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色念珠菌肠道感染对脾虚小鼠小肠组织中Perforin和Granzyme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脾虚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小肠超微结构及黏膜组织中Perforin、Granzyme表达水平的观察,探讨机体在脾虚状态下感染白色念珠菌的部分免疫机制.方法:健康SPF级昆明种小白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1组15只)、空白感染白念组(N2组15只)、脾虚模型对照组(M1组15只)、脾虚感染白念组(M2组15只).分别令N2和M2组小鼠感染白色念珠菌,白念菌浓度为2×108 CFU/ml,剂量为0.2 ml/10 g体质量,于染菌后第21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中穿孔素(Perforin)、颗粒酶(Granzyme)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中Perforin、Granzyme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小鼠小肠组织中Perforin、Granzym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N1组比较,N2组、M1组、M2组小鼠小肠组织中Perforin、Granzym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N2组比较,M1组Perforin、Granzym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M2组Perforin、Granzym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M1组比较,M2组Perforin、Granzym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小肠局部黏膜组织中Perforin和Granzyme高表达水平可能是造成小肠黏膜局部损伤的免疫机制之一.
-
细胞毒性颗粒蛋白和细胞毒性淋巴瘤
细胞毒性颗粒蛋白为细胞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细胞毒性αβ和γδ-T淋巴细胞(CTL)--合成分泌的一组蛋白质, 包括穿孔素(perforin)、颗粒酶(granzymes)及T细胞限制性细胞内抗原-1(T-cell-restricted 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等.它们的单克隆抗体的成功获取, 使人们得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表达这些颗粒的细胞毒性细胞进行研究.同时,对细胞毒细胞起源的淋巴瘤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
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在不同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率比较
乙型肝炎发病机制涉及到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穿孔素和颗粒酶是CTL和NK的主要效应物质.本文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与不同乙型肝炎的关系.
-
颗粒酶B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被认为是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中心肌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
γδT细胞在抗结核感染中有哪些作用?
答: γδT细胞能早期活化是抗结核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并能识别αβT细胞不能识别的抗原与之作用互补.(1)通过分泌IL-2、TFN-γ(特别是IFN-γ能启动巨噬细胞抗菌机制)在感染初期完善Th1型免疫反应,使αβT细胞尽早发挥抗结核效应;(2)促进肉芽肿形成,γδT细胞在使巨噬细胞进入肉芽肿的有效移动中有一定作用;(3)不介导DTH,但它识别自身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可导致组织损伤;(4)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和Fas/FasL途径能溶解Mtb感染的靶细胞;(5)参与调控NK细胞,使NK细胞快速活化参与免疫反应.
-
小鼠心脏移植后穿孔素及颗粒酶B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目的:研究穿孔素和颗粒酶B蛋白在心脏移植后表达水平变化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分为移植排斥组、实验处理组和同系移植组,每组20对.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供心病理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受鼠脾脏淋巴细胞穿孔素及颗粒酶B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心脏移植物内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表达情况.结果:移植排斥组及实验处理组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8±0.77 d、14.80±1.01 d,同系移植组移植物存活均超过28 d,三组差异有显著性.移植排斥组与实验组及同系移植组相比较,移植物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严重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移植术后7 d,移植排斥组与实验处理组和同系移植组相比,受鼠脾脏淋巴细胞穿孔素蛋白表达分别增加3.02倍、4.13倍,颗粒酶B蛋白表达分别增加3.44倍、2.50倍,差异有显著性.与另外两组相比,移植排斥组心脏移植物冠状动脉分支内充填大量穿孔素与颗粒酶B阳性细胞,组织间隙内也有较多双阳性细胞浸润.结论:穿孔素与颗粒酶B蛋白表达增加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
-
益心饮对感染柯萨奇B3病毒小鼠心肌组织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实验在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上观察了益心饮对心肌穿孔素和颗粒酶B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细胞凋亡与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一种高发性传染病,以乙型和丙型肝炎为常见。诸多因素参与了嗜肝病毒的致病过程,细胞凋亡为其中之一。肝脏被病毒感染后可以通过细胞凋亡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但肝脏生理功能亦会因此受损,可见肝细胞凋亡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是把双刃剑。肝细胞凋亡可以由嗜肝病毒的直接作用引起,包括特异性病毒蛋白产物和肝细胞膜上可触发细胞凋亡的各种受体的表达;也可以由病毒所引发的免疫反应引起[1],主要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以及Fas/FasL途径。
-
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时的变化
急性排斥反应(AR)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移植肾的存活期有显著影响,早期诊断利于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治疗.本研究通过动态检测肾移植术后AR过程中外周血穿孔素(P)和颗粒酶B(GB)mRNA的表达,以了解二者的临床意义.
-
输注转染人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输注转染人IL- 10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IL- 10- MSC)对大鼠原位异种肝移植后移植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豚鼠对Wistar大鼠的非协调性异种原位肝移植模型,受体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对照组、hIL- 10- MSC组.术后12 h取移植肝,HE染色观察移植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用RT-PCR、蛋白质印迹法观察移植肝组织IL-10、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MSC对照组相比,hIL- 10- MSC组大鼠移植肝排斥反应轻,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的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 hIL-10-MSG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有关.
-
抗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的影响
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理想的免疫抑制是通过破坏T细胞活化链实现其作用的.异体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加工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发排斥反应.
-
自然杀伤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和效应
新近研究发现, NK细胞活化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交联结合后,可通过以SLP-76和WASP为核心的信号传递复合体及PI3K途径发挥作用.SLP-76活化后,通过募集结合PLC-γ、Itk和Vav,形成SLP-76信号转导复合体;WASP活化后,通过募集结合Grb2、Vav、WIP、Arp2/3和Cdc42-GTP等,形成WASP信号转导复合体.上述2种信号转导复合体经Nck相连后,与浆膜上的LAT作用,进而活化其中的PLC-γ和Arp2/3复合体,终导致转录因子NFAT活化、细胞因子(GM-CSF、IFN-γ等)分泌和肌动蛋白聚合.PI3K介导Rac/PAK/MEK/ERK途径,导致NK细胞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诱导靶细胞凋亡.
-
肿瘤相关基因蛋白及颗粒酶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内外环境因素引起体细胞多个癌基因激活以及抑癌基因失活等长期累加的复杂过程.我们于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用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了72例原发性肝癌(HCC)组织的肿瘤相关基因蛋白p53、p21WAF1、nm23/NKPK及颗粒酶B(granzyme B,GrB)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
RhIL-21对NK-92MI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rhIL - 21对NK -92MI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25~100ng/ml)的rhIL - 21培养NK-92MI细胞24 - 72h,观察NK -92MI细胞的增殖.以50ng/ml的rhIL - 21处理NK -92MI不同时间后,FACS检测NK -92MI细胞的凋亡,NK -92MI细胞表面NKG2D受体及胞内颗粒酶-B蛋白的表达;细胞杀伤试剂盒检测NK - 92MI细胞对靶细胞K- 562的细胞毒效应;RT - PCR检测NK -92M1受体NKG2D,效应分子颗粒酶-B、穿孔素及细胞因子IFN -γ基因mRNA的表达;ELISA检测其分泌IFN -γ的水平.结果 RhlL - 21虽能抑制NK - 92 MI细胞的增殖(P<0.05),但不会促进细胞的凋亡(P<0.05).RhIL - 21能促进NK-92MI细胞穿孔素、IFN -γ、颗粒酶-B、NKG2D受体基因及相应蛋白质的表达上调(P<0.05).rhIL - 21预处理组NK -92MI对K- 562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也明显增强(P<0.05).结论 RhIL -21能增强NK - 92 MI细胞的细胞毒效应,IL -21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对肝移植急性排斥早期诊断实验研究
免疫排斥反应是肝移植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急性排斥对移植肝和受肝病人危害极大,而目前其诊断仅依赖临床推断和病理活检,一旦诊断成立,移植肝往往已严重损害.目前认为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而后者主要由穿孔素和颗粒酶介导,穿孔素将靶细胞形成孔,颗粒酶进入细胞而使之破坏.
-
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移植排斥中的研究进展
穿孔素和颗粒酶B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胞质颗粒储存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介导效应细胞对靶细胞进行杀伤作用.穿孔素通过在靶细胞膜上形成活性孔道使靶细胞渗透压改变而溶解,或者与颗粒酶协同作用而诱导靶细胞凋亡.穿孔素/颗粒酶介导的细胞毒性在调控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与病毒感染、肿瘤和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Fas抗原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关系的进展
细胞凋亡为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有其进展日新月异之感觉.研究认为,肝细胞凋亡和肝细胞坏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肝内细胞毒性T细胞(CLT)包括CD+4及CD+8,其CTL可以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以及FasL系统引起肝细胞凋亡及坏死.国内外许多学者发现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表达Fas及FasL.肝内侵润的T细胞表达的FasL,肝内Fas及FasL表达程度和病情轻重程度相关.肝内表达FasL可以自身导致肝细胞凋亡,也可能做活化T细胞形成免疫耐受[1].
-
细胞毒T细胞
细胞毒T细胞(CTL)分为CD8+CTLs、CD4+CTLs和CD4-CD8-CTLs几个亚群,它来源于淋巴样造血干细胞的T细胞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并在周围淋巴组织中活化.效应CTL对靶细胞实行杀伤的途径主要有两条:FasL-Fas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和颗粒胞吐途径介导的溶细胞作用.由于CTL在抗肿瘤和抗病毒中效应显著,因而受到广泛重视.
-
颗粒酶杀细胞的机制
颗粒酶是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效应分子,主要介导细胞凋亡.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它的作用.其细胞毒作用是与导致靶细胞凋亡的其他因素相关的,穿孔素是否介导了颗粒酶的进入值得探讨,caspases及其底物作为颗粒酶的潜在底物倍受关注.
-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在重型乙型肝炎(乙肝)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取38例重型乙肝患者入院次日晨空腹静脉血备检;同期选择20例成年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重型肝炎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及颗粒酶阳性率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穿孔素:(43.42±19.28)%比(19.65±9.27)%,颗粒酶:(40.35±12.26)%比(22.28±9.35)%,P均<0.01],且血清HBV-DNA载量越高,重型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表达强度越低,均呈明显负相关(r 孔素=0.92,r颗料酶=-0.96,P均<0.01).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过度表达是造成重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这种表达作用与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清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