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青;马慧娜

    生物膜细菌与浮游菌相比有着其独特的生理学特性、毒力作用及耐药机制,对其耐药机制及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肠埃希菌(scherichia coli)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也是生物膜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形成生物膜的大肠埃希菌具有高度的耐药性并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其感染易慢性化并难于控制.本文通过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机制研究特点进行阐述,为寻找有效的控制手段,指导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 4-烷基取代溴代呋喃酮合成及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作者:徐星军;周群飞;林静;陈卫民

    以不同烷基取代丙酮和乙醛酸在酸性条件下缩合成3-烷基-4-氧代-2-戊烯酸,再通过选择性还原双键,二溴海因(DBDMH)作为溴代试剂对酮羰基a-位进行溴代,以及P2O5催化成呋喃酮环,共合成了14个3-位不同取代基的两个系列溴代呋喃酮,其结构经NMR和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A5、B5和G5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A5-G5系列的单溴代亚甲基呋喃酮的活性优于A4-G4系列的二溴亚甲基呋喃酮.

  •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类似物5-烷酸酯基-3,4-二氯-2(5H)-呋喃酮的合成及其生物膜抑制活性研究

    作者:杨晶晶;孙平华;陈卫民

    合成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类似物作为细菌生物膜抑制剂.以呋喃甲醛为原料合成5-羟基-3,4-二氯-2(5H)-呋喃酮,与不同长度碳链的烷酸5-位成酯,合成了8个5-烷酸酯基-3,4-二氯-2(5H)-呋喃酮,其结构经NMR和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c,2d,2e,2f和2h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化合物2e,对ATCC 27853的生物膜抑制率高达70%以上.

  •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基因调控及中药对其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祖瑞铃;李燕

    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目前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重要病原体,生物膜形成是其主要致病及耐药因素.生物膜的形成主要有3个阶段:黏附、聚集、成熟,每个阶段都由不同的因子进行调控,且机制复杂.由于生物膜的产生导致表皮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因此,中药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本文就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基因调控及中药抑制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亚抑菌浓度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作者:易辉;易玉玲;祖瑞铃;李燕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以万古霉素为药物对照,微量稀释法测定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值;半定量粘附实验、XTT、扫描电镜和RT-PCR分别检测1/2MIC浓度的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作用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微观形态结构和atlE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2 μg/mL与4μg/mL;1μg/mL的隐丹参酮与2μg/mL的万古霉素均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和atlE基因表达,且1μg/mL的隐丹参酮抑制作用明显强于2μg/mL的万古霉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1μg/mL的隐丹参酮作用下表皮葡萄球菌已不能形成生物膜结构,而2 μg/mL的万古霉素作用下依然能够形成生物膜结构.结论:亚抑菌浓度下的隐丹参酮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且抑制作用强于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

  • 表皮葡萄球菌luxS基因敲除重组质粒的构建

    作者:宋瑱;王凤草;米娇;李燕

    目的 构建1个含有luxS基因上、下游片段、抗卡那霉素基因的重组克隆质粒,用以敲除表皮葡萄球菌luxS基因.方法 检索GenBank获得luxS基因序列以设计引物,以生物膜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高保真PCR扩增得到包含luxS基因上游片段、完整的luxS基因和luxS基因下游片段的长片段DN A;以pEASY-T4质粒为模板扩增得到抗卡那霉素基因,再用内侧引物分别扩增luxS基因上、下游序列,按luxS基因上游片段+抗卡那霉素基因+luxS基因下游片段的顺序重组连接,转化JM109感受态细胞,通过卡那霉素筛选、酶切分析和PCR-测序验证luxS基因敲除的重组克隆载体.结果 经酶切后电泳验证重组质粒中各目的片段插入无误,PCR检测结果证明重组质粒luxS基因缺失,测序结果显示碱基无错配,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菌株在含卡那霉素培养平板内正常生长,证明插入的抗卡那霉素基因表达良好.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luxS基因敲除重组质粒构建成功,为后续luxS基因缺陷株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状态下铜绿假单胞菌int I 1基因的表达

    作者:刘蓉;杨莉莉;罗必蓉;唐玲;蒋宏;刘继芬;李明远

    目的 检测铜绿假单胞菌I类整合酶基因(int I l基因)在生物膜状态和浮游状态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整合子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3株I类整合酶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进行液相培养和生物膜细菌培养,常规方法提取3株细菌两种生长状态的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 ,以细菌的16s rRNA为内参照,分别测定菌株SW07、R07和THl2的浮游细菌和生物膜细菌int I 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3株菌在两种状态下intI 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3株铜绿假单菌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细菌都检测到int I l基因的表达.3株菌在两种状态下intI 1 mRNA的表达量不同,生物膜细菌inf I 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其中菌株R07、SW07和THl2的生物膜细菌int I 1 mRNA的表达量分别较浮游细菌高1.4、5.7和128倍.结论 在生物膜状态下,铜绿假单胞菌intI 1基因的表达上调,本实验结果提示整合子在生物膜细菌中可进行更加活跃的基因盒捕获和积累,整合子和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导致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 粘液放线菌生物膜结构中细菌和胞外多糖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胡涛;葛剑平;徐蓉蓉;岳松龄;谭红;周学东

    目的探讨粘液放线菌形成的单菌种生物膜的结构以及胞外多糖在生物膜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微生物厌氧培养技术将粘液放线菌在玻璃片上形成24 h单菌种生物膜,用荧光染料Fluorescein、BODIPY和Calcofluor进行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其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和其中胞外多糖的分布.结果玻璃表面粘液放线菌粘附形成致密的生物膜,大量微菌落和沟壑间隙是其所形成生物膜的特征.临近粘附表面的生物膜基底部位细菌密度较低,而中部则较致密.生物膜中胞外多糖分布与菌落中的细菌分布一致.结论粘液放线菌依靠其合成的胞外多糖聚集形成了生物膜.

  • 生物可吸收医用膜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雷泽华;胡汉华;贺新全;张英毅;黄明;赵伟

    目的:探讨生物可吸收医用膜在腹部手术中防止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和有无全身毒付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放生物膜的应用组271例和不放生物膜的对照组185例.结果:应用组和对照组中需再次手术的共有89例,其腹壁切口下腹膜和腹腔内创面产生粘连的情况,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P<0.01);而两组病例在术后3~7天的体温及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物可吸收医用膜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无全身明显毒副反应,能达到防止或减轻腹腔手术后局部产生粘连造成肠梗阻的目的.

  • 成骨细胞中小凹和小凹蛋白在其增值分化等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郭俊峰

    近年来,小凹和小凹蛋白成为生物膜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新热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交通工具日新月异,交通伤害防不胜防,颌面部创伤的诊治和修复显得越来越重要,学者们对颌面部成骨修复研究也越来越多.成骨细胞中的小凹和小凹蛋白在成骨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简要概括了成骨细胞中的小凹和小凹蛋白的相关作用.

  • 口服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概述

    作者:金朝辉;徐珽;马音;唐尧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胃肠道以及肺泡、皮肤、鼻粘膜和角膜等部位的上皮细胞进行的.除血管内给药,药物应用后都要经过此过程,该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溶解性、解离度、溶出度、粘膜透过性、首过效应,以及胃肠道的生理因素等,对于一些极性大、脂溶性差、分子量大的药物,由于其不易通过生物膜,口服生物利用度通常较低.

  • 脂质体复合物与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莉;武永康;李文;赵霞

    脂质体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等将磷脂分子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并命名的.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免疫原性低,延缓释放,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并能靶向性释放药物等优点,脂质体已经从生物物理研究发展到临床运用,并逐渐受到基础及临床医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该领域取得了突破发展,脂质体作为载体能包裹化疗药物、基因和蛋白,其用于肿瘤治疗取得巨大进展.

  • 伤口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作者:邓欣;何凌霄;陈佳丽;宁宁

    细菌生物膜对慢性伤口的影响和其治疗近年来成为伤口护理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伤口生物膜的存在可能是造成慢性伤口难以愈合的重要原因,其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多种沟通交流机制,对理化刺激、免疫反应和抗菌药物都具有很强的抗性,难以被彻底清除;伤口生物膜的治疗应该是一整套管理方案,包括基本的伤口管理措施、定期清创和抗菌药物的使用,以清除生物膜和防止其再生.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的存在值得重视,而现有文献证据尚不能充分说明其作用机制以及何种治疗方案有效,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

  • 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遗传背景与表现型关系研究

    作者:韩乾国;余汝佳;高燕渝;吕晓菊;刘永芳;李小芳

    目的了解临床感染分离表皮葡萄球菌中生物膜相关基因分布与生物膜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探索表葡菌生物膜相关临床感染的机制.方法收集我院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并鉴定的表葡菌50株,采用PCR方法扩增管家基因16S基因作为参照,扩增agrA,icaADB,atlE及fbe基因,经琼脂糖电泳扩增产物,检测上述基因分布情况;采用刚果红检测表葡菌粘附株,采用96孔平底组织培养盘法半定量检测表葡菌生物膜表现型,了解其与上述基因遗传背景的相关性.结果agrA,atlE与fbe基因分布较广泛,但与生物膜表现型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icaADB及同时具有4种相关基因与生物膜表现型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已知的表葡菌生物膜主要调控基因中,icaADB及同时携带4种相关基因与临床分离表葡菌生物膜表现型之间有相关性,但并不完全对等,说明临床分离表葡菌生物膜的形成可能还存在其它调控因素的影响.

  • 14、15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中的作用

    作者:张晓冬;彭程;肖永红

    目的研究14、15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及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方法以硅胶片制备生物膜后,与不同抗生素相互作用一定的时间后,进行硅胶片菌落计数,观察药物对细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结果MH空白对照组各时间段的BF内细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单加MPM、AMK和MPM、AMK与MDM联合用药处理组的BF内细菌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MPM、AMK与AZ或EM组合用药处理组的BF内细菌存活率在各时间段明显下降.结论红霉素、阿奇霉素可增强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对生物膜的渗透性,对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杀灭生物膜内细菌有增效作用.

  • 引导骨再生术在牙周病后期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勇;赵承初;陈红亮;钟科

    目的:应用引导骨再生(GBR)技术治疗牙周病,并引导牙槽骨重建,初步探讨干扰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重度牙周病患者30例、46颗患牙,测定患牙牙周各项指标,经基础治疗后,手术翻瓣刮治骨吸收病灶区,植入Bio-oss人工骨粉,覆盖海奥胶原生物膜,术后第5~6、11~12个月X线检查和牙周指标测量.结果:术后平均复查6.12个月,46颗患牙中,无效2颗,其余44颗患牙牙周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术前,X线片显示吸收的牙槽骨重建理想.结论:GBR技术应用于牙周病的后期治疗,特别是对牙槽骨吸收的骨重建疗效明显.

  • 心血管疾病与相关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作者:刘海燕;马兆奎;崔树勤;郭欣;陈昭

    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有18种微量元素是机体必不可少的,它们是机体细胞或组织代谢所必需的,它们之间按一定比例存在,以维持各自的生理生化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铁、铜、锌、铬、钼、硒等,它们因某些原因在体内含量过多或摄取不足或排泄过多,均会使机体失去內稳态,疾病就会发生发展。

  • 铜抗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德海;程国富

    铜是人类和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铜不仅参与动物体内蛋白质、氨基酸、核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而且还在骨骼发育、生殖、免疫、凝血、生物膜稳定等生理机能中担负着重要作用[1].其中,铜在自由基代谢中的作用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的课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尿道段开孔尿管行尿道冲洗预防尿路感染的研究

    作者:李雪英;戴红霞;区梅芳;邝月桂;李秀英

    目的探讨三腔气囊导尿管尿道段开孔,冲洗尿道预防尿路逆行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组研究方法,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TURP)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102例,分为对照组50例,实验组5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三腔气囊导尿管传统护理,实验组应用0.5%碘伏经特制的尿道段开孔三腔气囊导尿管,冲洗尿道及尿道段尿管,取不同时段的尿作细菌培养.结果插管后分别于3 d、5 d两组尿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7 d、10 d、拔管时,后尿道段尿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行膀胱、尿道冲洗后能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结论尿道段开孔气囊导尿管行尿道冲洗,可降低尿路逆行感染的发生率,预防和控制细菌生物膜形成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厚朴冷浸液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向晓波;周艳萌;冯琳颖;董华

    目的 观察厚朴冷浸液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黏附性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以探讨其能否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相关龋病.方法 运用微孔板法复制白色念珠菌体外黏附及生物膜模型,采用XTT减低法评价不同浓度厚朴冷浸液对白色念珠菌黏附、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光镜下观察生物膜内白色念珠菌形态学变化.结果 厚朴冷浸液对白色念珠菌的黏附具有抑制作用,在同一时间点其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各组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黏附作用均减弱;厚朴冷浸液对白色念珠菌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除7.80 mg/L浓度组外,其余各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00 mg/L浓度组对生物膜的抑制率达到60.27%;厚朴冷浸液使生物膜内白色念珠菌脱落,芽管形成受抑制.结论 厚朴冷浸液对白色念珠菌早期黏附和中期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

1224 条记录 55/62 页 « 12...52535455565758...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