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癌骨微转的临床意义(文献综述)

    作者:张延龄

    介绍乳腺癌骨微转移的检出、影响预后和治疗结果等临床意义.

    关键词: 乳腺癌 微转移
  • 原位杂交法检测骨和软骨组织中Ⅰ、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

    作者:陈克明;刘兴炎;葛宝丰;王勇;白孟海

    目的用原位杂交法研究骨和软骨组织中Ⅰ、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方法以与Ⅰ型、ⅡA型和ⅡB型胶原mRNA特异性互补的寡核苷酸序列为探针,用末端转移酶将地高辛标记于3′-末端,在兔胫骨近端组织切片上进行Northen原位杂交,检测关节软骨、骺板和新生骨小梁区三种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关节软骨和骺板区均检测到软骨细胞中有ⅡB型胶原基因表达,新生骨小梁区检测到成骨细胞中有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结论本实验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是研究与骨病和骨发生发育相关的胶原基因表达的有力工具.

  • 肢指体残损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治疗体会

    作者:陶忠生;黄晨;魏斌;吕振木;张向宁;冯亚高

    目的: 探讨肢指体残损术后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笔者收治急诊肢指体残损和术后残端痛、皮溃残肢动力差病例338例,行神经高位切断封闭、骨髓腔封堵、肌腱止点重建包裹骨残端,修整肢指体残端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3年,未发生严重感染及组织坏死,术后外形功能及安装假肢顺利.结论:残肢神经高位封闭切断或残腱肌肉内植入,骨髓腔封堵,肌肉止点重建固定,能有效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

  • 钙离子信号在破骨细胞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平;马超;李小娇;张丁

    骨基质形成和吸收是骨代谢中重要的平衡过程,许多骨疾病都与这一平衡破坏有密切关系.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功能异常导致骨基质吸收异常是一主要原因,许多研究关注影响破骨细胞形成的因素及相关调控机制.钙离子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几乎参与了所有生物体的细胞代谢过程,与细胞的分化、增殖、运动、凋亡等过程密切相关.核转录因子受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是破骨细胞形成的必需因子,主要是通过诱导单核细胞产生持续性的钙振荡进而激活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c1,NFATc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增加,进而促使单核细胞融合成为破骨细胞.钙离子信号还影响着破骨细胞的运动、功能及凋亡等许多生命活动过程.力学刺激、ATP、整合素等都可通过诱发钙振荡来影响破骨细胞的形成与功能.目前研究尚未完全认识钙振荡所包含的信息和钙离子的来源途径,揭示破骨细胞与钙信号之间的关系可对我们治疗破骨细胞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骨自溶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六例分析

    作者:廖锋;刘巍峰;徐海荣;牛晓辉

    目的 探讨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自溶症患者的相关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前就诊于我院的骨自溶症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 共纳入6例,男女比例为4:2.中位发病年龄为23.5(14~33)岁.发病部位:肩胛带周围3例、骨盆周围3例.4例因局部疼痛就诊、另2例则在外伤后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病灶.影像学表现均为进行性的局部骨组织溶解消失,病灶与正常骨边界清晰,不伴软组织肿块.镜下可见丰富的薄壁脉管样结构,缺乏细胞异型性.2例未接受任何治疗,其中1例失访,另1例随访3年,疾病不断进展.2例就诊于我院前,在外院行刮除植骨.4例接受双膦酸盐治疗,其中治疗时间超过2年的1例,病变已稳定;其余3例治疗尚未结束,但平均随访9.3个月,病变进展减缓.结论 骨自溶症为罕见病,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和病理.双膦酸盐治疗有助于促进病灶稳定.

  •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疗效分析

    作者:杨祚璋;许建波;谢琳;钱保生;袁涛;张晋煜;李文忠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4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其中骨盆3例,胸椎和腰椎各2例,颅骨、左肱骨上端、左尺骨近端和左股骨转子部各1例.疼痛为共同表现,1例腰椎病变者有神经根受损症状.X线片示主要为溶骨性改变.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治疗主要采用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1例腰椎病理性压缩性骨折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1例左股骨转子部病变者行瘤段切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随访1~8年,平均2.5年,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1/11)、66.7%(2/3)、50.0%(1/2),1例腰椎弥漫性大B细胞型Ⅲ期患者1年后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且随着临床分期增高,3、5年生存率降低.结论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治疗应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原发灶若为主要负重骨应辅以手术治疗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 四肢骨与关节肿瘤和结核的鉴别诊断

    作者:张超;王国文;陶芳;韩秀鑫;任志午;李丽丽;林锋

    Bone and joint tumor and tuberculosis are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The incidence has been increasing recently, which stays at a high leve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reported misdiagnosing cases. The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the multiple metastatic tumor and tuberculosis in limb bones and joints also becomes a hot and harsh topic. In this paper, authors reviewed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ombining the latest reports with personal experience.

  • 冷冻消融在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贾一鑫;钟柱威;陈国奋;史占军;肖军;李敏

    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技术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临床疗效仍然无法令医生和患者满意,恶性原发和继发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复发、转移仍是巨大的挑战[1]。在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中,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有效的措施,但通常会在术区残留肿瘤细胞,可能导致术后复发。冷冻消融是一项新出现的微创技术,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安全性,有望实现长期病情控制与症状缓解[2]。现就冷冻消融手术的应用历程、机制、应用现况、操作方法、并发症与预防措施、共识与争议、趋势、未来展望综述如下。

  •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作者:杨毅;郭卫

    目的 骨的原发性淋巴瘤虽然可以通过化疗和放疗得到有效控制,但复发的比率很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和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11例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利妥昔单抗用药方法为375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1d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循环周期;6~8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与单纯应用CHOP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疗效分析比较.结果 11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3例.随诊时间9-65个月,8例无瘤生存,1例转化为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带瘤生存,2例死亡,患者生存率81.8% (9/11),无病生存率72.7% (8/11);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应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5年预期整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60.6%.R-CHOP化疗后常见的复发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单纯应用CHOP化疗组无显著差异,主要为过敏和发热,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毒性,未出现爆发性肝衰竭.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CD20+)效果显著,如何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 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127例活检术准确性与风险分析

    作者:张晋煜;许建波;袁涛;肖砚斌

    目的探讨骨与软组织肿瘤穿刺活检术的准确性与风险性.方法1998年4月至2002年4月活检127例,结合影象学资料,就活检术的准确性与风险,以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27例骨及软组织恶性肿瘤中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符合者11例.其中外院诊断患者19人中,诊断失误8例,均为术前按良性肿物治疗,肿物复发,或病检为恶性.我院诊断失误3例.本组病例中穿刺敏感性为94%,准确率为87%.结论骨与软组织肿瘤穿刺活检术不但能早期明确诊断,也能为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但由于此类肿瘤组织类型多样,结构和分化程度复杂多变,诊断较为困难.活检术是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应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病理医师、放射科医师配合共同完成.

  • 酒精灭活瘤段骨在重建恶性骨肿瘤骨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许宋锋;刘江;聂鑫;于秀淳;徐明;王冰;郑凯;付志厚;宋若先

    目的 评价酒精灭活在重建恶性骨肿瘤骨缺损中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对5 例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酒精灭活再植治疗.平均年龄17.7(9~49) 岁.其中股骨下段 23例,股骨中段2例,胫骨上段20例,胫骨下段3例,肱骨上段3例,骶骨、髂骨各1例;Enneking 分期Ⅱb 期48例,Ⅲ期5例;骨肉瘤44例,尤文肉瘤6例,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各1例.术后疗效评价采用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 功能评分和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ISOLS) 影像评分.统计并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功能、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13~216(平均 55)个月.广泛切除39例,边缘切除14例.灭活回植的瘤段平均长度为16.3(5~26 ) cm.Ⅱb期的48例中11例出现肿瘤复发,肺转移9例,转移率18.8%,6例死亡,5例带瘤生存;44例骨肉瘤中7例出现肿瘤复发,肺转移6例,转移率13.6%,术后3年生存35例.5年生存率为42.5%,其中骨肉瘤5年生存率为 54.5%.30 例灭活骨得以长期存在,其 3 年总生存率 57%(30/53),保肢率68% (36/53).术后切口感染4例 (7.6%),骨折、内固定断裂5例 (9.4%,5 /53),内固定断裂2例 (3.8%,2/53).灭活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共8例 (15.1%,8/53).MSTS功能评分19~33 (平均27) 分;ISOLS影像评分22~31 (平均 26) 分.单因素分析提示:(1) 灭活瘤段长度与骨痂出现率、骨痂出现时间、术后复发率、总生存率、MSTS 评分、ISOLS 评分均具有相关性 (P<0.05);(2) 肿瘤分期与术后复发率具有相关性 (P<0.05);(3) 是否保留关节与 MSTS 评分具有相关性 (P<0.05);(4) 病程、肿瘤分期 (P=0.026)、发病部位与患者3年生存率具有相关性 (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灭活瘤段长度、病程长短、肿瘤分期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P<0.05).结论 酒精灭活瘤段骨治疗恶性骨肿瘤骨缺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灭活瘤段长度、保留关节有利于提高患者功能.灭活瘤段长度、病程长短、肿瘤分期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 因素.

  • 肱骨连接器重建肱骨干转移癌切除后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徐美涛;张帅;王嘉嘉;王序全

    目的 探讨应用肱骨连接器重建肱骨干转移癌手术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我科采取定制型肱骨连接器重建肱骨干转移癌切除后骨缺损的6例,其中女2例、男4例;年龄50~63岁,平均 (57.5±4.8) 岁.左侧肱骨干转移癌2例、右侧4 例.统计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行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评分评价患肢疼痛情况;术后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 保肢评分系统随访评价患肢功能.结果随访 6~32 (平均 16.5) 个月,手术时间95~120(平均 104.5) min,术中出血 300~800 (平均 491.7) ml.本组6例中,除1例术后周围软组织内复发转移灶、1例连接器近端柄部出现无菌性松动并翻修外,均未发生桡神经及肱动脉损伤、上肢不等长、感染、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及安全性问题.术后 3个月患肢VAS评分平均 (1.7±1.5) 分较术前平均(5.0±1.4) 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3个月患肢 MSTS 评分平均 (24.8±2.1) (22~28) 分.结论肱骨连接器重建肱骨干转移癌切除后骨缺损,不仅临床疗效满意,而且术中操作方便、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肱骨干转移癌的姑息性外科治疗一种较好的重建方法.

  • 骨巨细胞瘤组织中VEGF、NOS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作者:吴立生;陈晓亮;李玉军

    目的检测VEGF,iNOS和eNOS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9例骨巨细胞瘤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iNOS和eNOS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VEGF、iNOS和eNOS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57.1%和71.4%.骨巨细胞瘤组织Jaffe病理分级间MVD比较,Ⅲ级>I级(P<0.01),Ⅲ级>Ⅱ级(P<0.01),而Ⅰ级与Ⅱ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VEGF阳性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VD为37.7±10.5/高倍视野,VEGF阴性的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VD为24.5/高倍视野±6.8/高倍视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iNOS阳性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VD为37.9/高倍视野±10.9/高倍视野,iNOS阴性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VD为25.2/高倍视野±7.1/高倍视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eNOS阳性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VD为35.4/高倍视野±11.7/高倍视野,eNOS阴性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VD为25.6/高倍视野±5.8/高倍视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VEGF与iNOS表达均阳性者21例,VEGF表达阴性,而iNOS阳性者7例,二者表达有相关性(P<0.05).VEGF与eNOS表达均阳性者19例,VEGF表达阴性,而eNOS阳性者16例,二者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MVD是评估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VEGF,iNOS与eNOS在骨巨细胞瘤中有促进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其及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曾建成;裴福兴;胡云洲;屠重棋;杨天府;张贤良;成娘;雷松;魏于全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情况,探索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规律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Mias-2000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147例骨巨细胞瘤(复发组56例,未复发组91例)石蜡标本中Bek/bFGF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DNA含量与S期细胞百分数(S-phase fraction,SPF),结合肿瘤直径、浸润情况、手术方式、复发情况等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bFGF、Bek在骨巨细胞瘤主要瘤细胞成分中广泛表达,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瘤细胞胞浆;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均呈强阳性表达的异形性较大的单核、双核及三核基质细胞与4~8个核的多核巨细胞明显增多,而未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的体积大核多(多达几十个)的多核巨细胞数目较多;复发组bFGF、Bek表达信号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强,两组间bFGF、Bek表达的灰度值与阳性面积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复发组平均DNA指数(DNA Index,DI)为1.24,SPF为18.3%;未复发组平均DI值为1.05,SPF为11.7%;两组间DI值、SPF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在13个相关研究因素中,有7个因素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显著相关,按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手术方式、Bek灰度值、DNA含量、bFGF灰度值、SPF、Bek阳性面积和bFGF阳性面积.结论bFGF及其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中有广泛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恶变与肺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手术方式、瘤细胞Bek/bFGF表达强度、DNA含量、S期细胞百分数与骨巨细胞瘤预后有关,其中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为密切.

  • 双侧卵巢切除山羊不同时间段骨形态计量学与骨密度的变化

    作者:李良;陈槐卿;何成明;吴文超;谭建三;杨定焯;郑虎

    采用骨病理形态学、骨计量学与骨密度测定法,动态观察了山羊假手术组(Sham)和双侧卵巢切除组(OVX)术前、术后3月、6月、12月和18月各不同时间段髂骨骨病理形态学、骨小梁体积百分比(Vv%),骨小梁宽度和腰椎(L2-L4)骨密度的变化.结果显示:Sham组术后各时间段髂骨骨病理形态学、骨小梁体积百分比和骨小梁宽度无明显变化(P>0.05).L2~L4骨密度呈缓慢上升趋势,至术后18月比术前增高38%,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OVX组术后3月髂骨骨结构形态出现变化,骨小梁数量轻度减少,相互连接分开;术后6月骨小梁数量进一步减少,骨小梁宽度减小,骨髓腔扩大,骨小梁游离成小块状;至术后12月骨小梁宽度有所增大,但仍低于术前.骨计量学显示,骨小梁体积百分比在术后3月明显下降,术后6月进一步下降,持续到术后12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平均骨小梁宽度在术后3月也开始降低(P<0.01),术后6月达低值(P<0.01),术后12月逐步恢复,趋于正常.术后3月和6月,Sham组骨小梁体积百分比和平均骨小梁宽度明显高于OVX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OVX组中L2~L4骨密度的变化趋势与Sham组相似,术后18月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其各时间段上升的幅度均低于sham组.这说明,山羊在双侧卵巢切除后3月就出现骨量减少的变化,术后6月骨量减少为明显,这种变化与雌激素的降低有关.而Sham组和OVX组术后18月骨量的增加和骨密度的升高可能与山羊体重增加有关.

  • 北京市学龄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正常参考值的研究

    作者:张李伟;刘加昌;翟凤英;曹若湘;段佳丽

    目的提供北京学龄儿童青少年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服务于临床及科研应用.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北京市1025名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全身骨密度(TBMD),以及包括头、胸、中腹、骨盆、下肢及上肢在内躯体各部位骨密度(BMD),并与国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结果骨矿化过程在儿童期为渐进形式,在青春期呈现加速趋势:在躯体各部位及全身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尽管骨的发育因躯体部位、性别及尺寸大小而异,但是女性在10-15岁年龄段倾向于骨密度高于同年龄组男性,而自16岁以后则男性骨密度高于女性(头部除外).部份原因是女性骨矿化增长加速过程发动时序早于男性.与白种儿童相比较,这些受试对象TBMD较低.结论骨的发育因性别、年龄、部位及种族而呈现不同规律,在评价时应予以考虑.

    关键词: 发育 DEXA 儿童 青少年
  • 去卵巢大鼠骨、生殖系统组织病理学与形态计量学观察

    作者:祁珊珊;王永吉;庞田田;杨祎琦;吴婕;辛薇

    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骨、生殖系统的组织病理学和形态计量学变化。方法将40只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20只实施卵巢去除手术,20只实施假手术。术后3个月分别从两组大鼠中随机抽取7只,解剖后进行胫骨、股骨、子宫和阴道组织样品的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并观察。应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胫骨、股骨、子宫和阴道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去势组大鼠胫骨、股骨干骺端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平均厚度均较假手术组减少( P<0.05),去势组骨小梁间距较假手术组增大(P<0.05);去势组大鼠子宫萎缩,子宫管径、子宫黏膜上皮厚度、子宫肌层厚度、以及子宫腺数量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阴道黏膜上皮的厚度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去除卵巢后3个月大鼠呈现明显的骨质疏松症状以及生殖系统萎缩等。结论去卵巢大鼠除骨组织结构改变外,子宫和阴道组织学形态变化证实雌性动物子宫、阴道黏膜的形态受雌激素的直接调节。

  • 自然衰老大鼠骨组织中TERT变化与骨衰老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林煜;张怡元;黄云梅;吴银生;肖莉莉;林燕萍

    目的 探讨在衰老过程中骨组织的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及其相关因子随增龄的变化情况.方法 6月龄、10月龄、13月龄、18月龄SD大鼠各20只(雌雄各半),取左侧完整股骨按组别、性别排列整齐,Discovery Wi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股骨BMD,采用东芝800MA平板DR摄片机进行X线摄片.取大鼠右侧股骨近端骨组织行HE染色及图像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骨钙素(osteocalcin,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acid phosphatse 5b TRACP5b)、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SYBR GREEN法检测第1腰椎中TERT、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第2腰椎TERT、ERα蛋白的表达.结果 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鼠血清中BGP、E2、T水平均随着月龄增大逐渐降低,TRACP5b水平均随着月龄增大逐渐升高(P<0.05);骨组织中ERα、TERT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随月龄的增长而降低,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雌性大鼠股骨BMD随着月龄增大呈下降态势,且除6月龄外其他月龄雌性均低于同期雄性组(P<0.05).雄性BMD均值随着月龄增大呈下降态势,但6月龄与10月龄相比、13月龄与18月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6月龄组股骨头骨小梁宽厚且量多稠密,分布均匀,排列规则,相互之间连成网状,未见有骨小梁中断;10月龄之后,骨小梁相对细小,小梁间距较宽,但排列整齐,且雌性较雄性更为明显,13月龄及18月龄组随着月龄增大骨小梁更加纤细,分布稀疏散乱,骨小梁中断多见,小梁间距增大,甚至出现典型骨质疏松松质骨的病理形态改变,且雌性较雄性更为明显.结论 大鼠在增龄过程中,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的同时,骨组织内TERT转录水平降低,端粒酶活性下降,使骨组织中骨形成功能衰退,骨形成低于骨吸收,从而导致骨衰老.

  • 模拟微重力环境对骨代谢的影响

    作者:宋淑军;司少艳;张建中;王宗烨

    骨是一种多功能器官,重力或机械力刺激对动物及人类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及功能维持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缺乏重力或机械刺激会造成明显的骨骼变化.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就发现太空微重力环境造成宇航员骨代谢的变化和快速骨质丢失,太空微重力环境可以导致骨吸收增强和骨形成的抑制作用,这种骨代谢的失平衡造成的骨质丢失,但导致骨代谢不平衡的原因尚不清楚.人长期卧床和鼠尾悬吊使负重骨处于一种失负荷状态,是地面上常用的模拟微重力模型,两种模型均表现为和太空环境相似的骨代谢改变以及骨质的快速丢失,鼠尾悬吊模型提供的骨形态测量学结果 也表明骨质丢失、骨吸收的增强和骨形成功能的降低.骨吸收和骨形成分别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完成,细胞分子学水平的研究表明微重力环境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促使细胞凋亡,降低成骨细胞转录因子和特异性因子的表达,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并通过增加RANKL/OPG的比例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微重力环境成骨细胞功能的降低和破骨细胞功能的增强所致的骨代谢的不平衡导致了骨质丢失,因此恢复平衡的骨代谢可能是防治微重力环境骨质丢失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 微重力 骨代谢 太空
  • 核结合因子a1的调控机制

    作者:白宇;张柳

    Cbfa1是骨发育过程中调节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和成熟的重要转录因子.Cbfa1的表达水平异常与骨骼系统疾病有关.体内体外实验证实多种通路(如Wnt/LRP5/-catenin,BMP/Smads,1,25-(OH)2-vitaminD3/VDR/VDRE途径)和调节蛋白(Msx 2,Dlx 5,Twists)在Cbf1基因表达、活性和随后的骨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发现对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和治疗骨质疏松以及其他伴有骨量改变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疾病有可能用控制Cbfa1表达来进行治疗.

1148 条记录 7/58 页 « 12...45678910...575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