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地区腹泻就诊患者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特征分析

    作者:高翔;赵红庆;甄博珺;张兰荣;张冲;邹林;李洪军;赵爱兰;王宝兰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腹泻就诊患者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分离株的特征.方法 eae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阳性的菌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EPEC诊断血清分型、bfpA基因PCR扩增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0株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126血清群;4株儿童腹泻患者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26血清群.儿童与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bfpA基因均为阴性.23株EPEC菌株的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聚类图显示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以非典型为主,单纯通过血清群来诊断EPEC的方法,将会造成极大的漏诊.

  • 2014-2017年烟台市腹泻病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与病原特征分析

    作者:刘文娟;徐迎春;宋燕;伍海燕;赵红庆;邢玉芳;王彦青;邹晓楠

    目的 了解烟台市腹泻病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和致病型分布特点,对社区和综合医院中两家哨点医院腹泻门诊的腹泻患者进行DEC监测,为D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对生化反应符合DEC特征的菌落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确认,根据5种DEC特征基因,确定型别.结果 在1 174例腹泻病患者的粪便中共检出生化反应鉴定为DEC的268株,进行基因确认25株,感染率为2.13%,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 15株,占阳性菌株的60.00%,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8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均未检出,毒力基因pic占53.33%,20~44岁年龄组患者检出率高(64.00%),6-10月检出率为84.00%.结论 烟台市DEC感染的致病型以EAEC为主,基因型以pic为主,DEC感染年龄主要集中在20~44岁年龄组,全年均有感染,夏秋季多发,应注意加强季节性防控.

  • 多重PCR方法鉴定六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

    作者:张网;白向宁;赵爱兰;许彦梅;熊衍文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和鉴定六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 根据六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毒力基因eae、stx1、stx2、elt、estIa、estIb、aggR、ipaH、afaD及16S rRNA基因rrs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引物浓度、PCR反应条件等,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用该方法鉴定本实验室保存的174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24株志贺菌,将结果与单重PCR、本实验室已建立的鉴定五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0对PCR引物均可特异性扩增相应基因片段.该反应体系对174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24株志贺菌的鉴定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的多重PCR检测下限可达4.56×101CFU/反应(1.14×104CFU/ml).结论 本研究采用毒力基因及内参照基因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在一个反应体系中鉴定和区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为临床快速检测、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筛查、腹泻的暴发溯源等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

  • 2015年北京市昌平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

    作者:李东迅;彭华;闻艳红;徐代庆;吴杨;庄鹏;舒高林

    目的 了解2015年北京市昌平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药状况并对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研究.方法 药敏实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K-B纸片法进行2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PFGE实验参照PulseNet PFGE实验方法.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比肟、亚胺培南完全敏感;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米诺环素耐药率极高,分别为94.6%、97.3%和97.3%.耐药谱分析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同时耐受抗生素种类为2~7种.PFGE分析发现,3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具有31种PFGE带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68.0% ~100.0%,其中2株ETEC和2株EPEC有一致的PFGE带型.结论 昌平区引起腹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受抗生素的种类多、多重耐药严重且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

  • 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感染性腹泻患者中的流行情况

    作者:阳波;张网;郭秋生;白向宁;许彦梅;熊衍文;罗成旺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DAEC)的普通多重PCR方法,了解DAEC在腹泻患者中的流行情况.方法 根据DAEC黏附基因afaB、afaC、afaD、daaE及16S rRNA基因rrs,建立4重PCR反应体系,对PCR引物、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评价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应用于389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的筛查.结果 4重PCR反应可以特异性扩增DAEC菌株afaB/C、afaD、daaE基因片段,除2株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外,检测引物对其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及常见肠道病原菌均无特异性扩增,此多重PCR方法的检测下限可达3.20×101CFU/反应(8.01×103CFU/ml).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发现DAEC菌株分离率为6.2%(24/389).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DAEC菌株的快速鉴别,也可用于人粪便标本DAEC的初步筛查.

  • 2014年全国食品安全省级监测点微生物质控考核结果

    作者:韩海红;李凤琴;徐进;白莉;王伟;胡豫杰;李业鹏;裴晓燕;余东敏

    目的 对参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32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未知肠道致病菌定性的质量控制考核,以评价其微生物检验技术能力.方法 制备2种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样品.制备4种不同血清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未知肠道致病菌样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报告结果 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利用Z比分做出满意与否评价.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未知肠道致病菌的结果评价为正确或者错误,没有报告结果的评价为缺失.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满意率为82.81%;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正确率为45.16%;未知肠道致病菌考核中,沙门菌血清型的正确率为90.63%.3项考核均正确的率为28.13%.结论 32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备沙门菌鉴定和血清分型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检验能力,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分型能力有待加强.

  • 2014年金华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王鸽;申屠平平;朱珈慧

    目的 了解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更为准确、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金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哨点医院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4 095例,男女比例1.33:1,以20 ~ 59岁年龄组为主(52.60%,2 154/4095),职业以农民为主;采集粪便标本3 927份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共检出致病菌120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55株、沙门菌46株、志贺菌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株.2014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起,发病人数125人,以致病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为主,5~8月为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高.结论 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反映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处于低水平,应重点加强监测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议进一步扩大主动监测的覆盖范围.

  • 一起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检测

    作者:陈国渝;陈先红

    2010年7月18日15:50,本中心接到鸭江镇中心卫生院报告,某工地职工在其工地食堂进食午餐后引发群体性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头晕等症状,疑似食物中毒,共10余人出现症状到卫生院就诊.经流行病学调查,2010年7月18日中午11:30,某工地职工在该工地食堂进餐,进餐人数共计43人.当日13:30左右,部分职工开始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头晕等症状,至18日晚,出现症状人数达19人.

  • 石家庄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布调查

    作者:韩秀兰;柳连顺;杜敏;李波;陈杏琴;董永辉

    为了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掌握其对食品、水体及环境污染的途径,于1999年1月至2000年7月对石家庄市13种不同样本进行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原学分布调查.

  • 北京地区腹泻病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类型及其流行特征

    作者:曲梅;张新;钱海坤;吕冰;黄瑛;严寒秋;梁志超;贾蕾;王全意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腹泻人群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毒力基因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再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6370份粪便标本有253份阳性,共分离到DEC 262株,阳性检出率为4.0%(253/6370),9份标本发现两种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42.8%,其中非典型EPEC占42.0%,典型EPEC占0.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38.9%,其中耐热肠毒素基因st阳性占24.8%,不耐热型肠毒素基因lt阳性占9.9%,st和lt均阳性占4.2%;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15.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为2.7%;检出1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血清型为O26∶K60。ETEC感染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各型DEC全年均有检出,且呈季节性变化。结论北京地区腹泻病患者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TEC为主,且EPEC分离株多为非典型,并存在混合感染,不同型别DEC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性分布特征。

  • 上海市2012-2013年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

    作者:汤泓;李勇;张平平;郭家胤;黄峥;许浩;侯琦;王传清;曾玫

    目的 基于临床医院开展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人群监测,探讨公共卫生实验室对临床实验室需求的直接技术指导的实践模式.方法 设立哨点医院,以标准化方法筛选和鉴定DEC菌型;构建DEC流行特征基线;对疑似暴发病例开展基于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2-2013年选择上海地区4家哨点医院检测7 204份腹泻标本确认的712例DEC感染病例,阳性率为9.9%.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感染351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292例;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感染32例;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EHEC)感染6例;DEC混合感染31例.EPEC感染以1~5岁儿童多见,菌型均为aEPEC;ETEC流行峰值在8月,阳性率>20%,感染病例2012年聚集于1 ~ 28日龄和2013年的20 ~ 60岁人群(P<0.05),菌型以耐热肠毒素(ST)型多(59.6%),其次为不耐热肠毒素(LT)型(27.8%)和ST/LT型(12.6%);2013年儿童感染EIEC病例明显增加(P<0.01);未监测到EHEC O157:H7,但确认2例EHEC O26:H11(eae-hlyA-stx1a)儿童病例;调查确认2012年上海地区15例新生儿ETEC聚集性感染病例与四川省自贡市新生儿病例属于同一克隆(STh-CS21-CFA/I-ClyA-EatA-ST2332-SHNL0005).结论 上海地区DEC型谱特征已发生改变,ETEC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和食源性感染性腹泻构成潜在暴发风险,需加强实验室主动监测.

  • 深圳市腹泻人群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及病原特征研究

    作者:李迎慧;邱亚群;冼慧霞;石晓路;林一曼;陈琼城;江敏;姜伊祥;胡璐璐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流行状况及病原特征.方法 对2014年深圳市4家哨点医院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DEC的分离、分子鉴定、血清分群及PFGE分型.结果 1 823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74株DEC,阳性分离率为4.06%;感染病例年龄分布以<3岁的婴幼儿及20 ~ 39岁中青年为主,病例集中在5-9月夏秋季.以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主,分别占45.9%和31.1%.ETEC以O159多,2株及以上PFGE带型一致的菌株有5簇;其他型别DEC血清型和PFGE带型均较分散.结论 2014年深圳地区腹泻病患者DEC的感染类型以ETEC和EPEC为主,存在年龄及季节分布特征,菌株的血清型及PFGE分子带型较分散,应警惕ETEC的暴发风险.

  • 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子诊断方法的评估及其在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黄峥;许浩;郭家胤;黄晓兰;李颖;侯琪;王爱敏;王传清;金汇明

    目的 评估和建立用于常规监测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子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上海市腹泻人群DEC的监测.方法 使用丹麦SSI分子诊断试剂盒对DEC参考菌株进行验证试验及制定DEC-PCR诊断、分离的操作规程(DEC-PCR-SOP),并检测2012年6-9月上海市3家临床医院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结果 经26株DEC参比菌株验证,SSI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特异性为100%; 1887份腹泻病例标本共分离得到218株DEC(乳糖阳性181株,乳糖阴性37株),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118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90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9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1株、志贺菌18株,总阳性率为l1.6%;监测地区DEC腹泻病例中以EPEC占优势,而EPEC腹泻病例中又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外籍DEC病例以ETEC占优势,新生儿ETEC病例占5岁以下低年龄组腹泻病例的1/3.结论 经评估DEC-PCR-SOP用于4种DEC常规监测的数据结果可信.国内食源性监测网络实验室应不断完善4种DEC诊断和参比能力.

  • 浙江省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分布及其鉴定效率的评价

    作者:余斐;王若南;陈晓;郑书发;王忆吟;陈瑜

    目的 了解浙江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血清型分布并探讨其血清学鉴定分类方法的鉴定效率.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腹泻症候群病原谱监测网络菌株库中的696株DEC菌株(通过毒力基因鉴定)开展血清学凝集试验,比较毒力基因和血清学鉴定分类的结果.结果 696株DEC中288株(41.4%)能明确O抗原型别,分属于35种O血清群.171株(24.6%)H血清凝集,分属于21种H型.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凝集率分别为31.9%(130/408)、70.6%(127/180)、31.5%(29/92)和14.3%(2/14),分属于30、18和15种O血清群,1株EHEC为O157∶H7.EAEC和EPEC血清群相对较多样化,而ETEC则相对集中,不同类型DEC可具有同一血清群/型.根据血清学结果可分类的75株DEC中,42株毒力基因和血清学分类结果一致,33株不一致.结论 浙江省DEC血清群/型种类多样,单纯采用血清学筛查可造成极大的漏检或误分,建议采用毒力基因鉴定分类.

  • 我国2012-2015年门诊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张子科;赖圣杰;余建兴;杨婉琪;王鑫;景怀琦;李中杰;杨维中

    目的 了解我国门诊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征.方法 2012-2015年在27省(直辖市、自治区)170家医院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监测,收集腹泻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粪便标本,送往92家网络实验室开展DEC检测.结果 在46 721例腹泻监测病例中,DEC的总检出率为7.7%,且各地区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 982例(6.4%)报告了PCR菌型鉴定分类信息的DEC阳性病例中,肠集聚性黏附大肠埃希菌(EAEC)是主要的类型(1 205例,40.4%),其次是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815例,27.3%)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53例,21.9%).整体分析,25 ~ 34岁青壮年、暖温带地区和黏液便的DEC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10.1%、11.1%和9.4%.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结论 DEC是我国腹泻病门诊重要病原体之一,流行菌型以EAEC、EPEC和ETEC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季节的流行特征存在差异.

  • 河南省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监测

    作者:赵嘉咏;朱敏;谢志强;黄丽莉;穆玉姣;夏胜利;冉陆

    目的 检测和分析河南省2010-2012年腹泻人群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EAEC/EPEC/ETEC/EIEC/EHEC)感染及分布情况,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的监测、暴发预警、溯源调查提供基线与参考数据. 方法 采集病人腹泻标本,用麦康凯(Mac)平板进行分离培养,通过KIA/MIU小生化对大肠埃希菌做初步鉴定.采用热裂解法制备DNA模板,多重PCR鉴定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结果 1 934例腹泻病人中检测出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共139例,总阳性率7.19%.其中EAEC检出56例(阳性率2.90%),EPEC检出67例(阳性率3.46%),EHEC检出7例(阳性率0.36%),ETEC检出9例(阳性率0.47%),未检出EIEC.139例感染者中,以EAEC与EPEC感染为主,分别占40.3%和48.2%;其次为ETEC与EIEC,所占比例较小.腹泻患者中男性1 218例,女性716例,男女性别比为1.7:1.男性检出大肠埃希菌感染94例,检出率为7.72%;女性检出45例,检出率为6.28%.农村患者1 332例,检出大肠埃希菌感染99例,检出率为7.43%;城市602例,检出大肠埃希菌感染40例,检出率为6.64%.≤5岁儿童1 345例,占69.54%.139例DEC阳性者中≤5岁为103例,占74.10%.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为1~岁组(10.81%),低为40~岁组(4.94%).≤5岁患者DEC阳性率为7.36%. 结论 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河南省细菌性腹泻主要的病原,感染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携带有不同的毒力基因,显现其侵袭力和致病力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值得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

  • 沈阳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多重PCR检测及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于淼;薛惠昌;王卓;冯立;王立强;吴益民

    目的 通过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检测和分子分型,了解沈阳地区腹泻患者的DEC发生率及流行特征.方法 针对DEC毒力相关基因合成相应引物,建立多重PCR,用于检测沈阳地区2011-2014年腹泻患者粪便标本DEC.结果 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406份腹泻标本,检出DEC 27株,检出率为6.65%.其中EPEC 2株(0.49%)、EHEC 1株(0.25%)、ETEC 4株(0.99%)、EIEC 1株(0.25%)、EAEC 19株(4.68%),检出率以EAEC高.27株DEC中检出astA、pic、estlb、esc V、stx1A、stx2A和invE等7种基因组合模式,以astA毒力基因占优势.0~岁、18~岁、60~岁年龄组DEC检出率分别为5.56%(1/18)、6.51%(22/338)和8.00%(4/50),各年龄组腹泻患者D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2,P=0.908);男、女性腹泻患者DEC检出率分别为6.39%(14/219)和6.95%(13/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1,P=0.822).2012、2013和2014年DEC检出率为11.83%(11/93)、6.03%(12/199)和3.51%(4/114),各年份D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952,P=0.051).结论 沈阳地区腹泻患者中DEC存在5种类型,以EAEC为主.多重PCR方法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DEC筛查与分离株的分型鉴定.

  • 2013—2016年广东省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监测

    作者:何冬梅;梁宇恒;柯碧霞;曾洪辉;刘美真;谭海玲;李柏生;杨彤;柯昌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及菌株的血清型分布、药物敏感性和分子特征.方法 采集粪便标本进行传统分离培养,对疑似菌株进行多重PCR毒力基因鉴定和生化鉴定,获得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 腹泻患者中DEC的总阳性率为6.26%,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阳性率分别为2. 47% 、1. 54% 、 1. 32% 、0. 62%和0. 09% ,以0~<7岁的儿童感染为主.血清分型率为52. 54% ,EHEC分子血清分型率为15. 00% . DEC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敏感率较高. DEC多重耐药率为58. 45% ,EPEC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广东省腹泻患者ETEC、EHEC、EPEC和EAEC的PFGE图谱呈现高度多态性.结论 EPEC是广东地区DEC流行的优势型别,首选三代头孢菌素为儿童感染治疗用药,成人还可选用环丙沙星. DEC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DEC的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性监测.

  • 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研究进展

    作者:张网;许彦梅;熊衍文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E.coli)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及环境中的常见细菌,部分携带特殊毒力因子的大肠埃希菌可成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根据引起疾病的类型可分为引起腹泻的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coli,DEC)及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x-traintestinal E.coli,ExPEC)。 ExPEC主要包括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uropathogenic E.coli,UPEC)和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等的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 neonatal meningitis E.coli,NMEC)。根据毒力因子、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等特征,目前主要将DEC分为6类,即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invasive E.coli,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或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Shigatox-in-producing E.coli,ST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以及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 diffusely adherent E.coli,DAEC)[1]。

  • 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与流行分析

    作者:黄勇;童萍;张文

    目的:为检测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 ),并对疾病流行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消化门诊腹泻患者84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粪便标本以及PC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统计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841例标本中检出DEC 151例,阳性率为17.9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细菌(EPEC)2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4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9株,分别占14.57%、0.66%、42.38%、9.39%和19.21%;仅e as tA基因阳性未能分类20株占13.25%;发病年龄与DEC检出率:0~12岁为6.62%、13~59岁为75.50%、≥60岁为17.88%;DEC好发于夏秋季(6~11月),共检出DEC106例占70.20%。结论 DEC是导致肠道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DEC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检出率有所差异,好发于夏秋季,且年龄在13~60岁检出率较高。

7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