过促进IFN-α的表达来抑制HepG2.2.15细胞HBsAg,HBeAg的分泌和HBV DNA的复制,进而促进抗病毒作用.

  • 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

    作者:罗伟生;龚受基;梁荣感;徐庆

    荔枝核是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成熟种子,又名荔仁或荔核,味甘、微苦,归肝、肾经.功效行气散结、祛寒止痛.荔枝核的化学成分有甾类、皂苷、挥发油、鞣质、脂肪酸、聚合花色素、糖类、蛋白质以及无机盐[1,2].有文献报道荔枝核有降血糖、调血脂和抗氧化、保肝作用,水提取物及黄酮类化合物体外实验对乙肝病毒HBsAg,HBeAg,HBV-D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4].为了探讨荔枝核是否具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进行了荔枝核黄酮化合物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

  • 解毒复肝灵抑制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家祥;郭晓华;张燕;王宜芳

    乙肝病毒(HBV)的母婴宫内传播,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自2000年4月-2002年4月,笔者给予HBV携带的孕前女性口服中药解毒复肝灵片,通过降低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以减少HBV母婴宫内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季德胜蛇药片对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的影响

    作者:李国钦

    有文献报道南通蛇药片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有转阴作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9(2):50].为了解该药对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的确切疗效,笔者对本院肝病门诊的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用该药进行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 海珠益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盛国光;黄育华;张建军;张赤志;王伯祥;徐瑞平;董圣山;付菊萍

    1997年3月~2000年3月,我们应用海珠益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3例,并与应用干扰素治疗的37例进行对照,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HBeAg或HBcAg或HBV-DNA中任何一项为阳性)、肝功能异常、病程6个月以上者.中医辨证均属湿热中阻为主,兼有痰阻或血瘀证.诊断标准主证:(1)胁胀脘闷,(2)口粘口苦,(3)肢体困重乏力,(4)身、目、尿发黄,(5)苔黄腻,舌体胖,舌边有齿印;兼证:(1)胁痛有定处,身、目发黄,(2)面色晦暗,(3)舌质暗,或有瘀斑,(4)舌体胖,舌边有齿印;(5)苔腻;(6)脉滑.凡具备主症3项,或主症2项、兼症2项,或主症1项、兼症3项即属本证.

  • 重视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李筠

    抗病毒耐药的发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llepatitis B,CHB)治疗中被作为 -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核苷类药物治疗后耐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出现将使后续治疗药物的疗效降低,并且抵消了之前获得的临床效果,会出现病毒反弹,血清转氨酶升高,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肝脏病理进展,肝硬化患者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和死亡,肝移植后肝炎复发率增高等等.

  • 肾复康汤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蔡本强

    目的:探讨肾复康汤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2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肾复康汤,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及HBV-DNA、24h尿蛋白定量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化指标与24h尿蛋白的检测结果及HBV-DNA转阴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肾复康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推广.

  • 杜仲总黄酮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研究

    作者:周建辉

    目的:探讨杜仲总黄酮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采用传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人肝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杜仲总黄酮外抗乙肝病毒的效果,为研究和开发杜仲总黄酮外抗乙肝病毒的药效成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杜仲总黄酮各剂量组和拉米夫定抑制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杜仲总黄酮各剂量组以及拉米夫定的OD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杜仲总黄酮以及拉米夫定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杜仲总黄酮体外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 如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运用补法?

    作者:吴沛田

    答: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程较长,邪毒久羁,戕伐正气,常致多脏虚损,正气不足,出现邪盛正虚的复杂局势.此时,正虚不能抵御病毒复制,又难以清除乙肝病毒和免疫复合物(邪气),致使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滋长,肝细胞不断遭到破坏;病邪羁留日久,痰瘀互凝肝络;病情的反复迁延,又进一步损伤正气.据<内经>"虚则补之",通过补法的运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能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及免疫复合物,中断对肝脏的免疫损伤,则有利于乙肝的康复.

  • 中国国内首次发现Ⅰ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序列

    作者:康文玉;毕胜利;丁峥嵘;田炳均;赵智娴;李徽

    对云南省参加健康体检人员中一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S区基因序列测定,以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点.利用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将基因序列提交到GenBank上进行BLAST搜索,同时运用Mega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基因树,并将其核苷酸和氨基酸与已报道的A~I基因型参考株的同源性进行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比较结果证明,此标本病毒基因型为HBV I基因型.本文所发现的I基因型标本为国内首次报道.

  • 西藏部分地区12株藏族人群C/D重组型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刘铁柱;沈立萍;尹文娇;王锋;王富珍;张国民;郑徽;顿珠多吉;张爽

    为了解藏族人群中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因重组状况,收集藏族人群HBsAg阳性样本,提取HBV DNA并用巢氏PCR的方法扩增HBV全长序列,测序后用DNAstar软件拼接全基因序列,进一步利用MEGA6和Simplot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应用该方法获得12株藏族人群HBV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株样本为C/D重组型,其中9株样本的重组位点位于nt750,3株样本的重组位点位于nt 1526,以此可分为两种重组方式,分别命名为C/Da和C/Db;从总体序列同源性来分析12株样本均属于C基因型,且与现有的C1-C15亚型的核苷酸差异均大于4%,与C1亚型为接近.从地理分布来看,C/Da来自西藏中部和北部的拉萨市、阿里和林芝地区,C/Db均来自西藏南部的山南地区,提示两种重组型C/Da和C/Db在西藏地区的地理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西藏地区特殊HBV基因重组、基因特征分析、病毒进化研究以及当地乙肝防控提供参考.

  • 抗乙肝病毒药物研究新进展

    作者:刘求明;尧晨光;郭晓红;胡康洪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根治是完全清除肝脏乙肝病毒,但是目前一线治疗药物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酯(TDF)等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乙肝病毒cccDNA持续潜伏在肝细胞核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也不能将其清除.目前用于治疗乙肝的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非核苷(酸)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但这些药物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研发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显得极为迫切.鉴于近年来乙肝病毒cccDNA和宿主免疫治疗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了新型乙肝病毒药物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靶向病毒和宿主免疫反应的治疗策略.

  • 原发性肝癌患者214例乙肝两对半及抗-HCV检测结果探析

    作者:王振佳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及丙肝病毒(HCV)感染模式与原发性肝癌(PHC)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PHC患者214例,抽取其早晨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获得血清,采用罗氏公司Elecsys201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的乙肝两对半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法(EHSA)检测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水平.结果 214例PHC患者中,HBV的感染率高达87.85%,显著高于未感染者,其中HBsAg阳性感染率为68.22%,显著高于HBsAg阴性感染率19.63%,并且又以“小三阳”模式所占比例高,达48.13%,显著高于“大三阳”模式的12.15%及其余10种感染模式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CV的感染率为16.82%,HBV与HCV双重感染率为10.75%;其中感染HCV并HBsAg阳性感染者所占比例为0.93%,显著低于感染HCV并HBsAg阴性感染者比例9.82%及仅感染HCV者的比例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感染者感染HCV的几率为1.37%,显著低于HBsAg阴性感染者感染HCV的几率47.62%及未感染HBV者感染HCV的几率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极有可能是致使PHC发生的主要因素,而HBsAg阳性感染在其中居主导地位,且又以“小三阳”感染模式的PHC患者占多数.同时HCV感染也不容忽视,特别是HBV与HCV的双重感染更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 乙肝五项、HBV-DNA定量及乙肝前S1抗原联合检测用于诊断乙肝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刘佩;赵旭鸿

    目的 分析乙肝五项与病毒(HBV)前S1抗原及病毒DNA的相关性,并探讨联合检测对乙肝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门诊部和住院部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HBsAg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前S1抗原和乙肝五项,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HBV-DNA水平,对比分析不同模式下前S1抗原的表达水平和HBV-DNA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乙肝前S1抗原阳性率与HBV-DNA阳性率在不同HBV-M模式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①+③+⑤+组中HBV-DNA阳性拷贝数较高,多数高于105 copies/mL;而①+④+⑤+、①+②+、①+③+、①+④+和①+⑤+组的前S1+与前S1-组相比,其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血清标本中前S1抗原在HBeAg+组中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血清标本中前S1抗原与HBeAg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BsAg阳性血清标本中前S1抗原在HBV-DNA+组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在HBV-D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血清标本中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前S1抗原可较好反映乙肝病毒存在和复制的情况,将前S1与乙肝五项和HBV-DNA进行联合检测可较早发现较低水平病毒的感染,其可作为抗病毒疗效的评判指标,对乙肝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梅;晏红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接收的疑似乙型肝炎病人800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分别检测患者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HBsAg、HBeAg、HBeAb的检出率CLIA高于ELISA(P<0.01),两种方法HBsAb、HBcAb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低水平HBsAg检测ELISA敏感性低于CLIA;ELISA检出的低浓度为0.128IU/mL,CLIA法检出的低浓度为0.0311U/mL.结论 采用CLIA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相比ELISA更准确,可有效应用于乙肝临床诊断和病情动态监测.

2679 条记录 8/134 页 « 12...567891011...1331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