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尺侧指固有动脉与桡动脉腕背支桥接的断拇再植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近端动脉严重损伤的拇指离断再植术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采用前臂掌侧静脉移植,桥接鼻咽窝处桡动脉腕背支与尺侧指固有动脉的远侧断端,治疗13例近端动脉严重损伤的拇指离断.男11例,女2例;年龄16~50岁,平均34.5岁.左侧7例,右侧6例.完全离断8例,不全离断5例.急诊再植10例,按常规步骤再植术后动脉危象探查修复3例.结果:13例拇指全部成活.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7个月,平均11个月.再植拇指外形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9指,良3指,差1指.指腹两点辨别觉58mm,平均6.5 mm.结论:静脉移植桥接鼻咽窝桡动脉腕背支与尺侧指固有动脉远端的方法修复拇指动脉,行复杂拇指离断再植,手术体位舒适,不影响手部血供,扩大了再植适应证,提高了再植成功率.
-
补阳还五汤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以及移植的MSCs迁移情况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其中70只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中药+MSCs组20只、MSCs组20只、假手术组(无脊髓损伤)10只、中药组20只、空白对照组(无治疗)10只.中药+MSCs组、MSCs组、假手术组行大鼠尾静脉移植带Brdu标记的MSCs.各组大鼠于术后1、3、5周观察神经功能恢复、免疫组化检测带标记的MSCs迁移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神经功能测定在术后1、3、5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周移植组的脊髓组织内即可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假手术组除外),术后5周中药+MSCs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较MSCs组有显著性差异(P<1.05).结论:静脉注射移植的MSCs能够迁移到脊髓损伤组织,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补阳还五汤能促进移植的MSCs迁移,同时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
Notch和HES蛋白表达在大鼠静脉桥狭窄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Notch和HES蛋白表达在大鼠静脉桥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颈外静脉移植至颈总动脉建立静脉桥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DAPT组和DMSO组,在术后28 d收集移植静脉,行HE染色后分别观察静脉壁中层厚度和PCNA阳性指数,用Western blot测定Notch1和HES1蛋白的表达.结果 Notch和HES蛋白在静脉桥狭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与安慰剂DMSO相比,DAPT不但能够显著抑制Notch和HES蛋白表达,也可显著抑制vSMCs增生(P<0.05).结论 抑制Notch信号蛋白可以缓解静脉桥狭窄.
-
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的早期治疗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静脉移植方法修复动脉缺损治疗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13例.结果:13例均治愈.随访2~4a,效果良好.结论:(1)骨盆骨折应注意合并股动脉损伤;(2)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应早期探查;(3)行静脉移植修复疗效良好.
-
血管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血管移植修复掌浅弓血管缺损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vascular system injuries""superficial palmar arch""vascular grafting""vein grafts""arterial graft"和"血管系统损伤""掌浅弓""血管移植术""静脉移植""动脉移植"作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和中文,在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2016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掌浅弓缺损后应用血管移植修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临床上对于严重外伤所致的掌浅弓缺损,主要采用浅静脉移植和小动脉移植两种方式进行重建.不同的修复方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足部静脉移植多采用端侧吻合的方式,可提供足够多的吻合口,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Y型静脉移植多将移植血管串联桥接,优点是远端可提供多个吻合端口,但手术繁复,桥接后的血管远近端口径与受区血管口径相差较大;前臂静脉网移植可以解决供受区血管不匹配难题,但血管网解剖不恒定,增加了手术切取难度;手背静脉弓形态、口径与掌浅弓相近,手术切取及吻合操作均较容易,而瓣膜阻挡及手背瘢痕明显是其缺点;足背浅静脉弓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可以解决供受区远、近端血管口径不匹配、数目不等难题,但瓣膜阻挡血流一直是困扰着临床的难题;小动脉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临床效果可靠,缺点是对供区肌肉血供有一定影响.结论 应用血管移植可以重建缺损掌浅弓的连续性,恢复远端手指血液供应;不同部位血管移植修复缺损掌浅弓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繁易程度存在差异,并均有一定缺陷;临床上寻找一种新的、适宜的血管供区,是血管移植重建掌浅弓缺损的研究方向.
-
1例纵膈肿瘤切除加上腔静脉移植的手术配合
纵膈肿瘤切除加上腔静脉移植在全国是少见的手术,该手术复杂,风险较大.我院于2000年10月收治1例纵膈肿瘤累及上腔静脉的患者并于10月15日成功施行了手术切除肿瘤及行腔静脉大造血管移植术,术后患者恢复好,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
1例小儿颈部假性动脉瘤的护理
假性动脉瘤是动脉壁局部破损引起的一种血管并发症,多与各种创伤有关.一般不能自愈,并可能出现压迫、栓塞和破裂出血等并发症.目前多主张早期手术而不要等待侧支循环形成[1].2000年5月30日我科为1例左颈部假性动脉瘤的患儿进行了假性动脉瘤切除+颈内静脉移植+颈总动脉吻合术,经正确治疗和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射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NGF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C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rMSCs组、假手术组接受rMSCs单细胞恳液1ml(1×106个rMSC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移植后3h、6h、12h、24h、3d、7d、14d,应用RT-PCR方法检测损伤大鼠脊髓BDNF、NGF 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损伤脊髓BDNF、NGF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r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BDNF、NGFmRNA表达增加更为明显(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脊髓局部的BDNF、NGF表达增加,rMSCs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损伤脊髓局部的BDNF、NGF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大鼠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
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脾脏、门静脉移植对药物陛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后60 h,分6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腹腔内移植2×1010/L肝细胞悬液1 mL;Ⅱ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Ⅲ组:经门静脉注射2×1010/L肝细胞悬液1 mL;Ⅳ组: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V组:向脾脏内移植2×1010/L肝细胞悬液1 mL;Ⅵ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移植同时各组大鼠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10 mg/kg,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肝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Ⅰ组大鼠存活率比Ⅱ组有明显提高(60%对20%,P<0.01),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明显改善.Ⅲ组大鼠存活率与Ⅳ组无显著差异(20%对13.3%,P>0.05),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未见改善.V组与Ⅵ组比较存活率有提高(47%对20%,P<0.05).结论:经腹腔及脾脏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部分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经门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不能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
-
静脉桥血管内膜增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仍然是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自体大隐静脉是目前主要的移植管道[1-2],但是移植静脉内膜增生(IH)却严重影响其远期通畅.严重的IH导致患者再次行血管重建手术,甚至出现心肌梗死或者死亡[3].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IH所导致的术后并发症都是一个严重的负担.移植静脉的生物学特点决定其必须通过调节机制来重构自身结构适应新的动脉环境[1].IH可以帮助静脉适应新的环境,但严重的IH却会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出现粥样硬化堵塞管腔.诸多因素在移植静脉IH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本文就移植静脉IH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
纤维蛋白生物胶外周支持对大鼠颈静脉移植物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对静脉移植物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自体颈静脉移植模型,按照有无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分为外周支持组、无外周支持组,每组24只.术后1周、2周、4周分别切除移植静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静脉移植物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用原位DNA断裂位点3'-羟基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静脉移植物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检测内膜厚度.结果静脉移植术后1~4周,无外周支持组静脉移植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均明显升高,内膜明显增厚;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组静脉移植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同处于低水平,内膜增厚不明显.两组静脉移植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纤维蛋白胶外周支持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凋亡,使两者同时处于低水平,一方面减少细胞凋不足所造成的对血管重塑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使凋亡程度与巨噬细胞及正常血管平滑肌吞噬作用达到平衡,抑制了静脉移植物的内膜增生.
-
纤维蛋白胶外周支持对大鼠颈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可降解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对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自体颈静脉移植模型,按照有无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分为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组、无血管外周支持组,每组24只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分别切除移植静脉,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内膜、中膜厚度,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静脉移植物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组静脉移植物术后1~4周内膜、中膜的厚度,明显低于无血管外周支持组(P<0.001).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组静脉移植物的PCNA指数也明显低于无血管外周支持组(P<0.01~0.001).透射电镜检查显示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组静脉移植物破坏程度轻于无血管外周支持组.结论:纤维蛋白胶血管外周支持可抑制血管内膜、中膜在移植术后的增生.
-
胰岛细胞移植示踪技术的研究进展
胰岛细胞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法,但胰岛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后直接暴露于受试者血液中,各种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攻击导致胰岛细胞大量丢失,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工具,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胰岛移植示踪技术则可研究移植后的血管化及免疫攻击过程中移植物及其功能变化,从而客观评价移植细胞在受试者体内的分布、存活和迁徙情况.理想的示踪技术应具备能够监测肝脏中单个胰岛的高分辨率、能简单且正确量化移植的胰岛细胞、要与胰岛功能及胰岛移植效果相关的条件.此外,为了明确免疫排斥的出现,要能及时监测出标记信号的减弱.后,还必须考证其对人体的安全性[1].本文将重点概述多种示踪技术在胰岛细胞移植中应用的新进展.
-
经静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经静脉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以及其向神经元细胞的转化和定向迁移情况.方法:对同种异体SD大鼠的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栓塞法(MCAO)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应用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将SD大鼠分为MSCs静脉移植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在梗死后测定NSE、NF-M和GFAP的表达.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突触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静脉MSCs移植可以减小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经静脉移植MSCs2周后神经元样细胞的NSE、NF-M染色为阳性.而未分化的MSCs为阴性.GFAP染色为阴性.MSCs组和对照组电镜可见部分突触肿胀,微管和微丝断裂、排列紊乱,有些突起内见有絮状物,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肿胀,突触间隙模糊不清.和对照组相比,MSCs组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物质的厚度较大、突触间隙宽度较窄、突触活性带长度较长.结论:实验结果证明脉移植MSCs可以减小大鼠脑梗死体积,经静脉移植MSCs可定向迁移至脑梗死去并可向神经元转化,但并不转化为神经胶质细胞.此外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损伤性改变,进一步证明了经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在大鼠自体移植静脉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大鼠自体移植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和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血管移植模型,移植后不同时间分别切取移植静脉,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动态观察TIMP-1的表达和变化情况.结果 移植血管组织病理学改变:血管移植后1周可见内膜增生(intimal hyperplasia:IH),2~4周达到高峰.原位杂交结果:TIMP-1mRNA在移植后24 h出现细胞阳性表达,72 h阳性表达明显增多,1-2周时表达达到高峰,与移植后1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静脉移植后72 h出现TIMP-1的表达,1周时增加明显,2周时表达强,与移植后1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自体移植静脉中存在TIMP-1的激活.自体静脉移植于动脉后,内源性TIMP-1的分泌增加不足以抑制内膜增生.
关键词: 移植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内膜增生 静脉移植 -
同种异体门静脉移植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我单位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在为3例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大段累及的胰腺肿瘤患者行根治手术中尝试了用肝移植后保存的同种异体门静脉重建门静脉缺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反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反义单核细胞超化蛋白-1(MCP-1)转基因表达对移植静脉术后局部血管MCP-1 mRNA表达、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与其相关的内膜增生的影响. 方法建立14只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应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反义MCP-1基因通过局部定位转染的方法转染至移植静脉段.RNA斑点杂交,检测反义基因转染、表达情况;病理形态学观察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以及血管壁中单核巨噬细胞粘附、浸润的情况.结果 RNA斑点杂交提示:基因治疗组中有反义MCP-1基因表达.移植静脉自身MCP-1 mRNA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降低38%,P<0.05).相应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移植静脉中的粘附、浸润明显减少(减少34%,P<0.05).内膜增生程度显著减轻(减轻49%,P<0.05). 结论反义MCP-1局部移植静脉内转基因表达,可抑制移植静脉自身MCP-1的表达,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减轻新生内膜的增殖.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静脉移植 基因疗法 反义基因 -
玻璃酸钠预防移植静脉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玻璃酸钠对移植静脉术后粘连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A组(透明质酸钠组)、B组(手术对照组),每组18只.切取右侧颈外静脉3cm,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中间切除长约1cm,建立动脉缺损模型,将切取静脉倒置后移植于动脉缺损处,吻合结束后A组用透明质酸钠凝胶0.2ml涂布于移植静脉外膜及两个吻合口,B组应用生理盐水作对照.于术后1、2、4周行移植静脉取材,切取前行大体观察,切取移植静脉后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移植静脉周围粘连和管壁组织学变化,并对术后2、4周的移植静脉粘连行大体观察分级和组织学分级.结果 术后1、2、4周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A组粘连程度均低于B组,术后2、4周A组移植静脉大体粘连分级和组织学分级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可有效抑制移植静脉术后粘连.
-
阿托伐他汀对山羊移植静脉内膜增厚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山羊静脉移植术后移植物内增厚程度的影响.方法:同品系山羊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动物.手术暴露双侧股动脉并部分切除造成动脉缺损.选取大隐静脉一段倒置吻合修复动脉缺损,治疗组在饲料中掺入阿托伐他汀片60 mg·d-1,术后2周和4周取材,对移植静脉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测定内膜厚度,PCNA指数和TUNEL指数,统计学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静脉移植术后2周和4周,两组内膜均不同程度的增厚.静脉移植术后4周,治疗组内膜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194.51 ±17.02)vs(331.70±25.18)μm,P<0.01];术后4周治疗组PCNA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16.15± 2.19)vs(28.89 ±2.24),P<0.01];术后4周,治疗组TUNEL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31.02 ±2.59)vs(20.74±1.86),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减轻山羊移植静脉内膜的增厚.
-
静脉移植在修复手部损伤中的应用54例
目的 探讨自体静脉移植临床治疗手部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手部损伤患者54例,从自身手背及腕掌侧获取静脉移植于受损部位,进行动、静脉桥接,皮肤或肌腱缺损严重患者另行植皮和皮瓣修复术,根据临床和预后随访综合评价疗效.结果 该组手术54例患者共移植静脉114处,均全部成活;术后分别完成6~24个月随访,患者手掌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手功能评定优良率可达74.1%.结论 自体静脉移植治疗手部损伤具有保持手部外形完整性和促进手部功能恢复的双重优势,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