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介入诊断及治疗

    作者:胡毅;胡跃华

    骨与关节结核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40岁以上发病很少,因此老年人脊柱结核的诊断比较困难,本例就是一位74岁的老年人。1 诊断椎体结核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两种,以后者多见,椎体中心型结核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胸椎居多,椎体边缘型结核多见于成人,以腰椎为多。可发生于椎体上下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易侵犯椎间盘和椎体,使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X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椎体骨质破坏、塌陷、碎裂和融合,椎间隙狭窄合并椎旁及腰大肌脓肿,本病出现上述X线表现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作出正确诊断。

  • 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观察

    作者:游箭;邵阳;李春平;敬宗林;杨林;陈伟;陆明;代明德;谢兵;胡鸿;钟立明;魏欣

    目的 观察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人路的影像学特征,比较CT和MRI的价值和局限性.方法 在53名受检者正常腰椎问盘的CT图像、40名受检者正常腰椎问盘的MR图像上,对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获得经皮腰椎闻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CT、MRI影像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L3~Sl各层面左、右侧穿刺线与腰神经根后缘的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对显示穿刺线的骨性标志点上关节突优于MRI,MRI对软组织密度分辨力较CT高.结论 CT、MRI是确定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人路的重要手段,能显示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穿刺前应首先选择CT检查,必要时联合MR检查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MRI检测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运能;李绍林;赵银霞

    椎间盘退变是一种生理退化现象,也是诸多引起患者不适疾病的基础,尤其与腰痛密切相关。早期、准确判断椎间盘退变不仅能提供实用性临床信息,还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目前多利用MRI检测椎间盘退变,可无创性地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无电离辐射,可进行多参数、多平面成像,软组织对比度高,不仅可以观察椎间盘的组织结构,显示椎间盘本身及周围神经根、椎管的病变,还可以评估椎间盘的生理生化改变。近年来,由于主磁场强度的提高、射频线圈及梯度磁场技术的发展,较多的新序列、尤其是功能成像序列开发,陆续应用于椎间盘退变的检测。这些序列主要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MR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T2 mapping、自旋锁定成像技术(T1ρ成像)、钠谱成像、关节软骨的延时增强扫描序列(delayed Gadolinium-enhanced MRI of cartilage, dGEMRIC)、超短回波序列(ultrashort time-to-echo,UTE)及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等。本文对MRI检测椎间盘退变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X线平片腰骶椎间隙高度测量及对腰椎间盘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韩雪;赵金勇;刘军莲;王朝晖;戴娜;郑新

    目的:确定L5~S1椎间隙狭窄的标准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964例有标准X线平片、CT、MRI影像资料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及性别分组,测量X线平片L5~S1椎间隙高度,并与CT或MRI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正常组不同年龄和性别的L5~S1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组与正常组的L5~S1椎间隙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间隙后缘高度变窄与椎间盘病变的相关性大.结论:X线平片上椎间隙的变化有助于诊断椎间盘病变.

  • 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与椎间孔矢状径增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小锋;周承涛;任有宽;张光辉;孙殿敬;徐永忠;刘旭林

    笔者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研讨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与椎间孔矢状径增大对椎弓崩裂伴脊椎滑脱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 中药制剂硬膜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现状与展望

    作者:耿坚

    收集、整理近10年来,硬膜外注射中药制剂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相关文献.介绍硬膜外腔穿刺方法、中药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分析临床疗效和治疗机制、不良反应.中药制剂硬膜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病变,并结合CT引导下的穿刺及实时观察,在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介入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17例等离子消融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的护理

    作者:霍建珊;陈妙霞;欧肇兰

    等离子消融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报告了17例患者进行等离子消融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术前主要介绍该手术的原理、方法、安全可靠性,并进行相应的体位训练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术后重点为做好体位护理,细心观察病情,指导协助患者正确使用颈托,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详细讲授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本组术后当天在颈托保护下下床活动,3d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经术后1~6个月随访,有效率达94.12%.

  •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晓琳;孔庆奎;魏翠萍;孙芬

    正常脊柱的稳定性依靠完整的椎弓、椎间盘、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等结构共同维持,任何因素发生异常,都可导致椎体滑脱.椎体滑脱是指发生在上下椎体间的相对移位,可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椎体,或连同椎弓根向前、向后或向侧方的移位,其中向前滑脱为常见.许多文献将腰椎滑脱分为椎弓峡部裂型滑脱(又称真性滑脱)和退行性腰椎滑脱(又称假性滑脱)[1] .椎弓峡部裂(spondylolysis)是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椎弓峡部的骨质缺损,椎弓根峡部骨质不连续,制约椎体前移的力量减弱, 导致相应椎体相对于邻近的椎体的向前滑移.因此椎弓峡部裂是导致腰椎滑脱的重要原因之一.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彦强;张光武

    下腰痛影响了不少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下腰痛主要的原因是椎间盘退变,目前临床上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椎体融合等手术治疗,这些方法可以缓解症状但是不针对退变的原因。通过恢复椎间盘功能来缓解疼痛的方法受到人们关注,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逆转椎间盘退变已经实现。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髓核样细胞为椎间盘组织工程提供了种子细胞。目前这种方法初步应用于临床前研究,但是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间充质干细胞在宿主椎间盘中如何生存和增殖,移植过程中是否需要生物支架以及移植的安全性等。

  • 腰椎间盘积气的多层螺旋 CT 表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公维云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积气的发生率、发病部位、CT表现及其与年龄、性别因素的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68例腰椎检查者、206例313个腰椎间盘积气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按性别、年龄及其发生椎间盘层面进行分组,观察椎间盘积气的发生率、发生部位、CT表现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868例中206例有椎间盘积气,发生率为23.7%,其中男性、女性发生率分别为21.1%(84/399)和26.0%(122/46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 P=0.087)。 CT表现形态各异,为小泡状、小条状、不规则片状。<30、30~39、40~49、50~59、60~69和≥70岁年龄组的积气发生率依次为0、6.7%(10/150)、12.5%(23/184)、23.7%(55/232)、45.0%(58/129)和68.2%(60/88),各年龄组之间椎间盘积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91.6, P=0.000)。 L5/S1、L4/5、L3/4、L2/3和L1/2椎间盘积气的发生率分别为10.8%(94/868)、8.1%(70/868)、6.0%(52/868)、6.6%(57/868)和4.6%(40/868),各椎间盘之间积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9.185,P=0.000)。结论腰椎椎间盘积气发生率约为23.7%,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但男女发生率无差别。腰椎间盘积气发生率从L5/S1到L1/2依次递减。根据椎间盘内气体密度, MSCT可准确判断椎间盘积气。

  • 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作者:贺宪;黄东生;孔畅;直彦亮;刘奕;曾巧;张新亮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因下腰痛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942例。统计Modic改变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终板位置中的分布情况。参照Pfirrmann分级标准来评估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942例下腰痛患者4710个腰椎间盘中,405例(42.99%)患者的560个(11.89%)腰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了Modic改变。在560处Modic改变中,Ⅰ型70处(12.5%),Ⅱ型478处(85.36%),Ⅲ型12处(2.14%)。男、女性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0.08%(196/489)和46.14%(209/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ic改变发生在40岁以上年龄段的比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年龄段(P<0.05)。L4/5和L5/S1节段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L1/2~L3/4节段(P<0.05)。Modic改变发生在终板前部的比率明显高于中、后部(P<0.05)。腰椎间盘从1级退变至5级退变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0/162)、1.01%(11/1084)、6.70%(152/2267)、30.37%(338/1113)和70.24%(5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性检验表明,Modic 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高,且以Ⅱ型常见。Modic改变主要发生在下腰段,且常累及终板的前1/3区域。Modic改变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和年龄及腰椎间盘退变有较强的相关性。

  • 应用CT轴位扫描降低腰椎间盘病变放射辐射剂量的研究

    作者:林俊东;王祖琛;洪嘉志;郑亚明

    目的:探讨CT轴位扫描应用于腰椎间盘扫描以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正常BMI的60例志愿者行CT腰椎间盘检查,在其他参数均相同情况下分别进行常规剂量(270 mA)和低剂量(180 mA、135 mA)扫描,比较两种不同低剂量CT扫描所得图像与常规剂量的图像质量差异,以及发现椎间盘病变的差异。结果在扫描图像质量方面,两种不同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诊断疾病方面,两种不同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满足诊断需要的同时,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降低36.5%及54.0%。结论轴位扫描应用于腰椎间盘CT扫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可大幅度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 白细胞介素-1β对髓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7,9,13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冬发;叶伟;王新光;黄东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人椎间盘髓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3,7,9,13的作用.方法 分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进行单层培养并利用甲苯胺蓝、番红-O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而后分别用10 ng/ml和50 ng/ml重组人IL-1β刺激体外培养的髓核细胞,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3,7,13的表达,定量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 通过10 ng/ml和50 ng/ml重组人IL-1β的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3,7,9,13表达均较对照组高(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13表达随IL-1β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在相同浓度的IL-1β(10 ng/ml)下,与对照组相比基质金属蛋白酶-7,13表达升高分别约为10倍和38倍,较基质金属蛋白酶-3,9升高明显(P<0.05).结论 IL-1β可以促进人椎间盘髓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3,7,9,13,而且以基质金属蛋白酶-7,13明显,提示IL-1β的存在加速了椎间盘基质分解,且其所诱导的分解可能主要是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7,13起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钠溶液复合体移植修复兔退变椎间盘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国仙;王万明;王国荣;林宗锦;李国山;林群贤;黄一平;翁振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移植修复兔退变椎间盘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后外侧穿刺抽吸L1 /2 和L3 /4 髓核构建日本大耳白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后2 周应用微量注射器向L3 /4 椎间盘内注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透明质酸钠混合溶液作为实验组,L1 /2 椎间盘注射透明质酸钠作为对照组.注射后2 周、4 周、8 周、12 周时行兔椎间盘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照组椎间盘高度呈降低趋势,实验组注射后2 周椎间盘高度缓慢下降,之后缓慢升高,两组在4 个时间点椎间盘高度指数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MRI 检查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可以延缓实验椎间盘的水分丢失.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髓核纤维环形态得到保留,髓核纤维环边界清晰,植入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增殖分裂,并向周围迁徙规律排列,其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2 周内实验组Ⅱ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说明移植于退变椎间盘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存活,且有增殖能力,其与透明质酸钠混合溶液联合移植可以延缓退变椎间盘进一步退变,并促进退变椎间盘修复.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活性影响

    作者:满孝旭;马迅;关晓明;张丽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体外培养的人退变髓核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收集人退变髓核组织标本,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GF受体在髓核细胞中表达;设立不同浓度HGF组(0 ng/ml,5 ng/ml,50 ng/ml,500 ng/ml),采用MTT法测细胞生长曲线,筛选HGF佳作用浓度;选取第3代髓核细胞,实验分HGF组、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组、IGF组、对照组,RT-PCR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多糖、SOX9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的周期.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髓核细胞表达HGF受体;MTF法提示不同浓度HGF对体外培养的人退变髓核细胞均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0 ng/ml是实验中HGF的佳作用浓度;HGF、HGF+IGF、IGF刺激后髓核细胞进入增殖期比例增加,同时促进髓核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SOX9 mRNA表达量增加,其中HGF+IGF效果更为显著.结论 人退变髓核细胞存在HGF受体;HGF对体外培养的人退变的髓核细胞有促增殖作用,可以促进细胞外基质表达;HGF与IGF联合作用效果优于两者单独作用.

  •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远期疗效的分析

    作者:杜随勇;李放;张志成;赵广民;朱兵;朱和玉

    目的 探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5年随访疗效.方法 对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41例诊断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使用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后进行疗效分析,采用患者主观满意度、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患者腰腿疼缓解和日常生活状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实施,术后1例患者发生椎间盘炎,末次随访患者主观满意度为63.4%;术前、术后1周、术后3年、术后5年VAS评分分别为(7.9±0.7)分、(3.4±0.5)分、(2.9±0.4)分、(2.5±0.4)分;术前、术后1周、术后3年、术后5年ODI评分分别为(58.9±6.1)分、(42.1±4.2)分、(25.4±4.0)分、(23.0±2.9)分;术前、术后1周、术后3年的VAS及OD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年、术后5年的VAS及ODI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间隙、椎间盘退变MRI分级、椎间盘造影诱发试验的分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长达5年的随访研究中,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对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 影响髓核细胞表达水通道蛋白1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锋;朱悦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细胞外环境下,体外培养的兔髓核细胞调节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变化,探讨AQP-1 可能对髓核细胞在适应外环境变化时发挥的作用.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成年兔腰椎髓核细胞成功后,在不同渗透压和氧分压条件下继续培养细胞,观察细胞的活性,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 观察关键蛋白aggrecan,2 型胶原和AQP-1 的表达变化.结果 体外培养髓核细胞4 ~5 周后可以传代,传代细胞繁殖增快,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细胞活性无明显差异,在基因水平关键蛋白aggrecan 和2 型胶原表达均下降.在低渗透压条件下,细胞显著下调AQP-1 表达,在低氧分压条件下,细胞显著上调AQP-1 表达,在低氧分压和低渗透压条件下,AQP-1 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 不同外环境对髓核细胞的影响不同,髓核细胞对AQP-1 的表达有差异,提示AQP-1 可能易化髓核细胞适应外环境变化.

  • 应用生长分化因子-5治疗大鼠尾椎间盘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贵清;蔡显义;汤勇智;杨立群;黎昭华;利洪艺

    目的 研究应用生长分化因子-5(GDF-5)局部注射治疗大鼠尾椎间盘损伤的效果.方法 SD大鼠30只,使用20 G皮肤穿刺针对Co7/8、Co8/9、Co9/10椎间盘进行半横贯穿刺,Co7/8 和Co8/9椎间盘穿刺后各注入GDF-5 100 μg(GDF-5组),Co9/10椎间盘穿刺后不进行处理(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8周时对两组椎间盘行X线检查及HE染色观察.结果 术后第2周到第8周,GDF-5组和对照组椎间盘的高度指数呈现持续减小,但GDF-5组椎间盘的高度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GDF-5组和对照组椎间盘均有退变,但对照组椎间盘的退变比GDF-5组更严重,组织学评分更高(P<0.05).结论 GDF-5局部注射能促进椎间盘损伤的修复,延缓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

  • 椎间隙感染后椎间盘组织及生化成分改变与椎间盘弥散功能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亮;王静成;冯新民;陶玉平;王永祥;杨建东;张圣飞;蔡俊;黄吉军

    目的:研究兔椎间隙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椎体软骨终板及髓核组织学改变、生物化学成分变化与椎间盘弥散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取新西兰兔60只,制作椎间隙感染模型。在术后1、2、4、8、12周,每次随机取椎间隙感染模型兔各8只、对照组兔4只。采用HE染色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测定软骨终板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RT-PCR测定髓核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蛋白mRNA表达,连续动态增强MRI检测椎间盘弥散功能。结果椎间隙感染后,软骨终板上出现新生毛细血管,VEGF 表达逐渐增多,髓核组织内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含量减少,软骨终板弥散功能逐渐增强;感染后4周时,新生毛细血管达到多,VEGF表达多,弥散功能达到佳,4周后逐渐减少,在感染后4周时,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破坏达到强,4周后基质破坏有所修复。软骨终板VEGF表达与椎间盘弥散功能呈正相关关系(r=0.704,P=0.000);蛋白多糖mRNA表达与椎间盘弥散功能呈负相关关系(r=-0.480,P=0.000)。结论椎间隙感染后椎间盘弥散功能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中,在感染后4周时弥散功能达到佳。椎间隙感染后软骨终板VEGF表达与椎间盘弥散功能呈正相关关系,髓核中蛋白多糖mRNA表达与椎间盘弥散功能呈负相关关系。

  • 磁共振介入技术导引下腰椎间盘造影术

    作者:李成利;吕玉波;柳明;张传臣;宋吉清;谢国华;李雷

    目的 评价开放式MR扫描仪结合光学追踪系统行椎间盘造影术操作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3例患者的39个椎间盘行开放式MR导引下椎间盘造影术.采用小关节内缘进路或安全三角入路,前者确定针尖位于椎管内硬膜囊外后,推注2 ml空气推移同侧硬脊膜囊,为针道留出空隙.穿刺髓核成功后,注入2 ml混悬液(磁显葡胺与生理盐水1∶8).记录可能出现的激惹性疼痛程度及髓核的形态.结果 在ipath-200光学追踪系统导引下,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椎间盘造影术,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MR介入椎间盘造影可清晰显示髓核的形态;30个椎间盘造影诱发出疼痛症状,9例无疼痛感觉.对于椎间盘突出者诱发相似性疼痛或完全一致的疼痛,同时进行髓核中心、突出物内及神经根周围臭氧注射治疗术;无疼痛感觉的9例患者则只进行硬膜外腔臭氧治疗或神经根阻滞术.结论 开放式MR结合光学导引系统用于引导椎间盘造影术是可行的、安全的.可用于MR介入技术导引的臭氧髓核溶解治疗术适应证的选择.

1776 条记录 8/89 页 « 12...567891011...88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