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手法常见高危禁忌证的X线诊断

    作者:毕锴

    手法是临床治疗颈椎疾病的常用非手术方法之一,但扳法、牵拉提法、旋转复位法等颈椎手法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出现意外,预后多较为凶险。颅底凹陷症、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等颈椎手法的常见高危禁忌证均可通过 X线检查发现,有助于降低手法治疗的风险。本文对颈椎手法常见高危禁忌证的 X 线诊断方法进行了探讨。

  • 运动员反复踝关节扭伤后继发足弓塌陷的原因探讨

    作者:戴国钢;刘剑伟;黄雷;蔚浩;王丰

    目的:探讨运动员反复踝关节扭伤后继发足弓塌陷的原因。方法:选取15名有反复踝关节扭伤史的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年龄18~36岁,中位数25岁;训练年限6~20年,中位数10年。对15名运动员的双侧踝关节和小腿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抽屉试验、牵拉试验,胫前肌群、外侧肌群、后侧肌群及其肌腱,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足弓高低,足舟骨位置,弹簧韧带复合体。在运动员备战比赛期间反复检查这些项目。结果:15名运动员踝关节内翻角度均增大,可达60°~80°,但双侧几乎完全一致;3例6踝抽屉试验阳性;15例29踝牵拉试验阳性。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胫骨后肌在大强度训练后易发生僵硬,对应肌腱发生腱鞘炎的几率较高,其中胫骨后肌肌腱和腓骨长短肌肌腱腱鞘炎发生率高,1例出现双侧腓骨长短肌腱慢性滑脱。15例踝关节前下方均能扪及骨性隆突,与 X 线片上距骨颈处圆锥状骨性隆突相一致,多无明显压痛;1名曾行双侧副舟骨切除术的运动员,呈完全扁平足,12例24个足弓变浅;12例24个足舟骨内突,舟骨至载距突跖侧压痛明显,训练强度越大,压痛越明显;跗骨间及跗跖关节易发生小关节紊乱,其中以第一跗跖关节和跗横关节紊乱为常见,表现为第一跗跖关节和跗横关节跖侧压痛敏锐,跖屈时疼痛加重、背伸时疼痛减轻,被动活动该关节时有弹响及摩擦感,训练强度增大后,紊乱发生率增高;15例跗骨窦区域均有压痛,训练强度越大,压痛越明显;4例双侧外翻,训练强度增大时,会出现囊炎症状。结论:踝关节反复扭伤后,运动员大量的跑动训练造成胫骨后肌、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过度疲劳,跗骨间关节及跗跖关节发生小关节紊乱,步态失常,弹簧韧带复合体过载以致劳损,是引起足弓塌陷的重要原因。

  • 可复性寰枢椎脱位Halo-Vest外固定下寰枢椎后路融合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建文;顾夙;李中正;李振武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观察可复性寰枢椎脱位Halo-Vest外固定下寰枢椎后路融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0例可复性寰枢椎不稳定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先借助头环背心(Halo-vest)使寰椎复位并获得稳定,施行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植骨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不稳使患者的高位颈脊髓处于危险状态,有必要行寰枢椎融合术;可复性寰枢椎脱位Halo-vest外固定下寰枢椎后路融合,可免去内固定,使手术更安全、简便.

  • 枕颈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失稳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付松;邵诗泽;刘海军;孙秀琛;侯海涛;王欢;黄相鹏

    目的 探讨枕颈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失稳的疗效及对颈椎退变的影响.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6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上颈椎失稳患者共33例,根据融合节段不同,分为A(枕颈融合)组和B(寰枢椎融合)组.按照JOA法评估神经功能,应用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颈椎活动度等方面的差异.两组病例年龄、术前JOA评分、术前颈椎活动度和术前牵引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A、B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两组病例的植骨融合情况及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的屈伸活动度、颈椎曲度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枕融合及寰枢椎融合均能取得满意的植骨融合和神经症状缓解,但相比枕颈融合,寰枢椎融合对颈椎的屈伸活动度、颈椎曲度影响较小,应为上颈椎失稳的首选手术方式.

  • 小儿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作者:倪斌;贾连顺;李家顺;包聚良

    目的探索小儿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总结22例小儿严重寰枢椎不稳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3~14岁,平均11.4岁。病因有齿突骨折、横韧带断裂、枕颈畸形、类风湿关节炎等。所有患儿均行后路融合术,其中寰枢椎融合14例,枕颈融合术8例。结果 20例患儿经平均20个月(3个月~11年)随访,均获骨性融合,取得满意效果。结论上颈椎后路融合术是治疗小儿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对寰枢椎能复位者选择寰枢椎融合,脱位不能复位者应行枕颈融合术。

  • 实验性大鼠颈椎不稳椎动脉ICAM-1、VCAM-1表达的研究

    作者:郭金明;司祝兵;刘冬娟;马宏昌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颈椎不稳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椎动脉局部的表达.[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18只)与实验组(42只),实验组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然后切断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同时行前路手术损伤C4/5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 对照组仅切开显露并缝合颈部前后侧皮肤,切口长度与实验组相同.两组均于术后第4、8、12周处死动物并取椎动脉标本,检测并比较ICAM-1、VCAM-1在椎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椎动脉ICAM-1、VCAM-1在术后4周有微量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及12周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且有时间正相关性,同时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不稳会导致粘附分子ICAM-1、VCAM-1在椎动脉的局部表达.

  • 单纯碳素纤维cage在退行性下腰椎不稳中的应用

    作者:舒冬平;王文军;王麓山;宴怡果

    [目的]探讨后路单纯应用碳素纤维cage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双侧椎板开窗,单纯碳素纤维cage椎间融合治疗52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疗效.[结果]失访3例,49例随访8~25个月,平均19个月.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予以修补,未出现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症状;再手术2例,术后一周cage脱出1例,另1例为术后3个月症状未缓解,均再次手术效果理想.JOA评分术前(10.5±1.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2.8±2.2)分、(23.1±2.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椎间隙高度手术前8.07±0.75 mm,术后一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2.50±1.81 mm,11.88±1.92 mm,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RIS优良率85.74%,一年以上随访骨融合率为100%.[结论]经椎板开窗联合单纯碳素纤维cage椎间融合,对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 两种融合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105例疗效比较

    作者:唐志辉;谢天喜;刘晓岚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固定后椎间融合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105例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手术治疗效果,其中59例行椎间融合术、46例行后外侧融合术.分别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及综合评分.[结果]随访12个月至34个月,椎体间融合组手术时间少于后外侧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接近,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综合评分,椎体间融合组高于后外侧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后行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优于后外侧融合术.

    关键词: 关节不稳定性 腰椎
  • Apofix 内固定系统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作者:肖晟;黄象望;刘向阳;张毅;许自力;王家让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由于其局部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易导致脊髓、椎动脉受压,寰枢椎融合术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

  •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体会

    作者:贾少华;陈刚;黄成龙;龚遂良

    目的 探讨在踝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4月采用在踝关节镜辅助下探查和清理关节腔、复位和固定下胫腓关节、修复和重建损伤韧带的7例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37.5岁.术后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平均随访14.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没有出现切口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术后6个月根据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6例,良1例.结论 通过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以得到有效的复位以及可靠的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短期疗效满意.

  • 关节内侧间隙测量对髋关节脱位术后稳定性的预测

    作者:王彭;吕洪海;杜智军

    目的 探讨关节内侧间隙测量对髋关节脱位术后稳定性的预测意义.方法 分析2004~2007年本院10例髋关节再脱位患儿以及随机抽取的50例术后未发生再脱位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术后1 d、1周、1.5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骨盆平片进行患侧髋关节内侧间隙值OA以及泪滴至髋臼外缘的距离OA'的测量,并采用D值(D=OA/OA')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 无再脱位组D值基本小于0.8,其中30例采用髋关节外展支具,未出现再脱位,D值位于0.66~0.8之间;脱位组在石膏固定期间,D值基本小于0.7,此时股骨头位于髋臼内,未出现脱位;术后6周至3个月拆除石膏后,D值为0.66~0.8,未采取措施,相继出现脱位,此时D值基本大于0.8.结论 测量关节内侧间隙对于评价髋关节脱位术后关节的稳定性以及预测早期再脱位有重要意义.D值小于0.66,关节稳定,不会出现再脱位;D值为0.66~0.8,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可能出现再脱位,需尽早采取干预措施;D值大于0.8,出现再脱位,简单保守治疗措施失去作用,需再次手术重新复位.

  • 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的诊断与治疗(附15例报导)

    作者:刘英民;朱志强;曹士民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的15例寰枢椎关节旋转性移位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5例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病例,经过抗感染、理疗、雾化吸入、颈椎牵引治疗,13例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2例明显好转.结论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绝大多数见于儿童,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颈部感染后,经过积极的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 1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

    作者:尹明杰;范启申;周祥吉

    目的 评价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外侧韧带结合伸肌下支持带前外侧加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7月,本院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外侧韧带结合伸肌下支持带前外侧加强术式治疗1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踝关节石膏外固定6周.结果 经6个月至4年的随访复查,优7例,良4例,中1例,总优良率91.7%.结论 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外侧韧带结合伸肌下支持带前外侧加强术式,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有效方法.

  • 探讨肩关节创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安会春

    目的:总结肩关节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诊的肩关节创伤的30例的发病机制、病程、症状及体征.肩关节X线片,以及基于关节囊、盂唇愈合机制,采用康复治疗和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治疗的经验,提出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结果:30例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标准为:①外伤史;②肩前侧痛、无力、关节活动受限和肩周肌肉萎缩;③前惧痛征和前抽屉试验阳性;④X光拍片有骨缺损.治疗原则:①病程3个月内康复治疗;②病程3个月以上关节囊撕裂,康复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果:30例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肩关节创伤前不稳定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的提出,对提高肩部损伤的治疗水平以及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等具有参考价值.

  • 微创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严重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中期疗效

    作者:区永亮;黄华扬;张涛;李凭跃;沈洪园;王庆;孔令闯;涂强

    目的 探讨微创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严重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36例严重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自体半腱肌腱带线锚钉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根据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0~45 min,平均手术时间(38±5)min;术中出血量2~4 mL,平均出血量(2±1)mL.获随访患者35例,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5.0±6.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性踝关节不稳、胫距关节炎、距下关节炎并发症.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90.3±6.4)分,明显高于术前(54.3±5.6)分(P<0.05);踝关节功能评定: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9%.结论 微创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严重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简单,创伤小,中期疗效确切.

  • 寰枢椎后路专用钉棒固定器械的研制与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马向阳;杨进城;邹小宝;陈树金;杨敏;王宾宾;邱锋;夏虹;尹庆水

    目的:研制寰枢椎后路专用的钉棒内固定器械,探讨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现有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寰枢椎脱位实践应用中的不足,设计研制一套专门用于寰枢椎后路手术的新型钉棒内固定系统,包括寰椎提拉螺钉、枢椎支点螺钉、自动防旋固定棒、钉尾横连以及锥形螺纹丝攻等配套安装器械。气管插管全麻下将该新型内固定器械系统应用于6例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本组6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复位固定术,其中非融合固定3例、植骨融合固定3例。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95 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50 mL,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并发症发生。新型内固定系统的螺钉、固定棒、横连均一次置入到位,无须反复调整及额外的器械辅助。术后X线片、CT、MRI复查结果显示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研制的寰枢椎后路专用钉棒固定系统设计新颖独到,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初步临床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手术方式选择

    作者:廖伟;邱波;谢鸣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LDH)的诊断方法,评估个体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2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ELLDH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7例;椎板部分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8例;经峡部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11例.比较单纯腰椎CT、MRI检查及联合CT、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察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单纯腰椎CT扫描、单纯MRI检查、联合CT和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24/26)、88%(23/26)和100%(26/26),3者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992,P= 0.224).术后患者下肢痛均完全缓解.随访时间2~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随访期间未见腰椎间盘再突出,无翻修病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5.8 ± 4.2)分,明显优于术前的(11.5 ± 2.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4.445,P =0.000),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5%.7例行开窗术患者中1例术后5年出现腰痛及腰椎失稳,其余患者随访情况良好;PLIF和TLIF患者末次随访时融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未见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未有Cage移位、下沉或脱出.结论 ELLDH临床表现复杂,联合应用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选择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ELLDH能够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植骨融合良好,并发症少,远期效果满意.

  • 单节段椎体自发性融合所致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作者:严宁;虞舜志;赵杉;张晨;侯铁胜;贺石生

    目的:总结单节段椎体自发性融合(SLVSF)所致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外科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2年6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SLVSF患者(SLVSF组)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前路手术,其中Ⅰ型(椎体、椎板和棘突全部融合)11例、Ⅱ型(椎体和椎板融合,棘突各自独立)5例。记录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外科治疗方法、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并与38例退变所致CSM患者(退变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VSF组中13例存在融合节段头端水平不稳,但无成角不稳;融合区椎管指数大于其他节段的椎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Nurick评级、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VSF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上述临床指标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VSF患者颈椎长度正常,可与Klippel-Feil综合征相鉴别;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受累节段椎体和椎间盘发育不良、融合节段头侧水平不稳和颈部疼痛症状较重。前路手术效果良好,但需要注意椎体次全切除的范围。

  • 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作者:赵金平;黎启福;黎惠炯

    目的:探讨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和东莞市高埗医院收治的110例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方式,其中长节段固定组42例、短节段固定组38例、前路固定组30例。比较3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以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差异。结果110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2.1)个月。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不同时相点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未见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3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及脊髓损伤情况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对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后路融合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寰枢椎不稳

    作者:周风金;倪斌;郭翔;谢宁;卢旭华;李松凯;张锋;杨军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分析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或枕颈融合术治疗合并寰枢椎不稳的齿状突游离小骨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龄13~71岁,平均37.4岁.有明确外伤病史者41例.5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术前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C级33例,D级19例,E级2例.结果 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6个月.51例获得骨性融合,6例发生延迟愈合.无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消失,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C级5例,D级35例,E级17例.结论 术前认真分析,选择合适的后路融合术式能有效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减少手术并发症.

256 条记录 10/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