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3不粘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汉族传统名点之一,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的.它不仅色彩金黄,味道甘美,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这也正是它为什么叫“三不粘”的缘由.典故来历清朝乾隆年间,安阳有一个县令,其父喜欢吃花生和鸡蛋,可是年纪大了,牙齿不好,县令就让厨师每天煮花生、蒸鸡蛋羹给自己的父亲吃.时间一长,县令的父亲就吃腻了,食欲越来越差.
-
为豆腐折腰的袁才子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有"南袁北纪"之称.
-
保护好婴儿的"天窗"——囟门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天春雷阵阵,乾隆皇帝忽来雅兴,率领诸大臣去御花园赏雨.雨下得越来越大,不大工夫竟将亭子外的小草淹没.
-
年幼赵学敏巧解药名谜
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年间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其父晚年得二子,长子即赵学敏,他继承父业,自幼吃住在父亲栽药的园圃中,对中医颇感兴趣,经常到其父开的药铺里拉斗认药,背诵《药性赋》,与弟弟以默写针灸铜人图作为游戏.长年的耳濡目染,他小小年纪就己能辨认多种中草药.
-
荔浦芋头
相传两百多年前,一位姓黄的福建人从国外带来一种芋头块种,在荔浦县城外关帝庙脚下的一片土地上引种成功,培育出了荔浦芋头.因为这种芋头独生荔浦,产量有限,又由皇门垄断独享,一般外地平民百姓很难见到.前几年,人们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认识了荔浦芋头,才知道是广西的一种特产蔬菜,曾经作为贡品进贡皇家,特别是在清代乾隆年间,荔浦芋头进献宫廷达到了极盛,据说乾隆帝弘历在练习武艺前,必食以荔浦芋头充当能量以滋补健身.
-
秋山黄栌红燕京
春水绿杨辞鹤馆,秋山红叶入燕京.深秋十月,北京香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了.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层次分明,在瑟瑟秋风中,似红霞排山倒海,长青松柏点缀其间,红绿相映,瑰奇绚丽.特别是霜后的红叶,玉露晶莹,红如玛瑙.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经过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更加茂密葱茏.
-
顺平地平跷
地平跷是流行于河北省中部顺平县的一项民间健身舞,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当地盛行的"寸跷",经过民间艺人冀连三、邓金河等人修改与完善,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民间秧歌类舞蹈,流行于顺平县、易县、唐县、清苑县、满城县等地区,是河北省特有的民间舞蹈。
-
叶天士话老年养生
清朝乾隆年间,姑苏城里有一位名震海内的大医学家姓叶名桂,字天士.这位年近八旬的老翁擅长治外感发热一类的急性病.是清代杰出的温病学家.他创造的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方法,至今仍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
胃和卧安--寿星曹慈山的养生经
曹慈山,字廷栋,号六圃.浙江嘉善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颇负盛名的文苑俊秀,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养生学家,高寿九十多岁.
-
想不快乐都不行(六)
老同志要知足常乐老同志要"知足常乐",欲望或者期待都不能太多.我国古代医学和养生理论也十分重视精神健康.强调修性安心,情感淡泊,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写过《随园诗话》的那位袁枚,写了一副养生对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无求"是养心,"不饱"是养身.清朝大戏剧家李渔,这个人兴趣非常广泛,对养生也有研究,他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所谓"心和",就是"心如止水",即在世事繁杂中豁然不惊,把养心、安神、怡情、悦性,化作涓涓细流,淌入心田,宽善容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用理智驾驭感情,以平和调节心态.
-
我国少数民族春节食俗
我国的四川省宁南、普格和云南一些地区的布依族同胞,至今尚沿袭农历腊月卅晚上或正月初一合家都要吃血米鸡肉稀饭的独特习俗.据说清·乾隆年间,这些布依族同胞,在清政府的压迫下,不得已从贵州省迁徒至上述地区.临行时,他们除了背上祭祖先的铜鼓外,几乎什么东西都丢弃了,他们将自己喂养的鸡全部宰杀后,将鸡血洒在米上,以此表示"血染沙场,决不回头".接着将鸡去除内脏,清除鸡毛后切成块,连同血米煮成大锅的稀饭,全村寨的男女老少集合在一起,吃后一顿团圆饭.这些布依人,吃罢团圆饭,冲破敌人的围剿,逃难到四川和云南定居下来.
-
黄元御基本医学理论思维模型探析
黄元御,名玉路,元御是其字,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县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l705年)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758)九月,曾为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黄氏自幼聪明过人,又"博极群书,尤邃于<易>,诸子百家,靡不精熟"[1],著有<周易悬象>和<道德经悬解>.他自谓"涤虑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1],"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1],且"世推为国器"[1].可惜的是,据<清史稿>记载,在而立之年,他"因庸医误药损目",仕途断绝,遂"发愤学医,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1]乾隆十五年庚午(公元1750年),他"北游帝城,考授御医"[1],以其精湛医术,博得青睐,乾隆皇帝亲题"妙悟岐黄"匾额,悬于太医院门首,以示嘉奖[1]."黄氏,一代之大医也"[2],其创立的医学理论源自古籍经典,独树一帜,现有医书11种流传于世.
-
茶联趣闻摭拾
生活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燮(号板桥)曾当过十多年的县令.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传说他喜欢游历名山古刹.有次去某地一寺院游览,该寺院住持见他衣着简朴,貌不惊人,以为只是普通游客,便随口说:“坐.”招呼侍奉的小和尚:“茶.”郑板桥对住持的平淡接待并不介意,于是就顺便坐在下方的板凳上与住持交谈起来.
-
江南才子结医缘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江南才子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亦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他一生喜欢交游,除了当时许多有名的文人墨客外,还结识了一些医术高明的医生.
-
曹慈山的养生智慧
曹慈山,字廷栋,号六圃,浙江嘉善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一位颇负盛名的文苑俊秀,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养生学家.他幼年体弱多病,但他一生博览群书,留心养生之道,步入晚年后更重视细节养生,寿至90余岁.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对养生重视,珍惜生命,将养得法,调理有术,即可健康长寿.
-
养生常在细微处
清代乾隆年间,浙江嘉善县有位生性恬淡、寿近九句、多部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文苑俊秀.他幼年时体弱多病,得过"童子痨"(肺结核).而令人称奇的是,清代重要的养生专著<老老恒言>,是他74岁生病后,在床第呻吟之际著成.他就是造诣颇深的养生学家曹慈山.
-
纪晓岚辨析长寿经
纪晓岚,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曾主持编撰过世界上规模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他享年81岁,对养生之道颇有见解.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赤城县一个名叫冯巨源的官员,在山中遇到一位相传是生于元代的老翁,冯巨源呼他为仙人.老翁说:“我不是仙人,只不过是天天练习吐纳(调匀气息)、导引(活动筋骨),没有死罢了.”
-
桐叶治难产
清朝乾隆年间一天,名医叶天士在郊外散步,路过一户人家时,听见一位妇女的呻吟之声,他断定是难产,推门进去询问,得知家中有一个难产三天的妇人.叶天士看过妇人的脉象之后,对妇人的丈夫说:"让她亲自去院中拣三片桐树叶做药引,水煎,冲服‘开交骨散’就可以了."说罢迈着方步踱了出去.
-
清朝也有计划生育思想
清朝乾隆年间,全国人口突破3亿.乾隆忧心忡忡地说:"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清代经学家、进士洪亮吉为此写了《治平篇》和《生计篇》,全面分析了人口增长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关系,建议广开土地,迁徙人口,禁止土地兼并,且减轻赋税,厉行节约,力争物尽其用.
-
《新修本草》时代党参尚未入典
人们都知道,在清·乾隆年间问世的《本草从新》中[1],吴仪洛首次将人参、党参分列词目,即在本草典籍中于公元1757年时党参才有独立的记载.世人公认,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按《本经》成书于秦汉时代推算,人参在“本草”中记载比党参要早1900年.为什么党参被收载得如此之晚?应当严肃地加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