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开窗术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彭伦华

    目的:探讨腹腔镜开窗术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该院收治的单纯性肝囊肿患者12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开窗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开窗术治疗,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8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病率(8.06%)低于对照组(11.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传统开腹开窗术,腹腔镜开窗术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治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多稀磷脂酰胆碱联合双环醇治疗甲亢性肝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曾锦辉;罗芳涛;陈英红;揭金萍

    目的:观察多稀磷脂酰胆碱联合双环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4例甲亢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两组均常规口服甲巯咪唑15 mg,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多稀磷脂酰胆碱(易善复)456 mg,每天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双环醇25 mg,每天3次,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变化;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愈率[59.38%(19/32)]及总有效率[93.75%(30/32)]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3.75%(14/32)、75.00%(2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多稀磷脂酰胆碱联合双环醇治疗甲亢性肝病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多稀磷脂酰胆碱。

  • 自身免疫性肝病41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伍春霞;曾爱中

    目的:比较3种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临床表现、血清生化及免疫学检测指标等特征,增加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并诊断为AILD患者41例,根据疾病种类不同将其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7例(AIH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9例(PBC组)、AIH-PBC重叠综合征15例(AIH-PBC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特点。结果3种疾病均好发于中老年女性,AIH组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黄疸;PBC组患者临床表现以腹胀、黄疸为主;AIH-PBC组患者综合二者表现。三组患者清蛋白水平均下降,以PBC组下降较明显;三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水平均升高,AIH组患者ALT、GGT、5-NT水平升高明显,AIH-PBC组则以AST、ALP、TBIL、TBA水平升高为主。AIH、PBC、AIH-PBC组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分别为94.12%、77.78%、93.33%,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分别为5.88%、55.56%、60.00%。PBC、AIH-PBC组ANA阳性患者ANA分型以胞浆型(均为42.86%)和混合型(28.57%、21.43%)为主,AIH组以胞浆型(31.25%)、颗粒型(25.00%)及均质型(25.00%)为主。三组ANA阳性患者ANA滴度水平比较,AIH-PBC组主要为高滴度(1∶320),而AIH组以低滴度(1∶100)为主,PBC组高、低滴度水平相当。结论 AIL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伴肝功能、免疫学检测等多项指标异常,同时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慢性乙型肝炎的超声表现与应用价值

    作者:唐蜜;刘青珍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1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胆、脾及肝内外胆道血管系统进行检查。结果超声诊断异常165例,占受检人数的14.13%。慢性乙型肝炎超声主要表现有:肝内回声增多增粗(4.20%,49/1168)、胆系疾病(3.25%,38/1168)、脂肪肝(2.91%,34/1168)、脾大(1.63%,19/1168)、肝硬化(0.86%,10/1168)、肝囊肿(0.60%,7/1168)、肝癌(0.43%,5/1168)、肝血管瘤(0.26%,3/1168);男性病例118例,发现率为16.98%(118/695),女性病例47例,发现率9.94%(47/473),男性病例发现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发现病例中,肝内回声增多增粗、胆系疾病、脾大、肝硬化的发现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6.16、4.89、3.89,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一些早期无症状的体征,对其进行有计划的早期监测、定期随诊、及时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

  • 丹参注射液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谭靓;李珊平;吴梦茹;李明进;向家勇;袁才佳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防治机制.方法 将50 只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一次性8.0 mL/kg 乙醇灌胃造模)和3 种不同浓度的丹参处理组(原液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分别给予原液、稀释3倍、稀释5 倍丹参注射液腹腔注射10.0 mL/kg,共连续注射8d),每组各10 只.乙醇处理18 h 后经摘眼球取血,立即离心分离血清,按血清检查要求保存待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γ-谷氨酰转移酶(GGT),并观察其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处理.结果 模型组小鼠ALT 、AST 与GGT 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参原液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浓度丹参注射液可降低小鼠血清ALT 、AST 与GGT 含量,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病患者医院内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赵静;孙庆明;何永林;吴学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病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肝病患者1 23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624例)和对照组(615例).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医院内感染预防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加强医院内感染管理方面的防护与控制,能有效降低肝病患者的医院内感染,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某院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及相关药物探讨

    作者:常惠礼

    目的 分析该院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的药物种类,为临床用药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该院电子病案管理系统,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发生DILI的住院和门诊病例,以及期间出现"肝功能损伤"或"转氨酶升高"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共70例.结果 7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3:1,平均年龄(54.52±14.02)岁,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32例(45.71%),主要临床表现为眼黄、尿黄(68.09%),消化道症状(17.02%),乏力(17.02%),发热(8.51%).引起DILI前3大类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降脂药物、中药;引起DILI频次较高的药物为阿托伐他汀钙、对乙酰氨基酚、利福平、左氧氟沙星、丙硫氧嘧啶等;在DILI的转归中,应用保肝药物治疗的患者好转的构成比更高.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应加深对导致DILI药物的认识,合理用药;而对于DILI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积极对症治疗.

  • 影响瞬时弹性成像检测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及操作体会

    作者:林小清;叶一农;刘全妹

    目的:探讨操作者熟练程度对瞬时弹性成像(FS)检测成功率的影响及操作体会。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由固定操作者使用FS检测肝病患者2716例,每例患者检测10次或以上。以3个月为1个阶段,比较操作早、中、后期3个时期2716例患者的FS检测成功率,共检测28282次。结果早、中、后期检测对象的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早、中、后期的检测成功率分别达94.74%(8820/9310)、96.98%(9904/10212)和96.54%(8457/8760),不同时期检测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S检测受操作者熟练程度影响,但对操作者进行规范培训后可进一步提高该项检测的成功率和准确性,相应的护理操作培训值得重视。

  • 5′-核苷酸酶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沛;邓少丽;陈伟;王丽馨;陈开春

    目的 对5′-核苷酸酶(5′-NT)与碱性磷酸酶(ALP)进行测定,探讨5′-NT在肝胆疾病与骨科疾病中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另选择2012年1-5月在肝胆外科住院患者48例(各类肝胆疾病组)和骨科住院患者15例(骨病组),测定三组受试人员5′-NT与ALP水平.结果 各类肝胆疾病组患者的5′-NT、ALP水平显著高于骨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NT是诊断肝胆疾病的特异性指标,与ALP联合应用可鉴别诊断肝胆疾病与骨骼疾病.

  • 弥漫性肝疾病的CT与MRI研究进展

    作者:朱晟(综述);唐德秋(审校);赵衡;刘进才

    弥漫性肝病,包括多种病因导致的各种慢性肝疾病,影响着全世界范围内数以万计的患者[1-2]。随着对该类疾病准确评估及诊断的需要越来越显著,如沉积性肝疾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使得对该类疾病干预及预后评价将变得更加容易[3-4]。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功能成像的运用,这些独特的非侵入性功能诊断手段的运用,能够从细胞、功能,甚至分子水平对肝组织病变进行评价[4-6]。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进展缓慢的非良性疾病

    作者:李秀英;袁平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不断增高,呈全球化、大众化、低龄化趋势.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介于12.5%~35.4%.诸多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迅速增加,WHO预测,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中国死亡原因的79%.既往认为,NAFLD是良性疾病,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NAFLD不是一种良性疾病,但进展缓慢.近Nascimbeni等[1]欧洲脂肪肝专家复习6项针对普通人群、全科医生、肝病或非肝病专科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美国、意大利、法国还是在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普通人群对NAFLD的疾病性质和危害缺乏了解,即使是那些对NAFLD有所了解的人群,对NAFLD危险因素和诊断方法的认识也严重不足;各国全科医生对NAFLD的诊断和疾病评估能力尚有待提高;非肝病专业的专科医生往往低估NAFLD与代谢危险因素的密切关联,导致大量NAFLD高危人群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规范化的治疗;而肝病专科医生则由于过度依赖血清转氨酶增高同样容易漏诊大量转氨酶正常的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我国广大群众和临床医生对NAFLD这一新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同样没有充分的认识.绝大多数老百姓和许多医务人员都认为NAFLD是一种良性疾病,预后良好,发现有脂肪肝后的患者到医院认真进行评估、诊疗者不足10%.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小莉;徐亮;宓余强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也明显增高.目前CHB与NAFLD同时并存现象较为普遍,二者之间在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进展方面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尚未明确.但CHB患者和NAFLD患者均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二者合并存在无疑给临床诊治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疾病的诊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CHB合并肝脂肪变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抗病毒疗效等方面作一阐述.

  • 酒精性肝病常见肝外并发症

    作者:郭津生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酒精性肝炎和肝纤维化、肝硬化和终导致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各种危及生命的肝硬化并发症。短期大量酗酒时也可诱发广泛肝细胞损害和急性肝功能衰竭。

  • 饮酒模式与酒精性肝病的风险

    作者:丁媛媛;王炳元

    酒精是全世界社交场合消耗普遍的饮料之一,几乎有一半的世界人口在消耗酒精,在所有因肝硬化死亡的病因中大约48%由酒精所致[1]。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发生肯定与饮酒量和持续时间有关,但只有大约35%的大量饮酒者罹患肝病。提示酒精之外的因素可能参与了肝病的发生,比如性别(女性)、吸烟、肥胖、饮酒模式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等与ALD的风险增加相关。但饮酒模式与ALD发生的风险却很少被重视。

  •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

    作者:迟程;徐有青

    饮酒作为一种社交和饮食行为流行于全球范围内,而且是导致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饮酒每年造成全球250万人的死亡,而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在酒精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占有一大部分。2010年酒精性肝硬化造成了全球近50万人死亡,在所有病因肝硬化中占50%。另外,有80000人死于酒精性肝癌[1]。

  •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与自然史

    作者:张洁;虞朝辉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指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一种肝脏疾病,初期常表现为脂肪肝,可进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者可诱发广泛的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1]。饮酒在ALD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学者研究表明过度饮酒(120~150 g/d),在2~3周的时间内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戒酒可逆转这一改变[2],若继续饮酒,可进展为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AH),酒精性肝纤维化,甚至酒精性肝硬化,造成不可逆的病理改变。1990年,酒精性肝硬化导致的死亡人数为37.32万人,而2010年,这一人数上升到49.33万人(男性33.64万人,女性15.69万人),占整体死亡人数的0.9%,1454.4万伤残调整寿命年(男性1043.2万伤残调整寿命年,女性411.2万伤残调整寿命年)[3]。ALD给人类的健康及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本文系统地回顾近20年国内外ALD的流行病学及自然史,为其预防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 酒精戒断综合征的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作者:董志霞;陆伦根

    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7630万人有酒精使用障碍(AUDs),其中每年死亡约180万人[1]。高达42%的患者入住综合医院,1/3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2];大约8%的住院AUDs患者会发生酒精戒断综合征(al-cohol withdrawl syndrome,AWS)[3]。AWS 是指有意或无意的突然停止重度或长期饮酒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轻度AWS表现为震颤、乏力、出汗、反射亢进以及胃肠道症状。有些人还会发生癫痫大发作,但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发作2次以上酒精性癫痫或酒痉挛。严重AWS患者住院时间多延长2倍且通常需要入住ICU治疗,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4-5]。

  •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孔维宗;王迎春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s,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造成的肝脏疾病。早期的表现通常为脂肪肝,病情持续进展可出现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AH)、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的酗酒可以诱发广泛的肝细胞坏死甚至造成肝衰竭[1]。ALD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南方及中西部地区,成人群体ALD患病率为4.3%~6.5%[2-4]。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将ALD临床分型分为:轻症ALD、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steatosis,AS)、AH和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ALC)[1]。AH是饮酒造成肝细胞短期内大量坏死出现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发生于有或无肝硬化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血清ALT、AST升高和血清TBil明显增高,可伴有发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重症酒精性肝炎(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SAH)是指AH 患者出现肝衰竭的表现,如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常伴有内毒素血症[1]。ALD的各个病理阶段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互相重叠,在AS或ALC的发展过程中,均可进展或合并AH。SAH发生在少数酒精滥用者,但并发症多,病死率高(6个月病死率为40%)[5-6]。及时发现、预防和治疗AH,是防止ALD进展的关键。

  •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现状和进展

    作者:方志雄;张海明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大量保健品的滥用, DILI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新发表文献,对DILI发生背景、临床表现与分型、诊断、预后的预测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DILI提供参考.

  • 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酒精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1350 条记录 64/68 页 « 12...60616263646566676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