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免疫方法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大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粘液便、血便等为主要表现.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较少,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由于本病原因不明,治疗棘手,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来,各地医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化科研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这方面的研究以该病的动物模型为研究难点,模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科研的进度和结果.本文结合该病目前较公认的发病机制--免疫异常,对采用免疫方法制作UC动物模型作一评价.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体会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多发病,常迁延不愈或愈后再复发。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多年,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病因强调外感内伤两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糜烂、溃疡,出血点以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侵袭有关。因脾胃等脏腑先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浊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失固涩, 气机升降失常, 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湿邪留注大肠有关。 本病为正气先虚, 外邪侵袭而发病, 主要病位在脾、 胃、 大肠, 与肾、 肝亦密切相关。
-
肠滴虫致慢性肠炎1例
患者,女,46岁,随军家属.15年前由山东省惠民县农村(肠滴虫流行区)随军来洛阳市居住.未随军前曾出现腹泻,但未经治疗,病情自行缓解.随军以后发生反复间歇性腹泻,日腹泻2~8次,腹泻持续时间3~7 d.在洛阳市几家医院看过数次,做过几次大便细菌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大便常规阴性,肠镜结果大肠粘膜充血、水肿.先后以肠炎给予黄连素、痢特灵、毗哌酸、诺氟沙星等抗炎治疗,病情每次都有好转,但始终未能痊愈,病人非常痛苦.2000年6月3日,患者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腹胀、腹痛、腹泻、厌食、乏力、发热等症状,来本院就诊.
-
CD44s和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选择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中的CD44分子的标准型(CD44s)及其变异型CD44v6两种单抗,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20例正常大肠粘膜和82例大肠癌原发灶组织进行研究,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AMs)的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影响及各因素的内在联系.
-
免疫球蛋白基因SNC66和SNC73在正常肠粘膜和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SNC66基因和SNC73基因是采用减式杂交技术,从正常人大肠粘膜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的两个大肠癌负相关基因[1]。为进一步明确免疫球蛋白基因SNC66和SNC73在正常大肠粘膜和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它们的生物特性[2,3],我们采用cRNA/mRNA原位杂交技术,对这2个基因在大肠癌组织及同一患者的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情况作了配对研究,观察它们在正常粘膜与肿瘤之间,以及粘膜上皮与间质或淋巴组织之间的表达情况,以明确此两基因与大肠癌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及同一患者相应的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共收集37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57岁。其中29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探针的制备及原位杂交:用SNC66基因和SNC73基因的在IgA1同源区的部分序列,构建出重组质粒pGEM7SNC66和pGEM7SNC73,各合成出地高辛标记的一对cRNA探针,其中之一为与目标mRNA互补的有效的反义探针,作为实验探针;另一为与目标mRNA同序的正义探针,作对照探针。配对材料进行原位杂交[4],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紫蓝色为阳性信号。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
溃疡性结肠炎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几十年来本病的治疗一直是围绕着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并配合激素、中药等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因此,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科和介入科联合,从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开展了13例经肠系膜动脉连续灌注菌必治为主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中医辨证治疗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WHO于1972年提出,胃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肠上皮化生为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之一.现就肠上皮化生的特点、病理机制、评价方法、临床干预等方面综述如下.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预后不佳.此病属中医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溃疡件结肠炎中显示出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肯定,用药安全,现综述如下.
-
改良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观察与护理的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腹痛.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UC)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利用肠粘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而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肠腔环境、病变部位及灌后的体位,将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
-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
淡漠型甲亢1例
患者,男,47岁,工人,主因间断腹泻、呕吐、腹痛消瘦30d入院.30 d前,无诱因出现食欲下降、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部为主,呈间断钝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每日5次~10次,呈黄色稀便,不含脓性分泌物及鲜血,伴轻度里急后重,无畏寒、发热、盗汗、无咳嗽、胸闷、心悸等症,体重下降约5kg.小便正常,无精神异常表现,睡眠尚可.查体:T:37.8℃,P:112次/分,R:20次/分,BP:16/12 kPa.发育正常,消瘦,慢性病容,神志清,精神差.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眼球无凹陷或凸出,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心率112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上腹部及脐周区广泛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无异常.双手无震颤.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B超示:肝、胆、脾、肾无异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示:大肠粘膜未见异常.
-
放大内镜对大肠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对病灶喷洒靓胭脂,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在194处病灶中,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93.3%、90.9%、100%,总病理符合率为96.1%.结论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可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预测癌的浸润深度,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经一侧肛门括约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15例体会
因大肠粘膜无淋巴管,粘膜内癌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即使病变浸至粘膜下层或肌层,淋巴转移的危险性也不是很高[1].我科1988~1998年选择性地对15例低位直肠癌施行经一侧肛门括约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
-
溃疡性大肠炎的肠管外合并症及其经过
溃疡性大肠炎为原因不明的难治性疾病,其发病有免疫功能异常参与作用.本病虽主要是侵犯大肠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但有时亦合并多种肠管外合并症,通过各种肠道症状伤及患者的QOL.本文就手术病例的肠管外合并症的发生率、术后经过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溃疡性结肠炎30例诊治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towel disease,IBD)的一种,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由于本病在我国较少见,且本病一般呈慢性过程,合理用药后该病可获得长期缓解,故减少误诊的可能,将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现结合临床资料诊治报告如下.
-
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1]近年来有逐年上升趋势.锡类散具有消炎、生肌、解毒化腐作用,地塞米松有消炎作用.临床上采用保留灌肠注入结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控制了局部的感染,改善局部的炎症及病变的修复.我们采用中西合剂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本病6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l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的"大瘕泻"、"泄泻"、"痢疾"、"肠风"、"肠游"等疾病范畴[1].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我国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鉴别诊断及结肠镜检查.为了探讨该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我们对我院近十余年来诊治的UC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
浅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羞怯心理特征及护理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可能与免疫有关、原因不明的慢性大肠粘膜的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粘液脓血便,目前无特效的根治药物.一旦确诊,患者心理活动极为复杂,并会产生种种顾虑和不安,尤其是羞怯感较重.
-
10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和临床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疾病,以大肠粘膜与粘膜下炎症为病变的主要特征.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科近8年来共诊治106例UC患者.本文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探讨UC的特点及内镜在诊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