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重叠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患者淋巴细胞及亚群的表达

    作者:童海江;许文芳;王亚玲

    目的 通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重叠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CHB-E)患者与单纯戊肝(HE)患者淋巴细胞及亚群和体液免疫功能、肝功能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CHB-E患者78例[其中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 HBeAg+)者33例,HBeAg-者45例]及HE感染患者51例,分别用血球仪进行淋巴细胞(LC)计数,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B淋巴细胞(BC),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IgM,生化法测定丙氨酸转移酶(ALT)、胆红素(TBIL)及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并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 HBeAg+组与HE组在CD8与NK,HBeAg-组与HE组在LC、CD3、CD4和NK,HBeAg+组与HBeAg -组在LC、CD3和CD4之间有差异.免疫球蛋白只有IgM在HBeAg+组与HE组、HBeAg+组与HBeAg -组之间有差异.HBeAg+组、HBeAg-组与HE组在ALT、TBIL之间有统计学差异.HBeAg+组与HBeAg -组ALT之间有差异.结论CHB-E感染患者中两种病毒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并较HE引起的肝损害有所减轻.

  • 猫立克次体——新出现的全球人类健康威胁

    作者:屠宇平;杨小平

    猫立克次体属于立克次体属,由胞内病原体组成,所引起的感染一般被称为立克次体病.还没有已知的亚种,通常分为2个亚群:斑点热群(SFG)和斑疹伤寒群.

  • 内蒙古地区炭疽芽胞杆菌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作者:海岩;王文瑞;郭卫东;跃华;张慧娟;魏建春

    目的 研究内蒙古地区炭疽芽胞杆菌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特征.方法 选择内蒙古地区不同分离年代、地点和来源的22株炭疽芽胞杆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扩增染色体上的13个SNP位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使用的13个SNP位点中8个位点相同,5个位点存在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22株炭疽芽胞杆菌可分为4个群,属于A.Br.Aust94亚群和A.Br.008/009亚群的菌株各有1株,A.Br.Ames亚群和A.Br.001/002亚群菌株占大多数.结论 内蒙古地区炭疽芽胞杆菌基因SNP位点具有遗传稳定性,目前5个SNP位点可作为内蒙古地区炭疽杆菌荚膜质粒SNP位点基因分型的指标,A.Br.Ames亚群和A.Br.001/002亚群是内蒙古地区优势亚群.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V -DNA 水平与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敖琴芳;熊玲;王嵘;谢南;熊德琴;付军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程度与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的免疫功能关系。方法收集筛选适合研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液,荧光标记的 CD56+、CD16+单克隆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 NK 亚群细胞数量及抽取百分比;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 HBV DNA 水平;取青年健康者作空白对照,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数据。结果15例患者治疗后 NK 细胞有显著增高(P <0.05),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同时治疗前 HBV DNA 中低拷贝数治疗后CD56+CD16-亚群、CD56+CD16+亚群变化明显。结论NK 细胞检测有助于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转归和内在免疫功能变化。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中CD226分子在NK细胞上表达的变化

    作者:张赟;程光;尤向辉;张红梅;任军;金伯泉

    本文应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造血重建中,CD226分子在CD56bright和CD56dimNK细胞亚群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中,于干细胞回输第12天,CD56+NK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率为26.6%,其中CD56bright亚群,占CD56+NK细胞87.3%;CD56+CD226+细胞占CD56+NK细胞92.1%,CD56brightCD226+细胞占CD56+CD226+细胞89.9%.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中,CD56bright亚群是NK细胞造血重建早出现并占优势的一个亚群, CD226分子可能作为一种分化标记主要表达在CD56bright亚群上.

  • 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对哮喘大鼠淋巴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欧阳若芸;胡成平;陈平;朱锦琪;黄信刚

    研究已证实,T1亚群辅助细胞/12亚群辅助细胞(Th1/Th2)平衡失调是哮喘发病机制中关键的中心环节;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作为神经可塑性调控因子,通过诱导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参与哮喘发病[1].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段学章;李捍卫;王敏;王福生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DC)亚群(包括MDC和PDC)的数量和功能变化.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12例急性乙型肝炎、43例慢性乙型肝炎、15例肝炎肝硬变患者及22例健康人体内MDC和PDC细胞的比例和数量;体外培养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DC1并检测其表型和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能力,评价MDC的功能;用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与PBMCs共培养,通过检测PBMCs产生的α-干扰素水平评估PDC的功能.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1表面CD80、CD86的表达水平低于健康人;健康人外周血MDC的比例为0.45%±0.14%,绝对数为(11.3±6.3)×106个/L,两者在肝炎肝硬变患者下降;而健康人外周血PDC的比例为0.36%±0.15%,绝对数为(8.9±4.2)×106个/L,两者在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患者均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患者PDC分泌的α-干扰素量也低于健康人. 结论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后,患者体内两种DC均出现数量和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导致HBV感染的慢性化和疾病进程的原因之一.

  •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

    作者:岳晨莉;张炎;王陵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指原因不明的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表现的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主要发病年龄在50-70岁,男女比例为2:1.依据IPF新分类标准,现在认为IPF亚群5年生存率为15%~20%[1],诊断后的生存期大约为3年.

  • Th17细胞生物学功能及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瑶;秦明照

    @ 传统上CD4 + T 细胞分为辅助性T 细胞(Th)1 和Th2 细胞亚群.Th1 产生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2,活化巨噬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h2 产生IL-4、IL-5 和IL-13,活化嗜酸性粒细胞介导体液免疫.但是,IFN-γ缺陷鼠或IFN-γR 缺陷鼠无IFN-γ信号,仍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 体外侵袭和化疗干预富集PANC1中CD24+ CD44+细胞群的初步研究

    作者:沈俊;王敏;刘文松;秦仁义

    肿瘤由异质性的肿瘤细胞组成,其中包含一个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耐药中起关键作用的亚群--肿瘤干细胞[1].近年根据肿瘤干细胞理论分选到了胰腺癌干细胞(CD24+ CD44+ ESA+)[2],而且从胰腺癌细胞系PANC1中分离的CDD24+ CD44+ 细胞具有高致瘤性[3].本实验探讨从胰腺癌细胞系PANC1中富集CD24+ CD44+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这种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提供足量的细胞.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树突细胞亚群的相互关系

    作者:黄映兰;宋卫东

    树突细胞是1973年由美国Steinman首先发现,是目前所知的抗原提呈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utigen pnesenfing cell,APC),对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机体免疫应答的产生和调控机制,对肿瘤、移植排斥、感染等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可以通过人为干预DCs的功能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对上述疾病防治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晚期早产儿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露;尹晓娟

    当前国外把34周≤胎龄(gestational age,GA)<37周的早产儿视为早产儿亚群,定义为接近足月儿/晚期早产儿(Late Preterm Infants, LPIs)[1].因为"晚期早产儿"能更好地反映出接近足月儿人群有着较高风险的并发症,所以推荐使用"晚期早产儿"取代"接近足月儿"[2].虽然与出生体重600 g的微型儿相比,晚期早产儿的发病率很轻微,但其人数众多,却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3].

  • MCF-7荷瘤裸鼠不同树突状细胞亚群凋亡的研究

    作者:张还珠;罗荣城

    目的:通过建立MCF-7荷瘤裸鼠模型,研究树突状细胞(DCs)不同亚群的凋亡,为设计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和新的疫苗提供详尽信息.方法:建立MCF-7裸鼠模型,随机分为荷瘤组和对照组,肿块达5 mm后处死裸鼠,取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DCs诱导、分化,流式细胞仪上检测表面分子标志CD86、CD83、MHC-Ⅱ及CD34,Annexin Ⅴ检测CD11c及CD123了解DCs亚群的凋亡率.结果:骨髓起源单个核细胞培养至第9天出现典型DCs形态特征,荷瘤组和对照组细胞均高表达CD86、CD83及MHC-Ⅱ,而CD34表达两组均较低.荷瘤组CD11c+ CD123-细胞为(52.01±1.43)%,对照组为(56.36±1.76)%;CD123+ CD11c-细胞荷瘤组为(32.19±1.71)%,对照组为(28.95±1.39)%.荷瘤组mDC凋亡率为(23.64±2.43)%,较对照组(20.05±2.49)%高,P<0.05.荷瘤组小鼠pDC凋亡率为(11.53±2.92)%,较对照组(14.96±2.96)%低,P<0.05.结论:MCF-7乳腺癌小鼠体内DCs存在mDC和pDC两种亚型,mDC凋亡率增加,使诱导Th1免疫反应能力减低;而pDC凋亡率减少,诱导体内免疫耐受的发生,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力因而下降.

  • 胸腺肽治疗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林兰英;蔡绥勍

    目的探讨胸腺肽治疗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50例RGH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治疗;治疗组除口服阿昔洛韦片外,还接受胸腺肽注射液治疗.另设3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 (1)RG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P<0.001),CD+8T细胞数升高(P<0.01).(2)治疗组治疗后CD+4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CD+8T细胞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经胸腺肽治疗后RGH复发频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RGH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在RGH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胸腺肽对其具有调节作用,治疗RGH可获得较好疗效.

  • T细胞亚群与白癜风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发明;许爱娥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黑素细胞的破坏在白癜风的病理中占主要地位.现认为白癜风的发病主要有自身免疫、遗传缺陷、氧化过激、微量元素失衡等有关[1],免疫机制是导致白癜风发病的重要因素[2].T细胞是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皮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导致黑素细胞的破坏,与白癜风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阻断剂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亚群迁移和ET-1表达的影响

    作者:卢海刚;刘培;邵铁梅;柴锡庆;高维娟;安胜军

    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 Ⅱ,Ang Ⅱ)及其受体阻断剂对SD大鼠胸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亚群迁移及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表达的影响.采用克隆环法进行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单克隆培养,并观察其细胞形态;RT-PCR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Transwell小室法检测Ang Ⅱ对细胞亚群迁移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ng Ⅱ及其拮抗剂对preproET-1 mRNA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Ang Ⅱ及其拮抗剂对ET-1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克隆环法获得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两个亚群:纺锤形细胞亚群和圆形细胞亚群.RT-PCR检测显示所获得的成纤维细胞亚群是纯细胞系.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细胞亚群均具备迁移能力,与自身对照相比,Ang Ⅱ显著促进圆形细胞迁移,对纺锤形细胞迁移无明显影响;Ang Ⅱ (1×10-8~1×10-6 mol·L-1)对纺锤形细胞preproET-1 mRNA的表达及ET-1分泌无显著性影响,而呈浓度依赖性显著增加圆形细胞preproET-1 mRNA的表达及ET-1的分泌(P<0.05,P<0.01);氯沙坦阻断Ang Ⅱ诱导的圆形细胞preproET-1 mRNA的表达及ET-1的分泌,对纺锤形细胞preproET-1 mRNA的表达及ET-1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提示,SD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有两个细胞亚群:纺锤形细胞亚群和圆形细胞亚群.AngⅡ显著促进圆形细胞的迁移和ET-1的表达,提示两个细胞亚群的迁移机制可能不同,两种亚群在血管重建和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作用.

  • 抗β2糖蛋白I抗体在SLE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文玲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是继发性的抗磷脂综合征(APS)的典型代表.抗β2糖蛋白I(β2-GPI)抗体是APS的一种主要抗体,是沟通免疫和凝血两大生理系统的桥梁之一.但β2-GPI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中,只有部分发生血栓/栓塞.人群中抗β2-GPI抗体不仅可分为不同的亚型,更存在不同的亚群,可识别抗原不同的功能区,并与血栓事件之间存在不同的关联性.该文就β2-GPI抗体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树突状细胞亚群与肿瘤免疫治疗

    作者:田丰;周凯(综述);王龙信(审校)

    树突状细胞( DC)在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包括激活消除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能够被机体耐受、很少有不良反应,同时又能诱导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但是其效果有限。研究表明,DC具有多种表型,CD141+DC 在抗肿瘤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成为DC疫苗在体内应用发展的新方向。对不同 DC 亚群特殊功能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肿瘤抗原负载新方法的研究,为设计出更有效的DC肿瘤疫苗指出了一条更有希望的道路。

  • 胆囊癌不同转移途径的高转移能力亚群细胞体系构建和生物学行为分析

    作者:何小伟;曹浩强;徐鹿平;周俊;许浏;钟振翔;陆松春;乌万新;刘颖斌

    目的 构建经不同转移途径的胆囊癌高转移亚群细胞体系,观察不同转移途径高转移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将人胆囊癌细胞GBC-SD裸小鼠脾脏、足垫注射建立脾-脾静脉-肝转移模型、足垫-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模型,转移灶中筛选血行途径和淋巴途径转移的亚群细胞.在形态学、遗传背景、细胞增殖、迁移、侵袭、黏附方面,比较淋巴转移、血行转移亚群细胞与亲代细胞的差异.结果 筛选出血行转移亚群细胞GBC-SD/M3和淋巴转移亚群细胞GBC-SD/HL.与亲代细胞GBC-SD相比,血行转移亚群GBC-SD/M3具有上皮-间皮化形态改变(EMT),淋巴转移哑群GBC-SD/HL则无EMT样改变.血行转移亚群体外迁移能力强,淋巴转移亚群在黏附力更具有优势.结论 所构建的胆囊癌经不同转移途径的高转移细胞亚群包括淋巴转移哑群、血行转移亚群,连同亲代胆囊癌细胞GBC-SD,有同样的遗传背景,是胆囊癌的转移机制研究的理想细胞体系.EMT在胆囊癌血行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胆囊癌淋巴途径转移更依赖瘤细胞更强的黏附能力.

  • 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与急性白血病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朱海波;赵明峰;李玉明;谢芳;江燕;徐新女;邓琦;耿莉;肖霞;刘鹏江;穆娟

    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中的CD34+ CD38- CD123+亚群[1]和CD34+ CD38 - CD96+亚群[2]同样具备白血病干细胞(LSC)的特性.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表面标志是公认的LSC特异标志,如何准确界定LSC仍然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LSC表面标志对白血病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作用如何?目前这方面的报道非常少.我们检测了这两种LSC表面标志(CD34+CD38-CD96+和CD34+ CD38- CD123+),并与急性白血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病例和方法1.病例:所收集病例为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住院的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86例,中位年龄54(11 ~86)岁,男40例,女46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70例(M14例,M2a5例,M2b 4例,M3 18例,M4a5例,M4b 6例,M5a11例,M5b 9例,M6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6例(B-ALL 10例,T-ALL 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诊断分型标准,并进行了免疫表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12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