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东亚钳蝎有效部位抗小鼠癫痫作用的研究

    作者:黄迎春;张铁钢;任超;申婷婷;徐芳

    东亚钳蝎是传统的动物性中药,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镇静、抗血栓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1-3].本实验室已从中提取出东亚钳蝎有效部位(active fraction of buthus martensii karsch,AFBmK)[4],为了进一步研究AFBmK的抗癫痫作用机制,利用戊四氮(PTZ)建立癫痫模型,研究经AFBmK治疗后的癫痫小鼠大脑海马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以及NO的含量变化.

  • 镇痛抗肿瘤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体外抗肝细胞癌作用

    作者:金思思;吴金明;黄智铭;吴建胜;申苏建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西医治疗肿瘤有起效快的优点,但往往有较大的副作用和局限性.我国传统中药中许多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作为中药蝎毒成分之一的东亚钳蝎镇痛抗肿瘤肽(analgesic-antitumor peptide,AGAP)近来备受关注,将其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研究通过构建甲胎蛋白(AFP)启动子及增强子调控的AGAP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对HCC的治疗作用,为蝎毒在肝癌基因治疗方面的价值提供实验依据.

  • 蝎毒镇痛活性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条件的优化

    作者:杨金玲;何惠霞;朱慧新;程克棣;朱平

    采用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毕赤酵母重组菌产生蝎毒镇痛活性肽BmK AngM1的发酵过程进行优化,确定了佳发酵条件:1.2%甲醇,0.6%酪蛋白水解物,初始pH 6.0,3×接种量.在此发酵条件下,BmK AngM1在毕赤酵母重组菌中的表达量可超过500 mg·L-1,比对照提高了两倍以上.本研究为大规模发酵制备BmK AngM1奠定了基础,更好地满足了BmK AngM1的理论研究及新药开发的需要.

  • 全蝎的鉴别与现代药理作用

    作者:刘振启;刘杰

    全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原名蠍,别名全虫,蝎子。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唐史》载,剑南本无蝎,有主薄将至,遂称为主薄虫。许慎说:“蝎即虿尾虫。长尾为虿,短尾为蝎。”古人说:“蜂、虿垂芒,其毒在尾。蝎似水黾,八足而长尾,有节,色青。今捕食者多以盐泥食。入药需去足焙用。”

  • 东亚钳蝎多肽资源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钟杰;吴文澜;王勇

    东亚钳蝎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由于其具有抗微生物、抗肿瘤、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而被广泛深入地研究.现代研究表明,东亚钳蝎毒液中的活性多肽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功能分子.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东亚钳蝎多肽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东亚钳蝎潜在药用活性多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全蝎真伪品鉴别

    作者:陈耀章

    全蝎又名蝎子、全虫.来源于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的干燥体.具有息风镇痉、通络解毒、攻毒散结的作用.常用于小儿惊风、抽搐惊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淋巴结核、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惊挛、风湿顽痹、疮疡肿毒,破伤风症等.为临床常用中药,随着药材用量增加,药材价格上涨,一些不法分子唯利是图,为牟取暴利,掺假制假,使全蝎质量鱼目混珠,伪品充斥市场,而用石灰、石膏、泥土或淀粉制做的假全蝎已有报道,并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加工品易于鉴别,由此造假者改变制假方法;在全蝎体内注入石膏浆、石灰浆、淀粉或泥土浆等后干燥而得,使全蝎重量增加,外观性状几乎与正品没有差别,极易与正品全蝎混淆,现将真伪品全蝎鉴别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供药检、经营、使用部门参考.

  • 东亚钳蝎蝎毒分离纯化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燕平;吕欣然

    蝎毒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我国主要为东亚钳蝎,综述了我国近10年有关蝎毒的不同毒性及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全蝎治疗肿瘤的研究

    作者:程仁权;程建萍;贾正红;许宁

    蝎属节肢动物门,共包括800多种.据报道对人有害且具有治疗作用的蝎近50种,它们几乎都属于钳蝎科--钳蝎.钳蝎在我国约十余种,其中分布广的为东亚钳蝎,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东一带,是全蝎的主要来源.蝎尾节囊中排出的毒液称蝎毒,内含抗肿瘤的有效成分.

  • 袪风解痉话全蝎

    作者:沈尔安

    全蝎又称全虫,是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虫体,是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其性平,味辛,有小毒,具驱风镇惊的功效,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名方"牵正散",即以全蝎为主药,配伍钩藤等药,可治中风后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与蜈蚣一起加入玉真散中,则用于治疗破伤风.现代研究表明,全蝎对硝酸马钱子碱、纯烟碱等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对清醒动物有显著镇静作用;还能影响血管的控制中枢,扩张血管,降低肾上腺素的增压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近年来,以全蝎配药用于下列病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淅川全蝎

    作者:靳晓亮

    淅川全蝎,是出产于河南省淅川县地带的一种中药材,也称全虫,为蛛形纲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蝎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目前我国多地均有分布,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山西和甘肃等省资源较多.钳蝎(俗称蝎子)体躯修长,呈琵琶形状,身体分节明显.其全体黄褐色,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附肢6对,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须,司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 蝎及蝎毒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红梅;刘岩峰;张景海

    目的介绍蝎、蝎毒及其中活性组分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方法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从蝎及蝎毒的抗肿瘤作用、蝎毒抗肿瘤成分及其生物学机制、全蝎及蝎毒抗肿瘤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结果与结论 全蝎粗提物可使体外培养的人体子宫颈癌细胞全部死亡脱壁,全蝎的醇制剂在体外能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呼吸,并对结肠和人肝癌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蝎尾提取物对肿瘤兼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蝎毒粗毒对肿瘤有确切的抑制作用,且优于化疗药物;蝎毒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单组分活性肽为Chlorotoxin和东亚钳蝎镇痛抗肿瘤活性肽;Chlorotoxin特异性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与浸润,而不影响正常脑细胞;东亚钳蝎镇痛抗肿瘤活性肽是Na+离子通道抑制剂,其抗肿瘤作用机理可能与Chlorotoxin不同.

  • 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分析

    作者:袁树荣;刘岩峰;黄冕;毛大庆;张景海

    目的 对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神经毒素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找到基因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序列进行聚类分析,进而推测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 搜集目前已知的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序列,利用clustal X1.83软件进行多序列联配,然后用MEGA软件对基因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结论 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而且结构符合断裂基因的基本规律,如果这些基因结构基本一致,是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内含子的位置保守,位于信号肽中,基因长度的变化由内含子长度决定.

  • 蝎毒活性肽BmK AS的基因克隆与表达

    作者:邵建华;孙巍;张希;田俊楠;张景海

    目的 克隆东亚钳蝎活性肽BmK AS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方法 利用PCR技术从蝎尾cDNA pool中扩增BmK AS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ET28a-BmK AS,在E.coli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为包含体.采用分步稀释复性法对表达产物进行体外变复性.结果 BmK AS以包含体的形式得到表达,表达量的质量约占菌体总蛋白质量的31%.表达产物复性后,通过离子交换柱层析进一步纯化,达到了电泳纯,收率为1.6mg·L-1.结论 首次对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蝎毒活性肽BmK AS进行了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体外变复性研究,获得了毫克级的收率,满足了深入研究需要.

  • 东亚钳蝎氯离子通道毒素BmK CTa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及其对宿主菌增殖的影响

    作者:殷丽天;付月君;梁爱华;殷国荣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东亚钳蝎氯离子通道毒素BmK Cta,并观察其对宿主菌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BmK CT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ExSecI-rBmK Ct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blot进行鉴定.光密度法检测含不同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及空菌在37℃,LB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结果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xSecI-rBmK Cta经PCR、双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占全菌总蛋白的19.94%,为可溶性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rBmK Cta的异源表达显著抑制了大肠杆菌在对数生长期的增殖.结论 rBmK Ct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可溶性表达,且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提示BmK CT可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宿主菌的氯离子通道,对原核生物的氯离子通道有抑制作用.

  • 东亚钳蝎蝎毒的毒性及其F(ab')2抗体的制备

    作者:李妍;范泉水;张志晓;郭平;叶锋平;姜晓梅;邱薇;张富强;郑颖

    目的 测定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BMK)蝎毒的毒性,并制备能有效中和BMK蝎毒的F(ab')2抗体.方法 分别经腹腔和肌肉注射小鼠,测定不同产地(山西、山东、河南、辽宁)BMK蝎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o);以山西产BMK蝎毒免疫云南矮种马,获得免疫血浆,经盐析、酶解、加热等步骤制备F(ab')2抗体,采用ELISA、免疫扩散和小鼠体外中和试验分别测定超免血浆、纯化的IgG及F(ab')2抗体对各地产BMK蝎毒的抗体效价.结果 山西产BMK蝎毒的LD50小,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67 mg/kg,肌肉注射LD50为2.06 mg/kg.制备的F(ab')2抗体的纯度为86.5%;纯化的IgG稀释至1×10-9 mg/ml,抗体ELISA效价呈阳性,较纯化前(1×10-7mg/ml)提高了100倍;纯化的IgG和制备的F(ab')2抗体与山西产BMK蝎毒比例为0.4∶1时,免疫扩散试验出现清晰的沉淀线,与其他产地BMK蝎毒比例均为0.1∶1时,出现清晰的沉淀线;F(ab')2抗体与山西产BMK蝎毒质量比为2∶1时,可保护小鼠100%存活.结论 成功利用蝎毒免疫动物制备了高纯度的F(ab')2抗体,该抗体可有效中和多个产地的BMK蝎毒.

  • Martentoxin对TNF-α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陈健;徐艳;王艳;王强;环飞;肖杭

    目的:研究东亚钳蝎毒素Martentoxin对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NO的影响.方法:人脐带经胶原酶消化分离后获得脐静脉内皮细胞,经抗血管性血友病8因子鉴定后,用TNF-α建立NO释放模型,观察Martentoxin对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NO的影响.结果:①经6,12,24h作用后,10μM、100 μM Martentoxin能降低TNF-α引起的NO释放增加(P<0.05).②Martentoxin降低TNF-α引起的iNOS活性增强并对TNF-α引起的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mRNA下调具有一定保护作用(P<0.05).结论:Martentoxin抑制TNF-α引起的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NO增加.

  • 东亚钳蝎蝎毒溶纤活性蛋白的提取及其体外溶栓特性研究

    作者:黄锦兵;陈雅雄;韩雅莉;谭竹钧

    论文采用硫酸铵分段盐析,DEAE-32纤维素柱层析等方法从东亚钳蝎蝎尾中提取出相对分子质量为37.7 k的单一蛋白,纤溶平板法证明其具有纤溶活性,并研究了温度、时间、pH值、金属离子对其溶纤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蝎毒活性蛋白适作用温度为35℃,适pH值为5.0,Fe2+、Ca2+、Ba2+对其纤溶活性有促进作用,Cu2+、Mn2+对其有抑制作用,同时时间作用对其影响很小.并讨论其体外溶栓作用,表明其有溶栓活性.

  • 转基因烟草表达东亚钳蝎抗神经兴奋肽Ⅱ的研究

    作者:宋永波;盛钰;王轶;来琳琳;张景海

    研究将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抗神经兴奋肽Ⅱ(ANEPⅡ)基因序列定向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ANEPⅡ.采用三亲交配法和液氮冻融法将重组质粒pBI-ANEPⅡ导入农杆菌中,获得了工程菌pBI-ANEPⅡ/LBA4404.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圆盘法转化烟草叶片外植体,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转化体的筛选,获得了转基因烟草.通过PCR检测、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检测结果表明ANEPⅡ蛋白在转基因烟草植株中得到表达.

  • 东亚钳蝎毒素多肽纯化组份BmK AS-1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作用

    作者:毛霞;肖杭;谭智勇;石云;赵志奇;吉永华

    目的研究国产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 BmK)毒素多肽的纯化单体组份BmK AS-1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TTX-R)钠电流的作用.方法采用膜片箝全细胞记录方法,观察BmK AS-1对单个DRG细胞TTX-R钠电流幅值的影响.结果 BmK AS-1剂量依赖地抑制TTX-R钠电流,且高剂量(10 μg/ml)BmK AS-1几乎完全抑制TTX-R钠电流,其抑制作用不可逆.结论 BmK AS-1显著抑制TTX-R钠电流,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其镇痛作用的机理之一.

  • 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对PC12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

    作者:李静;汪溪洁;程洁;高蓉;肖杭;钱燕宁

    目的:研究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对PCI2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方法:分别用终浓度为10、20、40μg/ml的毒素多肽作用于荧光染料DiBAC4(3)标记的PC12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监测细胞膜电位的实时动态变化,并观察钠通道阻断剂TTX(tetrodotoxin)预处理对毒素多肽膜电位效应的影响.结果:加入毒素多肽后PC12细胞膜电位呈去极化改变,3 min后达到大水平,5 min内趋于稳定.各浓度组毒素多肽作用细胞3 min后,所测得的标准化荧光强度值分别为1.375±0.048、1.504±0.034、1.839±0.022,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1 μmol/L TTX与PC12细胞共孵育20 min后再加入40μg/ml毒素多肽所测值为1.035±0.028,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毒素多肽的膜电位效应可被TⅨ完全抑制.结论: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可引起PC12细胞膜电位去极化,且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大,钠通道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