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洛美沙星眼药水治疗眼部感染104例

    作者:杨灵萍;周昕

    目的:观察洛美沙星眼药水治疗眼部细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166例,男性91例,女性75例,年龄37 a± s 16 a(18~65 a);结膜炎92例,角膜炎74例;洛美沙星组(104例,男性54例,女性50例),用0.3%洛美沙星眼药水;氧氟沙星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用0.3%氧氟沙星眼药水,均6次.d-1,每次1滴,7 d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作结膜囊分泌物或角膜刮出物培养,观察2组病例临床疗效及细菌学变化.结果:洛美沙星组和氧氟沙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和92%(P<0.05),细菌清除率均为100%,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0.3%洛美沙星眼药水对眼部细菌性疾病有效.

  • 氟康唑局部应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岳秀珠

    目的:探讨氟康唑局部应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对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4±s 10) a,21~56 a]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人,应用0.2 %氟康唑静脉注射液行球结膜下注射,0.5 mL,qd, 5 d一个疗程.第2疗程根据病情2 d或3 d球结膜下注射1次,每次0.5 mL,并用该药滴眼,2 h 1次,每次1滴(每滴0.05 mL) .结果:治愈24例,有效2例.结论:氟康唑局部应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确切且安全.

  • 紧急治疗性角膜移植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张晓俊;马亚玲;刘庆淮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病,目前临床尚无理想的抗真菌药物.对药物治疗无效、角膜已穿孔或即将穿孔的严重病例施行紧急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我科于1998年8月~1999年12月收治了18例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现分析总结如下.

  • 用输血器代替冲眼壶术前冲眼的方法和体会

    作者:曾秀芹

    眼科病人手术前必须冲眼,因眼睑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睑裂周围的皮肤分泌的油脂及汗渍等,大多携带病原微生物,若进入内眼或切口内,易导致术眼感染.近年我科改用输血器代替冲眼壶冲眼,方法简便,效果良好.

  • 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王巧萍;汤学荣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目前眼科临床较为常见、治愈困难及致盲率高的眼科感染性疾病[1].近三年来,我院采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局部滴眼和结膜下注射氟康唑治疗14例确诊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真菌性角膜炎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徐玲娟;谢立信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病.真菌黏附于角膜后,产生毒素及酶等物质损害角膜组织,而角膜对真菌的入侵产生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存真菌性角膜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等模式识别受体对真菌的识别介导宿主角膜产生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此过程中,众多的细胞、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参与了真菌的清除及角膜的损伤和修复.理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信号转导,找到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是真菌性角膜炎防治的前提.本文就真菌的黏附及毒素对受侵角膜的影响、角膜对真菌入侵的免疫应答及炎症应答等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作者:孔倩倩;翟华蕾;程钧;王君怡;刘卫卫;李琳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继发真菌感染的原发病、发病时间、临床特征、主要致病菌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10月至2016年1月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发生真菌感染患者29例(34眼),其中男25例(86%),女4例(14%)。分析患者原发病、植片真菌感染与角膜移植间隔时间、发病月份、诱发因素、病灶特征、致病菌及治疗情况。数据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生角膜植片真菌感染的34眼中,25眼(74%)既往接受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9眼(26%)接受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术前原发病大多为感染性角膜炎(24眼,70%)。植片发生真菌感染与角膜移植间隔时间为1~144个月,平均(39.5±43.0)个月,其中9眼(26%)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3眼(9%)发生于6~12个月。植片真菌感染发生时间多在9-11月(17眼,50%)。27眼(79%)真菌培养结果阳性,致病菌主要为镰刀菌(9眼,33%)和链格孢霉菌(6眼,22%)。29眼(85%)真菌感染灶局限于角膜植片,5眼(15%)同时累及角膜植片和植床。22眼(65%)位于植片中央及旁中央区,其中15眼病灶直径>4 mm,7眼≤4 mm;12眼(35%)位于植片周边区,病灶长径均<4 mm。27眼选择药物联合手术治疗,4眼选择单纯药物治疗,3眼放弃治疗,自动出院。角膜移植术是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16眼,59%),其次是眼内容剜除术或眼球摘除术(6眼,22%)。结论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真菌感染多发生于秋季农忙季节。致病菌以镰刀菌和链格孢霉菌为主。角膜移植术是治疗植片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手术方式。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大限度地降低角膜植片真菌感染对视功能的影响。

  • 感染性眼病细菌学检查操作专家共识(2015年)

    作者:眼科检验协助组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病原菌的检出率.规范的采集、运送、保存与处理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对于保证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 新生儿眼部医院感染的干预研究

    作者:王淑珠;王蕊萍;谢多希;吴建兴;王晓;郭铁军;郑圆圆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新生儿眼部医院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本院新生儿科眼部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医院感染因素进行了分析.在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前瞻性监测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新生儿眼部医院感染情况.结果:新生儿眼部医院感染率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的4.38%(32/731),下降到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的1.18%(12/1017),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眼部医院感染率.

  • 湿润烧伤膏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内瘘感染针眼愈合不良的疗效观察

    作者:章友芳;童慧娟;楼爱仙

    血液透析是目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得以存活和延长生命的可靠方法之一[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必须建立长期血管通路。一般情况下医师尽可能为患者建立血管内瘘通路,然而反复内瘘穿刺可引起亚临床菌血症,引起穿刺针眼感染,甚至针眼结痂不愈合,终影响透析患者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2]。内瘘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积极预防和治疗血管通路感染对于延长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3]。我科对内瘘感染针眼结痂愈合不良的患者采用湿润烧伤膏涂敷治疗,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自粘式伤口敷料在骨牵引针眼换药中的应用

    作者:吴丽心;罗春华

    骨折病人进行骨牵引术后,针眼护理是骨牵引护理中的一项操作,其目的 是预防针眼感染,保证骨牵引正常进行.为防止针眼感染,临床上切口换药常采用无菌纱布敷料覆盖切口,近年来我科以用于固定留置针的自粘式伤口敷料应用于骨牵引针眼换药,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江西省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王增贤;王朝兰;沈继龙;杜继双;江宝玲;王红岩;王可灿

    目的了解江西省景德镇地区结膜吸吮线虫(Tc)病流行因素.方法以生理盐水冲洗法检查犬眼感染Tc的情况.同时用发酵碎水果诱捕法,进行冈田绕眼果蝇(Ao)调查,并行实验室饲养、繁殖.将其果蝇经断水、禁食后,用Tc初产蚴进行喂饲感染果蝇,观察其易感性.结果检查家犬12只,全部为阴性.捕获Ao 223只,解剖镜检全部阴性.实验室繁殖的第2代Ao于感染后,在319只Ao中,查出阳性58只(18.18%);取Ao口器内的感染期幼虫52条,接种实验犬双眼,从中检得成虫24条,占接种蚴虫数的46.15%.结论江西省景德镇地区不是Tc病流行区,但存在其传播媒介Ao,且对Tc明显易感.

  •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

    作者:陈群;王增贤

    目的证明我国除安徽省外其它省的变色纵眼果蝇是否亦为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方法于1998年8月~1999年9月间分别对河北省廊坊地区、河南省固始县、安徽省的农村家犬眼部作了结膜吸吮线虫病感染情况的调查,并捕获变色纵眼果蝇各为206只、226只、118只,在实验室繁殖出第二代果蝇,用合肥郊区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喂饲感染,观察三省地区果蝇对该虫的易感染性.结果①上述三地第二代变色纵眼果蝇感染后各经过22天、21天、33天,作解剖检查.河北的变色纵眼果蝇45只,检查结果其中2只阳性,占4.44%;河南的53只,有3只阳性,占5.66%,安徽省的76名,检查出 3只阳性,占3.94%.三省变色纵眼果蝇对结膜吮线虫感染的组间差异性,经统计学处理(χ 2=0.19,P>0.05)无显著性差异.②调查河北廊坊地区的家犬11只,河南固始县家犬18只,五河县原流行区家犬31只,皆未见本虫感染.③由于诊断了合肥郊区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的患者,于1998年9月及1999年8月,调查了患者所在村的家犬24只,阳性21只,感染率为87.5%,同时调查了该村的变色纵眼果蝇455只,检出阳性蝇3只,占0.66%.结论证明了河北省、河南省与安徽省一样,变色纵眼果蝇分布较为普遍,对结膜吸吮线虫同样具有易感性,再次证明我国各地的结膜吸吮线虫中间宿主皆是变色纵眼果蝇.同时观察到合肥郊区存在着结膜吸吮线虫病的局灶性流行区 .

  • 氧氟沙星致跛行1例

    作者:徐运奎

    患者女性,62岁.因外伤眼部感染入院治疗.该患者平素健康,既往无腿部疾患.

  • 化脓性眼内炎259例致病菌分析

    作者:张云琴;康玉国;刘秋妮

    目的:分析化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物敏感性,为临床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259例眼内炎患者采集前房液或玻璃体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59例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标本113例,检出率为43.63%,共培养出120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89株,占74.17%,革兰阳性杆菌11株,占9.17%,革兰阴性杆菌13株,占10.83%,革兰阴性球菌5株,占4.17%,真菌2株,占1.67%。结论化脓性眼内炎主要致病菌是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应及时监测病原菌种类分布和药敏变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鱼腥草-金银花滴眼剂体内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作者:吴文钢;吴森林

    目的 了解鱼腥草和金银花混合提取物制备的滴眼剂(HLD)体内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和醋酸不动杆菌的效果.方法 用MIC90方法测定HLD抗菌效果,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家兔眼结膜炎模型,观察不同浓度HLD体内抗菌效果.结果 HLD滴眼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和醋酸不动杆菌MIC90均为512 mg/ml,对其余5种革兰阴性菌均大于512 mg/ml,但对所有受试菌种MBC均大于512 mg/ml.1、3和6 g/ml HLD滴眼剂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实验型家兔眼结膜炎有效率分别为33.3%、66.6%和83.3%,其中1和3 g/ml HLD滴眼剂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药氯霉素滴眼剂(P<0.05),6 g/ml HLD滴眼剂有效率虽低于氯霉素滴眼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HLD滴眼剂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家兔眼结膜病理性炎性反应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结论 HLD滴眼剂有一定的体内、外抗菌效果,具有开发为一种新型防治细菌性眼结膜炎新药的前景.

  • 1015例眼部、鼻部及耳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作者:张子平;程波;施秀明;郑与琳;刘茁;陈颖;纪明开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1991~2003年)13年间眼部、鼻部及耳部真菌感染的现状及病原真菌菌种分布.方法按真菌培养分离鉴定步骤进行鉴定.结果耳部标本583份,培养出真菌378株(64.84%),其中曲霉菌属284株(75.13%),念珠菌属64株(16.93%);鼻部标本178份,分离出真菌64株(36%),其中曲霉菌属28株(43.75%),念珠菌属17株(26.56%);眼部标本254份,培养出真菌68株(26.77%),其中镰孢菌属38株(55.88%),曲霉菌属14株(20.59%),念珠菌属7株(10.29%).结论福州地区近13年间眼部、鼻部及耳部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眼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镰孢菌属;鼻部、耳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均为曲霉菌属.局部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将有助于防止真菌感染的发生.

  • 活化巨噬细胞后真菌性角膜炎中iNOS、MIF、MPO的表达

    作者:胡建章;董骋寰;张晶津;韩晓丽;朱学军;徐国兴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活化后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合酶(iNOS)、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髓过氧化物酶(MP())的表达水平,探讨机体免疫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角膜表层镜法建立Balb/c小鼠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模型,分别在小鼠角膜感染真菌前注入乳胶微粒和PBS液,形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感染后第1,3,5,7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角膜炎特点;H-E染色观察角膜病理变化;Real time-PCR检测角膜中细胞因子MIF、MPO、iNOS的表达. 结果 (1)临床特征:实验组,早期角膜浸润混浊且进行性加重,第7d严重;对照组,早期角膜浸润混浊进行性加重,第5d后新生血管大量生长.(2)H-E染色:实验组可见早期角膜中央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至第7d重.对照组可见早期角膜缘、角膜基质及前房中有炎症细胞浸润,第5d后明显减少,基质纤维细胞逐渐增多.(3)Real time-PCR检测结果表明,MPO、MIF、iNOS细胞因子基因mRNA在接种真菌后第1d,实验组较对照组低,随后实验组细胞因子浓度持续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于第7d达到顶峰. 结论 活化角膜巨噬细胞后,MPO、MIF、iNOS等细胞因子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增强,可能在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 Dectin-1受体、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12在小鼠巨噬细胞活化后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

    作者:董骋寰;郑晓倩;徐国兴

    目的 检测小鼠活化巨噬细胞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人树突状细胞源性C型凝集素样受体-1(Dectin-1)受体、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表达水平. 方法 分别向小鼠角膜创口内注入乳胶微粒液或PBS液构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于感染后第1,3,5,7,9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测各组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特点,H-E染色观测其病理特征;通过Realtime-PCR检测小鼠角膜中Dectin-1受体、IL-17及IL-12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1)实验组角膜浸润混浊,于第7天多发穿孔,未发现新生血管;对照组角膜混浊,于第5天广泛分布新生血管,未发现穿孔.(2)实验组角膜大量炎症细胞汇集,第5天基质细胞排列紊乱,破坏严重.(3) Realtime-PCR结果表明感染后第3,5,7,9d,实验组Dectin-1受体、IL-17、IL-12基因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ectin-1受体、Th1及Th17细胞免疫可能在角膜抵御真菌感染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真菌性角膜炎流行病学、病原学分析和主要病原菌的快速检测

    作者:王敏;刘意;马宇;周利晓

    真菌性角膜炎于1878年首次由Leber报告,是一种常见的、较顽固的、可致盲的角膜真菌感染,可致角膜溃疡,终导致视力受损,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近年来,由于我国中原农业经济地区产业的崛起,加上抗生素、皮质类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角膜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有些地区已经成为角膜感染的致病菌之首[1].对于越来越多的真菌感染,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药物却比较少,治疗棘手.因此,掌握该病的病理学特点及流行规律,建立主要致病菌的鉴定技术,将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改善其预后.现对198例临床诊断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及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及真菌培养,为真菌性角膜炎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218 条记录 8/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