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源性致病菌96微孔板芯片在一起食物中毒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张丽荣;林毅雄;莫韵韶;黄辉涛;郑予柯;方艳梅;魏泉德

    目的 利用微孔板芯片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检测,评价其在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用食源性致病菌96微孔板芯片对一起食物中毒样品进行检测,同时采用传统的病原分离方法和细菌生化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食源性致病菌96微孔板芯片对食物中毒样品的检测结果与病原分离培养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食源性致病菌96微孔板芯片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和高通量等特点,作为应对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 食源性致病菌质控考核结果分析

    作者:何欣远

    目的 通过对食源性致病菌质量控制的结果分析,总结出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的经验,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的能力. 方法 按照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的方法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真空冻干保存的菌种经前增菌培养比未经前增菌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更快,在分离鉴定培养基上易形成典型菌落特征,更便于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用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分离鉴定培养基可分离鉴定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结论 真空冻干保存的菌种分离培养前,先进行5~6 h前增菌培养,有利于细菌的复苏和特征菌落的形成;几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分离鉴定培养基,本来对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却生长良好,反而有利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分离鉴定,为基层实验室分离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法.

  •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病研究近况

    作者:刘秀峰;陈平;吴护华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是一种短小的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致病菌,可使人和动物患李斯特菌病.该病病死率高达到20%~30%[1],因此引起卫生界的高度重视.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土壤是主要的贮主,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以及健康人群被认为是该菌的携带者,家庭环境和多种食品均可被污染.从国外暴发的几起李斯特菌病的传播媒介看,动物性食品是主要的传播源.因此许多学者提出该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 福建省2013年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基因分型特征

    作者:杨毓环;陈力;陈伟伟;李闽真;叶玲清

    目的 对福建省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spa基因分型,掌握该分型技术和了解型别特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供溯源方法和基础数据. 方法 对2013年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从不同种类食品所分离的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PCR方法扩增A蛋白基因(spa)的X区域,序列信息通过spa基因分型国际官网(http://www.ridom.de/spaserver/)数据库,在起始端和末端保守序列之间查找不同串联重复序列的排列方式确定型别.如果数据库中无可以比对的型别,则将双向测序的结果和测序峰图上传官网,通过负责官网数据的专家确认是否为新的型别,并给出新的型别号. 结果 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19个spa基因型,分别是t091(6株)、t14534(2株)、t899(2株)、t701(2株)、t1376(2株)、t189(2株)、t306(2株)、t14752、t286、t002、t14475、t4445、t085、t377、t2883、t2310、t796、t127和t14867,标准株ATCC6538的型别为t3297.其中,t14534、t14752、t14867这3个型为新发现的spa基因型. 结论 福建省2013年所分离的30株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基因型主要以t091为主.

  • 2013和2015年重庆市流动早餐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作者:熊鹰;邹钦培;罗书全;向新志;王红;杨小伶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街头小吃、流动摊点等的早餐中食源性致病菌的调查分析,了解重庆市流动早餐的卫生状况,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方法 2013和2015年在重庆市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渝中区等16个区县采集1 051份散装未经过较高温度处理后的流动早餐(包括政府指定的正规流动早餐点(早餐车)和无证流动早餐点),按照国家标准GB 4789-2010,GB 4789.14-2014和GB/T 4789-2003/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结果 2013年共采集样品300件,检出致病菌1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致泻大肠埃希菌1株,沙门菌未检出.快餐店食堂采集的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00%.粥及米面制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中式凉拌菜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分别为4.21%和2.94%.2015年共采集样品751件,检出致病菌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4株,沙门菌1株,蜡样芽孢杆菌37株,单增李斯特菌未检出.超市零售店样品的致病菌检出率高,达到15.38%,主要污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粥及米面制品中除单增李斯特菌未检出,其余3类食源性致病菌均有检出,总体检出率为8.32%.结论 重庆市流动早餐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粥及米面制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比较突出,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 2012-2017年徐州市市售5类食品中5种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许静静;余峰玲;苗升浩;许猛;张雷;童晶

    目的 了解徐州市市售食品中5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数据. 方法 2012-2017年采集徐州市市售5类838份食品,采用双孔板滤膜法检测空肠弯曲菌,并按照《江苏省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 结果 2012-2017年,市售838份食品致病菌检出率为10.86%.2015年检出率高(84.00%),其次是2017年(30.00%)、2016年(12.64%),2014年低(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5.87,P<0.05).5种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21.89%),其次空肠弯曲菌(5.00%),金黄色葡萄球菌(3.67%),沙门氏菌(2.3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低(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10,P<0.05);5类样品水产品检出率高(23.90%),其次肉类(18.75%)、蔬菜类(8.33%),餐饮类低(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34,P<0.05).副溶血性弧菌在生贝类中较生鱼虾中检出率高(x2=9.74,P<0.05),海水较淡水产品高(x2=9.41,P<0.05);生肉较熟肉和血制品致病菌检出率高(x2=86.52,P<0.05). 结论 徐州市市售食品中5种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餐饮食品卫生状况较好;水产品(特别是贝类和海水类)和肉及其制品安全风险高,应加强管理.

  • 2014-2016年惠州市居民日常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刘思超;罗泽燕;徐励琴;杨剑英;冯伟明;苗思慧

    目的 了解和掌握惠州市居民日常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4-2016年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并参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等,对惠州市居民日常餐饮食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等11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并对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葡萄球菌肠毒素测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测定. 结果 惠州市2014-2016年共监测26类773份食品,分离出食源性致病菌62株,总检出率为8.02%.检出7种致病菌,其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高(14.81%),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54%),副溶血性弧菌(5.26%),空肠弯曲菌(3.57%),致泻大肠埃希菌(1.39%),沙门菌(0.8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0.73%);生畜肉类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高(37.50%),其次为配送餐/学生餐(28.00%)、婴幼儿配方食品(27.27%)等;采自农贸市场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15.13%)高于超市(3.68%)、小型商铺(6.35%)、餐饮单位(6.98%)、网店(4.17%);散装食品(包括简易包装)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10.82%)高于预包装食品(2.92%). 结论 2014-2016年惠州市居民日常餐饮食品存在一定程度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建议加大对生畜肉等高风险食品和蜡样芽胞杆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力度,同时应加强对农贸市场和散装(包括简易包装)食品的监管,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 一例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感染致隐匿性肾炎的调查

    作者:魏晓光;张辉;贾丽君;刘继锋;龚建仁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是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该菌感染的病例多与食用被污染的奶制品或肉制品有关,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容易误诊.2014年 6月西安市某幼儿园暴发一起食源性(酸奶)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时发现,首发病例发展为隐匿性肾炎,未及时明确诊断并治疗是首发病例发展为隐匿性肾炎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对该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的认识,加强防治能力,减少不良后遗症的发生,对该病例的调查和疫情的应对情况进行报告.

  • 2014年株洲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作者:钟艳;胡卓;方英;刘育兰

    目的:了解某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动监测的方法,随机采集2014年该市有代表性的农贸市场、食品超市、餐饮店、学校及个体摊贩12类食品,对其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266份食品样品中,24份阳性,总检出率9.02%。共检出5种24株食源性致病菌,其中调理肉制品检出率高(46.15%),其次为预制动物性水产品(13.33%),酱及酱制品、加工坚果与籽类、餐饮店和饮品店自制饮料及食用冰等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4株食源性致病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达12.50%(3/24);其后依次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33%(8/150)]、副溶血性弧菌[5.00%(2/40)],蜡样芽孢杆菌[4.69%(6/12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33%(5/150)]。结论主动监测有利于掌握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实现高危食品的预报和危险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影响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因素分析

    作者:卢玲玲;柯碧霞;何冬梅;谭海玲;李柏生;邓小玲;梁骏华;李世聪;黄琼

    目的 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影响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因素,为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自2007年开展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以来的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监测病例定义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3个因素对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影响.结果 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调整之前(2010年)致病菌分离率为3.17% (202/6 369),调整后(2011年)致病菌分离率为3.74%(329/8 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致病菌分离时间则从调整前的平均10 d缩短为调整后的平均3d.监测病例定义修改前(2014年)致病菌分离率为6.22%(1 759/28 280),修改后(2015年)致病菌分离率为7.66%(2 377/31 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之前(2012年)致病菌分离率为3.56% (690/19 365),考核后(2013年)致病菌分离率为4.98%(1 465/29 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由医院检验科开展致病菌检测可有效缩短致病菌分离时限,提出精准的监测病例定义及定期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可以有效提高致病菌分离率.

  • 2011-2013年湛江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庞琼英;陈嘉琳;郭日红;柯广强

    目的 了解湛江市各类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3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湛江市9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网点(包括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业等)销售的各类食品进行抽样,按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工作手册》提供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3年共抽取13大类食品752份样品,检出阳性样品65份,阳性率为8.64%,分离出食源性致病菌65株.检出率居前3位的食品分别为生食动物性水产品30.19%(32/106)、婴幼儿食品10.13%(8/79)、桶装饮用水9.09%(3/33).检出率居前3位的致病菌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27.36% (29/106)、蜡样芽胞杆菌11.67%(7/60)、铜绿假单胞菌9.09% (3/33).餐饮业和农贸市场的检出率(14.04%和13.41%)高于超市(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3季度的检出率(13.94%和12.61%)高于第1、4季度(6.09%和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婴幼儿食品以及桶装饮用水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今后要重点加强对这几类食品的卫生监督,夏秋季节重点加强对餐饮业和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 2015年河南省某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黄淑华;陈磊;刘杰;张春艳;阎学燕;许娇;巩飚

    目的 了解河南省某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并对检出的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为评价现有食品安全监督措施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食品风险监测要求,随机选取该市不同超市、饭店、早餐点等分别采集销售的各类食品样品.按照《2015年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提供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检出的致病菌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结果 共抽取9类食品285份样品,在23份肉及肉制品(生畜肉)、123份肉及肉制品(生猪肉)、20份水产品(动物性淡水产品)中检出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39.13%、30.08%和5.00%.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5份乳及乳制品、23份肉及肉制品(生畜肉)、9份三明治和21份沙拉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00%、65.22%、11.11%和33.33%.23份肉及肉制品(生畜肉)、20份水产品(动物性淡水产品)、23份水产品(动物性海水产品)的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分别为13.04%、5.00%和4.35%,致泻大肠埃希菌未检出.21份流动早餐的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为33.33%(7/21).沙门菌(G-)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耐药率达100.00%.金黄色葡萄球菌(G+)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耐药率为100.00%.结论 该市部分市售食品中致病菌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且出现较为严重的耐药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售食品的监管及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 2010-2016年佛山市某区市售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作者:麦国通;区子阳;何瑜;陈卓仪;黄城

    目的 分析佛山市某区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6年选取佛山市某区城区和各镇街的超市、农贸市场和餐饮店为采样点,采集肉及肉制品、水产及其制品、凉售为主食品、冷冻饮品、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和糕点焙烤食品等食品样品,按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及相关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内部手册检验标准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2010-2016年共采集各类食品样品682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93份,总检出率为13.64%.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7种,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78%)、致泻性大肠埃希菌(9.80%)、蜡样芽孢杆菌(8.74%)、副溶血性弧菌(6.45%)、沙门菌(1.65%)、单增李斯特菌(1.58%)、阪崎肠杆菌(1.43%).不同种类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糕点(26.67%)、肉及肉制品(21.74%)和冷冻饮品(18.18%)的检出率较高.结论 佛山市某区市售食品不同程度受到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糕点、肉及肉制品和冷冻饮品为主要受污染的食品,应加强市售食品监督管理,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 2013年广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作者:伍业健;邓志爱;吴继彬;张健;张晶;吴新伟

    目的 了解广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的要求,采集广州市大型超市、农贸市场、餐饮饭店、流动早餐经营点的11类食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茵、沙门茵、副溶血性弧茵、创伤弧茵、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9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共采集11类食品418份样品,检出6种食源性致病菌共计14株,总检出率为3.34%(14/418).其中,检出沙门茵3株,检出率为0.85%(3/351);检出副溶血性孤茵3株,检出率为11.54%(3/26);检出创伤弧茵2株,检出率为7.69%(2/26);检出阪崎肠杆菌3株,检出率为7.50%(3/40);检出蜡样芽孢杆菌2株,检出率为2.53% (2/79);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检出率为0.31%(1/319).在11类食品当中,生食水产品的检出率高,为19.23%(5/26);其次为婴幼儿食品,检出率为7.5% (3/40).结论 广州市主要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加强卫生监督管理,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2010-2013年呼和浩特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调查分析

    作者:周虓;李萍;胡瑞林;杨海荣;杨月清;邢丽萍

    目的 对呼和浩特市市售食品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状况调查并分析,为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提供该菌对本市食品污染的科学数据.方法 根据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及GB/T 4789-2010国家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结果 监测8类744份食品样本,共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0株,阳性率为1.34%,生肉制品和散装食品阳性率分别为4.71%和1.63%,农贸市场检出率为2.56%.结论 呼市市售食品一定程度受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污染,尤以生肉制品较为突出,散装食品污染严重,农贸市场检出率高.建议加强对这几类食品的监督以及对农贸市场的管理.

  • 广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张健;邓志爱;李钏华;张欣强;庞杏林;张颖;李迎月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我市10个区以及两个地级市的集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及个体熟食销售点的7类食品共363份样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等6种致病菌依据国标的方法进行了监测.结果 363件样品中检出致病菌72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3.93%,主要污染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00%,主要污染熟食品;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分别为1.93%和0.66%;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在各类食品中,致病菌带菌数有显著性差异(以χ2检验,P<0.005).水产品致病菌带菌率高,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生肉类,以检出沙门氏菌为多.结论 我市市售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产品和生肉类是主要污染食品.应加强市售食品监督管理,以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素.

  • 应用液相芯片技术联合多重PCR快速检测四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作者:金玉娟;陈应坚;甘莉萍;刘渠;杨慧;李静媚;胡春凌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多重PCR结合液相芯片技术快速、准确的同时检测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方法.方法 建立四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扩增方法,将PCR产物与偶联核酸探针的微球混合物进行杂交,利用液相芯片检测仪来检测杂交结果.并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一种特异、快速、准确的检测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液相芯片方法,该方法对于副溶血性弧菌tdh和沙门菌invA检测的灵敏度为1×104 CFU/ml;单增李斯特氏菌hlyA、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stx1和stx2检测的灵敏度为1× 105 CFU/ml.结果也表明该方法检测的特异性为10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特异的同时检测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四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

  • 4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谭海芳;丁丽娜;陈华

    目的了解肇庆市食品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 O157:H7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动物储存宿主的种类、菌株生物学特点,初步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采用进口显色培养基.对样本分别进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 O研:H7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监测生肉(猪、牛、鸡)、熟肉、水产品三类样品共58件,共检出致病菌6株,总检出率10.3%.其中分离沙门氏菌4株,检出率6.9%;单增李斯特菌2株,检出率3.4%;EHEC0研:H7和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3类食品中致病菌阳性率高的为生肉(17.9%),其次为水产品(5.0%),熟肉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肇庆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生肉(猪肉)中沙门氏菌带菌率较高(30.0%),主要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氏菌,熟肉未检出致病菌.

  • 全国肉类及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况

    作者:周虓

    本文通过整理研究全国肉类制品及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调查文献,发现全国各地区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具有一定规律性:沿海省市以可食用水产品被副溶血弧菌污染为主,内陆省市以肉类制品被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污染为主.这为全国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工作网络的建立及维护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食源性疾病与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作者:刘雨果

    阐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针对靶基因的引物设计,同时介绍了该技术运用于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病毒、食品微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等检测方面的情况,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880 条记录 35/44 页 « 12...3233343536373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