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此处“无糖”胜“有糖”
逛超市时,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特别的专区——无糖食品区.通常来这个专区选购无糖食品的都是给家中那些需要严格控制糖摄入量的"糖友们"购买的.控制血糖并让血糖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上,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所以,选择无糖食品、吃的放心,是糖友们和他们的家人们的共同愿望.但在这个特殊的食品区里却藏着披着"无糖"外衣的伪无糖食品.
-
过多食用粗粮也对健康不利
当下吃粗粮已经成了一种时尚.由于粗粮加工简单,保留的营养物质比较多,如丰富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适当的吃粗粮有利于避免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既然粗粮这么好又可以降低血糖,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多吃粗粮呢?不然.粗粮和细粮一样都会升高血糖的,只是粗粮里面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的结构特性使得粗粮升高血糖的速度没有细粮快速和猛烈,可以延缓血糖的升高,而且粗粮在胃里排空的速度比较慢,容易造成饱腹感,从而控制了食物的摄入总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有利.那对于正常的健康人我国推荐每天摄入量是50克,但是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调整,一般占到主食的1/3左右,多不应超过主食量的一半.
-
无糖食品也不能“敞开吃”
当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常会得到医师或营养师医嘱:控制饮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基本的措施,治疗的目的是在保证机体正常生理需要、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通过调节饮食,改善整体的健康水平.但实际操作中,患者及家属,甚至一些医务工作者,由于对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的目的不甚明确,常常走入误区.误区1:主食含糖,吃得越少越好糖尿病患者普遍认为主食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不少患者控制主食摄入.主食真的越少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它违备了均衡饮食的原理.糖是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是人体每天的生活保障,若少吃到不能提供机体正常代谢的情况下,这将导致体内糖不足,此时,机体只有调动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总热量摄入不足,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
-
尿毒症患者如何保护血管通路
据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统计,每百万人口中每年有100~150人发生尿毒症.而在我国,现有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的终末期尿毒症患者为140多万人.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一些可导致尿毒症的疾病的不断增加.研究证明,30%的糖尿病患者和15%的高血压患者,其直接转归就是尿毒症,尿毒症的发病率呈急剧上升.
-
糖尿病人的下肢浮肿
糖尿病人的下肢浮肿常见于以下情况:1.糖尿病并发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糖尿病人下肢水肿的常见原因.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损害时,由于尿蛋白大量漏出、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严重低蛋白血症而引起双下肢、眼睑及颜面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浮肿.患者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与管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升高.
-
查餐后血糖提前揪出糖尿病
目前我国2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其中,糖耐量低减病人(糖尿病前期)也超过3000万.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并发症.如果在糖尿病前期及早发现,就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是筛查早期糖尿病的很好手段.
-
每天查双脚 远离神经痛
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底疾病和周围神经病.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60% ~ 7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罹患周围神经病.研究发现,糖尿病的任何时期(包括空腹血糖损害、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均可出现周围神经损害,而一些因素如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同时存在血脂升高、高血压病和肥胖症,糖尿病得病时间长等,可能更加容易使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
-
“糖友”别怕打胰岛素
许多糖尿病人一提起打胰岛素就"谈虎色变",害怕"打上胰岛素会成瘾,再也不能撤下来,使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转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甚至有的患者因糖尿病导致了严重的并发症也依然硬挺着.由于惧怕打胰岛素,使糖尿病并发症例如心肌梗塞、脑卒中、眼失明、肾功能衰竭、肢端坏疽等发病率显著升高,甚至引起早亡或致残,给病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实,这是对胰岛素的了解不够.糖尿病患者打不打胰岛素,主要根据临床病情需要来定.打胰岛素不会使2型转变为1型糖尿病,即便是有患者打了胰岛素后撤不下来了,这不是打胰岛素的结果,而是病情所致.以下简要介绍胰岛素的作用、适应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胰岛素:从"纯天然"到"转基因"
胰岛素的发现,是人类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此之前,糖尿病还是一种不治之症,正不由分说地剥夺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除了主张严格限食,医生对此束手无策,不少患者甚至死于限食带来的严重营养不良."纯天然":动物胰岛素转机发生在1921年,加拿大医生Banting和他的助手Best从狗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素,次年成功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取得"肉白骨、起死人"般的神奇疗效,整个医学界为之轰动.
-
聪明降糖药:肠促胰素类降糖药
糖尿病的控制不容乐观.据统计,全球仅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能够把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随着病程进展,糖尿病传统药物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低血糖、心血管风险等问题会伴随出现.人们希望能够有那么一种药物,在很好的降血糖的同时,又能够避免低血糖、长期治疗的体重增加及保护心血管等.
-
选购血糖仪 专家有灼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近几年使糖尿病患者的比例突飞猛进.糖尿病会伴随患者朋友们终生,而且非有效的控制血糖还会伤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就是我们说的并发症.为了大家更好的生活,不发生或延缓发生并发症,减少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需要患者及时了解自身的血糖情况.此外,糖尿病患者对控制血糖采取的任何措施,比如调整用药、控制饮食和使用胰岛素等,也必须通过检测血糖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
合理规避药物性肾损伤
近几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伤肾问题提出警示的药物有:莲必治注射液、阿昔洛韦、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等.再早,2004年,那些含马兜铃酸成分较多的中药直接被废掉,还有些相关的中成药被转为处方药严格管理.更早,上个世纪的80年代,非那西汀的片剂被禁用.由此可见,药物伤肾的问题由来已久.有数据显示,目前20%的急性肾损伤的病例由药物引起;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由药物引起的急性肾损伤数例高达30%,病例的绝对数量也非常大.很多药物过敏或蓄积,可引起慢性肾脏病和急性肾损伤.
-
药师在身边——用药知识问答
问:我是糖尿病患者,文迪雅真的不能吃吗? 答:用于控制血糖的一种进口药"文迪雅"日前被曝可增加心脏痫几率,这份研究报告来自美国,几年前该药也被研究证明可能增加心衰风险.文迪雅为常用药,各大医院均有配备.专家建议,文迪雅虽能有效控制血糖,但须对症用药,心脏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好不要用.
-
正确服药有讲究
胰岛素剂量不可自行调整绝大多数注射剂都是在医生和护士的操作下使用,因此剂量、用法都有人把关.但是胰岛素这一特殊的注射剂,常常需要糖尿病患者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剂量的确定和调整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可自行调整用量.为了避免胰岛素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患者必须保持每天规律、定量、定时的饮食习惯,并坚持正常、规律的活动.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尽可能放在温度2℃至8℃的冷藏室储存,但在注射前,好先放在常温下30分钟让胰岛素回暖,这样可以减少注射时的不舒适感.开封后的重组人胰岛素可阴凉处保存4周,超过4周不可再用.
-
口服降糖药需对症用
糖尿病是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近2亿糖尿病患者,估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3亿.
-
胰岛素:简化流程“针”重要
对于胰岛素注射这个话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菊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讲解.注射胰岛素:必须掌握的技术郭晓蕙主任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约有50%在治疗时需要注射胰岛素,有的是和口服药合用的,有的是单独使用胰岛素的.但是在这些患者当中,其实不到10%的人是真正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的.
-
糖尿病:决胜之役开头关键
2012年4月初,58岁的沈阿姨在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进行了糖耐量实验检查,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是7.1和12.2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对此,沈阿姨早有心理准备,因为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她积累了相当的护理经验,对糖尿病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因此,在医生确诊时,她马上在脑海中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做了一个判断,竟然与大夫的处方相差无几.医生建议:暂时不需用药,进行生活方式调节,减轻体重;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在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
青少年糖尿病如何选药
近一、二十年,随着肥胖儿童的逐年增多,青少年2型糖尿病越来越常见,患病率已经大幅度增加,似乎有赶超1型糖尿病患病率的趋势.青少年2型糖尿病:血糖难控制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和疾病的发展规律与成人2型糖尿病显著不同,血糖获得理想控制的比例较低,甚至低于1型糖尿病患者.
-
漏服降糖药补救有学问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总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或现象,漏服降糖药也就在所难免.在漫长的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个患者都会面临的.研究证实,漏服降糖药或减少胰岛素注射,很可能会造成血糖升高,轻者因血糖波动致脏器逐渐受损,造成慢性并发症,重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或胰岛功能极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甚至会因漏服降糖药或忘记注射胰岛素,出现急性并发症,危及生命.
-
糖友手术减肥:可行亦审慎
人们常听说,不能长得太胖,太胖了容易得糖尿病.那么,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确存在联系,两者的患病人群存在交叉,但非完全重叠,即并非所有肥胖患者都会发展成2型糖尿病,反之亦然.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者而言,减轻体重是降低血糖的重要方式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应该控制在正常范围.