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年早中期体重变化与中老年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胡强;江朝强;张维森;郑家强;徐琳;靳雅丽;沈振敏;朱峰;林大庆

    目的 探讨成年早、中期体重变化与中老年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GBCS)平台,选取其中28 736例≥50岁广州市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整年龄、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BMI后成年早中期体重变化、达到重体重时的年龄等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男性(64.3±6.7)岁,女性(61.0±7.0)岁,糖尿病患病率男、女性(13.1%和13.7%)基本一致.与体重基本不变组相比,男女性糖尿病患病风险均随其成年早、中期体重增加而增加(趋势检验P<0.01),以体重增加>20 kg组患糖尿病风险高,男女性OR值分别为2.83 (95%CI:1.99 ~ 4.02)和3.13(2.47~3.96).与在20岁时已达到高体重者相比,以40 ~ 49岁达到重体重组糖尿病患病风险高,男性OR=5.32(95%CI:1.92 ~ 14.8),女性0R=3.41(95%CI:.2.49 ~ 4.67).男女性成年后体重减少仅与中老年自报糖尿病有关,与新诊断糖尿病无关.结论 成年早、中期体重增加可增加中老年糖尿病患病风险,体重明显增重到发生糖尿病相隔时间可能为10 ~ 20年.

  • 125个家族高发性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成金罗;沈默宇;周玲;王劲松

    目的研究家族高发性2型糖尿病家系人群中可能的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方法对 1999~2001年门诊及住院的125个家庭高发性2型糖尿病先证者的家庭成员调查家族信息和环境危险因素,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减低(IGT)患者与非患者在环境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Falconer法估算遗传度,用Penrose法进行多基因分析研究其遗传危险性.结果三组人群甘油三酯、体重指数、腰臀比值、高血压史及体力活动史的构成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01),而其他血脂项目及冠心病史差异未见显著性.125个大家系的2型糖尿病遗传度为 83.42%± 5.84%,提示在这些家系中可能有显性主基因存在.多基因分析研究表明在该人群中,2型糖尿病可能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式.结论 2型糖尿病为多基因疾病,环境危险因素和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可能影响其发病.

  • 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尤巧英;李成江;李红;朱麒钱;斯徐伟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与胰岛素抵抗(IR)和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用颗粒增强免疫沉淀法测定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70例)、T2DM无大血管病变(60例)及正常对照组(90名)的血清超敏CRP(usCRP)水平变化;用HOMA-IR模型作为估计IR的指标;将CRP与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甘油三酯(TG)等作相关分析.结果 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清usCRP水平明显高于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当调整SBP、FBG、TG、WHR等因素的影响后,协方差结果显示usCRP在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仍高于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Person相关分析显示,usCRP与FINS、HOMA-IR、TG呈正相关(P值分别<0.05、<0.01和<0.05),与Hcy等无关.逐步线性回归结果显示,TG、HOMA-IR是影响CRP的主要因素.结论 CRP可能是T2DM和T2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CRP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参与了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 成年人尿镉水平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雷立健;郭建勇;史秀京;康辉;王彤;张真;高媛媛

    目的 探讨成年人尿镉水平及其他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66例糖尿病病例和427例非糖尿病对照.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血糖及血生化指标的检测,采集尿液进行尿镉的检测,尿液指标以肌酐校正.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揭示其与尿镉之间的关系.结果 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P=0.016)、女性(P=0.013)、不吸烟者(P=0.014)、不饮酒者(P=0.025)、以及BMI>25.00 kg/m2的糖尿病者(P=0.040,P=0.025)尿镉水平高于同组的非糖尿病者;60~69岁糖尿病组的尿镉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P=0.02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OR=3.19,95%CI:1.45~ 7.03)、文化程度(OR=1.50,95%CI:1.08 ~ 2.08)、尿镉水平(OR=1.61,95%CI:1.08 ~ 2.41)为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环境镉暴露和糖尿病有密切关系,减少镉暴露对糖尿病防控有一定意义.

  • 血清尿酸对2型糖尿病预测价值的分析

    作者:吴凯;陈晓平;高音;张昕;李龙心;万里艳

    目的 分析成都地区1992年中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对2007年该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1992年进行代谢综合征研究时共纳入1061人,其中年龄45 ~ 60岁且血糖正常者共71 1人,并依据血清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及增高组,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1992年高尿酸血症与2007年该人群(711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 (1)1992年血尿酸增高人群在2007年时空腹血糖(FBG)皆高于尿酸正常人群,t检验示组间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7年糖尿病患病率亦呈类似FBG的特点,为尿酸增高组高于尿酸正常组,经X2检验,组间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该队列人群1992年血尿酸增高与否,计算2007年2型糖尿病患病,RR=3.749,P=0.000,95%CI:2.387 ~ 5.890.(3)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992年基线血尿酸对2007年2型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在调整了其他危险因素后,高尿酸血症RR=1.426,P=0.003,95%CI:1.173~1.705.结论 尿酸异常与血糖代谢异常关系密切,高尿酸血症可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

  •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作者:修良昌;刘伟伟;周善存;林美华;欧阳平;覃继恒;赵小蕾;孔丹莉;饶绍奇

    目的 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T2DM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SNPscanTM多重SNP分型试剂盒,在595例T2DM患者(病例组)和725名健康对照(对照组)中对筛选的2个tagSNP(rs4646312、rs4680)进行基因分型,并应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SNP位点与T2DM的关联性.结果 病例组rs4646312的TT、CT、CC基因型频数分别为304(51.1%)、234(39.3%)、57(8.6%),对照组分别为323 (44.6%)、319(44.0%)、83(11.4%);病例组rs4680位点的GG、GA、AA基因型频数分别为311(52.4%)、236(39.8%)、46(7.8%),对照组分别为417(57.7%)、265(36.6%)、41(5.7%).校正性别、BMI和TG等因素后,rs4646312在等位基因关联分析和基因型关联分析(隐性模型)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22,OR值(95%CI)分别为1.26(1.04~1.53)、1.35(1.05~1.74)],而rs468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关联分析P=0.099,显性模型下基因型关联分析P=0.081).rs4680与BMI有关联.结论 在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COMT基因的rs4646312位点与T2DM的遗传易感性有关,而rs4680与T2DM则无关联.

  • 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周婷;刘祥;李晓松;刘元元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Science Direct、EBSCO、CBM、CNKI、VIP和万方科技文献数据库,收集1997年1月至2015年5月有关中国糖尿病影响因素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并采用RevMan 4.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9篇文献,研究对象总计92 970(病例组11 150,对照组81 820)例.超重、中心性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高血压、SBP、高脂血症、TC、TG、冠心病史、脑血管意外史、食用油类型合并OR值及其95%CI分别为1.66(1.49~1.85)、1.98(1.31~ 3.01)、3.13(2.52~3.87)、1.46(1.24~ 1.72)、1.19(1.09~ 1.29)、2.64(2.23~ 3.13)、1.15(1.06~1.24)、2.26(1.75~2.92)、1.87(1.14~3.08)、1.73(1.23 ~ 2.44)、2.55(1.78~3.65)、2.21(1.62~3.02)、0.52(0.27~0.99).亚组分析提示3个时段共有影响因素为超重、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和高血压.结论 超重、中心性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高血压、SBP、高脂血症、TC、TG、冠心病史、脑血管意外史和食用油类型是2型糖尿病的影响因素,近20年超重、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和高血压持续影响,而超重/肥胖可能更应关注.

  • 绝经状态对空腹血糖受损及2型糖尿病发病影响的研究

    作者:文进博;杨松;赵祥海;陈燕春;赵海龙;陈逍天;沈冲

    目的 探讨女性不同FPG水平下绝经状态对新发空腹血糖受损(IFG)及2型糖尿病(T2DM)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和徐舍镇两个乡镇的6个村的参与过2009年5—10月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女性,排除基线有糖尿病、65岁以上未绝经及手术绝经者,终共有2084名女性纳入研究.根据FPG水平将基线纳入研究的对象分为FPG正常组(FPG<5.6 mmol/L)和IFG组(5.6~6.9 mmol/L),并于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对上述对象进行前瞻性随访.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不同FPG水平对象绝经相关因素与IFG和T2DM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P50(P25~P75)]为58.08(51.74~65.82)岁,其中已绝经女性1631名(78.3%),T2DM发病104例.FPG正常组1569名(75.3%),T2DM发病34例,IFG发病199例;IFG组515名(24.7%),T2DM发病70例.FPG正常组中,已绝经者IFG发病密度(2752/10万人年)高于未绝经者(1670/10万人年)(P<0.001);调整年龄和BMI后,FPG正常组已绝经者发生IFG风险增高(HR=2.60,P<0.001).FPG正常组中,调整年龄和BMI后,已绝经女性随着绝经年龄的增加,发生IFG的风险降低(HR=0.96,P=0.046).在总人群、FPG正常组以及IFG组中,未发现绝经状态和绝经年龄与T2DM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关联(P值均>0.05).结论 FPG正常人群中,绝经增加IFG事件的发生风险.随着绝经年龄的增加,FPG正常人群IFG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 腰围和BMI动态变化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作者:陈冯梅;郭志荣;武鸣;周正元;骆文书

    目的 探讨腰围和BMI的动态变化对队列人群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影响.方法 以1999年4月开展的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综合防治队列研究为基础,获取基线调查对象资料,并于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及2006年3月至2007年11月进行两次随访.排除基线期患有T2DM、心血管疾病(CVD) 、BMI≤18.5 kg/m2者,以及因搬迁、死亡等原冈造成的失访者后,共有3461名调查对象被纳入本研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及实验室检测.不同人群性别、吸烟、饮酒及T2DM家族史的差异性分析采用x2检验;TG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将腰围和BMI差值进行四等分,纳入多元COX同归模型,分析腰围和BMI差值不同分位与T2DM之间的关联;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基线特征人群控制组和非控制组与T2DM发病的关系,以及腰围和BMI控制与否与T2DM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3461名研究对象年龄为(50.21±9.96)岁,男性1406名,女性2055名.在两次随访间隔期内,新发T2DM病例160例,男性60例,女性100例,累积发病率为4.6%(160/3 461).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腰同差值的第四分位发生T2DM的风险较高(HR=2.06,95%CI: 1.27~3.16),BMI差值的第四分位发生T2DM的风险较高(HR=1.30,95%CI:0.86~1.95).基线腰围正常人群和腹型肥胖人群中,非控制组T2DM累计发病率分别为7.1%(40/565)、6.3% (45/645),均高于控制组[3.4%(71/2 096)、4.5%(4/155)](x2值分别为3.98和15.18,P值分别为0.043和<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腰围正常人群中非控制组人群的T2DM发病风险高于控制组(HR=2.12,95%CI: 1.40~3.22);基线腹型肥胖人群中非控制组人群的T2DM发病风险高于控制组(HR=1.14,95%CI: 1.04~1.92).当腰围未得到控制时,BMI控制与非控制组人群T2DM发病风险均会增加[HR(95%CI)值分别为1.73(1.17~2.54),2.45(1.63~3.69)].结论 控制腰围可降低T2DM的发病风险,如果腰围未得到控制,BMI控制与否T2DM发病风险均会增加.

  • 三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2型糖尿病家系人群中应用比较

    作者:马晓静;贾伟平;胡承;周健;陆惠娟;张蓉;王从容;吴松华;项坤三

    目的 比较2005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3次报告(ATPⅢ)、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的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在2型糖尿病家系人群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对715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有完整血压、血脂及血糖资料的4468名成员(包括配偶),由专门小组调查并采血样后,分别用ATPⅢ、IDF和CDS标准诊断MS,并比较MS患病率及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ATPⅢ、IDF和CDS标准诊断出的家系成员MS患病率分别为44.94%(2008/4468)、37.87%(1692/4468)、23.86%(1066/4468),均呈二级亲、配偶、一级亲、先证者逐渐升高的趋势[ATP Ⅲ标准诊断MS患病率分别为23.78%(117/492)、35.77%(318/889)、45.40%(1077/2372)、69.37%(496/715);IDF标准诊断MS患病率分别为20.53%(101/492)、31.61%(281/889)、38.74%(919/2372)、54.69%(391/715);CDS标准诊断MS患病率分别为8.94%(44/492)、16.99%(151/889)、25.08%(595/2372)、38.60%(276/715);ATPⅢ:X2趋势=266.359;IDF:X2趋势=155.950;CDS:X2趋势=165.087;P值均<0.01].用ATPⅢ、IDF诊断时,MS患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ATPⅢ:47.47%(1156/2435)、41.91%(852/2033);IDF:43.00%(1047/2435)、31.73%(645/2033);X2>值分别为13.871、60.169,P值均<0.01],而用CDS标准诊断时女性低于男性(分别为22.38%、25.63%,X2=6.423,P=0.011).ATPⅢ与IDF、ATPⅢ与CDS、IDF与CDS标准两两间的一致检出率分别为92.93%、75.56%和77.21%,其Kappa值分别为0.855、0.484和0.478(P值均<0.01).结论 在2型糖尿病家系人群中,ATPⅢ标准诊断的MS患病率及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高,更能反映该人群MS及其组分的特点.

  • 中老年男性饮酒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张一枝;余艳秋;袁瑜;何美安;邬堂春

    目的 探讨饮酒与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 研究人群来源于东风同济队列,该队列于2008年在湖北省招募了27009名东风汽车公司离、退休职工,基线调查采用半结构化问卷收集饮酒信息和相关协变量,并进行了体格检查、血糖和血脂等测定.从队列中选取男性并排除基线调查时已患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和恶性肿瘤者,终纳入6784名男性.2013年进行随访,通过研究对象的医疗保险号收集其疾病或死亡结局.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饮酒特征和模式与T2DM的关联性.结果 6784名研究对象中,3541名从不饮酒者共随访15852.2人年,新发T2DM 270例,发病密度为1703.2/10万人年;3243名饮酒者共随访14509.8人年,新发T2DM 258例,发病密度为1778.1/10万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与不饮酒人群相比,饮酒人群T2DM发生风险总体上未升高[HR(95%CI):1.09(0.91~1.30)],但平均乙醇摄入量>20 g/d和饮酒频率高于7次/周的饮酒者T2DM发生风险均升高[HR(95%CI)值分别为1.27(1.02~1.58)和1.35(1.00~1.83)];饮酒频率>7次/周的人群中,单次乙醇摄入量为0.01~40和>40 g者发生T2DM的HR(95%CI)值分别为1.48(1.05~2.09)和1.27(0.80~2.01).结论 总体上饮酒与T2DM发生风险无关,但平均乙醇摄入量>20 g/d或饮酒频率>7次/周会增加T2DM发生风险.

  • 河南农村1227名成年人静息活动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作者:史园园;李玉倩;王瑾瑾;王重建;赵景志;尹磊;樊静静;周雯;李琳琳

    目的 分析河南省农村成年人静息活动时间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间的关系.方法 在河南省郑州市侯寨和焦作市乔庙乡两地招募1227名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根据是否患T2DM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静息活动时间和FPG的关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静息活动时间与T2DM的关联性.结果 研究对象FPG为(5.4±2.5)mmol/L,静息活动时间为(234.5±156.5)min/d;静息活动时间为0~<2.5、2.5~<4.5、4.5~<6.5和≥6.5 h/d的研究对象T2DM患病率分别为15.8%(72/457)、19.3%(73/379)、16.7%(35/210)和20.4%(37/181).静息活动时间(x)和FPG(y)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5.081+0.001x(t=3.01,P=0.003).调整性别、年龄后,与0~<2.5 h/d组相比,静息活动时间≥6.5 h/d者T2DM的患病风险增加77%(OR=1.77,95%CI:1.11~2.81);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仅在男性和≥50岁成年人中静息活动时间与T2DM存在关联,与0~<2.5 h/d组相比,静息活动时间≥6.5h/d患T2DM的风险分别增加134%和122%,OR(95%CI)值分别为2.34(1.21~4.52)、2.22(1.19~4.16).结论 较长的静息活动时间是T2DM的危险因素.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仅在男性和≥50岁成年人中,静息活动时间与T2DM存在关联性.

  • 江苏省居民电压依赖钾通道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作者:林玉娣;钱云;董美华;陆凤;沈冲;靳光付;胡志斌;沈洪兵

    目的 探讨江苏省居民电压依赖钾通道蛋白1(KCNQ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分别来自于江苏省无锡市2007年2型糖尿病队列研究和南通市2009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横断面调查,共有病例2925例和对照3281名,对其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并于清晨采集空腹10 h静脉血5 ml,应用TaqMan OpenArray基因分型系统和i-PLEX SequenomMassARRAY基因分型平台进行KCNQ1基因分型.分析调整年龄、性别和BMI后KCNQ1基因4个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调整年龄、性别和BMI后,KCNQ1基因rs2237897、rs2237892、rs2237895位点C等位基因的存在均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相加模型的0R(95% CI)值分别为1.41(1.30~1.54)、1.35(1.24 ~ 1.47)和1.22(1.12~1.33)(P值均<0.05).按年龄、性别、BMI进行分层后,各层间rs2237897位点C等位基因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56和>56岁相加模型的0R(95% CI)值分别为1.39(1.22~1.59)、1.43(1.28~1.60);女性和男性的0R(95%CI)值分别为1.40(1.26~ 1.55)、1.44(1.26~1.66);BMI< 24 kg/m2和≥24 kg/m2的OR(95% CI)值分别为1.48(1.33 ~1.66)、1.34(1.17 ~1.53)(P值均<0.05).结论 KCNQ1基因rs2237897、rs2237892、rs2237895位点多态性与江苏省汉族居民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

  • 四川凉山彝族农民和移民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

    作者:王斌;卫大英;王淳秀;张建华;潘利;马名驹;薛芳;单广良

    目的 分析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农民和移民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2007-2008年以四川凉山彝族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血样生化检测,共调查彝族人群2878名,其中农民1549名,移民1329名.所有调查对象年龄在16~76岁之间,分为16~、25~、35~、45~、55~76岁5个年龄组.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计算2型糖尿病标化患病率.对调查的2型糖尿病可能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彝族农民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4.33%(67/1549),男性为6.15%(42/683),女性为2.89%(25/866);彝族移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03%(120/1329),男性为11.31%(88/778),女性为5.81%(32/551).经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得到彝族农民男性2型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5.97%,农民女性为2.40%;彝族移民男性2型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25%,移民女性为6.29%.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相比女性OR=1.69,95%CI:1.02~2.81)、年龄(相比16~、25~岁组,35~54岁组OR=5.04,95%CI:2.93~8.69;55~76岁组OR=6.19,95%CI:3.23~11.86)、血压(较血压正常组,正常高值OR=1.61,95%CI:1.08~2.38;高血压OR=2.40,95%CI:1.37~4.22)、吸烟(OR=1.55,95%CI:1.01~2.37)、甘油三酯(TG)(OR=1.65,95%CI:1.10~2.46)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1.64,95%CI:1.13~2.37)水平异常与彝族人群2型糖尿病存在正相关,饮酒量为22.67~52.50 g/d时与2型糖尿病存在负相关(OR=0.53,95%CI:0.30~0.95).结论 彝族移民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彝族农民;性别、年龄、血压、吸烟、TG、HDL-C、饮酒是2型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 广东省东莞市超重及肥胖青少年代谢综合征与糖调节异常的研究

    作者:彭易清;聂伟明;陈锦国;唐红梅;曹婷;林燕霞

    目的 通过研究超重及肥胖对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IFG)及糖耐量低减(IGT)影响的特点,了解青少年2型糖尿病(T2DM)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方法 2007年5月至11月,以东莞地区3856名11~18岁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志愿的原则,对符合超重及肥胖(b/Ob)的368例男生和326例女生再抽静脉血,检测血脂、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2 h PC)、空腹胰岛素(Fins),然后根据体质指数(BNI)(暂定)标准Ⅱ分成超重组(b)和肥胖组(Ob),以11岁~和15~18岁年龄段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同年龄段两组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IR)、IFG和IGT的比较:①女生ll岁~b组的BMI值为(22.1±2.4)kg/m2、LDL-C为(2.38±0.65)mmol/L、IR为1.15±0.58,IFG和IGT的检出率分别为3.5%和1.4%;Ob组的BMI值为(24.4±3.9)kg/m2、LDL-C为(2.70±0.73)mmol/L、IR为1.36±0.67、IFG和IGT的检出率分别为14.6%和6.3%,两组相比的t或X2值分别为4.83、2.45、2.10、7.41和7.99(P值均<0.01或<0.05).15~18岁b组的BMI值为(25.8±3.1)kg/m2、LDL-C为(2.35±0.61)mmol/L、IR为1.14±0.64、IFG和IGT的检出率分别为3.1%和4.1%,Ob组的BMI值为(28.0±4.3)kg/m2、LDL-C为(2.69±0.69)mmol/L、IR为1.43±0.84、IFG和IGT的检出率分别为12.8%和15.4%,两组相比的t或X<2>值分别为3.33、2.79、1.87、4.75和5.17(P值均<0.01或<0.05).②男生11岁~b组的BMI值为(22.4±2.3)kg/m2、LDL-C为(2.36±0.67)mmol/L、IR为1.19±0.65、IFG和IGT的检出率分别为3.6%和1.8%,Ob组的BMI值为(24.6±4.2)kg/m2、LDL-C为(2.68±0.71)mmol/L、IR为1.44±0.89、IFG和IGT的检出率分别为13.3%和9.4%,两组相比的t或X2值分别为4.85、2.72、2.19、6.75和6.76(P值均<0.01或<0.05).15~18岁b组的BIM值为(26.4±2.8)kg/m2、LDL-C为(2.35±0.70)mmol/L、IR为(1.24±0.68)kg/m2、IFG和IGT的检出率分别为4.7%和5.6%,Ob组的BMI值为(28.2±4.8)kg/m2、LDL-C为(2.71±0.73)mmol/L、IR为1.50±0.95、IFG和IGT的检出率分别为17.9%和17.9%,两组相比的t或X2值分别为2.80、2.69、1.84、6.68和6.27(P值均<0.01或<0.05).男生11岁~b组FIG为(4.88±0.76)mmol/L,Ob组FPG为(5.09±0.80)mmol/L,两组相比t=1.84,P<0.05.(2)不同年龄段比较:①男生Ob组11岁~的2 h PG为(5.13±1.18)mmol/L,15~18岁的2 h PG为(5.36±1.24)mmol/L,两组相比t=1.78,P<0.05,接近成人的水平.男生11岁~(h/Ob)IGT阳性者有8例,阳性率为3.6%;15~18岁(b/Ob)IGT阳性者有13例,阳性率为8.9%,两年龄段相比X2=6.86,P<0.01.②女生11岁~(b/Oh)IGT阳性者有5例,阳性率为2.6%;15~18岁(b/Oh)IGT阳性者有10例,阳性率为7.4%,两年龄段相比X2=4.02,P<0.05.结论 青少年T2DM的预防,应从预防体重超重开始,同时对有高危因素的青少年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并对有高危因素者及早地进行干预性治疗,防止或减少糖调节异常患者(IFG、IGT)向T2DM的转化.

  • 江苏省社区人群生活方式与超重肥胖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作者:刘景超;郭志荣;胡晓抒;周正元;武鸣;骆文书

    目的 分析生活方式与超重肥胖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人群的基线调查开展于1999年4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共抽取调查对象8685名.于2006年3月至2007年11月对基线调查满5年的4582名对象进行随访,有效随访3847名,其中满足条件的3461名基线非糖尿病对象被纳入研究.以高脂饮食与否、低纤维饮食与否、久坐活动少与否以及职业体力活动分级作为生活方式变量,以随访时是否为糖尿病为结局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比较基线超重肥胖和各生活方式变量在糖尿病发病中的单独作用和共同作用.结果 3461名研究对象在6.3年随访时间中共发生糖尿病162例,发病率为4.7%.在调整性别、年龄、糖尿病家族史、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后,中及轻职业体力活动(与重相比,中:aRR =2.15,95%CI:1.26 ~ 3.68;轻:aRR =2.39,95% CI:1.12 ~4.87)、久坐活动少(aRR=2.94,95% CI:1.90 ~4.54)、低纤维饮食(aRR=1.58,95%CI:1.01~2.53)、超重(aRR=1.33,95% CI:1.01~1.90)以及肥胖(aRR=1.59,95%CI:1.07 ~3.75)在糖尿病发生过程中具有独立作用.无论在体重正常还是超重肥胖对象中,久坐活动少(体重正常组:aRR =3.42,95%CI:1.99 ~5.86;超重肥胖组:aRR =2.41,95%CI:1.13~5.12)和低纤维饮食(体重正常组:aRR=1.42,95%CI:0.81~2.54;超重肥胖组:aRR=2.63,95% CI:1.15 ~ 6.03)都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但是按照是否久坐活动少或是否低纤维饮食将对象分组后,在各组中超重肥胖(非久坐活动少组:aRR =2.04,95%∞:0.87 ~4.71;久坐活动少组:aRR=1.21,95%CI:0.82~1.78;非低纤维饮食组:aRR=1.26,95% CI:0.87~1.84;低纤维饮食组:aRR=1.88,95% CI:0.80 ~4.80)与糖尿病无关联.结论 不良生活方式和超重肥胖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体力活动量和适量纤维饮食比单纯控制体重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基于中国农村人群的非侵袭性2型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红艳;石文惠;张明;尹磊;庞超;冯天平;张璐;任永成;王炳源

    目的 建立基于中国农村人群的非侵袭性2型糖尿病(T2DM)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于2007年7-8月和2008年7-8月选择河南省某县的两个乡(镇)为研究现场,以自然村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18岁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共20 194名.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FPG及脂质谱检测.于2013年7-8月和2014年7-10月对上述调查对象进行随访,共随访到17 265名,终纳入12 285名调查对象.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以1:1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建立预测模型组(建模组,6 143名)和验证预测效能组(验证组,6 142名).在建模组,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2DM的危险因素,并以10倍的β值为每个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变量赋值,由此建立T2DM风险预测模型.应用预测模型计算出个体的风险分值后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ROC曲线下面积(AUC)反映模型的预测效能.在验证组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并与芬兰FINDRISC模型相比较.结果 调查对象随访6年后新发T2DM 779例,其中建模组376例,发病率为6.12%;验证组403例,发病率为6.56%,两组人群T2DM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P=0.316).在建模组,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方法共建立4个非侵袭性T2DM风险预测模型;4个模型的AUC相近(0.67~0.70).模型4的AUC及约登指数高;模型4以25分为佳切点,此处的灵敏度为65.96%,特异度为66.47%,约登指数为0.32.该模型纳入的预测变量有年龄、睡眠时间、BMI、腰围和高血压.以<30岁为参照组,30~44、45~59和≥60岁的β值分别为1.07、1.58和1.67,分别赋予11、16和17分;以睡眠时间<8.0 h/d为参照组,≥10.0 h/d的β值为0.27,赋予3分;以BMI 18.5~23.9 kg/m2为参照组,BMI 24.0~27.9和≥28.0 kg/m2的β值分别为0.53和1.00,分别赋予5和10分;以腰围<85 cm(男)/<80 cm(女)为参照组,85 cm≤腰围<90 cm(男)/80 cm≤腰围<85 cm(女)、腰围≥90 cm(男)/腰围≥85 cm(女)的β值分别为0.44和0.65,分别赋予4和7分;以未患高血压为参照组,高血压患者的β值为0.34,赋予3分.将该评分模型和芬兰FINDRISC模型同时应用到验证组,AUC分别为0.66和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结论 本研究基于队列研究,建立了一个以年龄、睡眠时间、BMI、腰围和高血压为预测变量的非侵袭性T2DM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与芬兰FINDRISC模型预测效能相近,适用于中国农村人群.

  • 三峡坝区35岁以上移民和非移民2型糖尿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

    作者:梁小云;屈亚莉;屈克义;金承刚

    目的 调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三峡坝区35岁以上就地后靠移民与非移民的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07年9-12月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调查了35岁以上农村居民9865名,其中移民1949名,非移民7916名.问卷调查收集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移民信息、生活方式,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信息.采集空腹8h静脉血,检测FBG、TG、TC、HDL-C、LDL-C.对空腹血糖≥6.1 mmol/L的调查对象进行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检测.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1和血压.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2型糖尿病患病率进行标准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2型精尿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非移民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3.93% (310/7885),男性为3.90% (129/3304),女性为3.95%( 181/4581);移民的糖尿病患病率为6.55%(127/1939),男性为6.85%( 52/759),女性为6.36%(75/1180),移民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非移民(总体比较:x2=25.10,男性比较:x2=12.59,女性比较:x2=12.78,P值均<0.01).移民和非移民的糖尿病标化患病率分别为6.63%和4.01%;非移民男性2型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87%,女性为4.15%;移民男性2型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6.92%,移民女性为6.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相比35~ 44岁,45~54岁:OR=1.45,95% CI:1.07~1.95;55 ~64岁:0R=2.08,95%C1:1.53 ~2.84;≥65岁:OR=1.85,95% CI:1.25~2.75)、糖尿病遗传史(OR =2.83,95% CI:1.70 ~4.72)、超重肥胖(超重:OR=1.36,95%CI:1.05 ~ 1.78;肥胖:OR=2.11;95% CI:1.47~3.01)、中心性肥胖(OR=1.84;95% CI:1.39~2.44);TG异常(OR=1.54,95%CI:1.21~1.97);TC异常(OR=1.40;95% CI:1.11~1.77);LDL-C异常(OR=1.82,95% CI:1.19~2.79)是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经常、规律体力活动(OR =0.57,95% CI:0.45 ~0.72)是2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移民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非移民;年龄、体力活动、糖尿病遗传史、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TG、TC、LDL-C是2型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 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宗允;段鹏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260例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130例,干预组进行自我效能理论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采用《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效能评分,使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随访1年,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评分及指标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有104和107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1年后,干预组自我效能总分、运动效能、摄钙效能评分[分别为(82.25±13.54)、(79.26±15.37)、(84.39±17.09)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14±14.19)、(63.89±19.87)、(75.24±1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4、7.95、5.77,P值均<0.05);干预组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75.29±14.90)、(68.61±17.38)、(75.74±18.50)、(71.22±17.93)、(73.69±14.40)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4.25±11.01)、(47.39±18.90)、(63.54±15.95)、(49.04±19.36)、(55.15±19.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5、8.83、6.92、8.79、8.05,P值均<0.05);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7.29±1.81) mmol/L、(8.21±2.37)mmol/L、(6.59±0.92)%]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53±1.66) mmol/L、(9.41±3.30) mmol/L、(7.66±1.50)%](t值分别为5.33、4.67、5.49,P值均<0.05).在随访1年期间,对照组发生骨折7例(6.73%),而干预组只有1例(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6,P=0.028).结论 自我效能理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骨折风险.

  • 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红艳;张明;石文惠;胡东生

    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可以确定预测因素,为疾病预防提供依据.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需要确定预测变量,并根据合适的方法赋值或计算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病概率.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人群的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引入的危险因素的异同分为非侵袭性模型和侵袭性模型.本文结合国内外评估模型的新进展,对两类模型的应用进行探讨和总结.国外以芬兰FINDRISC非侵袭性模型和美国Framingham侵袭性模型应用为广泛;而中国对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侵袭性模型应用较多.

7586 条记录 5/380 页 « 12345678...37938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