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刘完素补前人所未及--五运六气大家刘完素生平评述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又称刘河间,皇帝赐予"高尚先生"称号.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约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公元一一一○年),卒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一二○○年).他出身贫苦,早年因母亲病不治而死,便立志学医.他大半生云游四方,谋食于江湖,医术精湛,成为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他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其中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目前,临床上仍在应用.
-
仲景将息法及对后世的影响
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蕴涵了大量将息法的内容.文章从药物煎煮、药物服用、服药后调养、养生等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其将息法、择时服药、养生护理等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金元时期政府对医药的关注、战争及社会的需求、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术环境宽松、运气学说及理学的影响、<局方>盛行、开放式的医药交流等是促进中医学发展的因素,而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理学、运气学说、儒医、辨证论治、滥用香燥药与<局方>、战争等.此期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创新,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补益肝肾法治疗关节痛的体会
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多相当于中医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篇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历代医家均强调外邪致痹的重要性,将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作为痹证的治疗原则,更有甚者凡见关节疼痛,则统施以风门套法,致使因虚而致的关节疼痛进一步加重.近年来有人提出痹证内伤说,认为痹证亦可由于内伤引起,经笔者临床观察,由虚而致的关节疼痛,多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引起,尤其是下列疾病所致的关节痛,以肝肾亏损所致者居多,采用补益肝肾法为主,用归芍地黄汤加味治之,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
养胃汤临床研究现状述评
养胃汤方出自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由麦冬、白扁豆、玉竹、甘草、桑叶、沙参组成.用于治疗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属胃阴虚证.叶氏认为,胃为阳土,喜柔润恶刚燥,主降,胃阴虚则不饥不纳,治应以清养甘濡而润之品[1],提出"阴虚学说"--创立养胃汤,弥补了东垣惟重益气升阳之不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阴虚型脾胃病的良方.叶氏养胃汤的创立,亦是历史上脾胃学说中一重大转变,对后世影响颇深.近年来,该方已在临床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将其研究现状述评如下.
-
对七情内因说的思考
宋*陈言(字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中医学以七情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含近代术语的精神、意识,心理等).这一"七情内因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了中医病因学模式,一直被遵循至今.然而作为内因,则疑义甚多.不能从实质上解释病因学机理,反而把病因学导入模糊的概念之中,与临床实际相去甚远,极大地阻碍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为探讨七情的本质,以传统理论为依据,运用辨证唯物论观点阐明七情的病因特点,提出七情内外因相关说.
-
《金匮要略》论治痹证初探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风湿"的病名,而有关风湿病的论述见于湿病、血痹、历节病、虚劳病、痰饮病等篇中,其理、法、方、药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现不揣鄙陋整理探讨于下.
-
消渴从阳虚论治临床体会
历代对消渴病机的认识,多以阴虚燥热立论,诸般变化,不外肺燥、胃热、肾虚,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所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1]此类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近代许多书籍教材,论及消渴,多偏执阴虚燥热之说,而滋阴清热一法,则成为消渴的唯一正治大法.临床所见,消渴病机,虽以阴虚燥热为主,但不止阴虚燥热一端,阳虚者亦不少见.因此治疗上不可拘泥于滋阴润燥,而应详审病机,辨证论治,滋阴补阳,灵活施用.笔者临床上从阳虚论治消渴病,略有体会,兹举例论述如下.
-
<血证论>治血法则及临床举验
清代医家唐宗海对血证治法有深入研究,其著<血证论>对后世影响较深,对血证论辨治颇有成就,是我们学习和研究血证的重要参考文献.
-
漫谈易黄汤
易黄汤方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山所撰之<傅青主女科>一书.该书将带下病列于卷首,分别论述白、黄、赤、青、黑等带下之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等内容,并提出"带下俱是湿证"的论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所创制的"完带汤"、"易黄汤"等方剂,迄今仍为临床所沿用.完带汤是治疗白带的常用方,既往曾作过介绍.易黄汤则用治妇女带下色黄,"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的病证.
-
漫谈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方载于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字鞠通)所著之<温病条辨>一书.他在书中提出的以三焦为纲对温病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对后世影响甚为深远.沙参麦冬汤方出自<上焦篇·秋燥>的治法中,原文说:"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可见这首方剂主要是针对肺胃阴虚证所设.
-
朱丹溪话老年养生
朱丹溪,字彦修,号震亨,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是养阴学派代表人物,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书,着重阐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理.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受到日本学术界的推崇.
-
仲长统的养生告诫
仲长统(公元179-220年),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平西南)人,东汉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他善于分析事理和观察人物,撰有<昌言>一书,共收文章三十四篇,其中在养生方面也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可惜书中大部分文章已经失传.他的文章(包括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
刺络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刺络疗法是以三棱针为针具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表浅血络,放出少量的血液治疗疾病.古人对刺络非常重视,如<素向·血气形志>篇记载:"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唐代刺血疗疾的专案记载,侍医秦鸣鹤针刺百会穴及脑穴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头目眩晕.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载:治疗舌头突然肿胀时"用手指或刀把舌下两边的皮弄破使之出血,又刺舌下两边络脉,出血数升,并烧针筷烙数遍止血."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以刺络治病颇有声望,在<儒门事亲>中记载的针刺医案30余例.明朝杨继洲<针炙大成>中对刺络疗疾的记载也很多,如"太阳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治眼红肿及头痛,用三棱针出血."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痧胀玉衡>为刺血治疗急症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深.现代王秀珍医师写成<刺血疗法>,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还被日本、西欧各国、港澳地区等医学界人士所重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刺络具有开窍泄热、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消肿止痛等作用.本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易于操作、见效快、无痛苦及无副作用之特点,深受病人欢迎.
-
六味地黄汤的临床妙用
六味地黄汤(丸)原是宋代钱乙根据《金匮要略》中,金匮肾气丸化裁而得.由熟地黄24g,山萸肉12g,茯苓9g,山药12g,丹皮9g,泽泻9g组成.原书用于治疗小儿肾虚所致的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晴多,面白等症而设.开辟了养阴补肾之先河,对后世影响甚大,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倍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信赖与赞誉.余行医25载应用该方于临床治疗各科疾病,均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今抽样举病案五则,简介如下:便浊:患者,男,46岁,农民.1年来小便常呈乳白色,有时伴有白色脂状凝块,无有滴沥淋痛之感,曾多处求医治疗,不但无效,反而病情有加剧之势,特延余诊治.
-
张锡纯运用赭石心法浅析
近代名医张锡纯注重临床实践,在制方用药方面多有创见,喜用赭石,治愈疑难重症颇多,并总结出赭石的六大作用,视之为"救颠扶危之大药",对后世影响深远,现浅析如下.
-
读谢海洲<中医药丛谈>小识
语云:"水能就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此言虽用于明志,亦用于学术积累.顷读<中医药丛谈>,不啻登山岭之奇峰,临沧海之巨澜,实有感于华佗之心解分剂,宏景之倍增本草,思邈之勤求,时珍之博采,其中洁古之五脏归经,东垣之四气五味,他们师徒均重"寒热温凉则逆之,升降浮沉则顺之".将药物性能协调于人与自然之间.皆集医药学术于一身.其对当时贡献之大,对后世影响之深,实非单纯知医、单纯识药者所可同日语也.
-
浅谈《伤寒论》泻下八法
泻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泻逐作用,将积滞、积水、瘀血、痰结、宿食等有形实邪从后阴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多首泻下的方剂,泻下诸法理法方药悉备,开下法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归纳为泻下八法,每法就其代表方、证分述如下.
-
明清医家《内经》训诂探疑
《内经》训诂,自随唐以来,代有所成,至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首先是马莳全面注释《内经》,著有《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稍后有明代大家张介宾,将《内经》分类整理、注释,历三十余年,完成《类经》一书的著述工作.清朝,首推张志聪所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其后诸如高世栻、徐大椿、陈修园等医家,虽亦注释过《内经》,但对后世影响不大.
-
傅青主补气健脾法运用经验探讨
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医学家,擅长治疗妇产科疾病,且多有独到的见解,并创立了许多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方剂,这些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傅青主女科>是其代表作.终其一生,傅氏的医学成就主要在于妇产科疾病的诊治,他的学术思想,辨证论治方法对后世影响较大,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傅氏辨证多从肝、脾、肾三脏立论,缘于肝为藏血之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妇女经带胎产与三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论治十分重视培补元气,调中健脾.现将傅氏补气健脾法的运用经验分述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